第382章 三水議兵

看在銀子的份上,趙登明這才下令大軍開拔,準備南下參與廣州城的守城之戰。

八月二十八號,吳三桂大軍拿下了三水城,這是廣州城東面的最後一面水陸屏障了,而尚可喜此時在廣州城內的軍隊總數不過三萬人,中華軍這個時候終於抵達了廣州城。

尚可喜帶着兒子尚之孝和衆位文臣武將出來迎接,趙登明也也不跟他客氣,一連詢問了很多的問題,都是關於廣州城的佈防的問題。

尚可喜畢竟是軍旅出身,所以對於廣州城的防務其實還是十分熟悉的,因此對答如流,將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報全都說出來了,生怕因爲任何細節的疏忽而帶來嚴重的後果,廣州城這個時候是他的安身立命的場所,一旦失守,他就變成喪家之犬了,而中華軍的軍隊即便是沒能守住城,大不了還可以撤回福建。

吳三桂這個時候已經得到了中華軍出兵進入廣州的消息,吳三桂原本對中華軍的瞭解並不深,但是這幾年來中華軍和清軍作戰多次,無一敗績,前後共殲滅了清軍多達*萬人,這樣的戰績自然是令他對這支軍隊不敢有絲毫的輕視。

在吳三桂收集的相關情報之中,對中華軍的先進武器提及最多,早先他對此只是半信半疑,等到施琅的水師在臺灣全軍覆滅的時候,他纔開始重視這件事情,因爲在施琅的艦隊中間,很多船隻都裝備了先進的紅衣大炮,這是目前清軍手中最爲先進的火炮,可謂是攻城拔寨無往不利,而即便是大量裝備了這種武器的清軍水師,一樣在臺南一戰之中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雖說他對水戰並不是怎麼了解,但是卻知道在海戰之中,武器裝備比在陸地之上更加重要。

而這個時候剛剛從湖南兵敗南下的夏國相也向他報告了自己兵敗的全過程,在他看來。滇軍之所以會失敗,完全就是因爲對方的火器太過於犀利。

眼下對方已經到了廣州城,如果還是按照自己之前的計劃攻城的話,恐怕將會付出高昂的代價。這顯然是自己不能夠接受的,於是吳三桂這幾天並沒有下令繼續行軍,大軍一直駐紮在三水城,等待着一個合適的出兵機會。

而吳三桂在這段時間裡面也一直在想一個好辦法能夠減少自己這邊的傷亡。

對於火槍而言,斗車就已經夠用了。只要將其厚度加厚,一般的子彈都不可能射穿它的,但是對於火炮的話,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中華軍使用的火炮實心彈比較少,大多數都是開花彈,這種炮彈對於士兵的殺傷力實在是太驚人了,即便是炮彈的破片被斗車給擋住了,爆炸產生的氣浪和煙霧對進攻的士兵依然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而且斗車前面的布蓬很容易就會被炮彈炸壞。就連車身也禁不住幾次轟炸,士兵們很有可能在前進的路上就失去了掩護。

不過即便是吳三桂覺得時機還未成熟,不想急着進攻,但是二十萬大軍的巨大糧草消耗卻讓他有些吃不消。

這個時候滇軍的戰線實在是拉得太長了,原本以爲很快就能結束的戰鬥這個時候已經斷斷續續的打了好幾個月,雲南地廣人稀,也不是糧食的主產區,所以吳三桂手中本來就沒有多少的餘糧,正是因爲這樣,他纔會在出兵的時候首先搶佔貴州接着派兵進入四川。將這兩個地方主要是四川這個糧倉搶在手裡,正是因爲得到了四川府庫裡面清軍撤退之後遺留下來的一批糧食,他的軍隊才能夠支撐這麼久,不然的話這個時候大軍早就斷糧了。

可是隨着戰線從廣西進入廣東。他的後勤補給的壓力就變得空前巨大,在七月的時候他已經陸陸續續的準備在鎮南關一帶囤積糧食,準備在拿下鎮南關之後利用西河水道運輸糧食,這樣可以減少大量的人力消耗,廣西境內的山多林密,道路崎嶇難走。糧隊不僅行進的速度緩慢,而且大量的運輸勞力在半路上就要消耗一半的糧食,等到運到前線的時候,幾乎已經十不存五了。

“王爺,幾位將軍他們已經來了,要不要讓他們進來。”一名侍衛走進來說道。

吳三桂點了點頭,示意讓他們進來。

很快,胡國柱、夏國相和吳應麟幾人都走了進來,胡國柱和夏國相都對吳三桂口稱“岳父”,吳應麟則跪地行父子之禮,一番行禮之後三人坐定。

“國相、國柱和麟兒,你們三人覺得眼下這一仗我們該怎麼打?”吳三桂毫不廢話,直奔主題,今天被他叫來的只有軍中的大將,並沒有平日裡跟在身邊的幾個謀士。

夏國相爲人十分謹慎,但是大局觀很高,因此是吳三桂部下爲數不多的能夠獨當一面的戰將,可謂是文武雙全,雖然在湖南他敗於趙登明的手中,但是吳三桂依然對他信任有加,只不過眼下他新敗,胡國柱在南方屢立戰功,風頭正勁,所以當吳三桂開口詢問的時候,夏國相併沒有開口,他在等胡國柱先發表觀點之後再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點自然也瞞不過吳三桂,所以吳三桂說完這句話之後,眼睛就盯着胡國柱看,吳應麟是後輩,這個時候是輪不到他先發言的。

胡國柱想了一會,說道:“王爺,眼下我軍連戰連捷,士氣正盛,本可一鼓作氣拿下廣州城的,我聽說那廣州城內的守軍已經不足四萬人,之前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只不過這個時候既然中華軍的援軍已經進入了廣州,我以爲我們應該從長計議,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容小覷,我們決不可大意輕敵。”

吳三桂奇道:“國柱爲何對中華軍如此高看?”不僅是他,就連餘下的兩人也是十分的好奇,夏國相是親手跟中華軍交過手的,在座的幾個人中間,應該是他對中華軍的戰鬥力瞭解最深的,但是這個時候卻是胡國柱說出了這件事,這令他也感到非常奇怪。

“王爺,末將隨未曾通對方交手,但是通過研究之前的幾次清軍和中華軍的戰鬥過後,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中華軍每一次幾乎都是人少勝人多,不管是攻城也好,守城也好,被其擊潰和俘虜的清軍並不像朝廷宣傳的那樣只有七八萬人,末將以爲,這個數字至少還要翻兩番。”

在場的幾人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儘管清軍和中華軍之間的戰爭不斷,而且幾乎無一勝績,但是因爲滇軍偏安一隅,加上朝廷有意的封鎖消息,所以他們並不知道這些戰爭的規模有多大,因此也無法知曉中華軍和清軍在戰鬥之中的傷亡比,故纔有之前流傳的清軍傷亡了七八萬的軍隊,即便是這樣也已經足夠引起他們的注意了,要是真的像是胡國柱所說的,這個傷亡數字爲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的話,那麼對方的戰鬥力也實在是太可怕了。

(。)

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268章 經略南洋第347章 外圍失守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303章 大問題第116章 劉陽奪魁第64章 抵達基隆第236章 出兵臺中第46章 廈門攻城戰第75章 日本公主第73章 日軍投降第28章 新式火槍第184章 海灣炮戰(上)第337章 戰果第36章 攻城困難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315章 價格爭議第29章 不堪一擊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303章 大問題第29章 不堪一擊第99章 項玉成親第329章 出城談判第21章 連夜撤退第77章 基隆市第24章 明軍的出路第431章 中南半島和澳洲第191章 馬尼拉的土着人第427章 決戰沙俄(三)第360章 濃霧偷襲(三)第232章 衝出重圍第301章 移民問題第255章 清廷的封鎖(二)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209章 全殲第383章 兵臨廣州第106章 城中決戰第114章 北方變故第65章 糧食危機第161章 輸光了老婆本第158 章 中了埋伏?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31章 諸軍議事第28章 進攻戴帽山第47章 各自突圍第46章 廈門攻城戰第223章 拔掉澎湖島第278章 勢不可擋第418章 滅清第252章 糧食戰略(二)第165章 俘獲蒂亞戈號第161章 輸光了老婆本第67章 第一個藩屬第58章 風雲突變第362章 印度來客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349章 最後一擊第294章 騷亂第291章 北上南京第104章 兩面合圍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257章 農業的發展和建設(二)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65章 糧食危機第121章 琉球的變故第96章 項玉回府第28章 進攻戴帽山第246章 戰後的巨大影響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277章 攻破巴達維亞第274章 難題第71章 引蛇出洞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217章 偵查金門第78章 日本俘虜的用處第354章 無理要求第215章 清軍的困擾第201章 海上殘骸第13章 改編火器營第328章 問計第365章 丈量土地第187章 進攻馬尼拉第9章 糧食危機第43章 廈門風雲(二)第344章 海澄攻防戰(七)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74章 意外之人第306章 皇家海軍遠征隊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110章 目標城門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123章 陸上交戰第237章 城外交戰第276章 地下奇兵第320章 互相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