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再加一把柴

徐桐走了,慈禧雙手扶面輕輕的按着自己的太陽穴,重重的嘆了口氣:“本以爲皇上經過一戰終於能主理朝政,咱們姐妹倆也好做個伴頤養天年。可這些個書生,還是讓人不得安生呀。”說話間,慈禧無意的瞟了慈惠一眼。

只見慈惠面露難色的說道:“妹妹到覺得這徐桐說的也並非全無道理。皇上年青,行事間有些操之過急也是難免。可這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皆是一片反對之聲,此時皇上還是不管不顧的一意孤行就實不應當了。”慈惠說到這,似有似無的望着慈禧:“姐姐久經國事,這張馳之道自然不在話下。要不還是請姐姐出面,爲皇上指點一二國事。這其間要是能有姐姐從中指點,也不至於有大臣如此詆譭皇上。”

想試探我?慈禧心中暗笑,妹妹你還太嫩了。慈禧表面上依然一片焦慮之色:“年初才還政於皇上,這一年不到的時間哀家又出來說話,這叫什麼事兒呀。更何況這所施之政總要有些時日方能見效,要是對江山社稷有利,又有何不可呢?”

“姐姐的話是這個理兒,可眼下朝臣們一片反對之聲,若再無人出面。一但這君臣不和也非社稷之福呀。若是姐姐怕遭人閒話,不如咱們兩宮太后一起出面,如此也好平息這朝野之非議。其實妹妹到也和皇上說起過,可妹妹卻說不贏皇上。說到這國事,還是得請姐姐出馬才成呀。”

君臣不和這就對了,要是你們君臣都和了,那哪裡還有我慈禧什麼事呀。

慈禧說是說已經還政於光緒,可心裡什麼時候真正的放下過。這文武百官哪個不是她一手提拔安排的,這國家大事哪樁哪件不是她費盡心思解決的。慈禧將若大的一個國家掌管了幾十年,平息了大大小小的內憂外患。臨了了,真要全部放下,隨便換誰去做,哪裡又真能全部放的下的。

這個道理光緒也明白,所以就挑了些國內事務或是關係到朝臣人事方面的事情,到也是常常帶着摺子問政於慈禧。一來這國家之大事務千頭萬緒,加上大部分可都是慈禧幾十年安排下去的。若能有慈禧的意見,這裡面的事就好辦了。二來,光緒就是想安安慈禧的心,讓她有事可想,有事可做,但對光緒而言又不是那麼重要的事。就好比干了一輩子的工人突然退體在家,也得有段適應的時間不是。不得不說的是,慈禧有些意見確實對光緒非常有幫助。

不管慈禧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慈禧面上還是那幅焦慮之色:“理兒是這個理兒,但事兒卻不是這個事兒。皇帝就是皇帝,就應該一言九鼎。如果皇上這邊剛剛頒佈旨意,咱們姐妹兩就出面讓皇上收回旨意。那皇上還有什麼威信可言,維護皇帝的威嚴,這纔是最重要的事呀。”

“那這朝臣們議論紛紛的,這如何是好呀?”

“讓他們說去,有些事也得讓皇上歷練歷練不是!”說完慈禧站了起來:“好了不說了。這徐桐鬧的哀家頭痛不矣,哀家先去歇着去了。”

既然慈禧都說了,那慈惠也只好離開。就在慈惠剛剛走出慈寧宮,慈頭也不疼了,人也不累了,只是陰着臉看着門口。皇上好手段,把自個兒的娘接進宮來,不就爲了牽制着我嘛。

要是旁人不知道,還真以爲姐妹兩感情有多好。一口一個姐姐那叫的是一個親呀,還陪着看戲,陪着逛園子,陪着用膳。以往也不過是隔三差五的來一趟,近日裡不知聽到什麼風聲,自己這個妹妹可是每天都來。不就想知道我見大臣的時候都說些什麼嗎?

慈禧陰着臉看着門口,所有的太監宮女們也都安安靜靜的侍立在一旁,大氣都不敢出。過了許久,慈禧才悠悠然的問道:“慈惠太后往哪個方向去了?”

“回老佛爺話,東太后往御書房方向去了。”一旁的李蓮英連忙答到。因爲慈惠太后現在住的地方是原來慈安太后的寢宮,在慈禧太后寢宮的東邊。爲區分兩宮太后所以就以東太后、西太后稱呼,慈惠與慈禧均是皇上給的封號,那可不是他們奴才們能掛在嘴邊的。

“妹妹還是擔心她的兒子呀——”說了這句話,慈禧真的感覺累了。

就在徐桐見過太后的第三天,早朝上光緒從頭到尾就只說了三句話六個字:“免禮”、“宣旨”、“退朝”。但旨意一宣卻是真的掀翻了天。

光緒所頒上喻有二,其一:朝廷已經與英法美德意等五國簽訂條約,在原已開放的十多處通商口岸的基礎上,圈定上海、蘇州、杭州等長三角一帶區域,以及廣州、香港、澳門等珠三角一帶區域爲新增之商埠,允許五國在所有已開放的通商口岸自由輸入設備投資設廠。同時由英法美德等國幫助清國進行財政體系改革,大清以一比十六點五的比率向各國第一批兌換三百噸黃金,做爲紙幣發行的基礎黃金儲備。同時由五國提供總計三千萬英鎊的平準基金,用於在清國財政改革過程中保持大清貨幣穩定。同時對於礦山、鐵路、航運等實業,也允許五國商人與華商合股進行投資,但限定洋商所佔股份不得超過49。

爲什麼要加上意大利?這是買炮管要找人家幫忙嘛!不給點好處,人家怎麼會先不給自己的軍艦裝上而是把炮管賣給你呢?

以往開埠只是限定數個城市,而如今皇上卻直接劃定了一個區域,這皇上是怕洋人沒地方使是怎麼的?而兌換黃金更是明白着送錢給洋人,還准許洋人與華人合股。難不能大清的銀子多的沒起方使了?上喻才一宣佈,就引來滿朝大臣們的強列反對。而徐桐更是要死諫,不是侍衛拉住了徐桐,那徐桐今天肯定要血濺東暖閣。

如果說這一條上喻只是讓大家羣情激憤、義憤填膺的話,那下一條上喻可真的讓所有人的都閉上了嘴巴。不是大家心服口服無話可說,而是嚇的不敢說話。

第二條上喻只有一句話:取消各地所有火耗,各地稅銀均不再融煉而一併律存入大清銀行,其火耗由大清銀行統一制定,產生之火耗由大清銀行向朝廷交帳。

“火耗”起於明代萬曆年間,原指碎銀熔化重鑄爲銀錠時的折耗。清承明制,清初的官員沿用了這種做法。只是“火耗”不斷加重:一般州縣的火耗,每兩達二三錢,甚至四五錢。偏僻的州縣賦稅少,火耗數倍於正賦。雖然順治、康熙年間也發過禁令,但並不起作用,以後也就默認了。一般情況下,地方政府所收之火耗通常會比實際損耗多,也就是耗損銀兩造成損失外,所有地方養廉銀及公費亦從此名目支出,久而久之變成合乎法規的附加稅。稱爲火耗的附加稅,雖說仍要明列,但在收取標準與數額通常視地方稅收與民情等不一由地方官說了算。部分帝王,如雍正亦曾主張火耗歸公,也就是此附加稅必須全數上呈解交戶部統籌運用。但事實上並沒有起到做用。

久而久之,火耗就成爲各地督撫們明目張膽截留自用的重要來源。有了自己財政來源的地方督撫們,也就有了對抗中央的信心。光緒曾經私下讓林啓兆秘密估計過火耗總額。今年離年未還有一個半月,朝廷稅收就已經超過九千萬兩,而地方火耗總額保守估計就高達二千萬兩以上。

除了火耗外,原本厘金也是地方督撫們重要的財政來源。厘金創行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實即一種值百抽一的商業稅,百分之一爲一釐故稱厘金。創收之初本爲江北大營籌措鎮壓太平軍的軍餉,在揚州里下河設局“勸捐”。隨之所涉及行業漸次增多,遍及百貨。截至光緒十一年,厘金制度已遍行於全國各地。

隨着清代商品經濟發展,對於商業稅的徵收已經提供了足夠的先決條件。其實,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就有人請徵商稅,以充實財政。道光二十三年,有人認爲徵商太輕,僅關有徵而市無徵,一般富商大賈擁資營利而不納賦稅,與農人比較起來,負擔實在過於不均。於是,奏請徵商稅。因爲此時,五口通商已過十年,清國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爲商業稅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

捐釐推行之初,因議定用兵各省得由地方督撫自行掌握,酌量抽釐,各省厘金制度“各自爲政”。清政府始終未能完全將厘金正式納入財政體系,“各省厘金實收之數,竟數倍於報部之數”。以至後人稱厘金是無法度可守之稅制,併成爲地方督撫擅專的經濟基礎這一。曾國藩創辦湘軍,沒有朝廷經費輔助,一切均要設法自籌。厘金就是曾國藩的財政來源,由此可想而知,厘金對於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所以,在同一地區不但捐局系統龐雜,而且釐捐名目繁多。使得“彈丸一隅”之地,“此去彼來,商民幾無所適從”。甚至江南、江北軍營各自爲了爭奪餉源,還發生越境設卡抽釐的糾紛。太平軍滅後已有廢除厘金之議,但因改益過巨,遭到地方疆吏的反對,政府難以放棄,“只宜嚴禁重科,萬不可驟議裁撤”。相反,徵釐的關卡和貨品名目卻在不斷的增加。

只是,由於厘金中商稅完全出自華商而不是外商,所以這一制度阻礙着本國貨物在市場上的流通,卻有利於外國洋貨的傾銷,從而加強了洋貨對土貨的競爭能力。清廷爲鎮壓太平軍的需要,設置的厘金卻削弱了本國商品競爭力,以至於地方割據勢力擡頭。

但是自從光緒以皇帝的名義創立的順風物流成立並運行以來,特別是隨着順風物流兼併各家鏢局以後,順風物流將自己的生意已經做遍整個大清的大江南北。因爲沒人敢收皇上的關稅、路捐,使得順風物流公司以極低的成本運行。也因爲順風物流的價格低,安全性、時效性都好的原因,使得順風物流的營業網點遍佈全國,就連大一點的鎮子上都有順風物流設立的營業網點。其經營的貨物也不再限於朝廷物質,洋人以及民間小件的送遞也納入順風的營業範圍。順風物流經營這三年多下來,可以說整個大清90的貨物是通過順風物流週轉。也因爲順風物流不再繳納路捐、關稅,這也使得厘金制度名存實亡。

而失去厘金這一重要來源的地方督撫們,本來就是敢怒而不敢言。如今皇上再明旨要取消火耗,這跟本就是斬斷了地方督撫們的財政來源,失去財政的地方督撫們就只能聽從朝廷的安排、調遣。而且可以想像的到的是,失去獨立的財政來源地方督撫們就再也養不起自己的私兵,如果向朝廷索要軍餉,那皇上也一定會以精兵減政的名義堂而皇之的對各地部隊進行整編,就如同改編兩江一樣,進而將軍權也一併收歸朝廷。如此一來,失去財權、軍權的地方督撫們就真的只能聽朝廷擺佈了。

取消火耗的旨意一但頒佈,地方督撫們決不會善罷甘休,他們一定會羣起而反對。那麼地方與朝廷的對抗就不再是以前那陽奉陰違,而是會擺到桌面上公開化、白熱化。所以這取消火耗的旨意,無異是朝廷對地方宣戰的信號。如果皇上能贏得此戰,那皇上將收大權於手,今後的大清就是唯皇上是從。但是要是皇上輸了此戰,那整個大清就真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了。

就連太后也只敢扶持北洋以制約地方,真正才親征不到一年的皇帝就要對根深蒂固的地方督撫們動手,這如何不讓滿朝文武驚恐。能站在這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又能有幾個不明白當前大清的局勢。驚恐之餘的大臣們細細想來,皇上也不是沒有宣戰的底氣,首先東北、直隸、兩江肯定聽皇上旨意是從,這就有了起表率的作用。再次就是大清銀行,其實大清銀行的存在已經對地方督撫們的財政產生了影響,可以說皇上通過大清銀行已經集天下財爲已用,此時取消火耗也是順手而爲之。而最最重要的就是皇上手中那十個師的精銳部隊,甲午滄州之戰,七萬清軍不敵二萬日軍,而皇上卻只用一萬人就全殲這剛剛得勝的日軍。一但皇上這十個師開了出來,地方督撫們又拿什麼去擋。

然而更進一步的細想一下,收天下權於朝廷得益的自然是皇上,可皇上真的就敢憑這十個師去挑戰天下督撫,難道皇上就真敢大清在這洋人衆狼環顧之下還打一場內戰?雖說皇上年青衝動,做事可能不計後果,但後面的慈禧太后難道也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麼爲何卻從未聽聞過太后她老人家提及過此事?會不會是太后她老人家故意藉着皇上的手先做出這件,等天下督撫們羣起而反之之時,太后再出來說話收拾殘局,一面重新奪回朝政大權,一面又可藉着皇帝的名義把這件事做實。如此一來,收權歸朝廷,最終得利的還是不她太后。這天下必竟是愛新覺羅家的天下,誰又敢保證太后她老人家沒這麼想過。

想及此處的大臣們在這大冷天的不由出了一身冷汗。就連要死諫的徐桐都一句話不說。朝堂上李鴻章就成了所有人注意的焦點,可他只是低着頭一言不發。

見衆朝臣都不再說話,光緒一句退朝結束了今天的朝會。平時結束朝會的大臣們總會一邊走着一連的議論着朝議之事,而今天卻全部低着頭走路,沒有一個人說話。

皇上要對大臣們開戰了,所有人心裡都一片驚恐。

第272章 南巡的目的第287章 天龍八部第144章 炮擊在繼續第300章 三十章 日本請和第1章 回首百年第66章 夏威夷計劃第36章 教育與品牌第374章 回京第416章 移民大法第421章 天火妖嬈第221章 信念第153章 烤肉的味道第143章 哭泣的江田島第427章 一定會咬鉤的誘餌第300章 二十二章 空軍出擊第300章 一十九章 向日本本土進發第417章 鄧尼金的憂慮第72章 第一次交鋒第79章 各自退讓第300章 三十三章 博弈日本第150章 陰霾第300章 二十一章 恐懼的種子第300章 零四章 挑釁?調戲!第300章 四十二章 羅斯福之死第51章 佈局海外第126章 急轉直下第376章 一個念頭第168章 掠奪計劃第12章 整頓內務第389章 禮儀之辯第300章 一十二章 大婚日的炮聲第130章 突圍第300章 一十二章 大婚日的炮聲第378章 揍他第271章 用國貨,強國防第300章 一十七章 勝利的喜悅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40章 回京第223章 遠東政治博弈的開始第128章 傷員第361章 北方攻略第132章 多線作戰第252章 大清國的國際抗議第399章 豆芽引發的悲劇第362章 備戰第298章 皇室產業第297章 柔情蜜意第122章 不放棄第413章 北方戰事第88章 生絲大戰第153章 烤肉的味道第300章 四十三章 菲律賓改名叫呂宋第100章 一潰千里第29章 初見琅威理第300章 二十一章 恐懼的種子第300章 二十五章 錢錢錢第1章 回首百年第95章 雲涌第242章 那顆最亮的寶石第86章 朝局第366章 誰主浮沉第56章 錢的來源第52章 國家爲重第43章 誰是誰的無間道第174章 欺人太甚第32章 水師議事第300章 四十四章 平等條約第288章 慈禧病危第418章 亂戰第257章 衝擊馬六甲第401章 到處都是麻煩第271章 用國貨,強國防第283章 離別第352章 神秘的龍族第179章 再進一步第35章 容閎回國第238章 誰說我們沒有辦法第409章 戰爭還沒有結束第18章 夜宴第420章 奪橋之戰第300章 二十八章 要麼投降,要麼滅亡第77章 國家尊嚴第254章 一線生機第374章 回京第15章 調教三傑第81章 誰上了誰的賊船第425章 羈縻州政策第二百三四章 乾綱獨斷第289章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第86章 朝局第78章 計較第13章 暗流涌動第21章 八旗子弟第37章 廣而告之第31章 水師操演第300章 四十七章 中國的野心第114章 改變的底氣第265章 對準英國的軍艦,撞上去!第205章 瘋狂的計劃第144章 炮擊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