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一章 首任王姒禹



在位起訖:前2070—前2061年。

生卒年:前2160—前2061年。

出生地:石紐(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南十里)。

立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鎮)。

年號:夏禹元年(辛卯,前2070)。

(一)

姒禹,姓姒,名禹,又稱戎禹、崇禹、伯禹、大禹,字文命,號高密。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首任王。姒禹傳說是黃帝的後裔,他的先祖爲顓頊高陽氏,父親是崇伯鯀,母親爲修已氏首領女志,(又稱女狄、女嬉)。

鯀原是顓頊高陽氏的遠支苗裔,其族因不被祖上重視,遠遷於西部的邊境地區,與西戎人爲伍,故而又稱他們爲戎人。鯀年輕時到修己氏部落走婚,被年輕的女首領女志看中,二人便在修己氏的活動中心石紐(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南十里)結爲夫妻。女志懷孕後於於帝密五年(辛酉,前2160)六月初六日在石紐生下了禹(據《竹書紀年》)。

據史書記載:說修已氏夢中見流星入於懷中,醒來時就有了身孕,又說是修已氏在山上游玩時,因爲吞食薏苡而懷孕,後來便生下了禹。傳說禹生下來時有虎一樣的鼻子,嘴巴很大,耳朵有三個孔,頭戴鉤鈴星宿,胸畫北斗星宮,腳掌紋有字跡。因此便給他取名文命,又稱禹,以姒爲姓,稱作姒禹,亦稱姒文命。

鯀是一位機智多謀才智超羣的人物,以善於治水而聞名天下。在五任堯帝祁裘執政時,便奉命跟隨共工氏治水,是共工氏的得力助手,但是共工氏多年治水無功,引起了朝廷的不滿。有一次,五任帝祁裘命輔政大臣姜密往治水前線視察,因姜密毫無根據地對治水工作胡亂批評,激怒了年輕氣盛的鯀,便當衆頂撞了他,使他很沒面子。姜密十分氣惱,從此便和鯀結下了怨恨。

公元前2165年(丙辰),五任堯帝祁裘去世,六任堯帝姜密即位,大封羣臣,把鯀封在了崇邑(今河南洛陽市嵩縣北),此後鯀被稱作崇伯鯀。(有個別人解釋:說崇伯鯀,姓崇名伯鯀,這是錯誤的。崇是古代的地名,伯是首領的意思,鯀纔是真正的名子。古時候的“伯”字相當於現在的“長”字,如現在的省長、市長、縣長、社長、村長,古時候就可以稱作省伯、市伯、縣伯、社伯、村伯)

帝密十三年(己巳,前2152),共工氏治水無功,被六任堯帝姜密免去了治水總指揮的職務,大臣們一致推選崇伯鯀。堯帝姜密向來與崇伯鯀不和,不打算讓他去領導治水,便對大臣們說:“鯀毀敗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讓他擔當這樣的重任。”但是許多大臣們都認爲,崇伯鯀爲了治水曾多次奔波於各地,見多識廣,有着豐富的治水經驗,領導大規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適的人選,可以讓他試一試。堯帝姜密見大臣們衆口一詞,都舉薦崇伯鯀,也不好再固執己見,只好任命鯀來領導治水。

崇伯鯀受命治水時已經五十歲,但身體依然十分強壯。他率領修己氏、龜熙氏、鴟鴞(chi.xiao)氏、應龍氏、句龍氏、鸛兜氏等族衆,先從黃河壺口治起,開始了艱難的治水工程。崇伯鯀總結了共工氏治水失敗的教訓,創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認爲:治理洪水的關鍵是引導千條江河歸大海,引水歸海的關鍵是清理出河流下游的河道,而清理下游河道必須得截斷上游水道才能進行。於是,崇伯鯀率領着治水大軍先用積石截斷黃河上游,讓黃河水暫時流往人煙稀少的地方,然後在下游開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游水位猛漲,沖毀了堤壩,黃河像一頭猛獸,帶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衝向下游,把人們辛苦數月清理出來的河道再次淤平。

面對失敗,許多人都垂頭喪氣,愁眉苦臉,對治水失去了信心。崇伯鯀卻沒有灰心,繼續率領治水大軍與洪水進行頑強的搏鬥,堤壩沖毀了就再修築,然後繼續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來臨,河堤再次被毀,河道又被淤平。就這樣毀了修,修了毀,一連持續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萬,治水卻沒有絲毫成就。

崇伯鯀心急如焚,爲了制服這滔滔的洪水,他以身犯險,下令搬運聖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來修築堤壩。據說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強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聖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壩,洪水襲來時都安然無恙。崇伯鯀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壩上都用息石和息壤護理,以對抗兇頑的洪水。這一招果然靈驗,洪水繞開河堤流往別處,治水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所謂“息石”和“息壤”,實際上就是聖山上的岩石和粘土。聖山是堯帝的私有財產,是天子觀光遊覽的地方。聖山在當時是不可侵犯的,動用聖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要向天子申請,得到批准後方可按規定動用。崇伯鯀私自動用聖山的砂石,就等於是藐視天子,因此引起六任帝姜密的極大不滿。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前2144),崇伯鯀治水初見成效,正欲使人往帝都報喜,忽聞信史傳來消息,說天子已經選定舜爲帝位繼承人,位列三公之首。崇伯鯀大怒,對信史說:“得天之道者爲帝,得地之道者爲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爲三公,此帝之不公也!。”便使人入朝質問,以示抗議!堯帝姜密問計於虞舜。虞舜說:如今天下有“四凶”爲害,崇伯鯀(有崇氏)就是其中之一,要想使天下寧靜,必須要除掉四凶,以安民心。堯帝姜密覺得舜的主意很對,便授權給他,讓他設計逮捕四凶族的大酋長,然後迫使其族遠遷於邊遠蠻荒之地。

帝密二十二年(戊寅,前2143),虞舜以崇伯鯀盜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將他逮捕治罪,並強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遷往羽山。這時,崇伯鯀的小兒子姒禹已經十九歲,生得虎背熊腰,身高九尺九寸。近年來他一直在跟隨父親治水,他認爲父親治水已經盡力,堯、舜兩帝對父親的處置很不公正,他要求爲父親討回公道,便指責虞舜說:“如今洪水肆虐,萬民受害,治水排險,刻不容緩,怎麼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治水呢?希望天子能容許家父戴罪立功,善始善終完成治水大業。”虞舜沉吟良久方說:“你父治水無功,而且犯有重罪,天子不可能再用他領導治水,我看你身強體壯精明強幹,不如讓我來奏明天子,保舉你來領導治水。”就這樣,舜把禹帶回帝都,向堯帝姜密推薦他代父治水。

帝密二十三年(己卯,前2142),堯帝姜密任命禹爲司空,代替他的父親鯀領導治水。他認真地研究了父親的治水經驗,覺得父親“開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諸水歸海”的治水經驗是可行的,並沒有什麼不對,可見堯帝和舜對父親的治罪,並非是因爲治水,主要還是父親居功自傲,得罪了堯、舜二帝。

姒禹總結了父親治水無功反而獲罪的經驗教訓,十分注意擺正與堯帝和虞舜的關係,處處小心謹慎。他請求堯帝和虞舜給他調撥足夠的人力和物力,同時給予他依法懲治阻礙治水工程的諸侯和部落的權力。堯帝和虞舜見他恭順老實,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便答應了他的所有請求,對他的治水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於是,姒禹一面繼續採用父親所施行的疏通河道、加固河堤、引百川歸海的治水方案,一面挑選一批強壯的勇士組成軍隊,征討那些阻礙治水的部族,使治水工程大大加快了進度。

(二)

帝密二十六年(壬午,前2139),崇伯鯀被流放到羽山後,對堯帝和舜又惱又恨,自己全身心撲在治水大業上,辛苦操勞將近十年,非但沒有得到嘉獎和封賞,反而落得個流放治罪的下場,真是可惱可恨!可是自己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崇伯鯀暗氣暗憋,不久他便惱恨成疾,病逝於家中,終年六十二歲。他死後,遺體被葬在了羽山。他的兒子姒禹因忙於治水,無暇去看望父親,父親去世他根本就不知道,因此沒能參加父親的葬禮。父親死後月餘,他纔得到凶信,只好望空拜祭,放聲大哭。

帝密二十七年(癸未,前2138),姒禹化悲痛爲力量,決心努力完成父親遺留下來的治水重任,以此取信於天下,贏得民心。他始終認爲,他的父親崇伯鯀是堯和舜迫害致死,這殺父之仇將來一定要報。姒禹仍然採用的是父親鯀的治水方法,築壩挖溝(遠古時稱河爲溝),清理水道。築壩時,仍使用聖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以鎮河妖。可是,天子並沒有因爲他動用了“息石”和“息壤”而對他治罪。可見,當年天子治鯀之罪,並非是因爲他盜用了“息石”和“息壤”,而是因爲他與虞舜爭權。姒禹把這一切都暗暗記在了心裡。

帝密二十八年(甲申,前2137),禹在治水工程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居住在黃河和長江沿岸的部落,爲了本部落的局部利益,不允許禹在他們的土地上開挖河道,嚴重的影響了工程的進度。禹被迫向天子申請,要求建立一支維護治水的專業武裝部隊,對阻撓治水的部族進行打擊和征伐。這一建議得到了堯帝和虞舜的支持。於是,禹便挑選一批勇武的壯士組成軍隊,使專人對這支軍隊進行軍事訓練。接着便開始以武力征伐那些阻撓開挖河道的部族,迫使他們犧牲局部利益,顧全治水的大局。

帝密二十九年(乙酉,前2136),姒禹先後以武力征服了曹、魏、屈驁、有扈等諸候國,不但使治水工程得以順利進行,還逐步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勢力和軍事力量。一次次征戰的勝利,也使姒禹進一步認識到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的重要性。

帝密三十年(丙戌,前2135),姒禹治水八年到達塗山(今浙江紹興市西北約四十五里),結識了塗山氏的少女女嬌,二人一見鍾情,很快便在族人的主持下結了婚。爲了治水大業,姒禹婚後四天便告別愛妻,踏上了治水的征途。女嬌與他情深難捨,依依惜別,一直目送他望不見蹤影,才獨自帶着侍女歸家。姒禹也深愛着女嬌,在治水的日子裡,他時常夢見女嬌依偎在自己懷裡。他真想長上一雙翅膀飛到女嬌的身邊。但是他不能,治水的責任重如山,他怎麼能因爲一己私情而誤了治水大業呢!爲了控制自己的情感,他後來曾三次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探看妻子,這不是因爲他心狠,而是他實在不忍心再面對那痛苦的離別之情。在他最後一次路過家門時,一位鄰居告訴他,說他的妻子爲他生下了一個兒子,讓他回家去看看。他拒絕了,只是給兒子起了個名字,叫作啓。讓鄰居轉告他的妻子女嬌,說等他治水成功以後,馬上就會回家去看望她和孩子。然後便匆匆趕往治水工地。

姒禹一心撲在治水事業上,節衣縮食,自己住在十分簡陋的屋子裡,而把全部財力都用在開溝挖渠的水利工程上。治水十三年,他踏遍了祖國的千山萬水,人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爲大禹。至帝密三十五年(辛卯,前2130),他終於引百川歸海,治服了氾濫的黃河和長江,完成

了治水任務。

姒禹治水成功後,堯帝姜密爲了表彰他,將他封在了高密(即陽翟,在今河南禹州市),並賜給他黑色的玉圭,特許他手捧着玉圭入朝。他治水歸來入城時,全城百姓都扶老攜幼走出來,爭相觀看這位了不起的治水英雄。

公元前2128年,六任堯帝姜密去世,虞舜即天子位,遷都於蒲阪(今山西運城永濟市西南蒲州鎮),改國號爲虞,仍命姒禹爲司空,掌管農業和水利。

由於姒禹治水立了大功,他的名氣在全國也越來越大,聲望已經超過了帝舜,他便漸漸有了謀取天下的野心。他先使匠人在一塊綠色的石板上鐫刻了一幅圖,乘黃昏夜色朦朧之際,使人秘密潛入水中,用一條塗成黃色的雕刻着龍頭的獨木舟,將石板推上洛水岸邊,連呼三聲“文命”,然後又悄悄從水下把獨木龍舟推走,這便是所謂的“黃龍獻圖”。姒禹命人將石板擡上岸。石板上鐫刻着密密麻麻的紅色文字,姒禹找來賢者辯識,說這是天書,載有“洪範九疇”,意思是禹乃真命天子,受命治理天下,舜應該讓位於他。——當然這一切都是姒禹的親信精心策劃安排好了的。

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虞舜醉心於歌舞音樂,疏於朝政,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滿。司空姒禹藉機廣交朋黨,招納英雄豪傑,在國內形成了強大的勢力。這年春天,一個爽心悅目的晴朗天氣,虞舜正率一班大臣在宮中欣賞歌舞和音樂,鍾、鼓、石、磬、笙、竽之聲播散在國都上空,十分悅耳。就在這時,姒禹突然率軍隊包圍了宮殿,兇惡的士兵手拿着武器衝入了宮中,一下子打破了宮中美好和諧的氣氛。突發的暴亂彷彿晴天霹靂,烈火燒屋,宮中立刻大亂,演奏的藝人嚇得丟掉鼓槌,推倒鍾、罄,舞蹈的藝人嚇得抱頭臥地,樂隊的指揮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跑。姒禹命令現場安靜,然後在現場發表講話,他列舉了虞舜數條罪狀,對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指責他貪慾誤政,已經沒有資格再當天子,強迫他把天子的神權交給賢德之人。於是朝中的一些大臣便請求虞舜讓姒禹代行天子之事。虞舜是個極爲聰明的人,他早就看穿了姒禹的陰謀,但自己年事已高,子孫中又沒有一個是出類撥萃的人,也只好順水推舟,同意讓姒禹來代行天子之事。於是,虞舜傳旨詔告天下,由司空禹代替他行使天子神權。他自己只負責管理朝廷上的一些普通政務。

(三)

虞舜三十三年(丙寅,前2095),姒禹已經全面控制了朝政,完全把虞舜架空了。他首先對國家的行政區域進行了改革,廢除了虞舜的十二州,將全國重新劃分爲九州。

這件事擺明了是在向虞舜示威,因爲這九州制當初就是姒禹治水時,根據父親崇伯鯀的“天下水行圖”和親身走過的地域而提出來的。當時虞舜爲了顯示自己的才能,硬是把九州分割成了十二州。當時姒禹還羽翼未豐,也沒敢反駁。如今他大權在握,恢復自己的建制那是理所當然的。恢復九州制後,一面安排親信出任各州的州牧(州長),同時向各州牧攤派賦稅(歲貢),建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稅收制度。虞舜雖然對這項改革不滿,但他已經無力與其抗爭,也只好聽之任之了。

虞舜三十五年(戊辰,前2093),南方的有苗氏(古國名,又稱三苗,爲九黎蚩尤氏後裔)作亂,他們以姒禹專權爲藉口,不但拒絕納貢,還向虞舜政權的邊境發起攻擊,瘋狂掠奪邊境居民的財產。虞舜以前曾多次派軍隊征討,一直未能平服。姒禹決定親征有苗,便把國內的工作都做了妥善安排,擇吉日領兵出發。這一次征戰打的十分艱苦,足足持續了三年。最後終於獲勝,迫使有苗一族遷往三危(今甘肅九泉敦煌市東南)。

姒禹南征期間,朝政名義上仍交給虞舜管理。但是,虞舜已經是八十多歲,雖然有心乘機恢復自己的舊制,無奈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朝中上上下下四樑八柱的主要官員都是姒禹的人,想恢復舊制談何容易,也只好作罷。

虞舜三十七年(庚午,前2091),歲尾,姒禹南征凱旋而歸。文武大臣和城中百姓都出城迎接,歡迎南征的大將軍歸來。

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虞舜已經八十四歲,身體仍很健康。姒禹念念不忘當年先父遭堯帝和舜的迫害,全族流亡於羽山,使得父親悲憤而死的舊賬,心想:如今虞舜已經年老無能,我正好藉機報復他一下,也給死去的父親一點安慰。

於是,他在朝廷上宣佈,爲了體察民情,舜帝近日動身前往江南巡狩。

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流放。衆所周知,四千年以前的中國,還沒有象樣的道路,遠行主要靠乘船走水路。如果走陸路,必須要有一撥人在前邊開路,後面的人才能順利通過。因此那時的出巡絕非像乾隆皇帝下江南那般瀟灑,更不像我們今天坐火車乘飛機旅遊那樣輕鬆。那時的巡遊極爲辛苦,不要說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長途跋涉的遠行。但是,虞舜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爲姒禹已經向全國發布了帝舜南巡的公告,他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地上路。他知道此番遠行恐怕是再無歸期了,便拉着愛妃女英的手老淚縱橫。他的愛妃女英堅持和他同行,說是要和他生死相依永不分離。

姒禹爲帝舜南巡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文武大臣都護送到出城才止步。

虞舜和他的妃子女英在衛隊的保護下乘車離開帝都。

由於舟車勞頓,南巡的隊伍渡過長江以後,虞舜就病倒了。

行至蒼梧之野(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虞舜便含恨去世。

他的妃子女英悲痛欲絕,獨自跑到竹林中痛哭。她的淚水滴在竹葉上,竹葉上便出現了斑斑紋絡,就形成了後來的“斑竹”。唐朝詩人胡曾有詩云:“虞舜南捐萬乘君,靈妃揮淚竹成紋”,說的就是這段故事。女英又稱靈妃,她痛哭之後,不願再苟活於世,遂投河而死。

虞舜死後,姒禹的親信和那些見風使舵極力巴結討好他的大臣,都勸他自立爲帝。姒禹是個極爲聰明的人,他爲了掩人耳目,進一步收買人心,沒有采納大臣們的意見,而是假惺惺地把虞舜的孫子美叔扶上了帝位。他這樣做,既掩飾了他迫害君王的真像,又顯示了他忠君賢孝的美名,可謂用心良苦。

姚美叔是一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物,空長了一副好皮囊,思想頹廢,靈魂空虛,根本不堪爲帝。他雖然坐上了帝位,但姒禹並沒有給他實權,他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帝王。好在他這個人對權力並沒有多大興趣,在他心目中,人生的價值就是享樂,天下興亡無關緊要,每天只要能盡情地尋歡作樂,身邊時刻有美女相伴這就足夠了。其實姒禹早就看透了他,早就知道他是個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把他扶上臺只是爲了完成一個過渡階段的使命而已。因此,他便極力滿足美叔的奢華和慾望,讓他終日沉迷於音樂歌舞和美女之中。

美叔的宮中有妃子和宮女百餘人,都是姒禹從各地爲他挑選來的美女。他貪色縱慾,日夜淫樂,強健的身體逐漸衰弱。但是,他卻對姒禹感恩不盡,是姒禹滿足了他生理上的種種慾望,姒禹纔是他最值得尊敬的人。

美叔十六年(戊子,前2073),由於姚美叔終日荒淫無度,身體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陽壽不多了,便破天荒地臨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宣佈立姒禹爲帝位繼承人。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姒禹再次向二任舜帝姚美叔進獻了兩位極爲性感的江南美女。姚美叔喜不自勝,對二女愛之頗深,日夜不離,僅月餘便被二位美女靠的油盡燈幹,一命嗚呼。

——姚美叔稱帝的這一段歷史,在正統的歷史書上是看不到的,爲什麼呢?因爲正統史書都是以儒家學說爲主導的,唐堯、虞舜都是儒家所塑造的聖賢,聖賢怎麼可以有這樣的不肖子孫呢?所以便把這段歷史改寫了,讓虞舜活了一百歲,又編撰了動人的禪讓故事,世代流傳,家喻戶曉。而真正的史實卻被當成了荒誕不經的野史,只能在民間悄悄流傳。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二任舜帝姚美叔病死,姒禹正式即位稱帝,改國號爲夏,以辛卯年(前2070)爲夏禹元年。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從此誕生了。

(四)

姒禹即位時已經九十歲,他出於政治目的將國都遷至陽城。史書上說堯、舜、禹都是聖賢之君,他們傳賢不傳子。其實這都是後世儒家學者編造出來的謊言,他們把心目中的帝王理想化,創造出了一系列所謂的聖賢。而實際上卻是:虞舜爲大臣時,網羅黨羽架空了帝堯,並把堯的兒子朱放逐到丹水,阻止他回朝參與國政,最後奪了堯的天下。夏禹又效法虞舜,以自己在國中的強大勢力,迫使虞舜退居二線,然後又把舜的兒子義鈞放逐於商,最終奪了舜的天下。堯和舜都曾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後代,但他們沒有能力做到。他們的所謂禪讓,完全是無奈之舉。

中國古代從黃帝開始便把帝王稱爲天子。當時所謂的天子,實際上就是各部落聯盟的總首領。姒禹用十三年的時間領導人民抗洪排險,防治水患,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贏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仰和愛戴。他被擁立爲帝是當之無愧的。姒禹是我國原始社會最後一位部落聯盟的總首領,也是新興的奴隸制夏王朝的奠基者;他是中國上古時期承前啓後的重要人物;他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奴隸制社會,把中國歷史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姒禹雖然正式稱帝較晚,而實際上他早在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時就已經主理朝政,代行天子之事,完全控制了虞舜政權。當時南方的有苗氏和北方的共工氏不服,他們斷絕與夏王朝的交往,停止納貢。姒禹大怒,親自領兵征討,南征有苗,北伐共工,經過了數年的殘酷戰爭,終於降服了有苗和共工兩大部族。姒禹將上萬名俘虜分發給有功的貴族充當生產奴隸,爲新興的奴隸制政權鋪下了第一塊基石。

接下來,姒禹廢除了虞舜的十二州行政區域,重新恢復自己治水結束時所擬定的“九州制”。爲了便於統治,姒禹打破了原來以血緣氏族集團制分統治區域的舊的行政機構,建立以“州”爲單位的新的地域制行政機構,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禹定九州”之說。

關於禹定九州,近百年來學術界一直有所爭議。部分學者認爲中國的“九州說”是戰國時纔有,夏有九州之說完全是後人對大禹治水的附會。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爲《尚書》、《史記》、《漢書》等史學權威著作,對禹定九州之事都言之鑿鑿,不可能是後人虛構,禹定九州當爲史實。孰是孰非,難成定論。因本篇是以介紹帝王爲主,權且以古史爲準。

傳說禹建九州是以洛水出書載有“洪範九疇”爲依

據,其目的就是爲了便於天子的統治。他在每個州設立一名主管軍政的領導人,稱作牧。九州設九牧,牡是每個州的最高領導人。

姒禹執政後,首先設立了一些新的權力機構。設立三正(天、地、人)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使國家的政務有了明確的分工。三正也就是遠古時代的三公,其權力僅次於帝王,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政治協商會主席。六卿是各部門的最高領導,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下屬各部的部長。

其次是正式組建常規的專業武裝力量,隨時準備征伐那些“不享不通不道無道之民”。在夏王朝以前,國家平時是不設軍隊的,只有在外敵入侵時和國內出現動亂時才臨時組建軍隊。這種臨時組建的軍隊,人員參差不齊,由於缺乏基本的作戰常識和打鬥技巧,戰鬥力很差。姒禹總結了歷史的經驗,首次建立起專業化的正規軍隊,平時訓練,戰時出征,有效地打擊了外敵的入侵和國內的叛亂。

第三,建立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帝王的政治權力。史書上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皋陶乃立獄制罪,懸賞設罰,異是非,明好惡,檢奸邪,肖佚禮,民知畏法”(《新語,道基》)。皋陶是獄官之長,可見夏朝不僅有了刑法,而且已經設置了監獄。

第四,姒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納稅制度,叫做“貢”。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篇中說:“夏后氏五十而貢”。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也說:“至虞、夏時,貢賦備矣”。可見,徵收賦稅已經是夏王朝的統治者積累財富的重要手段。

第五,姒禹還發明瞭我國最早的金幣,“禹以歷山之金鑄造幣”(《管子,山權數》)。當時所說的金,就是現在的銅。《史記,封禪書》雲:“禹收九牧之金,鑄造九鼎。”說明當時已經有了鑄銅手工業。

建立軍隊,制定法律,設置政權機構,實行徵稅制度,製造貨幣,這一切都證明:夏王朝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部落聯盟體,而是過渡成爲新興的奴隸制國家。

姒禹執政時期,我國的手工業生產已經很發達,木器、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都有了專門的作坊。此時的陶器生產已經有了多種類型,《韓非子,十過》中說:“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畫其內”,我國考古出土的夏代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洛陽東干溝出土的陶瓷、陝西七裡鋪出土的陶鼎、偃師二里頭出土的青銅爵,工藝水平都十分先進。

夏禹政權對社會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把人類分爲三等,一等爲貴族,二等爲自由民,三等爲奴隸。姒禹以武力征服反叛他的部族,把戰敗部落的俘虜降爲奴隸,讓奴隸帶着鎖鏈爲貴族勞動。各部落懼怕他,都主動獻出許多黃金(銅)給他。姒禹把搜刮上來的銅鑄造成九鼎,擺放在朝中,以顯示權勢的威力。

中國曆代史家對夏禹多有讚美之辭,很少不恭之語,唯有《呂氏春秋•當務篇》上說:“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又說“禹以貪位之意”。伯成子高是位很有名氣的諸侯,歷經堯、舜、禹三代帝王,姒禹即位後不久,伯成子高便辭去了諸侯之職,回家種田去了。姒禹覺得很奇怪,便親自到他住的村子去看望他,向他質問:“堯和舜在位時你肯立爲諸侯,爲什麼輪到我執政你就辭職呢?”伯成子高說:“堯舜之時,民心樸實,沒有獎賞和刑罰,大家都任勞任怨,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沒有爭名奪利的壞風氣。而今大王爲政,重賞賜,多刑罰,人人變得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道德從此淪喪,天下將會大亂了,我還有何臉面去爲官呢!”(《呂氏春秋,長利》)從這則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新舊兩種觀念的鬥爭相當激烈。一些保守的貴族部落首領爲了抗議擬禹推行的新政,寧肯放棄手中的權力,也不願向他俯首稱臣。

(五)

關於姒禹在位執政的年數,史書上說法不一,有說四十五年的,有說七年的,有說十年的。有人據此就武斷地認爲姒禹的在位年不可信。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沒有搞清楚當時的歷史狀況。事實上禹的在位年很準確,四十五年、十年、七年,三種說法都對。爲什麼呢?毛病主要出在寫史人的觀點上,因爲寫史人的觀點不同,他們筆下的夏禹稱王的時間也就不同了。四十五年之說是從虞舜二十三年(前2105)姒禹代行天子之事時算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爲,姒禹代行天子之事就已經是行使帝權了,因此他的在位年應該從虞舜二十三年算起,這樣就成了四十五年。十年之說是從姒禹正式即位算起的,這是準確無誤的。而儒家學者爲了宣揚姒禹的忠孝,從十年中扣除了三年爲舜帝守喪的時間,所以纔有了七年之說。其實這種所謂的三年喪期是極其荒謬的,難道這三年時間天下就沒有帝王了嗎!因此,本書仍以姒禹在位執政十年爲準。

夏王姒禹在中華大地上曾經留下許多遺蹟,如浙江紹興市東南有“禹陵”和“禹廟”,山西河津市城西北有“禹門口”,河南禹州市城內有“禹王鎖蛟井”,黃河三門峽上游有“禹王廟”,四川烏山縣有“錯開峽、斬龍臺”。巫山縣誌上說:“斬龍臺,治西南八十里;錯開峽,一石特立。相傳禹王導水至北,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故峽名‘錯開’,臺名‘斬龍’”。

姒禹正式即位後,首先對他的族人進行了分封,據《史記》記載,姒姓貴族一共受封了十二個諸侯,這十二諸侯是: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斟罐氏(又作斟戈氏)、彤城氏、有褒氏(又作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這十二諸侯分封在全國各地,是夏王朝的嫡系核心力量。

帝禹元年(辛卯,前2070),有個叫儀狄的人發明了酒,並獻給夏王姒禹。因爲酒味甘甜,姒禹多喝了幾杯,就醉了。醒來後他對大臣們說:“酒能麻醉人的心智,後世必將有因酒而亡國者。”於是,他從此不再飲酒,同時還疏遠了發明酒的大臣儀狄。這裡所說的儀狄發明酒,只是指他第一次爲酒命名,其實我國早在黃帝朝以前就已經有了酒,只不過那時不叫酒,稱作醴酪。《通鑑外紀》載:“古有醴酪,禹時儀狄作酒”,可見中國的酒文化最少也有五千年曆史了。

同年,姒禹“頒夏時於邦國”(《今本竹書紀年》)。這是我國古代曆法之一,簡稱夏曆,又稱陰曆、農曆、舊曆,實際是一種陰陽曆。史稱夏曆爲夏小正。夏曆以寅月爲歲首,以月亮繞地球一週爲一月,以十二月或十三月爲一年。月分大盡和小盡,大盡每月三十天,小盡每月二十九天。每年所差時間用置閏法調整。夏曆的置閏法是:三年一閏,五年二閏,十九年七閏。

同年,姒禹認爲皋陶是國中之大賢,因此確定他爲天子繼承人。而此時皋陶已經年過百歲,比姒禹還大十幾歲。

帝禹二年(壬辰,前2069),年過百歲的皋陶病死於家中,姒禹又推舉伯益爲帝位繼承人。據史書上說,唐堯和虞舜兩朝施行的是“禪讓制”,帝位不傳給兒子或兄弟,而是傳給本族內的所謂賢者。姒禹對此舉並不贊成,但他爲了能夠贏得一個賢君之名,卻不得不推舉皋陶爲天子的繼承人。皋陶是位年過百歲的老頭子,比他的年齡還大,不滿一年就死了,姒禹便又推薦伯益爲帝位繼承人。但是,他確立伯益爲接班人的同時,卻把國家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姒啓。他讓姒啓率國家的常備軍駐紮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練兵,並把朝中一些精明強幹的大臣派到姒啓身邊去輔佐他。從而埋下了禹死後夏王朝內部暴發戰亂的隱患。

帝禹五年(乙未,前2066),姒禹率衆往南方巡狩,在塗山(即當塗山,在今安徽蚌埠市懷遠縣東南)大會諸侯。姒禹與衆人乘船渡江,船行駛至江中心時,忽然看見有兩條黃龍用背部把一條大船託了起來,船上的人都驚恐萬狀。姒禹笑道:“我受命於天,竭盡自己的能力爲天下人造福,生是人的本性;死也是命中註定,對龍又有什麼可怕的呢!”那兩條黃龍聽了他的話,便搖頭擺尾地離去了。

同年,“禹以歷山之金鑄幣”(《通鑑外紀》)。姒禹下令把從歷山(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南雷首山)開採的銅鑄造成貨幣,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鑄幣記錄。

帝禹八年(戊戌,前2063)春,姒禹往江南巡狩,大會諸侯於茅山(今浙江紹興市境內會稽山)。因爲南方的防風氏(古部落族名,在今浙江湖州市德清縣一帶)首領到會遲些,姒禹當場就下令將他處死,嚇得其它諸侯心驚膽顫,無不屈服。

在這次茅山大會上,姒禹封賞了有功的大臣和諸侯,懲罰了有罪的官吏。此後人們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稱會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史記,夏本紀》)終年百歲(《通鑑外紀》)。

有人也許會問,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歲高齡,爲什麼還要東巡狩呢?難道也有人逼迫他嗎?事情是這樣的,姒禹在治水期間,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在治水的同時,他也爲自己百年之後,選擇好了長眠之所,那就是美麗的江南水鄉。在他百歲的這年夏天,他忽然感覺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識到自己陽壽將盡,於是便決定趁着現在還沒有病倒,要親自前往會稽山尋找墓地,於是,便於這年秋天率領部分大臣東巡狩,行至會稽山時,突發急病而死。他死後,他的後人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會稽山。

姒禹五十六歲代行天子之事,九十一歲時正式即位稱王,建立夏王朝,在位執政十年,東巡狩病死於江南,死後遺體葬在會稽山禹陵(今浙江紹興市禹陵鄉禹陵村),王號禹,尊號夏禹、夏後禹,諡號帝禹。(夏王生前稱“後”,死後諡號爲“帝”。)

…………………………………………………………………………………………………

帝禹在位年表(供參考)

公元紀年(干支)……在位時間……大事記

前2070(辛卯)……元年……頒夏時於邦國

前2069(壬辰)……二年……皋陶病死

前2068(癸巳)……三年……

前2067(甲午)……四年……

前2066(乙未)……五年……帝禹往南方巡狩

前2065(丙申)……六年……

前2064(丁酉)……七年……

前2063(戊戌)……八年……帝禹大會諸侯於茅山

前2062(己亥)……九年……

前2061(庚子)……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

(本章完)

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八章 商王子武乙(下)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七章 肆 杤(赫胥氏3)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五章 帝回虻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六章 六任帝咣哴第二部 第八卷 顓頊高陽氏政權_第四章 四任帝上強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二章 黃帝成契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三章 帝蚩尤(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三章 節 曲(無懷氏2)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八章 六任帝姜密(三)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一章 炎帝魁隗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一章 伏 紀(混沌氏1)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權_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四章 四任帝香莫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章 商王子帝乙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六章 有窮王后羿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權_第四章 四任帝己暘珢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一章 印 槍(伏羲氏1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三章 炎帝節並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六十四章 荷 曲(陰康氏1)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十五章 十五任帝斯績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六章 黃帝姬常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姜裘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六章 娍 義(赫胥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四十九章 洛 前(祝融氏4)第二部 第八卷 顓頊高陽氏政權_第五章 五任帝苟羿第一部 原始初民時代_第三章 地 皇第一部 原始初民時代_第五章 有巢氏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凱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章 澤 治(朱襄氏2)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九章 商王子文丁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六章 炎帝共工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九章 十九任帝立庫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四章 茜 河(混沌氏4)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一章 首任帝唐堯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章 姒 槐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權_第四章 四任帝己暘珢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九章 十九任帝立庫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五章 黃帝昌塊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三章 帝蚩尤(二)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起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四章 商王子祖乙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六章 黃帝號次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二章 黃帝成契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七卷 少昊金天氏政權_第六章 六任帝己暢楑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一卷 夏王朝簡介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五章 炎帝祝融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三章 帝蚩尤(一)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六章 夏王姒孔甲(上)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三章 商王河亶甲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章 商王子盤庚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四章 商王伊尹(上)第二部 第八卷 顓頊高陽氏政權_第八章 八任帝美勾第三部 王族分封時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時代概述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十七章 十七任帝匡二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六章 帝 螭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一章 十一任帝姜牡第一部 原始初民時代_第六章 燧人氏(一)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七章 周恭王姬伊扈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起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農氏政權_第四章 炎帝姜明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一章 商王子小辛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六章 商王子沃丁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九章 伏 秧(赫胥氏5)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四章 師 嬟(伏羲氏4)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一章 商王子小辛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二十二章 伏 案(中央氏3)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三章 商王河亶甲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_第十二卷 第二章 二任帝美叔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七章 夏王姒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四章 團 伏(驪連氏5)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九章 十九任帝立庫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八章 十八任帝山回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四章 十四任帝姜謠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農氏政權_第二章 炎帝臨魁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五章 五任帝姜凱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四章 茜 河(混沌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章 羲 暤(伏羲氏10)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四十九章 洛 前(祝融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章 羲 暤(伏羲氏10)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起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農氏政權_第五章 炎帝姜宜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六章 商王子沃甲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三章 周成王姬誦(上)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七章 七任帝姜千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一章 商王子仲丁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農氏政權_第一章 炎帝神農(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九章 伏 泰(伏羲氏9)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六章 黃帝姬常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五章 五任帝祁裘第一部 原始初民時代_第一章 盤 古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章 十任帝杜裡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二章 女 媧(伏羲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