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

英國有了這兩次的失敗,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

中西的關係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到了十九世紀,我們只能在國際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的中國人,不分漢、滿,仍圖閉關白守,要維持歷代在東方世界的光榮地位,根本否認那個日益強盛的西方世界。我們倘若大膽的踏進大世界的生活,我們需要高度的改革,不然,我們就不能與列強競爭。但是我們有與外人並駕齊驅的人力物力,只要我們有此決心,我們可以在十九世紀的大世界上得着更光榮的地位。我們研究我民族的近代史,必須瞭解近代的邦交是我們的大困難,也是我們的大機會。

第三、鴉片貿易之禍

在十九世紀以前,外國沒有什麼大宗貨物是中國人要買的,外國商船帶到中國來的東西只有少數是貨物,大多數是現銀。那時經濟學者,不分中外,都以爲金銀的輸出是於國家有害的。各國都在那裡想法子加增貨物的出口和金銀的進品。在中國的外商,經過多年的試驗,發現鴉片是種上等的商品。於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乃獎勵種植,統制運銷。乾隆初年,鴉片輸入每年約四百箱,每箱約百斤。乾隆禁止內地商人販賣,但是沒有效果,到了嘉慶初年,輸入竟加了十倍,每年約四千箱。

嘉慶下令禁止入口,但是因爲官吏的和查禁的困難,銷路還是繼續加增。

道光對於鴉片是最痛心的,對於禁菸是最有決心的。即位之初,他就嚴申禁令,可是在他的時代,鴉片的輸入加增最快。道光元年(1821年)輸入尚只五千箱,道光十五年,就加到了三萬箱,值價約一千八百萬元。中國的銀子漏出,換這有害無益的鴉片,全國上下都認爲是國計民生的大患。廣東有般紳士,覺得禁菸絕不能實行,因爲“法令者,胥役之所藉以爲利也,立法愈峻,則索賄愈多”。他們主張一面加重關稅,一面提倡種植,拿國貨來抵外貨,久而久之,外商無利可圖,就不運鴉片進口了。道光十四五年的時候,這一派的議論頗得勢,但是除許乃濟一人外,沒有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開提倡這個辦法。道光十八年,黃爵滋上了一封奏摺,大聲疾呼的主張嚴禁。他的辦法是嚴禁吸食,他說沒有人吸,就沒有人賣,所以吸者應治以死罪:

請皇上嚴降諭旨,自今年某月某日起,至明年某月某日止,準給一年限戒菸。倘若一年以後,仍然吸食,是不奉法之亂民,置之重刑,無不平允。查舊例,吸食鴉片者僅枷杖,其不指出興販者罪止杖一百,徒三年,然皆系活罪。斷癮之苦,甚於枷杖與徒杖,故甘犯明刑,不肯斷絕。若罪以死論,是臨刑之慘更苦於斷癮,臣知其情願絕癮而死於家,不願受刑而死於市。惟皇上既慎用刑之意,誠恐立法稍嚴,互相告訐,必至波及無辜。然吸食鴉片是否有癮無癮,到官熬審,立刻可辨,如非吸食之人,無大深仇,不能誣枉良善,果系吸食者,究亦無從掩飾。故雖用刑,並無流弊。

這封奏摺上了以後,道光令各省的督撫討論。他們雖不彰明的反對黃爵滋,總覺得他的辦法太激烈。他們說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販賣者則害許多別人,所以販賣之罪重於吸食之罪。廣州是鴉片煙的總進口,大販子都在那裡,要禁菸應從廣州下手。惟獨兩湖總督林則徐完全贊成黃爵滋的主張,並建議各種實施辦法。道光決定吸食與販賣都要加嚴禁止,並派林則徐爲欽差大臣,馳赴廣州查辦菸禁。林文忠公是當時政界聲望最好,辦事最認真的大員,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雖然以先沒有辦過“夷務”,他對外國人說:“本大臣家居閩海,於外夷一切伎倆,早皆深悉其詳。”

實在當時的人對禁菸問題都帶了幾分客氣。在他們的私函中,他們承認禁菸的困難,但是在他們的奏章中,他們總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調。這種不誠實的行爲,是我國士大夫階級大毛病之一。其實禁菸是個極複雜,極困難的問題。縱使沒有外國的干涉,禁菸已極其困難,何況在道光間英國人絕不願意我們實行禁菸呢?

那時鴉片不但是通商的大利,而且是印度政府財政收入之大宗。英國對於我們獨自尊大,閉關自守的態度已不滿意,要想和我們算一次賬,倘若我們因鴉片問題給予英國任何藉口,英國絕不惜以武力對付我們。

那次的戰爭我們稱爲鴉片戰爭,英國人則稱爲通商戰爭,兩方面都有理由。關於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狀:我攻彼守。關於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

第四、商業戰爭和殖民戰爭

林則徐於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行抵廣州。經一個星期的考慮和佈置,他就動手了。他諭告外國人說:“利己不可害人,何得將爾國不食之鴉片煙帶來內地,騙人財而害人命乎?”他要外國人作二件事:第一,把已到中國而尚未出賣的鴉片“盡數繳官”;第二,出具甘結,聲明以後不帶鴉片來華,如有帶來,一經查出,甘願“貨盡沒官,人即正法”。外國人不知林則徐的品格,以爲他不過是個普通官僚,到任之初,總要出個告示,大講什麼禮義廉恥,實在還不是要價?價錢講好了,買賣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們就觀望,就講價。殊不知林則徐不是那類的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到了二月初十,外人尚不肯交煙,林則徐就下命令,斷絕廣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圍起來,把行裡的中國人都撤出,然後禁止一切的出入。換句話說,林則徐把十三行作了外國人的監牢,並且不許人賣糧食給他們。

當時在十三行里約有三百五十個外國人,連英國商業監督義律(CaptainCharlesElliot)在內。他們在裡面當然要受相當的苦,煮飯、洗碗、打掃都要自己動手。但是糧食還是有的,外人預貯了不少,行商又秘密的接濟。義律原想妥協,但是林則徐堅持他的兩種要求。是時英國在中國洋麪只有兩隻小兵船,船上的水兵且無法到廣州。義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們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國商人把煙交給林則徐,他是教英商把煙交給他,並且由他以商業監督的資格給各商收據,一轉手之間,英商的鴉片變爲大英帝國的鴉片。

義律共交出二萬零二百八十箱,共計二百數十萬斤,實一網打盡。這是林文忠的勝利,道光帝也高興極了。他批林的奏摺說:“卿之忠君愛國皎然於域中化外矣。”外人尚不完全相信林真是要禁菸,他們想林這一次發大財了。林在虎門海灘挑成兩個池子,“前設涵洞,後通水溝,先由溝道引水入池,撤鹽其中,次投箱中煙土,再拋石灰煮之,菸灰湯沸,顆粒悉盡。其味之惡,鼻不可嗅。潮退,啓放涵洞,隨浪入海,然後刷滌池底,不留涓滴。共歷二十三日,全數殆盡銷燬,逐日皆有文武官員監視。”外人之來觀者,詳記其事,深贊欽差大臣之坦然無私。

義律當時把繳煙的經過詳細報告英國政府以後,靜待政府的訓令。林文忠的大功告成,似乎可以休手了,並且朝廷調他去做兩江總督,他可是不去。他說:已到的鴉片,既已銷燬,但是以後還可以來。他要徹底,方法就是要外商人人出具甘結,以後不作鴉片買賣。這個義律不答應,於是雙方又起衝突了。林自覺極有把握,他說,英國的戰鬥力亦不過如此,英國人“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虎門的炮臺都重修過,虎門口他又拿很大的鐵鏈封鎖起來。他又想外國人必須有茶葉、大黃,他禁止茶葉、大黃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那年秋冬之間,廣東水師與英國二隻小兵船有好幾次的衝突,林報告朝廷,中國大勝,因此全國都是樂觀的。

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以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AdmiralGeorgeElliot)率領海陸軍隊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Lord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國主義者。他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一掃舊日所有的通商限制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夏天到廣東洋麪。

倘若英國深知中國的國情,懿律應該在廣州與林則徐決勝負,因爲林是主戰派的領袖。但英國人的策略並不在此,懿律在廣東,並不進攻,僅宣佈封鎖海口。中國人的解釋是英國怕林則徐。封鎖以後,懿律北上,派兵佔領定海。定海並無軍備,中國人覺得這是不武之勝。以後義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艦隊到大沽口。

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清廷憤懣極了。道光下令調陝、甘、雲、貴、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國腳慌手忙。上面要調兵,下面就請餉。道光帝最怕花錢,於是對林則徐的信任就減少了。7月22日他的上諭罵林則徐道:“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是時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隸總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工夫。他派人到英國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調查英備,覺得英人的船堅炮利遠在中國之上。他國的汽船,“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他們的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只須移轉磨盤,炮即隨其所向”。回想中國的設備,他覺得可笑極了。

山海關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強蒸洗備用”。所謂大海及長江的天險已爲外人所據,“任軍事者,率皆文臣,筆下雖佳,武備未諳”。所以他決計撫夷。

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