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三股勢力的自由城在向新王都逼近。
南部方向以弗朗科伊斯和地獄火軍團爲主,東部方向則在小斯莫和自由之刃帶領下推進。
西邊方向以紅女巫爲首。本來進度最慢的她率領船隊繞過不少城鎮,徑直抵達距離新王都約六百餘里的沃金海灣。他們開始發放傳單,爲登陸做準備。
而在宏觀的王國局勢,自由之刃已在各地點燃包圍新王都得火星,只待自由城所化的柴薪靠近,讓他們化作熊熊烈焰。
在這之中,已經在瑞坎爾王國境內傳播許久的《讓魔法飛》終於首映。
實話實說,經過安南三年七部魔法影像的衝擊,民衆多少有些審美疲勞了——
主要是跟風模仿者太多,而且都是耳熟能詳的名著和傳說故事,以及這部主演不是安南,讓魔法影像很難再像剛開始那樣有深遠的討論度。
不過憑藉“自由城精品,必屬精品”的名聲,《讓魔法飛》的首映還是吸引來不少觀衆。
而在看過《讓魔法飛》後,觀衆又分爲了兩種。
前一種沒有看出任何隱喻,只覺得沒想到魔法影像還能這麼拍。臺詞犀利,快節奏,還有點黑色幽默,是翻拍名著難以做到的程度。
而另一種因爲一些臺詞而代入到自由城和瑞坎爾王國的紛爭後,情況就有趣了起來。
他們短時間看了第二次、第三次,並且討論每句臺詞中的深意,例如“亞歷山大來了,和平就來了!”,“城主高,老爺硬,亞歷山大又高又硬!”,“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隨着《無罪之城郵報》發表了一篇長文:《讓魔法飛》表層故事下的深層故事。掀起新的觀影狂潮。
以前,貴族是人們的風向標,他們做什麼,富人、中產們就跟着做什麼。現在,風向標變成了各城市的報社,既然報社都在誇,那些只看了一遍但沒看明白的人和沒看過的人紛紛追趕潮流,涌進劇院。
他們還總結了一個小技巧:懶得思考的人,把斯翁城和赫爾裡特視作瑞坎爾王國和國王,把亞歷山大當做安南,就看得懂這部魔法影像在表達什麼了。
《讓魔法飛》成爲壓倒瑞坎爾王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就連孩童在街上嬉戲打鬧喊的都是“殺赫爾裡特,搶城堡!”,貴族和富人以和王國有關係爲恥。
加上王國實在扶不起來。
比如爲了宣揚自己,他們開始對數據造假,比如瑞坎爾王國本月的經濟是自由城的515倍——
稍微會思考的人都知道瑞坎爾的體量有多大,拿來和自由城比本就不公平,而且515倍……王國有515個自由城體量的城市嗎?
聰明人嗤之以鼻,認爲數據充滿水分,哪怕去掉一個“5”都沒擠幹。
新一期的《自由之聲》進行了反擊,在本期笑話的板塊:
瑞坎爾王國的兩名貴族出門遊逛,路遇一坨在寒風中被凍得梆硬的糞便。兩個貴族打賭,誰能吃了它就給誰一萬金幣。其中一位貴族跑過去撿起糞便,先把糞便尻化,用刀叉優雅地吃掉,賺了一萬金幣。
他們繼續往前遊逛,這是又遇到了一坨糞便。他們再次打賭,這回被另一個貴族搶了先,用隨身攜帶的匕首敲碎了吞下,賺回了剛給出去的一萬金幣。
就這樣,兩名貴族通過吃屎給王國帶來了兩萬金納爾的財富流通。
《自由之聲》帶頭冷嘲熱諷的同時,王國內部也在忙着。
忙着撈錢,斂財,掠奪財富,在大廈將傾前把錢都撈進口袋。
窮人沒了油水,他們就把注意打在王國上,整天以討伐“自由之刃”爲藉口向新王都討要資源,吃幹抹淨後再告訴使者,他們已經全殲了自由之刃。
前線在和自由之刃戰鬥的士兵怒吼:“你們全殲了自由之刃,那和我們戰鬥的是誰!?”
“自由之刃就像老鼠,你殺了一查,還會有一茬冒出來。”滿嘴流油的富人們說道。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加上自由之刃的宣傳攻勢,王國士兵大量投降,然後轉過來帶着自由之刃去找欺壓他們的貴族報仇。
當一個王國倒塌之時,從來不止是敵人的功勞——內部的問題同樣功不可沒。
瑞坎爾王國不是沒有機會。他們本可以把傳奇派出去鎮壓動亂地區。但因爲膽小,他們錯失了機會。
這也不能怪他們。王國有傳奇,自由城也有。派得少了,容易被自由城圍攻。要是兩敗俱傷還好,就怕連傳奇也投靠了那位“冠軍魅魔”。派得多了,新王都就變得空虛。先前刺殺的只是聖盃騎士扈從,下一次說不定就是聖盃騎士了。
所以貴族和騎士團們只能龜縮在新王都周邊,把腦袋一縮,裝作外面的事不存在。
層出不窮的壞消息如雪片般送進王宮。克洛又發了一次脾氣,在詭異的綠光中恢復懶散。即使如此,他也受夠了那羣廢物。而在這之中,能幹的奧爾梅少就突顯出來。
不過因爲抓了不少貴族,樹敵太多,讓貴族中污衊奧爾梅少的髒水、批評聲不斷。
他們挑他的毛病,比如奧爾梅少從不參加聚會,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查抄了貴族的財產會將錢送去王宮,讓貴族們聯名舉報,懷疑奧爾梅少就是自由之刃。
他們的話讓克洛怒極反笑:“我的官員就不能有忠誠廉潔的人嗎?”
貴族們越反對,克洛越支持。安南還沒找出一百名投靠自由之刃的貴族,就當上了副淨化庭庭長——本來沒這個職務,是王室單獨給他制定的。
安南不是個小心眼的人,對於這些找自己麻煩的貴族,他暫時放到一邊——主要是他看總是亂說話的《瑞坎爾榮耀》不爽很久了。
這天,淨化庭副庭長奧爾梅少,帶着一衆士氣正旺的手下來到《瑞坎爾榮耀》的報社。
“我奉國王的命令,調查《瑞坎爾榮耀》勾結自由之刃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