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深山有靈

人有魂魄,其魂有三,一爲天魂,二爲地魂,三爲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衝,二魄靈慧,三魄爲氣,四魄爲力,五魄中樞,六魄爲精,七魄爲英。

天靈之中即是天衝魄,此時劉季尚是不曉得這些東西,只是天衝魄卻是能夠吸納天地靈氣。

劉季將一縷心神投在一股涌向自己的天地靈氣之上,發現這些靈氣似乎是順着毛孔進入自身,毛孔像是在呼吸一般吸納着天地靈氣。

這天地靈氣對於人體大有裨益,只是普通人對天地靈氣的吸納量卻少之又少,武者隨着等級的提升,自身體魄隨之增強,一身精氣越發內斂,與天地的溝通逐漸順暢,突破先天便是將身體完全迴歸先天狀態,能夠自由吸納天地靈氣,後天武者卻是不能吸納天地靈氣。

此時這一縷天地靈氣正緩緩的流入劉季體內,那種細微的感覺如同嬰兒熟睡時平緩的呼吸,在心眼開的狀態下,劉季感覺這靈氣流入之後便迅速融匯到了血脈之中,自身血脈似乎是飢渴得很,天地靈氣只是一觸碰到血液,就如同春陽融雪消失無蹤。

劉季仔細感應了一番,也未曾有進一步的發現,以劉季現在的心眼運用,卻是無法突破血脈屏障,發現血脈中的血氣融合。

劉季緩緩吐出一口濁氣,心裡思量着靈氣溶血的事情。

任脈主血,督脈主氣,以劉季的理解,人脈打通之後就是一個長久的養氣過程,只有養氣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夠突破督脈成就後天十級。

養氣養氣,正是孕養血脈中的真氣。方纔劉季感覺自己的血脈對於天地靈氣有一種本能的飢渴,看來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血脈中的飢渴感,即是真氣不充盈,真氣不充盈就不能單獨將真氣從血氣中分離出來單獨運轉,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吸納天地靈氣入體,從而使血脈中的真氣飽和。

這並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當然,像小胖這種機遇,卻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養氣是一個水磨的功夫,沒有量的積累,哪有質的飛越。

劉季想通之後念頭通達,自己已經比別人強很多了,如今自己應該穩紮穩打,而不是急功冒進。

安定下心神,又運起了心眼,心眼的實用性很強,劉季現在能觀察到其他武者觀察不到的先天真氣,這是對養氣十分有幫助的,劉季能夠明顯感受得到天地靈氣的濃郁程度,並且對於身體吸納天地靈氣的程度也很有了解。

相傳世間有望氣之術,能夠看出一個地方的風水好壞。劉季不知道這是否是心眼的一種運用,但是現在劉季感覺的到徐家堡內的天地靈氣不是特別充足,遠處橫斷山脈的方向天地靈氣卻是在翻騰。

“難怪傳說中的修仙門派都隱於世外,單看一個小小的徐家堡天地靈氣就比遠處山中差了許多,更遑論大城池了。”劉季暗暗想道。

人越多,分攤的天地靈氣也就越多,這習武之人又沒有修仙之人的指點,如何知道這天地靈氣還有濃郁和稀薄之分,修仙之人不是不指點,是根本不屑指點。修仙是仙途,仙途動輒苦修千年,凡人武者早已是滄海桑田,沒有交集,何來無緣無故的指點?

劉季拉住在一邊修煉的小胖,表示自己要去橫斷山脈中修習,小胖立馬便同意了他這個意見。小胖也是在徐家待了太久了,徐龍象一直以爲小胖是後天九級的修爲,並且劉季遲遲不來,不放心小胖單獨出去修習,畢竟劉季沒來之前,小胖是徐龍象唯一的一個徒弟。以小胖後天九級的境界,已經是徐龍象最強力的支援了,萬一被徐馬牛或是其他人抓到機會除去,徐龍象可能又要耗費許多功夫重新找幫手。

劉季的這個意見正中小胖下懷,小胖當時就拉着劉季向徐龍象的宅院奔去,差點忘了掩飾自己先天的實力。

來到徐龍象的門口,小胖斂了斂心思,示意劉季一會兒他提出這個要求。徐保一正從院子裡出來,發現二人推推扯扯,笑道:“你們兩個這是幹什麼呢?來找少爺嗎?少爺剛好是沒在修煉,快進去吧。”

二人進院來,在房外謹聲稟問後,進到屋裡來。

徐龍象調息完之後剛剛洗漱完畢,整個人看起來比剛纔剛幫劉季鑄成根基是已是精神了許多,雖然還是有些勞累,但仍然是準備爲兩個徒兒解惑。

“坐吧,剛剛纔突破,現在就來找我,可是有什麼疑惑?”徐龍象端起一碗水,一邊喝一邊問道。

小胖瞥一眼劉季,示意他趕緊說,劉季趕忙說道:“師傅,徒兒剛剛突破後天八級,希望能夠入山一段時間去調息蓄養真氣,還望師傅能夠准許。”

徐龍象放下水碗,看着劉季和小胖,“你們兩個都要去嗎?這樣……”

徐龍象站起來緩緩踱着步,他知道小胖是個不安分的人,之前因爲各種原因他並不贊同小胖外出,此時兩個徒兒都已經是後天九級的程度,結伴而行的話,以劉季此等築基程度,想來三五個同等級武者也奈何不了二人,除非是出動先天武者。

先天武者的話,徐馬牛手下應該是沒有這種人的,除非他親自出手,但是他親自出手就會給我落下把柄,想來是沒什麼危險的,大可去得。

尋常武者雖然不知天地靈氣的區別,卻也是知道多貼近自然對自身大有好處,因此涉水入山俱是常有,因而徐龍象也是同意了二人的請求。

徐龍象停下了腳步,看着二人說道:“好,既然如此,你們兩個便入山去吧,但是切莫深入十里以外的山脈,若是出了什麼情況,也好第一時間能夠接近徐家堡。”

“你二人從小一起長大,多的話我也不囑咐了,算好日子,三個月以內回來,四個月以後就是武林大會了,爲師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們去做。”徐龍象說道。

“是,師傅。”小胖連忙接口答道,他已經在徐家憋了太久了。

“我也累了,你們去吧。”徐龍象擺擺手,向內室走去。

出得徐龍象的院子,小胖便是按捺不住了,“季哥,你還有什麼準備的嗎?沒有的話咱們直接入山去吧。”小胖迫不及待的說道。

“我還是回去帶上我的玄鐵劍吧,還有……”劉季想起了爹交給自己的《山海經》,那《山海經》確實是有妙用,劉季之前在趕來徐家堡的路上就發現了。

當時劉季剛出發約有一個月,行走于山林之間一時沒有察覺到一條鐵線蛇,這鐵線蛇兇猛無比,劉季人剛剛走過鐵線蛇的身體,便突然發動了攻擊。要說這鐵線蛇也是兇物,劇毒且力大,它咬過獵物之後便是將獵物整個纏繞起來,獵物越是掙扎毒性發作越快,要麼被勒死,要麼被毒死。

當時劉季感覺到背後有破空聲,暗道一聲不好,身體急閃,奈何鐵線蛇卻是蓄勢而出,這一口若是咬在劉季身上,劉季很難說自己能不能活下來。

背後一下巨力傳來,有骨裂的聲音傳出,緊跟着就聽到鐵線蛇嘶嘶的慘叫聲,劉季回頭一看,發現鐵線蛇口中兩顆毒牙竟然是不知爲何崩斷了,劉季只當是鐵線蛇一口咬在了自己的玄鐵劍上,等到解下包裹來一看才發現兩個被腐蝕的孔洞之下,竟然是那本《山海經》。

劉季解決掉毒蛇,拿出《山海經》,驚奇的發現這書上竟是沒有絲毫的受損痕跡,仔細翻看一番,在想想前後,確定鐵線蛇就是咬在了《山海經》的地方。

說起來劉季也是不相信,小心翼翼的有手去撕書的封面,卻也不敢隨意把書破壞掉,這是對知識的尊重,也是劉天虎教給每個劉家屯孩子的東西。

“嗯?”劉季嘗試去撕開書的封面,卻發現這是徒勞的,用盡全力封面卻沒有半分裂開的趨勢。看到手邊的玄鐵劍,劉季起了心思便是拿出了長劍,輕輕在封面上劃了一劍,驚訝的發現書面卻是絲毫未損,連一道劃痕都沒有留下。

劉季一時不信邪,抄起玄鐵劍就是一通亂切亂砍,說來也神奇,劍斬在這《山海經》上卻是發出鏗鏘的金屬撞擊之聲。

劉季終於知道這《山海經》似乎不是凡物,收起長劍,再度抄起《山海經》細細翻了翻書頁,發現感官上確實是紙張沒有錯,但卻有如此功效,不知到底是什麼材料做成。從此之後,《山海經》便是從劉季的包裹裡換做了揣在胸口位置。

話說此時小胖急着入山,劉季想起了自打到了徐家他再也沒放在身上的《山海經》,感覺必須把它帶着身邊,保命的東西誰會嫌自己命長。

想到這些,劉季匆匆拉着小胖往回趕,見識的越多,才越知道《山海經》的神奇,除了不能幫自己提升修爲以外,完全像小胖的玉佩一樣神奇的東西啊,自己竟然快要給忘了,真是該死。

第三節 武者借勢而行第五節 武林大會第十八節 大熊晉級第六節 巧遇第一節 徐家門前故事多第二十四節 第一戰!第二十四節 第一戰!第二十節 第四輪,大混戰第二十六節 勝陳一第十五節 緩緩拉開的序幕第二十節 第四輪,大混戰第二十三節 一打陳玄義第二節 徐家龍象收徒第三十四節 拜入棄劍門第十九節 第三輪第二節 徐道第十三節 無巧不成書第三十五節 惜別,新的開始(本卷終)第十節 驚人的劉天虎第二十六節 勝陳一第十一節 暗箭第七節 福禍無端第八節 一醉解千愁第六節 巧遇第十二節 火紅的猴王第八節 一醉解千愁第七節 因禍得福第二十二節 生死擂第十五節 緩緩拉開的序幕第七節 深山有靈第二十二節 生死擂第十一節 羣雄匯聚第二十節 第四輪,大混戰第七節 因禍得福第六節 巧遇第五節 小胖遠行,劉季練拳第十五節 再見,劉家屯(本章終)第十一節 羣雄匯聚第二十二節 生死擂第十三節 修者初現第二十九節 肖家白家入套第五節 劍道第十一節 暗箭第三節 趙字雙龍玉佩第二十九節 肖家白家入套第七節 福禍無端第十三節 修者的實力第六節 任脈開,突破!第二十節 第四輪,大混戰第十二節 火紅的猴王第二節 徐道第十四節 改天換地第十二節 火紅的猴王第二十九節 肖家白家入套第七節 因禍得福第十四節 讀書習武,修身養性第十一節 帶你們看猴子第十一節 帶你們看猴子第二節 徐道第十九節 第三輪第十一節 暗箭第十八節 大熊晉級第十節 驚人的劉天虎第三節 趙字雙龍玉佩第十一節 羣雄匯聚第二十七節 燃燒生機,勝利的曙光第八節 天與不取,是爲罪第二十七節 燃燒生機,勝利的曙光第十八節 大熊晉級第十二節 合道宗,棄劍門第三十三節 突破!先天!潛龍升淵!第三十四節 拜入棄劍門第六節 心態上的變化第二十一節 破局,前十第十節 真相第十節 真相第三十五節 惜別,新的開始(本卷終)第三十二節 龍虎鬥第十二節 火紅的猴王第四節 《通臂拳》第一節 徐家門前故事多第十八節 大熊晉級第五節 武林大會第十九節 第三輪第三節 四方雲動第七節 福禍無端第十六節 臺上臺下第十二節 徐家秘辛第八節 一醉解千愁第十五節 第一輪第十四節 讀書習武,修身養性第四節 《通臂拳》第九節 連升三級第二節 徐道第六節 心態上的變化第四節 悟道第十四節 改天換地第三十節 流言四起,臨危受命第三十節 流言四起,臨危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