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諸王的成長

未央宮,宣室殿。

闊別數年,再次來到這座宏偉,而後不是厚重的宮室,劉德、劉餘等孝景諸王心中,也不由得生出一陣感慨。

滄海桑田,時移境遷。

短短七年前,上首那方御榻坐着的,還是兄弟衆人的祖父:太宗孝文皇帝。

當時,兄弟衆人不過皇孫之身,一年到頭都來不了幾次宣室殿、見不到祖父幾面;

就連兄弟衆人的父親:時太子劉啓,也只能畢恭畢敬的屹立於御榻一側,任由太宗孝文皇帝,將儲君罵個狗血淋頭。

三年前,兄弟衆人離京就藩,坐在御榻上的,是衆人的父親,先孝景皇帝劉啓。

兄弟衆人公子之身、宗藩之爵,豎耳聆聽先孝景皇帝的諄諄教誨,時不時將求助的目光,投降屹立於御榻旁的長兄:太子劉榮。

而今,坐在御榻上的,已經變成了天子榮。

兄弟衆人不過未冠之年,便已成了天子手足,宗社樑柱。

短短七年,先後三代漢天子;

就好比當年嬴秦,自昭襄王之後三年傳四王,讓秦王從年過花甲的嬴稷,換成了年僅十二歲的曾孫輩嬴政。

——難免會讓人感到無所適從。

但兄弟衆人都清楚:再怎般無所適從,也必須接受現實,並儘快適應。

適應自己宗親藩王、先皇公子,當今手足的身份……

“先帝駕崩,朕新君即立,不甚,孤寂……”

“本欲盡召諸王手足,以奔父喪;”

“奈何祖制大如天,徒之奈何……”

帶着四個弟弟回到宣室殿,又分別招呼衆人落座,劉榮悠悠一聲長嘆,而後便如是發出一聲感慨。

這番話,倒也並非全然是客套。

——有那麼一段時間,劉榮還真想過:如果身邊有個能信得過的弟弟,如老二劉德、老四劉餘之類;

那東宮的老太太,或許就會有所忌憚,不至於將彼時,屁股都還沒在御榻上做熱乎的天子榮,給欺負成那般模樣?

只是後來,劉榮也慢慢想明白了。

對於劉榮而言,弟弟們真正能幫到自己的,恰恰是在關東的封國坐鎮一方,以威懾宵小……

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以來,關於諸侯藩王的談論,便歷來是以‘諸藩割據,威脅朝堂中央’作爲主流。

一開始是異姓諸侯,後來是宗親諸藩;

可無論是太祖高皇帝所親封,又親自依次產出的異姓諸侯,還是身上流淌着劉氏血脈的宗親諸藩,在長安朝堂中央看來,都是一樣的。

都是雄踞一方的國中之國、劉漢社稷的不穩定因素!

只不過,很少有人想到,或者說是很少有人能夠體會到:對於漢天子而言,關東諸侯——至少宗親諸侯,是有一定的存在必要性的。

道理很簡單;

——漢二十七年,呂太后駕崩,諸呂外戚禍亂長安,陳平、周勃等老臣內集功侯,外聯齊王,裡應外合以平諸呂之亂!

在叛亂平定之後,陳平、周勃二人爲何選擇迎立彼時的代王,而非另立外姓,更甚是自立?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由於陳、週二人身爲劉漢開國元勳,對漢家、對太祖劉邦,還是有一定的忠誠和感情。

但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會對這一說法嗤之以鼻。

對於政治人物,尤其還是手握大權的政治人物而言,情感,幾乎是最沒有價值的東西。

太祖劉邦對淮陰侯韓信,難道就沒有感情了?

漢王彭城一敗之後,退守滎陽與項羽對峙,樑王彭越幾乎是一己之力,爲彼時的劉邦穩住了滎陽防線。

對這位於劉漢宗社有再造之功的大功臣,太祖劉邦,就沒有些許感激?

事實上,陳平、周勃二人之所以沒有另立外姓,更火直接就是自立,原因只有兩點。

其一:當時,劉漢國祚得立不過二十餘載,天下人心名望,依舊擁護劉氏;

其二:在關東,除了舉兵響應陳、周,掃除諸呂的齊王劉襄之外,依舊還有代王劉恆、淮南王劉長,乃至吳王劉濞等宗親藩王。

陳、週二人很清楚,只要他們敢亂來,那無論是天下人的唾沫,還是關東宗親煮飯的兵峰所知,都足以將他們撕碎的同時,順手將他們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陳、週二人根本不敢亂來,只敢在迎立的人選上動點小心思,將諸王中最老實本分、最弱小厚道的代王劉恆,迎立爲漢家的第五代天子。

至於代王劉恆,也就是太宗孝文皇帝即立之後的逆襲,卻都是後話了。

單從這一件事上,其實就不難看出:從國家、民族,以及政權的角度考慮,漢家保留至今的宗親分封制度,確實有諸多弊病。

漢家自太宗孝文皇帝至今,也一直是在推動關東諸侯的削弱,以減小關東諸侯對長安朝堂中央的威脅。

但從劉榮——從漢天子的個人角度來看,關東宗親諸侯,可不單單是兵強馬壯、日常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坐天下的陰謀家。

還是那句話:當年呂太后駕崩,諸呂做亂長安;

若非齊王劉襄舉兵響應,將掌權的呂產、呂祿二人的注意力,以及他們掌握的兵力分散了大半,那單憑陳平、周勃二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事!

換而言之: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關東的宗親諸侯們,恰恰是劉漢天子——至少是劉漢社稷最堅實,同時也是最爲有利的擁護者。

在扶保宗廟之後,他們或許會取而代之,即立爲帝;

但相較於宗、社破碎,改朝換代,這無疑也是延續劉漢社稷的一種方式。

——豈不聞吳王劉濞舉兵謀逆,打起‘誅晁錯,清君側’的大義旗幟,所圖也不過是取而代之,以爲漢天子?

豈不見樑孝王劉武,幾乎是以一己之力硬抗下大半個關東的壓力,硬生生爲自己的兄長,保下了大漢萬里江山、劉漢宗廟社稷?

說到底,作爲異姓諸侯的取代品,宗親諸侯威脅的,從來都不是王朝的延續,而是政權的根基。

在某些情況下,如樑孝王劉武之於孝景皇帝,又如如今的河間、臨江諸王之於當今劉榮等血脈親緣極近的情況下,宗親諸侯非但不會成爲王朝的威脅,反而會成爲天子最有威懾力的一股助力。

原歷史時間線上,漢武大帝新君繼立,搞出來一手建元新政,竇太皇太后爲什麼敢一言不合便盡廢其政,甚至將漢武大帝一腳踢去面壁,更甚至動起廢立的心思?

因爲漢武大帝劉徹,是漢景帝劉啓的第十子,卻又是當朝王太后的獨子;

漢武大帝出了事,關東根本不會有哪家諸侯藩王,會出於手足情誼、血脈羈絆,而爲漢武大帝抱不平。

非但不會抱不平,反而還會打起皇位的心思。

放到現在,讓劉榮學着歷史上的漢武大帝,搞個建元新政看看?

竇老太后氣歸氣,惱歸惱,也必定會有動作;

但再怎麼着,也絕不敢像原歷史時間線上,針對漢武大帝那般,肆無忌憚的將劉榮——將漢家的天子踩進泥土裡。

因爲劉榮,有兄弟。

往小了說,河間王劉德、臨江王劉淤二人,與劉榮一母同胞,榮辱與共;

往大了說,魯王劉餘、江都王劉非,乃至常長沙王劉發,山王劉彭祖、中山王劉勝的一衆兄弟,都認劉榮這個長兄如父的大哥,願意爲劉榮衝冠一怒!

而竇老太后,卻根本不敢冒着關東羣起而亂的風險,對劉榮採取過於激烈的措施。

這就好比在民間,相較於舉目無親,截然一家的獨戶,兄弟手足好幾個的人家,總是更不好惹一些的。

一個獨子,你欺負起來沒什麼壓力;

但一個兄弟手足一大堆的人,哪怕他手無縛雞之力,你也得好好考慮考慮:真要是給人欺負了,能否承受得起那一大家子糙漢的怒火。

劉榮清楚地記得當年,樑孝王劉武病故之時,先孝景皇帝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朕很開心,因爲漢家的樑王薨了;

我也很難過,因爲我的弟弟死了。

在當時,劉榮雖不說是一頭霧水,卻也多少有些理解不能。

而現在,劉榮已經能徹底感受到這種割裂、複雜,卻又合理存在的情感了。

作爲漢家的掌權人,天子榮對河間、臨江在內的宗親諸藩,依舊持穩步削弱,減少關東割據勢力對長安中央的威脅、對中央集權的阻礙的態度;

但作爲兄長,劉榮對劉德、劉餘等一衆手足兄弟,卻抱着‘弟弟們有事兒,爲兄護着,將來爲兄有難,弟弟們可也得搭把手’的態度。

兩種態度南轅北轍,卻又互不衝突。

而對於這一點,劉德、劉餘二人,顯然也有着充分的認知……

“先帝駕崩,獨留陛下於長安,以面朝堂內外宵小;”

“——臣弟等,心如刀絞……”

“然祖宗制度在先,臣弟等縱有心,亦不敢有違祖制,擅朝長安。”

“故只得於各自之國,爲先帝戴孝三月,靜候國喪期罷。”

“直至夏五月,方得以上表請奏,朝長安以奔父喪……”

本就是兄弟衆人中最年長、最早熟,最穩重的兩個;

又做了幾年諸侯,如今的劉德、劉餘二人,儼然已經成長爲了合格的政治人物。

對於劉榮的表態,無論是客套性質的寒暄,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兄弟二人都應對的滴水不漏。

與這二人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劉淤、劉非兩個神經大條的,更多了幾分純質如初。

“是極是極!”

“得知先帝駕崩,寡人當時就打算上表請奏,以朝長安!”

“若非二哥…咳咳;”

“若非河間王攔着,寡人早就……”

便見臨江王劉淤義憤填膺的站起身,話纔剛出口,便被河間王劉德清冷的眼神一掃,只得委屈巴巴的坐了回去,愣是都不敢把話說完。

另一側,江都王劉非也是一副深以爲然的模樣,卻也是怯生生撇了眼身旁的兄長:魯王劉餘;

待劉餘不懂身側的斜眼一撇,劉非便也如劉淤一樣,嘟囔着低下頭去。

看到眼前,這好似複製粘貼的一幕,與東、西兩側同時顯現,劉榮也不由得搖頭失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當年住在鳳凰殿的劉榮、劉德、劉淤兄弟三人,與住在宣明殿的劉餘、劉非、劉發、劉端兄弟四人,相處模式幾乎是如出一轍。

——都是各自以長兄爲首,由劉榮、劉餘拿主意,並引導、約束着弟弟們。

而在劉榮獲立爲太子儲君,無法再面面俱到的照顧弟弟們——尤其是三弟劉淤之後,這個重擔,便自然而然落在了老二劉德身上。

這麼多年手把手的教下來,劉淤在二哥身上,也算是學到了一些東西。

雖然天資實在愚鈍,沒能得到劉德的‘真傳’,卻也起碼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遇到不懂得事,聽兄長的準沒錯。

至於江都王劉非,本就沒有劉淤憨直,只是武人的性子多少有些直來直去,沒那麼多花花腸子;

對於兄長劉餘的敬畏,幾乎是刻入了劉非骨子裡的……

“就藩江都三年,愣是沒能和那趙佗老兒痛痛快快打上幾場;”

“老五,怕也是憋壞了吧?”

短暫的沉默過後,劉榮含笑發出一問,也終是讓落寞低頭的江都王劉非再次擡起頭。

那雙已有些麻木的雙眸,也在劉榮這一問發出之後,肉眼可見的多了幾分精亮!

若是放在三年前,吳楚之亂剛結束的時候,劉榮毫不懷疑這個五弟會當朝跳起來,請求劉榮給自己一個打仗的機會!

但三年過去,曾經那個意氣風發,十五之年掛印出徵,陣仗關東的大好兒郎,卻更多了幾分被歲月侵蝕過後的老成。

“臣,惶恐……”

“年少之時,仰慕李牧、廉頗,以北上逐胡、開疆拓土爲畢生之志。”

“如今年長了些,雖仍愚笨,卻也明白了自己的身份。”

“——諸侯之身,本就該代皇兄以牧一方之民,爲國羽翼。”

“軍陣廝殺之事,卻是和臣弟無緣的……”

···

“唉~”

“就藩江都之後,臣弟也想過:要不要尋個由頭,與那趙佗老兒來過一場。”

“但做了幾年的王,臣弟總算是堪堪明白,皇兄當年那句‘國家興亡,皆百姓苦’,究竟,是什麼意思……”

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83章 你不賣?我還不吃了呢!剛落腳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34章 當我好欺負?調整一下狀態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254章 請陛下明察!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188章 皇帝,殺了我兒子!第317章 秦關:高闕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122章 暴君!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131章 序幕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250章 單于庭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108章 誓師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298章 靡靡之趙第328章 王朝週期律?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239章 敞開天窗說亮話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162章 記住了?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277章 民女,亦不畏之第109章 劉濞老賊!第153章 長安急報!第312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86章 孤的心,狠嗎?第150章 寡人要他死!第327章 今非昔比第263章 人心啊第96章 誅晁錯,清君側!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210章 樑王死的好啊第64章 有話直說吧父皇第46章 莢錢第28章 給你臉了是不?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剛落腳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136章 兒行千里第167章 老儒安敢?!第43章 丞相失勢第20章 諸呂故事第318章 決戰前夕第50章 有樣學樣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196章 太子,失望了吧?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92章 出師不利第110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99章 十日?!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告假第4章 棋盤俠劉啓第246章 廟算第266章 言於朝,則斬於闕!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169章 年少不可得之物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49章 孫兒,當真錯了嗎?第22章 漢家臣?法家士?第249章 北地騎士第135章 奏對第296章 不孝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