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孝景皇帝

如今漢家的小說,和後世通俗意義上的小說讀物,其實並不是同一個東西。

——準確的說,這個時代的‘小說家言’,其實就是後世人認知中的野史。

既然是史,那就算再野——甚至是再屎,也至少要遵循基本的客觀事實。

而這,又使得這個時代的小說,幾乎可以和‘小道消息’直接畫等號。

近些時日,長安傳出了一則關於始皇嬴政,以及其母趙太后的小道消息。

於是,朝堂內外,便當即被一陣詭異的氛圍所充斥。

“陛下未冠而立,年雖及冠,卻尚未行加冠禮。”

“若是按大行皇帝的安排,來年開春,便是陛下加冠大婚。”

“如此關頭,坊間傳起秦趙太后的秘聞……”

“尤其還是關於秦王政年及冠後,久久未能加冠親政的秘聞……”

大行天子啓六年,秋九月十三。

滿朝公侯貴戚、百官公卿,齊聚於未央宮外,靜靜等候着宮門開啓。

今日,是大行皇帝駕崩後的第七日,用後世人常用的話來說,便是大行天子啓的頭七。

而用這個時代的話來說,今日,是爲大行天子啓蓋棺定論,並讓大行皇帝入土爲安的日子。

與此同時,今日朝議,也將是劉榮即位之後,最爲關鍵的一場朝議。

這場朝議,將成爲大行天子啓一朝,與新君劉榮這一朝的分水嶺。

——大行天子啓一朝的國策,沿用多少、摒棄多少,又有多少需要調整;

朝中重臣,留用多少、罷黜多少,又有多少人需要換個位置。

甚至於九卿,是否需要重新進行先後排序之類,都將在今日這場朝議得出結論。

當然,最重要的是:今日這場朝議,大概率會是劉榮這一朝,唯一一次天子與太皇太后、太后三人共同出席的朝議。

從今往後,除非發生宗廟、社稷即將顛覆程度的重大事件,否則,太皇太后和太后,便不大可能再次出現在宣室殿——甚至都不可能涉足未央宮。

而在這樣的微妙時間節點,坊間突然流傳起來,且極其耐人尋味的流言,自然是讓朝野內外暗流涌動。

沒人敢明說這則流言,是出自劉榮之手;

但幾乎每一個人又都能篤定:除了新君劉榮,沒人敢做這種必然會得罪當朝太皇太后的事。

也正是這個結論,讓劉榮在這場朝議都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在朝野內外,樹立起了相當不菲的威儀。

“連自己的祖母、當朝太皇太后,陛下都能下如此黑手……”

“日後,還是儘量莫要和陛下作對吧……”

“至少近些時日,儘可能順着陛下的意思來……”

帶着這樣的想法,滿朝公侯貴戚、百官公卿,在丞相劉舍的帶領下次序走入宮門,並來到了宣室殿外的廣場上。

待謁者僕射一聲悠長嘹亮的唱喏,又依次拾階而上,於殿門外解下佩劍、脫下布履,走進了殿中。

尋常事日,先天子一步走入宣室殿內後,等待天子臨朝的這段時間,百官公卿會進行短暫的交流。

但今日,碩大的宣室殿內,數百道身影,卻無不是默然跪坐在各自的位置,低着頭閉目養神。

也就是在如此壓抑的氛圍之中,殿門外,再次響起謁者僕射悠長的唱喏聲。

“陛下駕臨~”

“百官恭迎~”

···

“太后駕臨~”

“百官跪迎~”

···

“太皇太后駕臨~”

“再跪~”

接連三聲唱喏,殿內數百道身影嘩啦啦跪作一地,分跪於殿內東西兩側,空出了中間的通道。

而在殿門外,新君劉榮與母親——與纔敢搬去長樂宮,甚至還沒適應頭頂婦人簪的慄太后,一左一右虛扶着竇太皇太后,擡腳跨入了殿門。

“臣等,恭迎太皇太后、太后、陛下~”

在殿內百官公卿的拜謁中,自殿中央的通道走過,三人又走上五級御階,來到了御榻前。

先是竇太皇太后,在劉榮、慄太后母子攙扶下坐下身;

之後是惴惴不安的慄太后,在劉榮眼神安撫下,自顧自於竇太后身旁落座。

最後纔是劉榮,卻不急着落座,而是拱起手,對殿內朝臣百官微不可見的一躬身。

“諸公,免禮。”

君臣對拜過後,殿內百官便自顧自回到了各自的座位,又分別坐下身。

御榻前,劉榮卻是帶着禮貌而又不失尷尬的微笑,側身瞥了眼母親和祖母;

目光雖是落在御榻上,嘴上的話,卻顯然是說給殿內衆人聽。

“朕新君即立,大行皇帝屍骨未寒,甚至還不曾蓋棺定論。”

“又國朝有太皇太后、太后兩位長者。”

“國之長者當面,朕縱受命於天,以治天下元元,也斷然沒有安然落座的道理……”

一番花團錦簇的場面話,算是給足了祖母竇太后,以及母親慄太后體面;

同時又爲自己接下來,並不落座於御榻之上,而對殿內百官做出了簡單的解釋。

——家裡大人在,朕這個小輩,就站着主持這場朝議吧!

劉榮此言一出,殿內衆人暗下不由得長鬆了一口氣,同時也爲劉榮的成熟而感到欣慰。

東西兩宮矛盾,幾乎貫穿有漢至今!

孝惠皇帝、前後少帝與呂太后;

太宗孝文皇帝,與薄太后;

乃至大行天子啓,與當朝竇太皇太后。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漢家二元政體下的東-西兩宮關係,那無疑便是:鬥,而不破。

無論怎麼明爭暗鬥,表面上都維持着平和;

反過來說:無論表面上有多麼平和,但暗下,卻也無時不刻在爭鬥……

對於兩宮矛盾,或者說是東西兩宮之爭,朝野內外自然是早有心理準備。

對於竇太皇太后,與新君劉榮之間的爭權奪利,長安朝堂雖有些擔憂,卻也是早已預見。

今日,劉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和——至少是表面上緩和了兩宮關係,自然是讓朝堂高高懸起的心,稍稍落回去了些許。

——至少劉榮這番表態,說明劉榮也認爲:東西兩宮之間的矛盾,不應該擺上檯面;

至少新君劉榮,願意維持東西兩宮‘鬥而不破’的政治默契,願意維持兩宮之間的表面和平……

“今日朝議,太皇太后、太后所心繫,乃大行皇帝蓋棺定論、入葬陽陵一事。”

“及,遵大行皇帝遺詔,於未央宮內宮人、後宮姬嬪,又朕諸手足兄弟、關東諸王生母之事。”

正題開始,劉榮話音剛落,便有郎官畢恭畢敬的捧着一封詔書,亦步亦趨自殿側走出。

走到殿中央,先是對御榻方向的竇太后、慄太后、天子榮三人一拜;

而後又回過身,背對着御榻,面向殿內百官朝臣,無比莊嚴的攤開手中逐漸。

“大行皇帝遺詔!”

一聲高呼,殿內衆人又是齊齊起身,再於座位前嘩啦啦跪倒一地。

“朕嘗聞:天子者,富擁天下也,代天牧民也……”

···

“太宗皇帝畢生簡樸,四季常服不過五件……”

···

“朕德薄,於宗廟無功、於社稷無益……”

···

“願效太宗皇帝簡樸之風……”

···

“乃令:凡朕左右宮人,皆釋之於宮外,各賜錢財以立身;”

“宮中良人姬妾,程、唐、賈、王諸姬,各爲其長子之王太后;”

“得朕臨幸而無子者,若欲出宮改嫁,則賜錢貨,出內庫錢以置陪嫁,若不願,則由少府安置於陽陵邑,月給錢貨,以安身立命。”

“未得幸者,各賜錢財而釋之……”

遺詔宣讀完畢,殿內百官公卿自然是叩首納拜,口稱‘陛下仁慈’。

緊隨其後的,便是新君劉榮在這封遺詔基礎上,進行一定修改的補充詔書。

“大行皇帝仁及天下,澤及鳥獸,今即大行,朕甚哀之。”

“乃奉大行皇帝遺詔,盡釋未央宮人,各與萬錢;”

“尊:大行皇帝夫人程氏,爲魯太后;”

“尊:大行皇帝良人唐氏,爲長沙太后;”

“尊:大行皇帝夫人賈氏,爲常山太后;”

“尊:大行皇帝夫人王氏,爲膠東太后;”

“尊:大行皇帝夫人,王氏諱兒駒,爲廣川太后。”

“······”

這麼一套程序走下來,算是劉榮根據老爹的遺願,將老爹的姬妾們都給安置妥當了。

——弟弟們的生母,各自去長子的封國做王太后;

得到過臨幸,卻沒有誕下子嗣的姬嬪良人,原則上允許選擇,但實際操作中,爲了維護老爺子的身後名譽,劉榮決定強制遣散出宮。

無論願不願意改嫁,都絕不安排在老爺子的陽陵腳下。

若不然,萬一有個極品先給老爹守寡,之後又鬧出醜事來,丟臉的還是劉榮這個做兒子的。

至於那些入宮之後沒得到臨幸,甚至大概率都沒見過老爺子的女人,自然是給比錢打發出宮。

等願意改嫁的時候,劉榮自然也不會悖逆老爺子的遺願:只要找上來的,都由少府給人家置辦好嫁妝,風風光光嫁出去。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很離譜——皇帝的女人,尤其還是寡婦,居然還能改嫁?

但只要知道如今漢室,對適婚年齡的女子有‘晚婚罰款’,甚至對嚴重晚婚者有強拉佩郎的規定,就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了。

——漢家的皇帝,無不是純粹的現實主義者。

相比起虛無縹緲的婦道、女德之類,漢天子更看中的,是人口……

“大行皇帝遺願,如此皆畢。”

“而後,便當是以大行皇帝畢生功過,爲大行皇帝擇一美諡,以蓋棺定論。”

“再由百官共議,論定禮樂……”

豈料劉榮話纔敢說一半,殿內超臣百官就好似被踩到腳的貓般,當即羣體炸了毛!

你一言我一語,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大行皇帝之功績,絕對不可以興‘禮樂’!

何謂‘興禮樂’?

在此刻這個場合,興禮樂,可以直接翻譯爲:立廟。

興的禮,是廟禮;

興的樂,是廟樂。

換而言之:劉榮這話,是要給大行天子啓上廟號!

這也就難怪殿內百官朝臣,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對意見了。

——不同於後世,那長達二三十字的諡號,以及默認人手一個的廟號:如今漢家對於逝世先皇,無論是諡號還是廟號,都還保持着十分嚴格的考覈標準。

在後世某些朝代,朝堂給大行皇帝上諡號,基本就是抱着一本《諡法》,將歷代先皇用過的字排除,再挑選最好的二三十個字,最終將這二三十個字排列組合。

但如今漢室,諡號是必須完全符合大行皇帝的所作所爲的。

如太宗孝文皇帝,得了個‘文’的諡號;

那太宗皇帝畢生所作所爲,都必須在《諡法》中關於‘文’字的註解中得到佐證!

若不然,便是‘文’這個字不適合太宗皇帝,需要重新選另外一個字。

至於廟號,那就更誇張了。

——別說這一世,在位僅六年的天子啓了;

就連原本歷史上在位十六年,和父親太宗皇帝聯手締造文景之治的天子啓,都沒能摸到廟號的衣角!

在那個時間線,朝堂內外羣情激憤,恨不能指着十七歲的天子劉徹的鼻子罵:你特麼個小屁孩兒,究竟懂不懂廟號的含金量?!

而這一世,劉榮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自然也只是表明一個爲父親爭取身後名的態度。

知道劉榮並不是真的要給在位僅六年,又闖下吳楚七國之亂這等‘大禍’的大行天子啓上廟號,朝堂內外雖羣情激憤,卻也是給足了劉榮面子。

什麼棋聖啊,削藩啊之類,大家夥兒絕口不提;

就是逮着天子啓在位時長過短,不適合上廟號這一點,來給劉榮一個臺階下。

——不適合,而不是沒資格。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劉榮這也算是爲老爺子,爭取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的極限了……

“既然朝中諸公,都認爲大行皇帝在位不過六年,實在不適合興廟樂,那朕,便也只得從善如流。”

“日後到了地底下,便由朕來承擔起這個罪名,向大行皇帝做個交代吧……”

象徵性的表達了對天子啓沒能撈到廟號的遺憾,劉榮自然又問起了諡號。

不同於廟號——諡號,是個人就有;

而天子啓的諡號,和原本的歷史時間線如出一轍。

漢孝景皇帝!

《諡法》雲:由義而濟曰景——用義而成。

耆意大慮曰景——耆,強也。

布義行剛曰景——以剛行義。

大行天子啓,當之無愧……

第13章 家宴第215章 由他去,孤自有盤算第54章 表叔,慎言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60章 皇長子?大噴子!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98章 陛下口諭!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划算嗎?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69章 朕,變了嗎?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59章 皇長子以爲可否?第130章 太尉周亞夫之禍?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288章 圖窮匕見第223章 請太子主持大局!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13章 家宴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89章 阿武啊阿武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278章 公主,耗子尾汁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26章 皇長子手眼通天?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44章 長安侯第2章 我還不是太子呢!第276章 嫁爲天子婦,爲漢椒房主第72章 怎這般過火?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247章 朕,不吝裂土以侯之!第260章 拆分內史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66章 內帑夠不夠?不夠再加上國庫!第54章 表叔,慎言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26章 朕!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218章 天子啓的異常第226章 朕!第221章 老兵第37章 且瞧着吧第172章 天賦異稟的中山靖王告假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04章 慄氏明智?好小衆的字眼第58章 我有卵子!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214章 蛇鼠一窩第275章 落毛的蒼鷹?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第258章 朕,錯了嗎?第258章 朕,錯了嗎?告假第182章 你的葬禮,孤親自操辦第164章 父皇,時間不多了啊第168章 這也太擬人了吧?第256章 死灰復燃第190章 族!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137章 攻守易型啦!第19章 做大哥的第236章 爲什麼不列裝?第142章 啊這?啊???第114章 有意思,真有意思第231章 頂級映射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48章 皇祖母,誤會了第250章 單于庭第86章 王孫,且去第121章 周亞夫:我功勞太大了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106章 天子啓的怒火第187章 揍他丫的!第237章 高爐鍊鋼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93章 兒,斗膽第36章 就怕混蛋有文化第290章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第225章 母后來了啊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76章 孤,也太不是東西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69章 朕,變了嗎?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44章 長安侯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47章 好小子!回家晚了第202章 狗賊莫走!第177章 只能教太子,不能幫太子第40章 賺錢賺錢第8章 命可真好第269章 王孫要做的事,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