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想辦法再借給他點兒

朱翊鈞這個皇帝被朝臣們認可,因爲陛下雖然暴戾,但是絕對稱不上虐。

比如王錫爵這件事,陛下甚至親自召見了王錫爵,大家揣着明白裝糊塗的唱了一齣戲,王錫爵停手,皇帝既往不咎,就像當初割下了王崇古的那一縷頭髮一樣。

比如貪腐,過去大家都拿,你不拿,你就是朝中的異類,你連待在這個名利場的機會都沒有,何談日後?海瑞太過於清廉,以致於只能用來當旗幟,而不能拿來當循吏,即便是海瑞真的很能幹。

在大勢變了之後,立刻及時調頭,這就是個好的選擇,不願意衝鋒陷陣,不願意當出頭鳥,不肯爲國朝社稷奮力奔波,但是有人帶着頭逆天改命,跟着在旁邊吆喝兩聲,以壯聲勢,就不算是愚蠢,但是始終堅持不肯調頭,就只能掉頭了。

王錫爵就是這種典型的例子,皇帝找你談,把萬曆以來的贓款交一交,自此收手,都察院上奏,皇帝硃批不允,這件事也就這麼過去了,王錫爵還是大明威風凜凜的正三品大員,依舊能在大明朝堂位列三班。

但是王錫爵不肯,或許是貪心,或許是走的太遠太深,明明聽懂了皇帝的意思,卻懂裝不懂,最終鬧到了這個地步。

不教而誅是爲虐,陛下性情暴戾,但絕對沒有不教而誅,還是教了,而且給了兩次機會,再一再二不再三,這是陛下自刺王殺駕案以來的鐵律。

朱翊鈞對王錫爵的寬宥還有一次,那就是張居正離朝的時候,皇帝斬了二十六個朝臣,那時候王錫爵的名字差點就被填上了。

至於陛下暴戾,這怪張居正,沒有老王八蛋,哪來的小王八蛋?

這小皇帝那些混蛋的地方,就跟張居正那個狗脾氣,一模一樣,眥睚必報,心眼兒小的跟針尖兒一樣。

“論斬吧。”朱翊鈞想了想,給了處置,大明第一位實權的正三品大員,在皇帝心裡,還不如陳壯,陳壯好歹還混了個自縊。

“陛下,論斬嗎?”萬士和咬了咬牙,還是跟皇帝唱了反調,按照陛下處置法,王錫爵這沒落個抄家的下場,不得感念皇恩浩蕩?

“萬太宰以爲呢?”朱翊鈞將皮球踢了回去,他一時間沒明白萬士和的意思,還以爲萬士和要給王錫爵求情。

以退爲進也是一種求情的方法,萬士和究竟何意,還是得說出來,讓皇帝猜?

皇帝是小孩嗎,還猜!

“陛下聖裁。”萬士和把球踢了回去,他沒品出風向來,不好直接了當的表態,雄起了那麼一下下的萬士和,又回退到那個陛下說得對的狀態。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那就從速,自縊吧,他不肯體面,緹帥就幫他體面吧。”

終於,朱翊鈞還是給了王錫爵一個體面,王錫爵真的斬首示衆,丟命的是王錫爵,丟臉的卻是朝廷,如果王錫爵畏罪自殺,那大家都有了體面和餘地。

在政治傾軋之中,餘地非常重要,有餘地,纔有進退的空間和尺度,非要逼的雙方兵戎相見,刀刀見血,那就是黨錮。

亡國有三,求榮得辱、政怠宦成和黨錮盈天。

黨錮盈天,就是爲了彼此傾軋,連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規則都完全拋棄,一點小事,都能斗的你死我活,而對天下的影響,就是朝令夕改,朝廷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和干涉,這就是黨爭最可怕的後果。

比如北宋年間的黨爭,新政和舊政已經完全沒有了任何的意義,完全的爲了反對而反對,早上接到的政令是青苗法,晚上接到的政令是廢除青苗法,這地方官只能按着自己的意思來,誰知道朝廷今天颳得什麼風。。

羣龍無首,各自爲政。

大明黨爭最激烈的應該當屬萬曆末年到崇禎年間,齊楚浙西東林閹黨,你方唱罷我登臺,最後的結果就是黃衣使者不出京,皇帝的使者,再無法走出京城。

而黨錮對皇帝的危害就是,皇帝這個裁判,失去了他的價值,因爲皇帝的裁決權,失去了效力。

朱翊鈞之所以給王錫爵這最後的體面,一來是不搞擴大化,二來,則是王錫爵背後那羣勢要豪右們,朝廷也要用他們,目前民間能夠參與到海貿的還是這些勢要豪右,而且造船的漫長產業鏈裡,他們也佔據着很大的份額。

比如桐油的供應,就是由湖廣和江西、福建的桐園提供,比如眼下能買得起船,僱的起人,找的起舟師的主要人羣,還是南衙諸府的勢要豪右。

萬士和與皇帝這次的默契程度不高,萬士和想問要不要抄家牽連,而朱翊鈞則是理解爲了萬士和求情,萬太宰既然求情,那多少要給點面子,從斬首到畏罪自殺的區別其實不大,都是死。

呂調陽開始寫浮票,而朱翊鈞則是陷入了些沉思。

在原來的歷史線裡,萬曆皇帝的徹底擺爛,就是連奏疏都不批,就是從王錫爵做了內閣首輔開始的,因爲王錫爵告訴萬曆皇帝,不順心的奏疏,可以不批,留中不發,自此之後,萬曆皇帝真的就不怎麼批閱奏疏了,如此擺爛三十年。

萬曆初年的張居正,在陳五事疏裡明確提出了御門聽政、宣見廷臣、應批盡批等要求。

張四維當內閣首輔那幾年,啥事沒幹,就鼓譟聲勢折騰張居正死後的名聲了,最後張居正家裡什麼都沒抄出來,張四維被罵的極慘,回鄉丁憂,不久便病逝了。

而張四維之後,則是申時行,申時行是個和稀泥的糊塗蟲,這頭勸皇帝,那頭勸朝臣,兩頭勸,越想討好兩頭,越是兩頭都不討好,最後受了一肚子夾板氣的申時行,思前想後,這首輔,誰愛幹誰幹,反正他不幹了!

申時行通常被認爲是一個和稀泥的人,可他其實也跟朝官們鬥過,甚至想繼承張居正的遺志,迅猛的推動新政,但是最終都因爲反對的聲音太大,自己又沒有太多的黨羽,在立皇太子的風波中,致仕了。

申時行之後,首輔的任期都開始變短了,而且多數都是沒什麼作爲,也就是維持着這個爛攤子能運行就是了。

王錫爵只是這些首輔中的一個,他上的那道可以留中不發的奏疏,和廟祝閣老,在廟裡住着,幹了幾年,上了兩百多道致仕奏疏,最後掛印而去的李廷機相比,也不算離譜了。

自張居正走後,張居正慘烈的下場,讓所有人都畏懼不前,給你老朱家賣命,就是這個下場?

張居正喊出了吾非相,乃攝也,攝政歸攝政,也就是節儉上要求嚴格了,還多給了二十萬兩的零花錢,就沒有再要求更多了,萬曆皇帝那般處置,導致士子寒心,也是意料之中了。

王錫爵的案子,朱翊鈞甚至沒有抄家,這也是一種基於現實的考量。

“昨日潞王在宮中習武,爭狠鬥勝,之前朕之所以訓誡他,是他只威罰,不肯恩賞,現在終於知道恩威並重了。”朱翊鈞硃批着奏疏,交代了下第一順位繼承人潞王的培養進度。

朱翊鈞上次打了朱翊鏐,李太后雖然很心疼,但沒說什麼,這一次,潞王看似也是胡鬧,就是鬥狠,他和他的勳衛們也都在互相對練,贏的有賞賜,輸的有懲罰,這就符合朱翊鈞的要求了。

潞王上次捱打,是因爲他苛責下人,而且只有威罰,沒有恩賞,賞罰分明才能御下,顯然潞王在不斷的成長,而朱翊鈞也對潞王的教育非常上心。

廷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潞王本來要送到宜城伯府去讓張居正親自培養,因爲王錫爵和張居正親自陳情,最終沒能成行,讓小皇帝的教育潞王,有過之無不及,比張居正的操練更加狠厲。

還不如送去宜城伯府呢。

朱翊鈞可是少年組的天下第一高手,教一教弟弟怎麼做人的手段,還是有的。

“明歲起,官刻本四書五經,以先生註解爲準,就是朕讀的那一版,鄉試、會試和殿試,增設算學,先生走後,整飭學政之事,諸位明公打算置之不理嗎?”朱翊鈞的語氣變得冷厲了幾分,六月酷熱,廷臣們卻感受到了冰冷刺骨的寒意。

張居正的新政很多,每一本都在文華殿偏殿的櫥窗裡放着,按照皇帝當初和張居正的約定,萬曆五年之後的學政教科書要以皇帝用的這一版官刻本爲準,之前朱熹註解版爲標準,現在以張居正註解爲標準。

這個標準的改變,其實很難達成,張居正離朝後,廷臣們都當不知道,他們寧願去推漕糧海運之事,也不願意參與到這件事中,這可是要被仕林罵到死的政令。

張居正的學問自然好,張居正的註解,皇帝用過都說好,但是張居正的註解,確實是有些離經叛道。

對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兩種註解,這種基於矛盾說的註解,本身就在否定聖賢,否定至聖先師,因爲矛盾說最根本的大道,就是矛盾相繼之下,萬物都在不斷的因爲矛盾而發展。

可是儒家最講究的就是法三代之上,就是祖宗成法,就是墨守成規。

整飭學政,哪怕殺幾個提學官呢,也好過改變解釋規則。

張居正的註解,也可以不學,只要不參加科舉,不學也罷,沒人硬逼着,但是讀書不參加科舉,那爲什麼要讀書?

顯而易見,朱翊鈞打算強行推行,科舉改革,需要改變對知識的解釋,同樣要增加算學,進一步推動度數旁通。

“諸位明公一臉爲難,是準備裝聾作啞了?”朱翊鈞的語氣更加冰冷,大家都不提,朱翊鈞作爲皇帝已經提出來了,這幫廷臣還不言語,這就是用沉默來反對。

不贊同的表達方式有很多,沉默也會是一種。

“陛下,臣以爲並無不可。”戚繼光作爲大將軍,作爲武將,他是戎事上謹言慎行,政務上,一言不發,作爲京營的大將軍,戚繼光坐在文華殿裡,大多數時間都是極爲沉默。

但是在皇帝需要的時候,他會告訴陛下,京營十二萬軍兵,堅定的站在陛下的身後,陛下擁有隨時掀桌子的能力。

戚繼光雖然不明白爲何連廷臣們都不太贊同,但是如果陛下覺得有必要,那就去做,將反對者在物理意義上消滅,那就不會再有反對的聲音。

朱翊鈞露出了一個笑容,看着戚繼光說道:“戚帥稍安勿躁,廷臣們又沒有伏闕,又沒有逼宮。”

廷臣們到底有沒有逼宮?如此沉默,是不是逼宮,還不是陛下一句話的事兒?

張居正、戚繼光,文武輔弼之臣。

俞大猷在旁邊笑了笑,看了一圈,也沒說話,有的時候,沉默也是一種贊同,戚繼光以勳戚之上的武勳身份表態,俞大猷不反對,就是贊同。

“陛下容稟,這加算學是早就說好的,臣以爲極好,大明度數旁通以來,萬物有了經常,可謂是大明之幸,臣爲陛下賀,爲大明賀。”王國光首先贊同了科舉加算學,萬曆五年後科舉加算學,早在萬曆二年殿試之後,就是廷議敲定的事兒,廷臣們沒有意見。

“大司徒的意思是,先生註解的四書五經爲官刻本,暫不推行?”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

“先生在朝也不會同意的。”王國光十分肯定的說道,也不再沉默,而是選擇了以張居正朋黨的身份表明立場,陛下要知識的解釋權,但是時機不到,要也沒用。

“正因爲先生不在朝,所以才辦。”朱翊鈞也是寸步不讓,現行的官刻本四書五經,都是朱熹那套,心學都比朱熹那套有意義,至少心學還有人講知行合一,朱熹那套,就是完蛋玩意兒。

張居正的確反對,朱翊鈞之前在講筵的時候,曾經和張居正提到過這件事,張居正非常反對,雖然看似張居正被說服了,但張居正並沒有推動,顯然張居正有顧慮。

著書立說,寫一本矛盾說是一回事兒,而將自己註解的四書五經,定爲官刻本,茲事體大,就不得不慎重了。

“陛下,王陽明走後,其弟子多爲袖手清談之輩,乃是前車之鑑。”王國光見陛下要一意孤行,還是講出了張居正的顧慮,不是爲了身後名,是怕學問廣泛傳播後,被曲解,如果被曲解,還不如直接當做帝王書,束之宮廷高閣,僅供皇嗣使用。

因爲對立和統一這種哲學觀點,本身就很難被人接受,如果有必要,可以在翰林院進講,沒必要天下官刻。

這也是張居正的意見。

“所言有理,但是先生也說過,矯枉必過正,既然要矯正,那就做吧。”朱翊鈞認爲王國光說的很有道理,可他不打算改變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繼續推行。

朱翊鈞在很多時候都要比張居正更加激進,而朝中最激進的則是譚綸,尤其是新政變法這件事上,朱翊鈞比張居正更激進,做事更加大開大合,講究大水漫灌。

這就是現在廷臣們的侷限性了,他們沒有行之有效的手段,來限制大明皇帝的決策。

事實上,整個大明朝都沒有這種糾錯機制,內閣和六科給事中的確可以封駁皇帝的詔書,這就是剛纔王國光做的事兒,他在反對皇帝的政令,若皇帝選擇一意孤行,那就只能順從。

這是個君君臣臣的帝制天下,王國光能夠站出來跟皇帝頂兩句,已經是用盡了全力。

而張居正作爲帝師,卻可以有效的限制住皇帝的一些決策,這是特殊時代背景,也就是主少國疑之下,張居正作爲實質性的最高權力擁有者可以做到。

可惜,張居正人在西山摸魚,主打就是偷懶,皇帝真的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他再出來收拾也不遲。

朱翊鈞的政令最後在沒有人反對、也沒有太多贊同的情況下,通過了廷議。

譚綸摸出一本奏疏說道:“直隸巡按御史郭思極彈劾川沙把總任賢,隆慶年間在蘇州衛任職時,侵吞軍需,此爲隆慶四年舊案,當時任賢此人在蘇州做鎮撫,侵吞軍需折價三千五百兩銀。”

“當時就有御史彈劾,任賢脫罪,不久升轉把總,郭思極摘發其事,請朝廷問責查探。”

這是隆慶四年的舊案,任賢僥倖逃脫問罪,不是逃跑,而是因爲任賢走了戚繼光的門路,拜在了張居正的門下,這便僥倖躲過一劫。

這個案子,案情並不複雜,事實確鑿,任賢當時已經認罪,是張居正保了他。

現在,南直隸巡按御史郭思極,對着任賢這個舊案開炮,其實是想要試探。

“次輔,一事不二罰,當時既然已有處置,便不必過問了吧,當時和今日不同,當時不拜在先生門下,安能做事?朕亦是先生門下也。”朱翊鈞這話說的擺明了偏袒,當初這案子,一共罷免了一個指揮使,兩個把總。

“陛下聖明。”王崇古俯首說道。

當下的內閣就是個泥塑的內閣,呂調陽整天說陛下所言極是,王崇古乾脆連文淵閣都不去,皇帝說啥就是啥,連個責難陳善的人都沒有。

王崇古入了閣,卻不入閣辦事,這也是符合內閣規矩的。

在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內閣的權力極大,爲了辦差,會讓廷臣入閣,領職權更好的調動人力物力和權力辦事;也有因爲年邁多病,疾病纏身,以疾病休,不入閣辦公,這種最典型的就是呂調陽;也有因爲不願意傾軋,乾脆躲清閒的,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李春芳。

王崇古入閣卻不去文淵閣,是合乎規矩的,不是在其位不謀其政,讓王崇古入閣,就是讓他更好的督辦毛呢官廠和西山煤局。

所以,內閣現在是應聲蟲。

“郭思極言此事,說任賢本就是戴罪,僥倖脫罪也就罷了,爲何在數年之後,仍能升任把總,仍劾其罪官升轉之事。”譚綸知道皇帝不打算翻舊賬,說起了南衙巡按的第二個質疑。

這任賢是戴罪臣子,怎麼升的官?

大家都清楚,任賢是張居正門下,之前張居正當國,就是張居正不開口,下面人推舉的話,也只會是任賢,這兵部衙門,也不能因爲把總升任,就跑去全楚會館詢問,這給任賢升官,是不是張居正的意思。

所以,任賢就以戴罪之身升轉了。

“元輔,先生離朝的時候,次輔跑了,朕派了緹騎,將其抓回來了,這大司寇還是入了閣做了次輔,朕怎麼覺得郭思極對大司寇入閣,很有意見,所以才故意指桑罵槐?”朱翊鈞拿出了一招,轉移火力。

都是戴罪之身,都是升轉,任賢如果有問題,那王崇古也有問題。

王崇古一愣,嚇了一個激靈,這確實是越看越像,王崇古還以爲這郭思極在響應南衙妖書,在攻訐張居正,陛下這麼一說,這郭思極分明是打算摟草打兔子,捎帶手的把他王崇古給辦了!

王崇古站起來,甩了甩袖子,跪在地上,大聲的說道:“陛下,臣當時不走,陛下就看不到臣了,居心叵測之徒,欲置臣於火架之上,大火炙烹,臣不得不逃,還請陛下明鑑!”

“次輔快快請起。”朱翊鈞示意王崇古站起來說話,纔開口說道:“郭思極看似說了兩件事,但其實就說了一件事,這任賢有罪,有罪就有罪在拜在了先生門下。”

“拜在先生名下是罪名嗎?”

“先生教朕,看一件事,要因世勢看待,而不是隻顧自己好惡,枉顧當時,彼時咱大明朝的武將不拜在先生名下,拜在誰名下?就嘉隆時候,武將可以拜在誰的名下呢?大司馬就因爲能打仗,飽受排擠。”

“武將受制於文官,如同奴隸,這是萬曆年間先生要朕稍給武將事權時,說的話。”

“當時,除世襲職官外,止開武舉中式,別無保薦,今日不同往時,軍功可入營造中的講武學堂,這就有了升轉之階。”

朱翊鈞對張居正的迴護和偏袒,不是沒有任何根據的私宥,而是解釋的很明白很詳細,這個回覆已經非常有理有據了。

如果任賢真的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那一個指揮使和兩個把總,也不會因爲這件事而被罷免了,任賢都能走的門路,二人不能走嗎?

呂調陽參考廷議諸多意見,寫好了浮票,將皇帝說話摘錄,請皇帝下印下章都察院送至南衙,算是回函。

已讀不回,是王錫爵給萬曆皇帝提供的擺爛大法,張居正走了,皇帝仍然是應批盡批。

漕運總督吳桂芳上奏,四百萬石漕糧,今歲用海運運糧三百萬石,這樣可以再次釋放出三個月的河漕運糧時間來,而且還提出了一攬子運河沿岸振奮商貿的提議,這些個提議一共二十六條,廷議了許久,刪減了三條,修改了十二條,最終廷議通過。

大明運河鈔關收取的是寶鈔,這也是寶鈔還在使用的爲數不多的場景,但是受制於過去漕運四百萬石額糧,鈔關的收入其實不算太高,在戶部的賬面上只能歸於其他。

但是現在隨着運力的釋放,河漕鈔關的稅收在不斷的增長,再只收取寶鈔,那就是損失。

按照吳桂芳的意思,河漕不該收稅,徹底放開,促進沿河商貿。

但是工部尚書郭朝賓反對,河漕的稅收,要用來維護運河,不收稅,這筆錢從哪裡出?最後鈔關變成了銀關,收的稅從寶鈔,變成了銀幣或者白銀。

聚斂興利,被清流視爲洪水猛獸,但是朝廷之前沒錢留下的窘迫,也讓廷臣們對於聚斂興利,沒有那麼多的顧忌了,一定會有人反對,不過反對也要聚斂興利,先帝陵寢拖欠工程款十二月的事兒,實在是有損朝廷威嚴。

“紅毛番使臣、船長安東尼奧已經回京了,朕打算明天宣見他,一同進京的還有隨船的兩名舟師和四名水手,回京報聞泰西之行,待會廷議結束後,就將其宣來。”朱翊鈞見廷議快要接近尾聲,說起了這次大船到港。

“哦,對了,安東尼奧進京,先去內帑把欠朕的錢給還了。”

內帑太監崔敏報聞,皇帝給安東尼奧的貸款,安東尼奧已經將本息結清,朱翊鈞爲此有點苦惱,他給的利息並不高,一年就4%,安東尼奧還的太快,導致朱翊鈞吃不到這個利錢了。

“海貿利厚,有錢當然肯定還錢,否則朝廷不讓他的船到港,他就得在馬尼拉多倒一次手,那損失可就大了。”王國光也是略微感慨的說道。

朱翊鈞琢磨了半天,笑着說道:“想辦法再借給他點,他不是想做葡萄牙國王嗎?沒錢怎麼做國王,的確平民支持他,但是費利佩二世也對葡萄牙虎視眈眈,強敵在側,這打仗必然賺錢。”

朱翊鈞從來不擔心安東尼奧欠錢不還,就一條不讓他在大明海域做生意,他就抗不住,安東尼奧拿來做抵押的那些種植園,也是朱翊鈞垂涎的目標,安東尼奧欠錢不還,朱翊鈞就可以武力催債了。

朱翊鈞從來都是吃人的真龍。

沉默,有時候是贊同,有的時候是反對,有的時候是走神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畫舫一二事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300章 陛下,還是在意我的第一百八十八章 物種的多樣性第463章 天道偏偏負善人,世事翻騰似轉輪第463章 天道偏偏負善人,世事翻騰似轉輪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二十一章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第427章 土著只是一種猿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365章 大就是強,多就是美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九十章 懲罰性關稅第499章 知恥,謂有羞惡知榮辱之心第370章 兩宋男兒戴簪花,人妖物怪齊卸甲第540章 大明廷臣對皇帝使用了活字印刷術第一百九十四章 皇帝親自帶頭偷工減料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533章 山東耆老無不懷念凌部堂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一百一十一章 拆門搬牀募軍餉,單刀赴會勸賊降第五十四章 過河拆橋,上房抽梯第494章 考成法,是天下官吏的自由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471章 蒸汽機是要吃人的第431章 快速帆船游龍號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二百三十九章 倭國叛徒,獻土以求苟安第306章 袖手談心性,甚可羞婦人態第二百五十章 犯賤的倭寇第七十四章 嫂溺須援之以手,事急從權宜之計第二十五章 國覆,萬民爲種奴之禍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381章 君子之惡,小惡爲大惡第六十五章 連綿不絕的攻勢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二百一十九章 奇觀興國,大建安邦第八十章 貪天之功,異代同憤第二百零二章 權豪縉紳裡面的一股泥石流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一十四章 利益交換第二百四十四章 王崇古強烈的求生欲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380章 我真的不想進步第388章 朕親自手刃徐階第530章 今天,明天,榮耀都屬於大明工匠!第一百一十三章 倍之?超級加倍!第五十八章 世間哪得兩全法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一百零六章 憑空造牌小皇帝第287章 民以食爲天,萬務民爲首第一百四十九章 少年組天下第一高手朱翊鈞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八十三章 《矛盾說》已然大成,成書刊刻天下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一百九十章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撤退轉進其疾如風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四章 皇權特許第八章 大明軍容耀天威第437章 前恭而後倨,思之令人發笑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99章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道近隳,問誰第492章 不是臣工不努力,是真的無能爲力第二百二十章 如果這條路走得通的話,就走通了第一百三十五章 《算學寶鑑》、《算法統宗》和《泰西算學》第二十章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第二百七十九章 朕出一千萬銀,圖謀世界之路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524章 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尊王攘夷,就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310章 一套反坐的處斬方案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明版的解放奴隸宣言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護泰西番夷第438章 歲月蹉跎,往事不復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們失去了一切,但是獲得了自由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424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來賭命第二百零三章 讀書人最後一絲臉面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290章 你拿這個來考驗朕,朕怎麼可能經受第八十九章 給元輔先生一點小小的科學震撼第四十九章 給戚繼光封個伯爵第二百七十六章 銀錠不是貨幣,銀幣纔是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518章 自此以後,當乘長風破萬里浪!第五十七章 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