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大明水師在剿匪

唐興面色不忍的說道:“李成武,本名李大,現年四十二歲,祖籍梅州,其父李老七在永樂三年從電白港至舊港,投奔樑道明,李老七跟着樑道明闖下了些基業,李老七死後,家產皆被李成武繼承,李成武是個有本事的人,把這李氏經營至舊港第二大宗。”

“他還有個弟弟,叫李成文,二十四歲,打小就得了軟腳瘟,站不起來,李成武這麼些年一直照顧軟腳瘟的弟弟,但凡是婚嫁喪儀,李成武都推着弟弟出現,從未斷過一次。”

“而且這弟弟風流倜儻,寫的一首好詩文,在這舊港是少有的雅士。”

李成武這個哥哥長兄如父,李成文出生沒多久就得了小兒中風,也就是軟腳瘟,打小就站不起來了,李成武把這個弟弟在風雨飄搖的舊港局勢中拉扯大不易,培養成才,那便更是不易。

守孝悌這三個字,說易行難,唐興在成爲皇親國戚之前,一直是市井小人,見多了爲了三瓜倆棗,鬧得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大打出手的兄弟。

“殺了可惜。”劉永誠也是有些爲難的說道,李成武要頭腦有頭腦,要見識有見識,要情誼有情誼,是個人傑,可是這樣一個人,放在舊港這個地方,卻不合適,因爲李成武這種人,真的能成事。

唐興猶豫了片刻說道:“這個李成武很在乎這個弟弟,若是把這個弟弟送到了天津衛,李成武可用,若是李成武不肯,那便是不肯爲大明所用,那還是殺了吧。”

劉永誠贊同了唐興的意見說道:“看李成武自己的抉擇吧,這件事咱家會如實稟明聖上,若是陛下怪罪,你我二人同罪。”

政治從來都是個無情的東西,唐興此時此刻並不是那個自由不羈的唐興,而是大明番都指揮唐指揮,他作爲南下西洋的官船的總領,做決定要從大明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個人欣賞,劉永誠同理。

“再想停罷下西洋事,那觸及的利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就我們這小小舊港而言,大抵這肉食者,都不喜歡變化,變化就是變數,變數就是不確定,萬世不移,世世代代便不能成,維持現狀,是大多數肉食者最想看到的局面,這樣對我們這些肉食者而言最爲有利。”

李成文在兩個家人的攙扶下站了起來,而後被架着走進了這中軍大帳,這樣被架着走,和李成文風流倜儻的外表一比,顯得格外的狼狽。

李成文拿起了一本文書說道:“這宋桑港的港口的攤位,漢人的攤位在後面的往前挪一挪,在前面的就不要動了,大明軍來了,人心惶惶,坊間多有流言,這攤位要變,讓給劉天和那羣商賈,我覺得沒必要讓。”

而後唐興、劉永誠對重設舊港宣慰司一事,和兩兄弟深入的交換了意見,而這懸而未決的宣慰使人選也算是確定了下來。

劉永誠和唐興互相看了一眼,李成武這兩兄弟,很上道!

至少比那個陳壽延強的不止一星半點兒。

李家在李老七死後,反而愈加昌盛,這李家兩兄弟都不是蠢人,李成武這一開口,便省去了許多許多的麻煩,給即將迎來大明統治的舊港開了個好頭。

唐興對着起身的李成武笑着說道:“令弟一表人才,聽聞其才學,在這舊港也是賢名遠播,李氏多英豪,果然名不虛傳。”

“兩位天使對舊港,乃至馬六甲海峽遍佈海盜之事頗爲不滿,而我舊港宣慰司只有衙役,並無兵丁,就是想剿匪,也是有心無力,兩位天使帶着軍卒,剿匪平定海盜去了。”

李成武聽聞了陳壽延去了軍營投降之後,在下午時候,推着自己的弟弟來到了大明軍營。

萬事開頭難,這開了個好頭,皆大歡喜。

劉永誠、唐興從松江市舶司出發之時,可是帶了大量用過印的空白敕諭,這也是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候的慣例,大明官船在海上飄着,很多事,都由提督內臣和番都指揮決定,即便是有了鴿路,依舊是通信來往不便。

李氏的家主,的確是李成武,可是李成文才是李成武的軍師,這麼些年,都是李成文在李成武背後出謀劃策,包括投明,都是李成文給李成武分析的最優解。

李成文也不是很確定的說道:“不知道,兩位天使沒說,我問問?”

李成文面色複雜的說道:“大明水師在剿匪平盜。”

李成武和李成文兩兄弟,萬萬沒想到,大明來真的!

大明軍來了,青天就有了,這本來就是李成武劇本上的內容,李成武開始還以爲大家都默契的糊弄一下百姓了事,比如之前陳壽延綁了滿者伯夷國的王孫出清舊賬,都是戲而已。

李成武眉頭稍蹙的說道:“那這助軍旅之費,需不需要我們舊港宣慰司出?大約需要多少?咱們也好提前準備。”

李成武趕忙俯首說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舊港、在南洋,草民卻敢說,在才學上再沒有一人在我弟弟之上。”

李成文反而寬慰兄長說道:“大明可是好地方,你還去過大明三次,我一次都沒去過,你每次去回來都要跟我說很久大明如何如何,我早就想去看看了,大明乃是天朝上國,哥送我去大明是去享福了,怎麼是哥沒用呢?”

李成武面色痛苦的說道:“成文,哥對不起你,當年父親走的急,我太忙,沒看顧好你,讓伱患了病,現如今,又要把你送到大明去,哥沒用。”

李成武初上任,那忙的不可開交,還沒動身赴明的李成文也一直在幫着哥哥處置公務。

“掌令官,去把轉椅擡進來,地上涼,快快起來。”唐興的笑意自從兩兄弟進了這中軍大帳之後,就再沒停過,這李成武一說話,唐興的笑意更濃。

李成文的確被照顧的很好,端是長了一副好模樣,謙謙君子,他坐在轉椅上,低聲對李成武說道:“哥,這十多年我聽往來商賈言談,大明皇帝並非傳聞中那般薄涼寡恩之徒,相反,無論是琉球國王、安南國王,還是韃靼可汗,在天津衛過得日子,非常好,並未受到半分苛責,我到了那邊,不會缺人照顧。”

“相比較他們海外棄民的身份,咱們舊港漢民,能算大半個大明人,總比他們半個大明人要強一些。”

“大明乃是文教鼎盛之地,所以纔要前往求學。”李成文見哥哥不說話,只好回話。

“只要記得這一點,咱們李氏就立於不敗之地,沒人能把咱們李氏怎樣,大明存續多久,咱們李氏就能輝煌多久,大明就是咱們李氏最大的靠山。”

“承蒙天使誇獎,草民惶恐。”李成文趕忙謝了唐興的誇讚。

李成武並沒起身,而是跪在地上繼續說道:“愚弟仰慕大明文教,草民斗膽,懇請天使開恩,送愚弟前往大明就學。”

李成武疑惑的問道:“爲何?”

“陛下敕,免禮。”劉永誠陰陽頓挫的宣敕,而後才和唐興坐下,陛下雖然不在,可這禮法並不會因爲天高皇帝遠沒人看顧,便肆無忌憚。

“到了。”李成文示意李成武停下了轉椅,而後低聲說道:“我不在舊港,哥做事時候,記住一點,咱們是大明人。”

唐興笑着說道:“哦?我大明文人墨客才高八斗比比皆是,這話在南洋說的,在大明可萬萬說不得,這讀書人最是難纏了。”

天使都是貴人,不能等天使開口,得自己主動些,這樣大家面子都過得去。

唐興和劉永誠對李成武非常欣賞,對待一個人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能在成爲自己人甚至可能成爲敵人的情況下,殺掉對方,以絕後患。

不卑不亢的弟弟,略顯緊張反應慢半拍的哥哥,唐興和劉永誠多精明的兩個人,便是看出了些許貓膩來,這李家這李從文擔任的角色,顯然是非常重要。

“但願如你所言。”李成武握着轉椅的手,顯然用力了幾分。

李成文卻滿是笑意的說道:“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哥,我都看開了,你何必一直爲難自己呢?站不起來,我還是李家次子,過得可比普通人家好多了,放在普通人家,早就棄養了。”

李成武聽聞後,不斷點頭的說道:“從文想的周到,我記下了,我們是大明人。”

李成武上任代鎮之後,變得更加忙碌。

李成文遣人詢問助軍旅之費之事,得到的回答反而是天使的訓斥,天使強調:大明水師是在大明的地界剿匪!舊港宣慰司,按時交稅納賦便是。

劉永誠、唐興和旁人說話,哪個小黃門敢胡亂插話?

夜不收的情報對這個弟弟的收集並不是很完整,李氏有沒有兄弟鬩牆,這等辛密之事自然難以探聽的到。

李從文苦惱的說道:“我不在大明,便不知內情,僅從我知道的說開,大明這次南下西洋是多方妥協後的結果,這次多少商舶隨官船南下,永樂宣德年間可有商舶隨行?皇帝捨棄了一些利益,也交換到了一些利益,這是爭鬥後的結果,所有人都認可的結果。”

“草民李成武、李成文拜見大明天使,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李成武跪在地上,三拜五叩,李成文則趴在地上行禮,他站不起來,更沒法跪,便顯得更加狼狽不堪。

軍事要靠天賦,讀書也是要天賦的,顯然李成文在讀書這方面很有天賦。

“把我這個軟腳瘟送到普通人家,不出月餘,就得病死,豪奢的生活過習慣了,便再無法吃苦了,這便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比如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年,宋高宗不瞭解前線戰況,十二道金字牌一日之內,送到了前線,讓岳飛班師回朝,在朱仙鎮的岳飛,看着僅僅數裡之遙的開封府,不得不班師,趙構後來知道前線在打勝仗,立刻反悔了,又下旨讓岳飛繼續進攻,可戰機稍縱即逝,大宋軍也已經班師。

而李成武領了冊封的敕諭,受封爲了舊港宣慰司的代鎮,印綬火牌等一應信物,都要等待大明朝廷聞訊後,皇帝硃批後,再送抵舊港,到那時,李成武纔會從代鎮,成爲真正的宣慰使。

而李成文給李成武的建議是,日後做事只要想着自己是大明人,萬事基於此而定策,便可保證萬事無虞。

李成武對弟弟非常愧疚,他一直認爲弟弟患了這小兒中風,都是當初弟弟幼小的時候,他這個哥哥照顧不周。

李成武多少有些緊張,前幾日的火炮轟鳴,這來到大營之後,見到了貴人,有些坐立不安,腚只挨着半個凳子。

“這一次大明再次下西洋,還不同於之前永樂年間的三寶太監下西洋,這次這個開海的口子一開,便再無停罷的可能了。”

這青天,大明真的要做!

“用唐國丈的話說,這盜匪就在眼前,不剿難受。”

“大明一樣,海貿利厚,吃慣了山珍海味,讓大明內外吃糠,大明又不是病貓,吃慣了肉,讓他喝湯都不會樂意。”

李成武的態度非常謙卑,可是這話裡卻是滿滿的自豪,李從文赴明已成定局,那麼李從文越是有才能,大明就越重視,日子會好過很多。

皇帝人在京師,又不瞭解詳情,鴿路三言兩語說不明白,不稽而決爲君者大忌,不瞭解情況胡亂的下命令,就是不折不扣的昏君行爲,擅長國家之制的於少保,在上諫皇帝中也將以稽爲決的重要性。

唐興大感驚奇,這一問一答中,暴露出了許多的細節,常言道大人說話小孩少插話,這李成武大了李成文近二十歲,長兄如父,李成文回話,可是李成武並沒有任何不滿的情緒,也不覺得有任何的不妥,頗有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可見平日裡李成文和李成武的相處,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嗯。”李成武稍加思忖,笑着說道:“的確如此,咱們可是大明的舊港宣慰司,他們只是僑民。大明軍忙什麼呢?兩位天使也不訓話,弄得我這心裡沒着沒落的,也不知是對是錯。”

盤踞在馬六甲海峽二十多年的海盜們,再次迎來了他們的天敵——大明水師。

疏通針路,是劉永誠和唐興帶的皇命,剿匪是疏通針路重中之重。

這也就是李成武和李成文久在海外,不瞭解大明軍的做事風格,集寧之戰、河套之戰、平定南衙僭朝叛亂、郡縣琉球交趾、王化韃靼、重開西域等等,這些景泰年間的大事,大明軍或多或少都要剿匪,剿匪是政治勝利極其重要的軍事行動。

遍地都是響馬的山東地界,卻是衍聖公,曲阜孔氏所在之地,便是莫大的諷刺。

第二百九十六章 請客、殺頭、收下當狗第662章 本地幫會很沒有禮貌第四百二十七章 關於開會的若干小技巧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第861章 給朱見深另請封號第四百八十三章 那個在海上飛的男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第一次鹽鐵會議第804章 李代桃僵,鳩佔鵲巢第四百二十五章 令有緩急,物有輕重第二百二十一章 京察和大計的抓手第六十四章 援軍將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第一百八十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五百六十五章 立皇嫡子爲太子第五百九十四章 陛下乃至仁之君第十九章 是于謙要保你!第五百九十七章 宰相出現的必然性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陽再次升起第975章 迷失方向和心靈迷航第963章 自由城和自由角,大明應許之地第935章 失道失道,即失此道第868章 當了這麼些年的狗,豈不是白當了?第四百一十二章 萬里追魂索命第六百二十八章 百官哀怨,沸反盈天第661章 《論權臣的自我修養》第三百八十章 養豬,到底是集中養殖還是散養?第三百二十八章 鏡像級復刻第三百五十一章 離經叛道?大道之行也第778章 十萬大山一條路 唯有諒山可通行第四百二十五章 令有緩急,物有輕重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訂閱)第五百章 到底是在救她們還是在害她們呢?第三十一章 兵權旁落之始第930章 沒有界限的自由不是自由第六百一十五章 亡國五病 臃腫痿痹第一百六十四章 勳章…又見勳章!第二百二十章 朱瞻墡:怎麼全都想我死?!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萬裡水路第六百一十一章 文武百官親眷不得營商第一百四十六章 陛下家宅安寧第四百一十章 袁彬去哪了?第696章 大皇帝要不起的奇觀第918章 男兒不丈夫,天下皆苦楚第649章 安內救民 慕外勤遠第874章 用糧草做餌?第九十二章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897章 喪心病狂的大明皇帝第四百五十三章 拿來與大思辨第二百零四章 進攻與防禦的成本第五百九十九章 顒顒十目窺,齪齪千人指!第三百三十九章 初聞涕淚滿衣裳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四百一十二章 萬里追魂索命第二百七十章 絲路有山水,更有財富第873章 瓦剌人沒有武德第898章 火併第725章 當街殺之第840章 一輩子在走別人鋪好的路第五百零八章 沒有失去就沒有獲得第六百二十九章 死掉的瓦剌纔是好瓦剌第三百六十八章 拆分南直隸的必要性第六百零三章 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誰不要個臺階?第六百四十二章 八十錠紡車第四百一十二章 萬里追魂索命第四百六十四章 羅馬使者和奧斯曼使者的禮物三江感謝+上架感言+加更規則第927章 枯木怎逢春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第二百四十七章 貪,萬惡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胸章胸前掛(均訂加更)第四百二十六章 刀光劍影,你來我往第五百四十五章 因私廢公,非朕之所欲也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942章 陛下威武!大明軍威武!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740章 寓言兩則,羊與牧羊人第938章 如此二十九載,直到大廈崩塌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三十章 失去了兵權的皇帝,就像是西方失去了聖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磔!第847章 不守規矩朱祁鈺第四百二十三章 諫治國君道臣義萬言疏第二百六十六章 福祿三寶第一百二十章 大明天下無敵第三百四十三章 襄王他實在是太擅長自保了第875章 大明軍該贏!第663章 苦一苦大明百姓?第四百章 金濂路倒第二百二十八章醫者刳腹 岐聖門庭第一百四十章 英名無損,功業無瑕第699章 山野袁公方實在是太貪婪了!第二百六十五章 放榜,授頭功牌第758章 在牢房裡處理國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請客、殺頭、收下當狗第三百零九章 胡尚書做事,朕很放心第832章 和林,國家興王地第987章 天生的航海家完成了環球航行第五百五十四章 你乾乾淨淨,我清清靜靜第五百六十五章 立皇嫡子爲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