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臣于謙,大明養鴿人

“戥頭案有沒有進展?”朱祁鈺問到了十分重要的問題。

興安趕忙俯首說道:“練綱已經去了四川,已經到了重慶府,現在已經開始督辦了。”

“吏部給了一份四川各府州縣的官員名單,可以隨時調任。”

“一名天子緹騎帶了兩名提刑千戶和兩百錦衣衛,已經趕往了四川,再加上襄王也在關注此事。”

“查到誰,就辦誰!”

李燧能敲得響登聞鼓,是因爲他是舉人,入京的理由是趕考,雖然他在大理寺和都察院碰了一鼻子的灰,又馬上迎來了會試。

李燧要到東華門看榜,才讓他有了敲登聞鼓的契機。

都察院的那位四川監察御史有些大意了,確切的說,是他知道了李燧榜上有名之後,就鬆了口氣。

因爲李燧一旦登榜,就代表着鯉魚躍龍門,和他們一樣,最少也是七品推官起步。

可是李燧還是穿着破草鞋,來到了登聞鼓前,敲響了五十年未曾響起的登聞鼓。

在洪武年間,任何一個老農都可以敲響的登聞鼓,可是在景泰年間,想要敲響登聞鼓,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李燧必然猶豫過,他的家境普通,破戶奔走五千裡,來到京城,而且他心裡的那個舊人也嫁給了他人。

李燧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他只要肯妥協一點,以四川鎮雄府舉人的身份,哪裡會有這麼多的悲劇呢?

朱祁鈺不同意李燧去陝西行都司,是因爲他不認同這種人就該磨練磨練的規則。

李燧受的苦太多了,再磨把人磨廢了。

朱祁鈺想了想說道:“讓吏部左侍郎王翱督辦此事。”

“王翱嗎?”興安趕忙說道:“臣遵旨。”

王翱,大明的吏部左侍郎,因爲得罪了楊士奇,在地方兜兜轉轉二十五年,扈從南下平叛。

這代表了皇帝的極度重視。

戥頭案,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

“倭國的這個足利義政有點怪,是那種居於幕後之人嗎?”朱祁鈺看着唐興送來的銀山圖和他的描述。

在他的視角里,這個足利義政似乎是幕後黑手一樣的人物。

興安認真的想了想說道:“不是,他就是怕事吧,唐指揮和袁指揮不是蠢笨之人,他們說足利義政不足爲慮,那估計就是不怎麼樣。”

“今參局但凡有點辦法,也不會喝那個退妊藥了。”

袁彬說好聽點那叫赤子之心,說難聽點是認死理,一根筋兒。

這樣的人,雖然心思簡單了點,可認人卻是一認一個準。

朱祁鈺也傾向於興安的判斷,放下了唐興的奏疏說道:“眼下倭國多災多難,國內民亂頻繁,足利義政這個樣子,怎麼能管理好倭國呢?”

國主享受了無限的權力,萬民供養,那就得承擔相應的責任。

或許唐興、袁彬會看走了眼,可是今參局這個妖婦跟了足利義政那麼久,若非失望透頂,又怎麼會喝下那碗藥湯呢?

朱祁鈺認真的思考了片刻說道:“傳朕的旨意,讓唐興、袁彬和陳福寅在危險之時,放下一切,必須立刻撤退,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一切事物,便宜行事。”

他作爲皇帝,要先給他們開口子,讓他們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不必顧慮那麼多。

反正是在倭國的地頭上。

正如興安所言,大明的船越多,他們仨就越安全,大明的海商就越安全。

大明是他們堅強的後盾。

“李燧這個人不錯,肯吃苦。”朱祁鈺站起身來,滿是笑意的說道。

李燧到了南衙之後,立刻接受了非常棘手的龍江造船廠的復工,進退有據,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多次親自深入鄉里,走到了百姓之中,勸諭百姓。

“有點奇怪啊。”朱祁鈺拿着奏疏,有點古怪的說道:“爲何琉球到松江市舶司的消息會這麼快?”

貴州到京師的奏疏要九十多天,南衙到京師只要十五天,但是琉球來的奏疏,太快了,快到了讓朱祁鈺都有點犯迷糊。

大明的船跑的這麼快嗎?

即便是船跑得快,可這驛站戳子,卻是一日數百里,從琉球來的信,居然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從松江府送到了京師,和貴州的奏疏一道入了京。

“這個啊,嘿嘿,得問於少保了。”興安居然賣起了關子,顯然興安了解其中詳情,但是他沒說,而是讓陛下自己去問。

“嘿!好你個興安。”朱祁鈺正打算去轉悠下,向着講武堂的主樓而去。

一陣陣的西北風,帶着漠北的黃沙還有石景廠火燒火燎的味道,吹進了京師。

已經八月份了,過了立秋,天氣開始轉涼,秋風之下,大黃色的橡樹葉不捨的離開了枝頭,打着旋落在了路面之上。

朱祁鈺來到了講武堂的偏院落,這裡原來是大隆興寺,後來改建爲了武廟,另外半個院子,改爲了聚英堂,是大明的武勳們坐班的地方。

于謙、石亨、陳懋、張懋、朱勇等人,都在聚英堂之內。

陳懋年歲大了,和于謙一樣擔任講武堂的祭酒,雖然從南衙平叛歸來之後,陳懋已經實質性的退休,可是他身體還很硬朗,每日都會到聚英堂坐班。

陳懋代替了楊洪,成爲了講武堂內定海神針。

朱祁鈺沒讓興安唱到,而是徑直的走了進去,石亨在講武堂內上課,朱勇在德勝門外的軍城練兵。

“好呀,揹着朕下棋是吧!”朱祁鈺一走進正廳,就看到了于謙和陳懋在下兵推棋盤。

很久沒有人跟朱祁鈺對弈了。

畢竟「朕必贏」的興安作弊器在,聚英堂的諸位軍將,也沒興趣跟陛下這個臭棋簍子下兵推棋盤。

“參見陛下。”于謙和陳懋趕忙起身行禮。

朱祁鈺揮了揮手示意免禮,讓提督講武堂內臣李永昌讓開,自己站在了裁判的位置上。

“平倭之戰。”朱祁鈺看着堪輿圖就明白,他們下的旗是攻打倭國本島的兵推棋盤。

這副堪輿圖已經精準了許多,在大明過去的堪輿圖中,朝鮮和倭國的比例有點太大了。

這張堪輿圖採用的是度數旁通的成果之一經緯製圖法。

朝鮮的輪廓雖然還不精準,但是已經比例已經正確了許多,尤其是到倭國的距離。

過去以爲的萬里長波,其實只有不到兩千裡,只需要半個月就可以趕到。

這裡面十分醒目的是濟州島的位置,佔據了濟州島,可以進攻倭國本島。

而另外一路則是通過琉球登島的方案。

朱祁鈺看了半天說道:“有點意思,如果濟州島是大明的就好多了。”

濟州島是一個十分好的屯兵地點,佔領之後,可以控制朝鮮東部和倭國。

“可以是。”于謙笑着回答道。

“哦?”朱祁鈺搖頭說道:“朝鮮現在的國王首陽君,可是非常非常的恭順,前幾天還請旨,想要派自己的兒子到京師的四夷館就學。”

“這麼恭順,朕無緣無故的揍他,實在是不合適啊。”

“胡尚書的壓力太大了。”

朝鮮之前的王世子李弘暐在叛逆期,不肯跪接聖旨,這首陽君李瑈可是極爲恭順,當政的第一要務,就是如何做好大明的狗。

奉行「事大交鄰,大明安則朝鮮安」。

這不最近一直吵着讓他的兒子都到大明的四夷館學習學習大明文化。

朱祁鈺開始以爲是王世子或者弄個棄子來做質子,可是李瑈想的是把所有的兒子都派來,一共四個。

朱祁鈺和胡濙商量了下,就讓他把兒子派來了。

這麼恭順,朱祁鈺都不好意思揍他了。

于謙指着濟州島和對馬島的位置說道:“陛下,大明有倭患,朝鮮更有倭患,往常年月,朝鮮的使臣總是在鴻臚寺哭訴倭患之苦,讓大明申斥逆子作亂。”

“倭寇從對馬島到朝鮮燒燒搶掠,無惡不作,朝鮮自顧不暇,打又打不過,只能哭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求在濟州島建立軍港,朝鮮應該是十分樂意的。”

朱祁鈺不怕風力,胡濙洗不了的地,皇帝就不幹了嗎?

必須要做。

鉗制倭國和朝鮮的戰略要地,沒有大明的駐軍,朱祁鈺如何能夠放心呢?

朱祁鈺是個大明獨夫,他首先是大明皇帝,一切以大明的利益優先。

于謙當然知道陛下肯定對濟州島有覬覦之心,他在朝中最大的職責,就是勸陛下仁恕。

這是一份仁恕的政策,大明保朝鮮不受倭寇的襲擾,而大明在濟州島駐軍,這是大仁。

大明的船越近,他們的生活就越安定。

大明的海疆安全,贏一次,他們的生活安定也贏一次,這是個雙贏的結果。

“讓胡尚書和李瑈溝通一下,看看朝鮮的意思。”朱祁鈺點了點濟州島位置。

大明平倭之心,路人皆知,在大明平倭是不需要理由的,大明飽受倭寇的困擾,萬民同欲。

“朕這次來是問問於少保,爲何倭國的消息會傳的這麼快,這纔不到五日,就送到了京師?”朱祁鈺坐到了主位上,有些疑惑的問道。

這年頭,這消息快的不正常。

于謙老神在在的說道:“陛下沒發現,靖安諸府的消息也比別的地方更快些嗎?”

“哦?”朱祁鈺忽然想起了羅馬公主埃萊娜到了嘉峪關,京師就收到了消息。

шшш ●ttκǎ n ●C○

“其實沒什麼秘密,信鴿罷了。”于謙笑着說道。

“臣在靖安諸府窮極無聊,就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加快傳遞消息。”

“消息傳得越快,京師的應對速度越快,則大明江山越加安泰穩固。”

信鴿。

朱祁鈺忽然想起自己玩《戰地》的時候,英國的坦克上都會有個信鴿。

據說是二戰之後,留下的傳統,在無線電無法通訊的時候,進行通訊。

朱祁鈺還專門去了解過,慈父就非常喜歡用這種飛行的通訊兵。

先後出臺過《軍用信鴿通信條例》、《通信部隊關於軍用信鴿養鴿部隊作戰訓練指南》,整個衛國戰爭中,蘇聯的信鴿共傳遞了十五萬份情報。

二戰中,各國部隊之中,擁有大量的信鴿,這些揹着情報的信鴿,穿過了槍林彈雨,立下了赫赫戰功。

會飛的通訊兵,名副其實。

于謙笑着說道:“《開元天寶遺事》中,張九齡就善用飛奴,家養羣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

“有《唐國史》曰: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爲信,舶沒,則鴿雖數千裡,亦能歸也。”

“《淳熙三山志》曰:舶鴿,似鳩而差小。”

“養鴿子傳消息,也算是咱們中國的傳統了,臣在五原府建了一個鴿舍,專門用來養鴿。”

“後來這養鴿子越養規模越大,前年,把北京到松江府的官道驛路的鴿籠建起來了,這養了兩年終於能用了。”

于謙是少保,建幾個鴿舍而已。

這是大規模的養殖信鴿,並且將信鴿用在通訊之上。

朱祁鈺感慨萬千,以前大明是窮,知道這是好東西,可是養不起。

現在大明闊綽了,僅僅是官道驛路,已經無法滿足大明朝堂對地方的掌控了,信鴿自然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多養點。”朱祁鈺十分確信的說道:“錢不夠用,問內帑要。”

驛路的暢通,是大明政令通達的保證。

于謙趕忙說道:“現在是兩個驛站的鴿舍,距離不足百里中繼,早上放飛,晚上放歸,速度極快,錢其實不花多少,比驛馬便宜太多了。”

“本就是試試,等到真的能用了,再稟報陛下。”

信鴿能不能用?好用不好用?那得試試才知道,胡亂奏稟,那豈不是矇蔽陛下,讒言媚上?

他已經試了兩年了,確是能用,也好用,這次的松江府傳遞銀山圖,就是典型的一次實驗,很快,還能更快。

于謙繼續說道:“陛下臣以爲最先做的應該是往貴州的驛路上,添加鴿舍。”

襄王打算在貴州搞點大新聞,陛下也支持襄王,襄王要修貴州的路,官道驛路可能會有阻塞,那麼信鴿,飛躍十萬大山,就是另外一個選擇。

通信暢通,可以有效的減少戰略誤判,加速消息的流通,是大明的當務之急。

“善哉。”朱祁鈺點頭認可了于謙的建議,點頭說道:“於少保果然是國家柱石。”

“臣就是養鴿子罷了。”于謙謙遜的說道。

第一百七十九章 送稽王歸京第一百八十三章 殺人必須誅心第二百一十二章 母子平安第四百四十三章 墨子,是比孔子更高明的聖人第二百一十章 授勳放賞!第五百五十章 月吐青山倚艦樓,爲馳王事渡仙舟第905章 無情的權力遊戲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891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第四百二十章 過猶不及 舊事追罰第二百一十七章根本還不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拿這個考驗皇帝?第984章 大明皇帝的思維躍進第五百一十四章 西羅馬的滅亡第六百零七章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第737章 村裡的狗,都能吃上皇糧!第五百三十七章 你想跟我火併?第778章 十萬大山一條路 唯有諒山可通行第890章 地荒着不種,作大孽第997章 胡濙教育理論,于謙教育實踐第五百三十九章 英雄難過美人關第二百七十七章 得加錢第二百三十六章 吃不了兜着走的手段第702章 山不向人去,人自上山來第二百三十三章 外戚狷狂第二百零一章 朕又成亡國之君了?第959章 泰安一號蒸汽機車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明白和大糊塗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701章 夫人,你也不想你的夫君成爲流浪武第一百四十章 英名無損,功業無瑕第892章 黃雲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第二百三十四章 專業第648章 棄西域,則天下難安第849章 到了時間,該死就去死第853章 有志報國,無財請師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五百零六章 三皇子外公,能賣多少錢?第四十二章 爲陛下賀,爲大明賀第九章 皇權更替,腥風血雨第三百八十八章 敢問閣下何方高人?第三百六十章 威逼利誘、文武並用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明皇家學會第772章 胡尚書的殺手鐗第756章 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寫在朱祁鎮死後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石,於少保下來戰書!第五百一十七章 面刺寡人之過者第二百三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六百章 白麪、頭繩、門神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三百七十五章 四萬裡水路第九十八章 土木堡冤魂寫在十月末第879章 國祚綿延,要靠搶第878章 此間樂,不思黎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四百四十五章 是陛下抄襲我的理論!第三百三十五章 陛下你改悔吧!第五十章 瓦剌人的狂悖第一百八十三章 殺人必須誅心第二百八十七章 回朝爲官?不回!第三百六十九章 甚至包括肉食者第二百四十四章 禮教吃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陛下又一個奇思妙想第二百三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六十五章 銃發太上皇者,郕王也!第一百九十八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932章 二十萬裡水路疏浚寫在朱祁鎮死後第四百五十八章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第694章 恨似高山仇似海第965章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第一百九十六章 來自太太團的支持第一百八十四章 抓捕喜寧的超級長跑第四百七十七章 陛下不喜歡賺錢,只喜歡……第776章 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燒開水第二章 喋血奉天殿第865章 由頭?由頭第一百二十六章 誇,誇上天去!(均訂加更)第五百四十九章 王化的終極目的第884章 第一站,峴港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爲何人第二百零九章 兵貴神速第755章 騎驢的夫妻和坐轎子的李白第四百八十九章 得讓大明動起來!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第688章 康國公第二百零五章 酒池肉林亡國之君第四百零六章 第一次海戰第797章 鹽鹼地畝產千斤,不切實際第六十章 三千對八萬,優勢在我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三百七十九章 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樑第868章 當了這麼些年的狗,豈不是白當了?第二百零二章 天怒人怨的政令第二百九十二章 京中有善口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