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臨危受命

時艱,勢危,大軍頃刻頹潰之時,李素應下了斷後重任。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這都算是臨危受命,李世民做出這個決定自然有他的道理。

首先斷後的這支軍隊本就是身處敵境的一支孤軍,沒有後援,沒有糧草,沒有任何軍械方面的補充,甚至舉目四顧,連周圍城鄉的老百姓對他們都抱着仇視態度,說是“孤軍”,實在是名副其實。

正因爲這支孤軍的處境本就艱險交困之極,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將軍中威望最盛,打仗風格最穩重的李績留下當主帥,李績作爲大唐僅此於戰神李靖的軍方二號人物,李績的一身本事自然會令阻敵斷後的任務完成得更完美,至於李素,一則因爲年輕,二則與李績是舅甥關係,三則,李素本人也有一肚子的本事,更且當年有過領兵的經驗,對戰陣之事並不陌生。

李績的穩重,李素的詭譎,舅外二人一則以“正”,一則爲“奇”,兵法所云“以正合,以奇勝”,兩者相輔,事可成矣。

作爲大唐帝國的皇帝,李世民做出這個決定實可謂用意深遠。

而李素的反應卻着實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之外,他原以爲李素會拼命的推脫逃避,畢竟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李素就是一個有着一身大本事,但身上的毛病實在太多了的人,愛財,潔癖,懶惰,貪生怕死等等,在這個普遍奉行成仁取義的儒家國度裡,李素這個人的存在實在是個異類,他似乎從來不在乎儒家的教化,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凡事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的私利,仗着一身莫名其妙的本事偷奸耍滑,懶散不爲。

這樣一個人,若要讓他留下來爲大軍斷後,李世民自己都覺得說服他太困難,召見李素之前準備了一肚子的說辭。

誰知李世民剛開了口,李素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個反應委實令李世民萬分意外。

“子正今日爲何如此爽快?”李世民不解地看着他。

李素嘆道:“臣常虧於小節,但每有大義臨頭之際,臣從來未曾逃避過,今日亦是如此。”

李世民深深地看着他,良久,終於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假以年月,子正必是國之柱石,不可缺撼也。”

李素苦笑道:“臣沒想過那麼遠,或許某天臣厭倦了當官,一道奏疏遞上去便告老了,但如今臣仍在食君之祿,那麼就必須要爲君分憂,再說,臣也實在不忍見到我大唐將士再添無謂的傷亡了,臣願意留下的理由沒那麼偉大,只是想憑自己的能力爲大軍撤退爭取更多的時間,也算是爲臣那或許已經出生的孩子多積幾分功德福報吧……”

李世民一怔,緩緩道:“朕想起來了,說來子正的孩子怕是已經出生了……”

李素露出溫情的微笑:“是。”

李世民注視着他,沉聲道:“一定要好好活着,朕在長安待你和李績平安歸來,你的孩子朕回長安後必有加封,爲了幼兒,你也該保重自己纔是。”

“臣明白。”

**

退出帥帳,凜冽的寒風正勁,吹得李素情不自禁打了個哆嗦,仰頭望着灰濛濛的天空,李素再次露出苦笑。

好吧,再次發了一回瘋,接下了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

明明是個文弱的書生,偏偏擔當起這玩命的重任,想想都覺得應該自抽三記耳光爲敬,活膩了的人都沒敢這麼玩自己,偏偏自己卻毫不遲疑地答應了。

當時……應該是鬼上身了吧?

重重嘆了口氣,李素腳步沉重地朝自己的營帳走去。

中軍大營里人來人往,帥帳周圍的營房差不多已快拆完了,所有的軍械和輜重已裝上了馬車,在將領們的指揮下,士卒們整理好了行裝,有的已開始啓程西撤,一片喧鬧聲中,大唐的這一次聲勢浩大的東征不得不進入了尾聲。

李素沒走多遠,迎面便遇到了一身披掛的李績。

李素剛準備行禮,李績卻一把拽住了他的胳膊,粗魯地將他帶到一處偏僻的角落裡。

“老夫聽說,你剛纔答應陛下留下來輔佐老夫領軍斷後?”李績的神情有些焦急。

李素笑了:“是,這個時候陛下的旨意應該已發下來了。”

李績一怔,接着露出怒色:“陛下怎能如此?我李家一門雙公,留一人斷後已是爲國爲君效忠了,何必將你我二人全留下來?斷後本就是九死一生的勾當,憑什麼讓你這個年輕人留下……”

跺了跺腳,李績怒道:“子正且在此等候,老夫與陛下論論道理!”

李素卻忽然拽住了李績的袖子,笑道:“舅父大人息怒,留下斷後說起來是陛下先開的口,實際上,我也正有此意,就算陛下不說,我也會主動請求留下的。”

李績愣了:“爲何?你難道不知留下斷後多麼兇險嗎?”

“知道。”

“那你爲何要留下?老夫老矣,享了大半生的榮華,生死早已看淡,你卻爲何非要往鬼門關上湊?家裡的老爹和婆姨扔下不管了?”

李素神色一黯,嘆道:“總有人要留下的,我留下,比其他人留下更好,咱們的勝算更高,若是我不幸爲國盡忠了,家裡的老父和妻兒,相信陛下不會虧待……”

李績猛地一跺腳,這回是真的憤怒了:“老夫問你爲何要留下!你瘋了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小子,怕是連一支長戟都拎不起,你留下有什麼用!不是送死嗎?不要以爲當年守了一回西州就有資格領軍了,固守城池跟如今的平原山地交戰能比嗎?都是與敵人面對面玩命的活兒,而且還是以寡敵衆,這是何等的艱困危急,李子正,你是嫌命長了麼?”

李素苦笑道:“我才二十多歲,家中老父妻兒尚在,一家老小,多麼沉重的責任,只能由我來擔當,若不是不得已,誰會做出這樣不要命的選擇?”

李績神色一緩,沉聲道:“那麼,你留下的理由是什麼?”

李素沉默片刻,道:“我留下的理由很複雜,這場戰爭,從開始便打得很窩囊,我不知道你們君臣究竟在想什麼,一位令天下萬邦敬畏的天可汗,一羣威名赫赫的老將軍,你們這些人帶領一羣如狼似虎的大軍,以獅子搏兔之姿撲向高句麗,結果呢?結果打成了什麼樣子?”

“戰爭與政治,是互爲延續互相影響的關係,可是這場戰爭裡,君臣們將政治的因素過多地摻入了戰爭中,爲了政治影響,爲了成就天可汗的英名,硬生生放棄了更合理的分兵而擊之策,非要將幾十萬人綁在一起,進退攻守由陛下一人而決,他一個人的對錯,決定了這場戰爭的勝負,決定了數十萬將士的生死,時至今日,舅父大人捫心自問,我們出征時帶出來的三十萬大軍,如今只剩二十萬出頭,這傷亡的十萬人裡,究竟有多少將士是真正不得不陣亡的,有多少是因爲陛下一個輕率糊塗的決定而錯誤造成的?”

李素越說神情越憤怒,緊攥着的雙拳微微發顫,長嘆了一口氣道:“太窩囊了,這場戰爭打得太窩囊了,更窩囊的是,我明明知道哪條路是正確的,哪條路是錯誤的,卻偏偏沒有任何決定的權力,一次又一次的進諫,一次次冒犯龍顏,幾乎到了君臣反目的地步,可我的逆耳忠言,陛下卻一句都沒有采納,最後終於失敗了,退兵了,陛下仰天長嘆一聲‘非戰之罪’,然後拍拍屁股班師回朝,而那些因爲他的決定而陣亡的將士們,卻隨着他的長嘆永遠埋骨他鄉……”

話越說越露骨,李績露出謹慎之色,小心地左右環顧一圈,低聲叱道:“子正,禍從口出,慎言!”

李素回過神,長長呼出一口氣,壓抑住激動的情緒,望着李績展顏一笑。

“外甥失態了,舅父大人剛纔問我爲何願意留下斷後,原因其實很多,或許是爲了不再讓更多的關中好兒郎們無辜喪命,或許是爲家人孩子多積點功德福報,甚至不願意與那位昏聵糊塗的皇帝陛下一路同行也是理由,這些理由裡,唯獨沒有滿腔正義爲國爲君死而後已,說起來大逆不道,但是,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些年過去,連我都以爲自己的性子已被歲月磨練得更世故更圓滑,可是事到臨頭,我骨子裡的棱角和鋒芒便不由控制地冒了出來,不服軟,不服輸,不屈從,不苟同,我以我自己願意的樣子而活着,做人與做事,只憑本心,這一次,我的本心告訴我,我應該留下來,爲千千萬萬鮮活而陌生的人盡一份心力。或許,這纔是我留下的真正原因吧。”

說完這些,李素的神態漸漸鬆緩下來,臉上帶着一種盡情發泄過後的疲憊。

有些怒火,有些怨恨,積蓄在心中太久太久了,從東征開始,李素就覺得自己肚裡憋了一團火,隨着東征的進程發展,這團火越積越多,現在憋不住了,只想將這混賬似的天地燒個精光。

說了許多話,李績的神情從最初的驚愕,到後來的鬆動,最後終於變得恍然。

他聽懂了李素的話,他更明白此刻李素的心中究竟積壓了多少憤恨與怨恚,當一位領頭的人帶領着大家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而隊伍中有清醒的人一次又一次指出來了,領頭的人卻因自己的剛愎而不肯採納,不但沒有采納,還將指出錯誤的人的嘴堵上,於是清醒的人只能眼睜睜看着大家走錯了路,付出無數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這種心情,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

“子正,罷了,事已至此,別說了,老夫知你心中有恨,但是,眼下不是泄恨的時候,從今日此刻開始,老夫與你可要生死與共了,咱們舅甥二人一起並肩殺敵,管教世人看看我李家一門雙公可不是浪得虛名!哈哈……”

發泄過後的李素心情終於好了一些,笑容也變得沒那麼冷峻了。

“但願舅父大人比陛下強一點,聽得進逆耳忠言。”

李績指了指他,大笑道:“還沒點齊兵馬,你便拿話套老夫是不是?斷後阻敵之時你若進言,老夫只有一個態度,覺得對的便採用,覺得錯的便否決,莫忘了,這支孤軍的主帥是老夫,決策也在老夫。”

李素笑着嘆了口氣:“說了半天,外甥還得跟舅父大人您鬥智鬥勇呀。”

“沒錯,而且態度必須要端正,否則仍有挨軍棍的風險,還望子正小心謹慎,莫跟自己的屁股過不去。”

******

李素回到自己的營帳時,方老五等人已將行裝收拾完畢,百餘人列隊站在凜冽的寒風中,如同一片筆直的白楊林,靜靜等待李素的歸來。

看到這羣精悍驍勇的漢子,李素心中莫名多了幾分安全感,然而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斷後之戰是何等的艱苦兇險,這些部曲中不知多少人會因爲保護他而埋骨他鄉,李素心頭不由愈發沉重。

見李素走來,方老五迎了上去,笑道:“公爺,弟兄們已整裝待發,咱們還是跟着後勤輜重一起撤吧?”

李素緩緩環視一圈,遲疑片刻,道:“五叔,弟兄們,恐怕你們要失望了……我已決定留下來,跟隨舅父大人一同爲大軍斷後阻敵。”

方老五和部曲們呆住了,目光驚訝地看了李素一眼,隨即很快恢復如常,仍如剛纔一般剽悍,對李素的決定沒有任何質疑或猶豫。

李素望向他們的目光漸漸變得柔和,這是一羣真正鐵打的漢子,是值得自己託付性命的人。

方老五驚訝過後,臉色迅速一變,如往常一般恭謹地笑着,笑容裡竟帶着幾分李素平日慣有的懶散和滿不在意。

“公爺說留下,弟兄們當然也留下,公爺您放心,除非弟兄們的性命全交代了,否則包管公爺不會少一根毫毛。”

百餘名部曲這時也抱拳異口同聲喝道:“願隨公爺征戰沙場!”

吼聲震天,嚇得遠處樹林裡的寒鴉振翅驚飛。

李素哈哈一笑,心中也不知不覺被感染了滿腔的豪氣。

“弟兄們願以性命相托,李子正多謝了,咱們便生死與共,在這敵國的土地上縱橫馳騁,漢代的霍去病只憑一支孤軍留名青史千年,咱們也一樣名垂青史千年!”

…………

行程改變了,部曲們紛紛散開,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拔出自己的兵器,安靜地擦拭着刀鋒劍刃。

鄭小樓板着一張臉走過來,走到李素跟前,也不說話,只是靜靜地盯着李素的臉看,李素本來不打算搭理他,但漸漸被他的目光盯得後背發毛,李素只好嘆了口氣,道:“小樓兄,我知道自己很英俊,你說驚鴻一瞥也好,說顧盼風流也好,人世間所有褒揚的詞彙我都有資格擁有,不過……我對男人沒興趣,尤其是那種板着一張棺材臉裝酷,但其實在我看來一點也不酷反而有種如喪考妣的表情的人,嗯,更沒興趣,所以,……你看夠了嗎?”

鄭小樓面無表情地道:“留下斷後阻敵是你的決定,還是陛下的旨意?”

“既是我的決定,也是陛下的旨意。”

“陛下留你阻敵我不奇怪,我奇怪的是,以你的性子,怎麼可能主動留下斷後,你明明是個貪生怕死的人,有了危險跑得比兔子還快……”

李素:“…………”

這傢伙究竟知不知道我現在手裡握着兩萬兵馬?肯定不知道,否則他的嘴一定不敢這麼賤……

作爲真正手握兵權的大將軍,李素覺得自己應該寬宏大量一些,不跟這個不知死活的傢伙計較,等他下次嘴賤的時候再剁了他。

“跟隨我這麼多年,難道你沒看出我其實是個很有氣節而且大義凜然的人嗎?所謂‘時窮節乃見’,說的就是我這種人。”李素冷冷地道。

鄭小樓斷然道:“不,你不是這種人,所以我想不通,貪生怕死的人突然變得大義凜然,實在讓人心裡不踏實,以前的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決定,當年死守西州之前,你還領着大家逃出城外幾十裡,路上想通了才灰溜溜地帶着大家回城……”

李素黑着臉,咬牙:“…………”

鄭小樓說完後便不再說話了,卻仍死死盯着李素的臉,他的目光透出一道訊息,該死的是,李素居然看懂了這道訊息。

——狗子,你變了……

…………

…………

幸好鄭小樓大部分時候是沉默寡言的,嘴賤只是間歇性發作,否則李素肯定會下令把他剁成肉餡充當軍糧,不管他武功有多高。

“……那個高素慧,你和弟兄們一定要把她看緊了,我還是那句話,這個女人有用,或許有大用。”

部曲們磨刀拭劍的當口,李素召來了方老五,在他耳邊輕聲叮囑。

方老五連連點頭:“公爺放心,弟兄們知道這女人不簡單後,日夜都有人盯着她呢,呵呵,這女人流年不利,遇到了公爺和咱們弟兄,想跑,弟兄們逮只雞似的把她逮回來,想玩弄小聰明小詭計,公爺一眼便看穿,老漢看得死死的,這女人翻不了天。”

李素笑着拍了拍他的肩,揮退了他。

形勢很嚴峻,內憂外患全齊了,李世民留下李績和他斷後,卻只給他們三日的糧食,這支孤軍在與敵人交戰之前,首先要面對的便是非常嚴峻的糧食問題,兩萬兵馬人吃馬嚼的,三天之內到哪裡弄糧食?

擰眉沉思之時,忽然聽到中軍大營方向傳來低沉嗚咽般的牛角號聲,大軍終於啓行,緩緩向西面撤去。

李素身後的空地上,兩萬輕騎整齊列隊,靜靜地目視着大軍主力退去,這兩萬人從今日起,便要跟隨李績和李素舅甥二人在高句麗的境內奔波,交戰,牽制阻擊泉蓋蘇文的十五萬大軍。

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今天請假第九百一十一章 軍心可用第八百一十六章 開誠佈公 下第三百六十八章 經略絲路第十二章 上達天聽第七百七十五章 姓李名素第七十二章 東陽傷情第四百四十四章 兵臨高昌第六十三章 無意獻策第八百二十一章 回心轉意第三百七十九章 山雨欲來第三百九十章 使命在肩第三百六十三章 錢多人傻第五十六章 細述經過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棚綠菜第八百六十九章 帥帳論策 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千里孤墳第二百三十四章 路見魏王第七百八十九章 所謂取義第八百八十一章 航海回訊第二百七十三章 坦誠相對 下第九十八章 指點迷津第七百八十七章 苦心勸諫第三百四十二章 圈地建宅第三百三十四章 死氣沉沉第四百六十六章 滿載而歸第三百章 後顧有憂第三百四十六章 稱量英雄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七百一十九章 進諫挽瀾第二百七十六章 蹊蹺祠堂第六百五十五章 獻計除敵 上第十九章 黃雀在後第八百九十八章 借兵交易第八百七十二章 兵發柳城第一百一十五章 鏖戰鬆州 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閒落棋子第七百七十五章 姓李名素第六百一十六章 賜婚聯姻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復鬆州 上第六百四十九章 仁心善念第五百七十四章 聖命差遣第三百二十章 出塞玉門第一百三十章 退親失敗第八百一十七章 聚合爲黨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第四百零三章 喪心病狂第一百二十一章 封爵召回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州立威 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丈人境況第二百一十二章 工部尚書第三百九十三章 真相大白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二十章 地主新貴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三百六十八章 經略絲路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六百八十三章 叛軍入城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長安秘辛第二百九十四章 無畏無愧第四百五十九章 太平歸人第七十九章 無私奉獻第八百八十六章 拂曉捷報第二百零三章 東市大哥第三百二十一章 西行艱辛第五百六十章 新年臨朝第八百三十七章 意外來客第六百零二章 晉陽生變 上第三百六十一章 君子交易第六百一十四章 圖窮匕見 下第五百九十章 最壞打算第八百二十章 假戲真做第一百五十三章 羣魔亂舞第五百九十七章 危言聳聽第一百零五章 馬載離愁第五百四十八章 欲靜不止第二百六十一章 子夜大亂 下第四百九十五章 侯爺出獄第二百一十八章 鐵案如山第九百零八章 意外選擇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穫頗豐第一百六十四章 提點兇險第九百四十四章 設宴遊園第六百二十二章 遠避麻煩第七百二十九章 東郊演武 上第九百六十五章 公道世間唯白髮 大結局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八百一十章 劍指何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路見魏王第五百零八章 火燒寺門第一百三十九章 監丞來歷第九百四十九章 冊立太子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六百一十二章 禍水東引第五章 談談理想第八百五十一章 登閣無緣第八百一十七章 聚合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