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的春天,一向作爲世界中心的歐洲,尤其是西歐,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危機。
其實早在八九年前,從美國席捲的一場經濟危機便席捲了整個西方世界。
始發地的美國,在1858年前十年時間,建成的鐵路便達3萬餘公里,超過整個歐洲等國家的總和。偏偏美國的鐵路高速發展,鐵礦業卻絲毫沒有多少進展,所需的鐵軌、機車以及其他的棉布等都從英國進口,因爲投資過大,美國債務危機而實體工業與之不符,危機爆發開來,美國的銀行等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而瘋狂的西進運動造成美國的糧食卻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諸多自由農民紛紛破產。
也正因爲如此,美國發生了南北內戰並變成如今分裂爲三個國家的情況,而與美國關係最爲緊密的英國,也因爲涉及的投資最多而損失最大,成爲遭受牽連被引發着也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只不過,因爲印度的叛亂、愛爾蘭的叛亂和獨立等事件的影響,這些危機都被暫時地拋開到一邊。這些危機並沒有被徹底消除,而是被推遲着,慢慢再消磨着。
但隨着英國連續兩次徵華遠征的慘敗,英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大爲降低,海外殖民地的絕大多數被中華帝國奪佔,最根本的愛爾蘭的獨立和印度殖民地的失去,尤其是印度殖民地,雖然沒有完全被中華帝國搶佔,但其中的主要部分開始獨立出來,形成錫克王國和孟加拉蘇丹國以及爲數衆多的印度王公勢力,印度殖民地的失去讓英國損失慘重。而美國內戰的爆發,並最終被外來勢力中華帝國橫加干涉,生生地將整個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侵佔過去,成爲那東方帝國的殖民地。
不但這些殖民地的失去讓英國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英國的對外投資,也隨着這些殖民地的失去,還有美利堅聯邦的分裂和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的被佔領,也損失大半。
並且,因爲海外殖民地和美國等這些原材料供應地的缺失,相應的這些市場也失去大半。
特別是因爲美國的內戰和經濟危機,工業品需求大爲減少,甚至需求最爲強烈的美國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在被中華帝國佔領之後,所有從英國的訂單需求幾乎陷入停頓。
本就市場缺失,還出現大批的競爭商品,一下便讓一貫以來主要以出口爲經濟來源的英國經濟陷入了困境。英國本土生產的貨物大量積壓,無法傾銷出去。以工業爲基礎的金融更早地崩塌起來,銀行紛紛倒閉。而後,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十分地蕭條。而隨着失業人數的激增,倫敦和伯明翰等主要工業城市的百姓生活水平嚴重下降,經常是一人工作養活一大家人,而且有工作的主要勞力也因爲時刻提心吊膽怕被解僱,工資被一降再降也不敢辭職,心中的怨氣難以排解。
而本地的農民也好不到哪兒去。工業城市的郊區,因爲不少人從城市中逃回農村幫助農場主種植作物,造成農業的大豐收。特別是旁邊的愛爾蘭,因爲從英國獨立出來,百姓分得到土地,收成大增。特別是被那該死的東方和美國河西地區運來的糧食大肆在歐洲等地傾銷,過多的農產品供應一下讓其價格顯著下跌,雖然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不少貧苦的城市失業工人,但也因此害苦了英國的農場主和農民,很多人雖然豐收卻還是瀕於破產。
等到1866年的夏天,整個西歐都異常地乾旱。不過,人們驚訝地在歐洲最大的報紙《泰晤士報》連續發現了好幾篇報道:
鑑於倫敦和整個西歐糧食價格太過低廉,已經造成虧損,從上個月起,來自黑海、地中海和波羅的海、北海等地的外敵糧食將停止供應。
愛爾蘭和瑞典因爲去年糧食價格過於低廉,不少農戶放棄種植糧食轉而進城做工,或是種植棉花等作物,今年糧食預計會大幅度歉收,糧食價格有望逐步回升。
沙俄境內因爲內亂,歐洲的最大糧食產地東歐平原諸多田地被拋棄荒廢,俄國農奴諸多逃散進入莫斯科地區成爲盲流,剩下的大多爲老人和婦孺,使得沙俄將迎來百年來最大規模地糧食減產。而黑海沿岸地區,因爲戰亂,田地部分荒蕪,糧食本就減產,加上這些地區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和奧地利軍隊的控制之中,去年便發生不少糧食被掠奪和洗劫事件,當地的居民更是不敢多開墾農田,任其荒廢。
波蘭和波羅的海一帶的立陶宛等地,同樣如此。原沙俄地區的糧食減產已經成爲定局。
而普魯士等德意志聯邦諸國以及法國,也出現勞力不足的問題,糧食雖然沒有過多的減產,但因爲兩個國家的人口體量較大,原本的糧食供應量就與人口比較吻合,能出售供應外銷的體量不大。
唯一糧食能保持正常水平的是恐怕是奧地利帝國好奧斯曼土耳其,但這兩個國家的糧食,一向是由英國的幾大糧食商人把持着。其中,英國倫敦的大糧食供應商默克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而今天,《泰晤士報》公開報道,大糧食商默克先生,將自家農場的三千餘頭奶牛所產的牛奶全部倒入泰晤士河,將去年收穫放在糧庫內的五百多噸小麥和穀物全部全部付之一炬。
根據《泰晤士報》的特約評論家託利先生的推斷,懷疑不是默克先生精神有問題,而是默克先生太過精明,因爲倫敦市面上糧食過剩,想通過這樣的手段降低糧食供應量,用以提升糧食價格。
託利先生向讀者介紹,默克先生雖然是大倫敦地區最大糧食生產商,但他更是包含倫敦和利物浦、格拉斯哥等英倫三島最大的糧食供應商,他的糧食供應不僅僅是本土的農莊種植,更多的是從土耳其和原本克里米亞半島地區進口到倫敦轉銷。以小麥爲例,英國本土如今每年有將近45%的小麥需要靠從外國進口,其他牛羊豬肉和黃油等也有40%需要進口。因此,可以說,掌握進口渠道的默克先生能控制整個倫敦的一半和整個英國本土的三分之一的糧食供應,有理由懷疑默克先生的這個舉動會致使糧食價格迎來大幅度上漲!
託利先生有一幫擁躉在看完這期的報紙之後,便趕往糧店購買囤積糧食,而大多數的民衆則不以爲然。
但不管怎麼樣,《泰晤士報》的新聞刊登一天後,民衆還在將信將疑的時候,糧食價格已經可以明顯看見地開始往上漲了起來。
第三天一早,一向只報道政治和軍事等大事的《泰晤士報》破天荒地在夾縫中報道了一則消息:昨天馬克街的市產麪粉價格每袋上漲9先令,而作爲原料的每夸特小麥則從原本的60先令漲到68先令,一夜之間,便漲了13%還多!
這則消息引起了倫敦民衆的關注和驚恐。但人們意識到那個叫託利的報紙評論員所說的竟然是真的時候,恐慌蔓延開來,整個倫敦的民衆都爭先恐後地跑向糧店,瘋狂採購糧食。到當天下午,麪粉已經每袋上漲了30先令。驚恐的百姓紛紛跑去購買更上游的小麥,但小麥也跟着水漲船高,已經漲到每夸特小麥需要82先令的地步。
等到當天晚上的時候,倫敦主要的糧食供應馬克街頭各大糧店,麪粉等成品糧食已經被搶購一空。而沒加工的小麥價格,也已經漲到了95先令每夸特的地步!
第四天,已經不需要報紙的宣稱報道了,除了大倫敦地區,整個英倫三島,連遠在西北部的格拉斯哥,也知道了糧食價格猛漲的消息。
ps:推薦一本書友的新書《明匠》,感覺是個好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