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建言北伐

“上將軍何出此言?”

樂乘被廉頗如此當面斥責,臉上也有些掛不住了,亦毫不退讓的出言質問。

廉頗只是瞥了樂乘一眼,並沒有過多理會,反而對着趙王再次施禮。

“秦雖有兩場大敗,國力猶在。”

“趙與魏盟,若毀約伐之,失信於天下,假如魏國不肯善罷甘休,以致趙、魏兩國征戰不休,於國無利。”

“關東六國今脣齒相依,貿然伐魏,必給秦國可趁之機,還請大王三思。”

樂乘卻是冷笑道:“上將軍此言差矣,魏國毀諾不割讓繁陽在先,天下人又豈會說我趙國背信棄義?”

“且秦國朝堂不穩,六國士人與秦人爭權奪利,更兼秦王年幼,未能執掌大權,如何伐我!”

廉頗反駁曰:“魏割讓繁陽只是口頭承諾,我等雖心知肚明,天下人卻不知,貿然伐之,衆皆會以爲我趙國故意尋找藉口伐魏耳。”

“秦雖兩派相爭,若有可趁之機,呂不韋、蒙驁二人,未嘗不會領兵東出以奪功勳,繼而轉移秦國朝堂矛盾。”

說到這裡,廉頗頓首再拜趙王,曰:“三晉本爲一家,爲一城之地而惡魏國,令兩國從此心生仇怨,此乃不智之舉也,還請大王三思!”

廉頗這番話有理有據,哪怕纔開始蠢蠢欲動的趙國將領,此時也都出言符合。

趙王雖想要得到繁陽,卻也知道不能因小失大。

“話雖如此,然魏王出爾反爾於先,逐寡人使者在後,若聽之任之,魏國上下豈不會以爲寡人可欺耶?”

廉頗奏曰:“大王可放出風聲,就說欲起兵伐魏,魏王必然得知必然惶恐,隨後遣使趕往楚國,令楚人說和,大王亦能保住顏面矣!”

就在此時,太子趙偃卻是說道:“如今國內兵強馬壯,糧草充足,若不趁着秦國蟄伏之際擴張發展,待秦朝政穩固以後,如何能敵?”

“依兒臣之見,關東六國既然脣亡齒寒,不能妄動刀兵,不若起兵北上攻打匈奴,以絕後患。”

“李牧將軍於北疆駐守多年,士卒們養精蓄銳,料想可堪一戰。”

廉頗聞言,卻是沒有再多說什麼。

匈奴之患由來已久,平定匈奴也是廉頗生平志向,且趙偃說得也沒錯,趙國的確應該趁機擴張。

更何況,樂乘屬於趙偃派系,廉頗已經反駁過一次,若再次出言反駁趙偃,恐怕會讓兩人關係越發惡化,此舉非智者所爲也。

趙王卻是眉頭微皺,顯得有些猶豫不決。

當初趙王因李牧畏戰如虎,將其徵調回到邯鄲,以他人代將駐守北疆,抵禦匈奴。

新換之將改變李牧被動防守策略,發覺匈奴入境則大肆捕殺。

纔開始,的確有所斬獲。

可到了後來,匈奴人仗着騎兵速度優勢能夠來去如風,不僅將北疆守軍戲弄得團團轉,還趁機殺死不少趙國守軍,掠奪到了許多錢糧。

直到那時,北疆軍民才發覺李牧駐守邊塞的好處,極力上書請求趙王令李牧重返邊疆。

趙王無奈,只得再三請求李牧官復原職,最後甚至答應李牧,可以繼續以往被動防禦的策略,這才讓李牧重返北疆任職。

趙王今日若同意趙偃請求,必定會出爾反爾,讓李牧改變以往對待匈奴之策略。

只不過,如今的趙國兵強馬壯,的確適合對外用兵。

好似看穿了趙王心中所想,趙偃再次建言:“李牧將軍雖爲國之良將,卻只擅長防禦,今朝中有上將軍、武襄君這些良將,父王若欲出兵匈奴,不妨更換主帥。”

“如此,既不會失信於李牧將軍,亦能讓更擅長進攻之將領統兵,可謂兩全其美之策也。”

趙王聽到這裡,不由怦然心動。

樂乘亦上前說道:“太子之言大善,然匈奴多爲騎兵,若以步卒擊之,縱能破之,亦難有太大斬獲。”

“依臣之見,大王不若令公子嘉統帥申岐之地騎兵,前往北疆助戰。”

廉頗聽到這裡,猛然驚醒。

起初,廉頗並不反對出兵匈奴這個建議,只是當趙偃說到欲換掉李牧以後,廉頗就隱隱感覺有些不對。

直到此時廉頗才驚覺,趙偃這是想要以攻打匈奴爲藉口,先奪與趙嘉親善的李牧兵權,再將趙嘉誘出申岐之地。

趙嘉若領兵出申岐之地,就失去了最大依靠,糧草、輜重都要依仗邯鄲,趙偃就可以隨意揉捏趙嘉。

趙偃也有極大可能會,將趙嘉麾下騎兵奪走。

想到這裡,廉頗臉色略微有些陰沉。

李牧雖與趙嘉較好,卻沒好到能夠爲其赴湯蹈火的程度。

饒是如此,趙偃都想要奪其兵權。

那麼從小看着趙嘉長大的廉頗,對趙嘉而言亦師亦父,兩者之間關係親密無比。

假如李牧被奪了兵權,趙偃下一個目標肯定會是廉頗自己。

想到這些,廉頗急忙上前說道:“臣以爲,此舉大爲不妥!”

趙王渾濁的眼睛有些閃動,出聲問道:“有何不妥?”

廉頗深吸口氣,道:“對匈奴用兵,乃國之大計,臣自無不可。”

“然太子欲換掉李牧將軍,卻是萬萬不能。”

“李牧將軍統兵之才,不在臣之下,昔年代郡能夠拖住二十萬燕軍,爲臣擊破慄腹爭取到足夠時間,亦爲李牧將軍之功也。”

說到這裡,廉頗瞥了樂乘一眼,繼續道:“就連擊破二十萬燕軍之役,李牧將軍亦功不可沒。”

“臣雖不知李牧將軍爲何不邀功,卻也深知其統兵能力。”

“且李牧將軍駐守北疆數年,對於麾下士卒指揮如臂,對於匈奴各種事宜亦知之甚祥。”

“若貿然換將與匈奴戰,恐怕會重蹈昔年覆轍啊!”

樂乘聽完廉頗的話,臉色陰沉如水。

他之所以被封爲武襄君,的確是李牧讓功之故,否則決不可能攬下擊破二十萬燕軍之功。

此乃樂乘最忌諱別人談論之事,今日卻被廉頗當着衆朝臣面說出,樂乘自然心懷怨恨。

趙王思索許久,問道:“那麼上將軍認爲,極力主張被動防禦之李牧,能否擔起進攻匈奴之重任?”

廉頗鄭重道:“對於匈奴,沒有人比李牧將軍更瞭解。”

“彼若認爲可伐,定能盡全功;彼若認爲不可伐,臣以爲時機尚未到也。”

“兵者,國之大事也,不可貿然而定,請大王先徵詢李牧將軍意見,再議北伐匈奴之事。”

第一百九十九章 擄韓相第二百一十五章 蒙武之死第五十三章 掛印離去第二百四十四章 英雄遲暮第二百三十章 秦人不可辱第一百零三章 不安第一百三十章 初見第三十五章 浮橋上第三十五章 浮橋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初露鋒芒第二百三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十八章 且取趙嘉人頭第一百三十一章 公子亦知王翦乎第八十三章 油鹽不進呂不韋第二百三十章 秦人不可辱第二百六十章 既分高下,亦決生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秦國鉅變第一百六十章 人肉,亦能食(兩章合一)第八十一章 短視第二百五十七章 擊築者第九十一章 平岐君第一百零四章 入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毒餌第一百二十一章 獻策第六十六章 心扉第一百一十三章 書信第八十三章 油鹽不進呂不韋第二百二十七章 清算第二百五十六章 嘉死,趙不足懼也第三章 耳光第兩百零四章 謀十萬秦軍第二百五十六章 嘉死,趙不足懼也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得麟兒第一百四十九章 打破默契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助我也第一百九十九章 擄韓相第二百一十五章 蒙武之死第十三章 何懼第二百九十二章 咸陽之亂(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蝗蟲盛宴第十一章 殿議第九十四章 秦軍犯申岐第一百七十二章 赤字財政第二百六十一章 赴薊第三十七章 危機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工代賑第二十三章 狼煙第一百一十二章 破寨第一百七十三章 岐山花苑第二百九十二章 咸陽之亂(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論煌三疏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災第一百六十六章 寡人信他第五十七章 我欲逆天第一百三十章 初見第七十章 愣頭青第六十一章 倉中鼠第二百七十七 進諫第二百四十七章 替義士壯行第五十一章 魏無忌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習山第一百三十八章 吐露第九十七章 嶄露頭角第五十七章 我欲逆天第二百七十六章 論煌三疏第一百三十七章 何謂無恥第三十八章 爆發第一百九十七章 烹之第三十五章 浮橋上第一百六十章 人肉,亦能食(兩章合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欲殺之第三十三章 斷後(感謝書友‘肅默先生’的盟主打賞)第二百九十二章 咸陽之亂(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步步緊逼第一百零二章 城門口第九十四章 秦軍犯申岐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雨欲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失敗第一百九十八章 自取之第一百五十一章 初露鋒芒第二百零八章 一雪前恥第六章 燕國使臣第二百六十二章 刺客齊聚二百八十二章 炊煙第二百七十七 進諫第二百八十八章 攻秦第一百四十一章 殺姬第二百二十四章 仇人相見第一百三十二章 抉擇第兩百零二章 秦王嬴政第二百六十二章 刺客齊聚第一百八十六章 岐山對(上)第一百六十章 人肉,亦能食(兩章合一)第九十七章 嶄露頭角第二百一十一章 項燕第十三章 何懼第兩百章 長平第一百八十一章 舉薦第一百五十一章 初露鋒芒第二百七十四章 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