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殿議

卻說燕王不聽樂間之言,以傾國之力攻趙,爲了表示決心,燕王甚至決定領兵親征,以壯聲威。

燕國大夫將渠,本不贊同燕國攻趙。

奈何將渠看到樂間苦勸無果,也知道燕王決心,雖心中憂慮卻也沒有辦法。

然而,當燕王宣佈統帥偏軍隨慄腹出征以後,將渠再也按捺不住,出言相勸。

“攻趙之戰本不能輕啓,王上乃是至尊,更不可以身犯險。”

燕王聞言不悅,喝道:“寡人爲燕王都不出戰,何人願意效死?”

“寡人心意已決,若有再敢言勸者,力斬不饒!”

將渠心驚膽戰,不敢再勸,只得吶吶退下。

燕將樂乘爲樂毅後輩,心中也不贊成攻趙,只是慄腹權傾燕國,樂間、樂乘二兄弟也無可奈何。

樂乘看到將渠離去的背影,心思微動,急忙告退追了上去。

“將大夫且慢。”

將渠聽到聲音,轉頭看到是樂乘追來,臉色這才略微舒展了些。

“樂將軍追上老夫,所爲何事?”

樂乘上前與將渠並行,說道:“趙國乃四戰之地,縱有昔年長平大敗,亦不可輕辱。”

“奈何王上如今被慄腹蠱惑,將大夫雖是金玉良言,仍舊難入大王之耳啊。”

將渠聞言,苦笑着搖了搖頭,嘆道:“與人通好約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

“此戰爆發,禍福難料啊!”

看着將渠模樣,樂乘眼神微微眯起,壓低聲音道:“慄腹乃齊人,自從其成爲相國以後,我燕國文武反而不被王上重視。”

“此番以舉國之力攻趙,王上居然讓慄腹全權掌兵,將大夫是否覺得有些不妥?”

樂間、樂乘兩兄弟,都是名將之後,驍勇善戰。

只是由於二人反對攻趙,燕王此次居然沒有啓用他們,反而讓慄腹執掌兵權。

樂乘兄弟本就與慄腹不和,雙方在朝中爭權奪利,由來已久。

本來樂乘兄弟執掌燕國軍隊,縱然慄腹成爲相國,他們也絲毫不虛。

可是現在,舉國攻趙此等大事,都交由慄腹全權處理,也是在變相解除樂乘兩兄弟兵權。

若放任事情發展下去,燕國戰敗還好,只要獲勝,燕國真沒有樂乘兩兄弟立足之地了。

相比起耿直善戰的樂間,樂乘心思更加活絡。

思來想去,樂乘還是準備藉助將渠等人,參與到攻趙事宜中。

如此,縱然燕國獲勝,二人隨軍統兵,也能分到功勞。

哪怕最終兵敗,由於樂間曾經力勸燕王不可攻趙,也不會被追究責任。

別看將渠今日被燕王斥責,然將渠人脈極廣,對方真要發動自身關係,必然可以讓樂乘兄弟二人,參與到攻趙事宜中。

細細思索着樂乘的話,將渠深吸口氣,沉聲道:“樂將軍乃將門之後,知兵善戰,既然不能阻止王上攻趙,自然應當啓用樂將軍。”

“老夫不才,在朝中卻也有些人脈,只要極力舉薦,兩位樂將軍定可爲國效力。”

樂乘聞言大喜,急忙拜謝。

就這樣,在將渠等燕國公卿舉薦下,樂乘跟隨卿秦,統兵二十萬進攻代邑,其中七萬精銳,餘者皆爲老弱、女子,負責後勤運輸。

本來,樂間亦可跟隨慄腹統兵四十萬,進攻鄗邑。

只是樂間素與慄腹不和,再加上樂間心中惱怒燕王不聽自己建議,又覺得此戰勝率不大,故拒絕參戰。

燕王怒,除其官職、爵位,以致樂間賦閒在家。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就在燕國緊鑼密鼓,準備攻趙事宜的時候,密探早就將消息傳到了趙國國內。

趙王得知消息,急召羣臣議事。

趙國王宮。

有武將出班,厲聲喝道:“燕國剛剛派人與大王交好,轉身便舉國來犯,此等背信棄義之徒,末將願出兵破之!”

其餘趙國將領,也都義憤填膺,紛紛出班請戰。

不得不說,燕將樂間憂慮的沒錯,趙國雖經歷長平大敗,卻也連年征戰。

趙國不僅百姓善戰,將領也都如此,絕非碌碌之輩。

哪怕燕國此來聲勢浩大,趙國將領居然也沒有怯戰者。

反觀趙國文臣,卻大多面露憂色。

趙國大夫出班奏道:“長平大敗,我國青壯幾乎損失殆盡,如今雖已過去九年,遺留下來的孤兒,也大多沒有長成青壯。”

“縱然以舉國之力抵禦燕軍,恐怕也只能調動不足十萬軍隊。”

“燕軍數倍於我,哪怕最終依靠城池勉強擋住了燕國進攻,趙國恐怕也是傷亡慘重啊。”

“依臣之見,當與燕國和談,縱然付出些許代價,也應該儘量避免戰爭爆發。”

這位趙國大夫話音落下,就有不少文臣出言附和。

趙國軍民雖然善戰,這些年終究傷亡太多,貿然發動舉國戰爭,恐怕會有亡國之禍。

文臣考慮的事情,普遍都比武將要多,自然更希望能夠通過談判,避免這場戰爭。

趙王面露猶豫之色。

他也在擔憂能否擋住燕國進攻,如果通過和談讓燕國罷兵,又要付出怎樣代價。

就在趙王猶豫不決的時候,趙國上卿當即出言反駁:“燕國既然已經全國徵兵,自然是下定決心前來攻趙。”

“縱然能夠通過和談避免了這場戰爭,我趙國恐怕也會付出很大代價。”

“如此,豈不使敵國越強,而我趙國越弱乎?”

“燕人貪婪,見不動刀兵就能獲得利益,必然以爲我趙國可欺,若再次出兵恐嚇,又當如何應對?”

趙王心煩意亂,問道:“那麼上卿以爲,當如何應對?”

趙國上卿答曰:“臣以爲,當以戰爭防禦爲輔,聯合其餘國家威嚇燕國爲主。”

“只要派出策士,說動其餘國家發兵來援,定能逼迫燕國退兵。”

趙王聞言,不禁有些心動。

數年前邯鄲被秦國圍困,也是因爲有策士說動楚、魏兩國發兵來援,才最終擊敗秦軍。

趙王環顧衆人,發現絕大多數文臣武將,此時都微微頷首。

很顯然,他們覺得趙國上卿所言,乃兩全之策。

只不過,當趙王將目光放在廉頗以及趙嘉身上後,發現廉頗與趙嘉二人,盡皆面無表情,不由心中微動。

“廉頗爲趙國上將軍,這些年經歷戰事無數,能沉住氣也是情理之中。”

“嘉兒亦是如此,到底是強作鎮定,還是不關心趙國生死呢?”

念及於此,趙王當即問道:“趙嘉,你爲王長孫,對於此事有何看法?”

第十章 燕軍伐趙第一百六十章 人肉,亦能食(兩章合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拜相(感謝書友‘江南楠、’的盟主打賞)第八十章 勸諫第一百七十七章 諡號第二百三十九章 缺糧第三十章 第二把火(感謝書友‘六蟈蟈’的盟主打賞)第二百四十九章 暗棋第三十八章 爆發第十三章 何懼第一百七十八章 拔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斬單于首級第一百五十九章 不退第九十六章 那把火第一百七十二章 赤字財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破寨第一百八十章 樂乘奔逃第二百一十四章 三城第九十六章 那把火第一百零五章 變故第九十章 受封十五城第三十一章 使其狂第二百三十五章 驚疑第一百八十七章 岐山對(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毒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屍骨盈秦地第二百三十章 秦人不可辱第二百七十八章 秋耕第二百四十六章 公子薨第七十八章 傲嬌的李牧第八十四章 永結盟好第八章 趙人不屈第六十七章 初獻策第二百九十章 高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二十二章 還治其人之身第一百一十六章 毀諾如何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五十五章 願死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秋耕第兩百零二章 秦王嬴政第四十八章 一支穿雲箭第四十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二十二章 任俠第五十六章 棒喝第二百五十六章 嘉死,趙不足懼也第二百八十六章 毒計第一百三十二章 抉擇第二十七章 生擒第一百三十九章 質問第九十一章 平岐君第九十三章 畏懼啊第九十四章 秦軍犯申岐第二百一十章 孤注一擲第十二章 當戰(感謝書友‘sofia若冰’成爲本書首萌,麼麼噠)第一百八十章 樂乘奔逃第二百二十八章 減除第一百六十一章 流言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助我也第四十一章 趙國,亡矣第一百四十六章 謀國者第二百一十二章 成皋第二十三章 狼煙第二百六十四章 盡殺之第二百三十六章 失敗第一百七十二章 赤字財政第二百七十三章 蝗蟲盛宴第一百七十九章 下詔奪權第二百七十三章 天災第二百五十九章 誰能接我一劍第二百八十六章 毒計第二百二十三章 蒙恬第一百八十四章 爲君之道第二百四十九章 暗棋第二百七十五章 如食吾肺腑第二百三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零六章 老將斬甘羅(下)第二百四十一章 分地第二百一十九章 使趙第二百五十五章 欲殺之第六十章 閒棋第二百二十五章 蒙恬當斬第二百三十六章 失敗第一百一十四章 換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請伐魏第一百三十七章 何謂無恥第六十九章 倒影湖第二百一十章 孤注一擲第六十六章 心扉第一百零四章 入城第二百六十九章 暫緩進兵第三十六章 滹沱河畔第一百六十七章 餡餅第一百二十四章 血染秦都第一百四十七章 塞外第一百八十七章 岐山對(下)第二百零一章 太子丹第二百八十八章 攻秦第四十四章 返燕第三十一章 使其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