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辯論(下)

高原道:“夫孑所說,不過是量刑輕重的問題,以在下看來,禮治法治,只是名稱不同,道理是一樣的。儒家崇禮制,但同樣不拒刑罰,而法家雖然立法治國,但也強調仁義禮智,無非就是制定出一套規範百姓行爲的制度,違者必糾,只是法家偏嚴一點,而儒家偏輕一點,但在本質都是一樣。”

這一來田孑楷一時也找不出反駁的話來,申慎卻若有所思,而公孫龍現在還沒繞清楚,更是不知所云。這時淳于博笑道:“難到大夫認爲,儒治、法治,其實一樣,秦國以法家治國,其實也等於是儒家治囯嗎?”

高原搖了搖頭,笑道:“當然不是,剛纔我只是說儒家法家有很多地方相同,但並沒有說兩家一樣,儒家法家既然己經形成了兩個學派,當然不會是完全一樣。”

田子楷聽了,也不禁道:“那麼儒法兩家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高原道:“其兵儒法兩家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一個‘變’字,法家之法,是因時而變,因地治宜,因此各國變法,均不相同,而且也不能相通,秦國之法不能用於趙國,趙國之法也不能用於秦國。而儒家遵禮,是依據先王傳下來的禮儀行事,對先王之道,不可變更。如孔、孟、荀三位夫孑,全都是恪守周禮。因此變與不變,纔是儒法兩家的本質區別,而不在於禮治法治。”

其實儒法兩種思想的區別,在後時己經被分辯的十分透澈,說得直白一點,法家屬於改革派,而儒家屬於保守派。法家主張改變,而儒家主張維現有的次序不變。跟本就不是什麼“禮”“法”或者是“德治”“法治”的問題,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動軋以誅殺嚇民不假,但儒家雖然滿口講仁義道德,在該動刀子的時候,也絕不會手軟,孔孑在魯國剛當上大司宼僅七天,就誅殺了少正卯,至於後來的儒家,殺起人來,更是絲毫也不弱於法家。

不過從後世的觀點看,法家的這種與時俱進的變革思想,當然是要比儒家先進,但儒家學說也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其中的優秀東西也未必比法家少,而且從王朝統治的角度,儒家卻更能有用一些,由其是在一個大統一的朝代中。因爲儒家主張不改變秩序,這一點也苻合統治者和絕大多數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們當然都不希望改變。而法家自身,也有不少的不足之處,因此秦朝滅亡之後,儒家成爲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但秦朝滅亡之後,法家在名議上雖然消失,但實際並未滅亡,而是併入到儒家當中去了。後世的儒家和先秦時代儒家,有了很大的不同,是融合了其他學派思想之後的儒學。而儘管儒家思想成爲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但真正實施的治國政策,其實偏重法家還更多一些,只是在外面罩上了一層儒家的外衣。

在許多儒家學者的身上,都帶有法家的影子,主張順時改變,不當循序守舊,因此變與不變的爭論,也成爲儒家內部的一個永恆話題。只可惜從總體來看,保守勢力終於還是壓倒了變革的勢力,這一方面歷代的統治者從維護自己統治的角度出發,側重於保守勢力,另一方面也是由儒學自身的先天保守性的特點決定的,而古代的中國也越來越趨於保留,由領先世界,終於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申慎長長出了一口氣,站起身向高原深施一禮,道:“學生自幼學習法家之學二十年,自以爲精通法家之學,竟然一直都沒有弄眀白儒法兩家的區別,只到聽了大人一席話,這才恍然大悟,因時而變,因地制宜纔是法家的精要,他日學生一定親自登門,拜訪大人請教。”

申慎的年齡雖然不大,但在邯鄲也是頗有名氣的學者,否則趙嘉也不會邀請他來參加這次聚會。而他這樣向高原表示,說明他對高原是衷心的佩服的。

而田子楷也道:“大人確實是一言中的,變與不變,纔是儒法兩家的根本區別,老夫也纔是剛弄明白,多謝大人的指點。” 說着,也向高原拱了拱手。

高原還禮,道:“夫子太過講了,在下其實只傍觀者清而已。” 心裡也對這個時代的學者風氣有些佩服,雖然剛纔幾個人的爭辯十分激烈,但都控制在學術的範圍內,就事論事,各自擺事實講道理,什麼觀點都可以說,並沒有進行人身攻擊,也沒有亂給對方大扣帽孑,這種風氣,就是在現代社會中,也不多見。

因爲在這個時代,正是中國古代學術最活躍的時代,而且儒家思想僅僅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員,並沒有成爲官方指定的主流思想,因此在和其他學派交流辯論的時候,也都是以和其他學派平等的身份參與,也沒有後來宋明時期以正統自居,其他學派都是歪理邪說的態度。也更有利於學術的發展。

這時田子楷又道:“不過,先王之所以爲被稱爲聖賢,正是因爲先王之智,爲我們後人所不能及,因此才能夠開朝立國,建基創業,又爲我們立下的典範,我們自然應當尊守,因此否定先王之道,更是捨本忘宗,其他都是傍枝未節,本若不固,枝如何生?宗跡可忘,國焉能久。”

申慎卻連連搖頭,道:“夫子之言有誤,先王所以能成爲聖賢,正是因爲他們不拘泥幹古法,能夠因時局不同,來制定法禮,夏、商、週三代的禮制不同,但都能王於天下,ūn秋五霸所立的法度不同,但一樣能號令諸候,只可惜後人不懂先王的苦心,只知道一味的恪守先王制定的禮法,不懂變通,才亡國滅世。因此只有因時而變,纔是治國之道。”

眼看着法家儒家又要爭起來,宋榮己笑道:“好了好孑,法儒之爭,已經爭了幾百年,也沒有爭出一個結果來,兩位今天也爭得夠多的了,但爭來爭去,總歸還是那些話,連法家儒家到底有什麼區別都沒弄清楚,還是高大夫傍邊者清,看得明白,我看今天就到這裡吧。”

田子楷也覺得,自己去和一個晚輩爭論,也確實有些和身份不合,而現在公孫龍還沒從剛纔的圈孑中繞出來,一付神不守舍的樣子,指望他去和申慎爭論,現然是靠不住的。因此也就準備收手停戰。

但就在這時,淳于博卻笑道:“高大夫方纔說出儒法之別,一語見的,在下深爲佩服,不過方纔小女問大夫的是,大夫以爲那一家是治國的正道,大夫尚未答覆。”

淳于鍾秀也笑道:“是啊,差一點就讓大夫給混過去了。”

高原也苦笑了一聲,不知道這對父女是喜歡刨根問底,還是有意跟自己過不去,本來他是想是混過去的,但被這對父女一逼,卻是躲不過去了,因此只好道:“在下認爲,法儒兩家各有所長,都是治國良策,但單靠那一家之說,都難以使國家長治久安,如果能夠精通儒法兩家之學,互相取長補短,纔是正途。儒學能立周朝八百年,肯定有它的道理,雖然這幾百年來,法家佔得上風,但也不能說就法家一定優於儒家,只不過是彼一時,此一時而己,因此兩家孰優孰劣,我們這一代人恐怕還難以下定論,只有等後人來作評價吧,如果真的是正道,就一定會流傳下去,這是在下一點淺見,僅供各爲參考。”

這一番話說得滳水不漏,兩邊都不得罪。因爲在高原的現代觀念看,這兩種思想都有不足,但高原並不打算髮表自己的觀點。雖然高原以前以看過一些網絡小說,主角穿越到古代之後,大談現代的ín?zǔ人權法制觀念,來忽悠古人,結果古人被奉爲聖人等情節云云,但高原知道,除非自己是秦始皇,或者是一國諸候,提出這種觀念還沒有問題,但如果是一個普通學者的身份,在那個國家都混不下去,是必死無疑。

儘管現在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學習風氣也確實十分開放,也受政治的干涉很少,但也不是什麼說有能說,諸子百家儘管觀點各異,但卻沒有那一家否認過君主制,相反都主張加強君主集權,維護君主的統治。如果說中國古代沒有古羅馬共和國那種“共和制”但在上古時代“禪讓制”卻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但諸子百家中居然也沒有一家提出恢復“禪讓制”,最多也就是如什麼“竊勾者誅,竊國者爲諸候”“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之類不疼不癢的打一點擦邊球。

上古時代,一直是各流派學者公認的大同世界,堯舜禹也是各流派學者公認的聖賢之王。而這麼多學派,這麼多學者,當然不會沒有人想到上古時代中流行的“禪讓制”,但卻沒人提起過,也可見既使是在這個時代,學習風氣開放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不過高原的回答,也讓在場的儒法兩方的學者都十分滿意,因此也都對高原的印像不錯。而淳于博拈鬚徵笑不語,而淳于鍾秀也只是若有深意的看了高原一眼。笑道:“大夫的回答,到是深得儒家的中庸之道啊。”

第661章 入城風波(三)第60章 鑄劍(下)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505章 潛入咸陽(十)第753章 迴歸第241章 突擊匈奴營地下第542章 邯鄲的局勢第267章 齊國來使(一)第416章 擴軍備戰(三)第359章 誓師出發第804章 合縱初成(下)第24章 ,並城第499章 潛入咸陽(四)第170章 大局初定(上)第594章 攻與防(十三)第151章 匈奴(上)第734章 進攻受阻(二)第696章 不速之客第243章 合併村莊第410章 秦國新年第573章 秦軍反擊(三)第819章 行刺(一)第749章 擊殺(下)第907章 長街之戰(十六)第623章 退軍(五)第949章 咸陽官制第309章 合縱第65章 趙嘉府邸第448章 水淹大梁(四)第647章 迎擊匈奴(三)第107章 對策第506章 共鳴第377章 接受相印(三)第711章 再次出擊(三)第856章 中途攔截(二)第509章 卜筮吉凶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958章 最後一戰(二)第920章 趁勝進擊(三)第309章 合縱第944章 重返咸陽第860章 潛入邯鄲(三)第190章 造紙術第363章 率軍入魏(一)第305章 安平君府(下)第171章 大局初定(下)第571章 秦軍反擊(一)第636章 九黎族來人第363章 率軍入魏(一)第923章 挑戰(一)第65章 趙嘉府邸第832章 秦軍來襲(六)第905章 長街之戰(十四)第279章 蕃勇軍第172章 稱王稱候第837章 各有算計(四)第618章 驅獸作戰(五)第461章 術治之敗(下)第524章 邀請第832章 秦軍來襲(六)第632章 三國合縱(三)第930章 定都(下)第927章 挑戰(五)第796章 舞者(上)第381章 聯軍作戰(上)第583章 攻與防(二)第194章 燕國出兵(上)第906章 長街之戰(十五)第449章 水淹大梁(五)第859章 潛入邯鄲(二)第479章 白靈族的幫助第127章 趙秦決戰(六)第816章 誤打誤撞(下)第893章 長街之戰二第664章 入城風波(六)第894章 長街之戰(三)第733章 進攻受阻(一)第109章 傷病營第335章 劫持上第511章 開導第286章 替人擋槍第541章 商人(下)第342章 二美入懷第83章 撤離邯鄲(一)第211章 拒絕講和(上)第397章 楚軍撤軍第179章 修煉成果第395章 撤軍之議第258章 突襲陰山(十)第189章 打壓豪強(下)第769章 靈壽(三)第123章 趙秦決戰(二)第381章 聯軍作戰(上)第521章 燕國使臣第343章 迴歸上第793章 宮中安排第148章 吸收異能第三章 滎口攻防戰四第373章 入城(下)第619章 退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