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魏策四(1)

獻書秦王

[原文]

[闕文]①獻書秦王曰②:“昔竊聞大王之謀出事於樑③,謀恐不出於計矣,願大王之熟計之也。樑者,山東之要也④。有虵於此⑤,擊其尾,其首救;擊其首,其尾救;擊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樑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樑者,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是山東首尾皆救中身之時也。山東見亡必恐,恐必大合。山東尚強,臣見秦之必大憂,可立而待也。臣竊爲大王計,不如南出⑥。事於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⑦。地可廣大,國可富,兵可強,主可尊。王不聞湯之伐桀乎?試之弱密須氏以爲武教⑧,得密須氏而湯之服桀矣⑨。今秦國與山東爲讎⑩,不先以弱爲武教,兵必大挫,國必大憂。”秦果南攻藍田、鄢、郢。

[註釋]

①闕文:脫漏文字。②秦王:秦昭王。③昔:應作“臣”。④要:同“腰”。⑤虵:同“蛇”。⑥南出:向南方楚國的出兵。⑦必:下脫“不”字。⑧密須氏:商時小國,姑姓,在今甘肅靈臺西部。⑨之:應作“知”。⑩國:當作“欲”。

[譯文]

有人獻書給秦昭王說:“我私下裡聽說大王打算出兵魏國,這個計謀恐怕不妥當,希望大王慎重思考。魏國好比山東六國的腰部。譬如有一條蛇臥在那裡,你攻擊它的尾,它的頭就會來救護;你攻擊它的頭,它的尾巴就會來救護;攻擊它的腰部,首尾都會來救護。如今的魏國就如同是天下諸侯的腰部。秦國打算攻打魏國,就是向天下人顯示要腰斬山東六國的脊樑,這顯然也將造成山東六國‘首尾都來救護腰身’的局面。山東六國必定懼怕被消滅,只要一害怕,必定緊密團結在一起。六國的力量合起來,還很強大的,我看秦國也很快就面臨很大的憂患了。我私底下替大王謀劃,不如向南方出兵。矛頭對準楚國,他們的兵力相對弱,諸侯必定不能前來救援。這樣,秦國的領土就可以拓展,國家能夠富足,兵力能夠加強,大王也能受到天下諸侯的尊崇。大王沒聽過商湯攻打夏桀的事嗎?他先對弱小的密須國用兵,以此作爲軍事試驗基地,等攻下密須國以後,商湯知道可以征服夏桀了。如今秦國與山東六國爲敵,如果不拿弱國作爲戰鬥訓練,那麼軍隊必將遭受重創,國家必定面臨更大的憂患。”秦兵果然向南,攻打藍田和鄢、郢二城。

六年謂魏王

[原文]

六年①,[闕文]謂魏王曰:“昔曹恃齊而輕晉,齊伐釐、莒而晉人亡曹②。繒恃齊以悍越,齊和子亂而越人亡繒③。鄭恃魏以輕韓,伐榆關④而韓氏亡鄭。原恃秦、翟以輕晉,秦、翟年穀大凶而晉人亡原。中山恃齊、魏以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此五國所以亡者,皆其所恃也。非獨此五國爲然而已也,天下之亡國皆然矣。夫國之所以不可恃者多,其變不可勝數也。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⑤,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國之虞⑥,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登⑦,稸積竭盡⑧,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臣以此知國之不可必恃也。今王恃楚之強,而信春申君之言,以是質秦,而久不可知。即春申君有變,是王獨受秦患也。即王有萬乘之國,而以一人之心爲命也。臣以此爲不完,願王之熟計之也。”

[註釋]

①六年:繆文遠本:“八’或‘六’字之殘損,指秦始皇六年(前241年)。”②晉人亡曹:此處當指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晉侯伐曹,分割其地,曹君出奔。曹國於公元前487年,被宋國所滅。③和子:即田齊太公田和。越人亡繒:當指越人攻取鄫國城邑。④榆關:地名,在今河南臨汝縣。⑤輯:聚集。⑥虞:欺詐,詐騙。⑦登:谷熟。⑧稸:通“蓄”。

[譯文]

秦始皇六年,有人對魏王說:“過去,曹國依仗齊國的勢力,從而輕視晉國,在齊國去討伐萊、莒兩國時,晉國人藉機拿下了曹國。繒國依仗齊國的勢力,從而抗拒越國,在齊國和子作亂時,越國人就趁機攻佔了繒國的城邑。鄭國依仗魏國的勢力,輕視韓國,在魏國攻打榆關時,韓國就拿下了鄭國。原國依仗秦人、狄人的勢力,輕視晉國,在秦、狄出現兇災時,晉人趁機攻佔了原國。中山依仗齊國、魏國的勢力,輕視趙國,在齊國、魏國討伐楚國時,趙國攻取了中山。這五個國家之所以破亡,都因爲覺得自己有所依靠。不但這五個國家是這樣,天下所有滅亡的國家都是如此。國家不可依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變故也不可勝數。有的因爲沒有修治政治教化,上下不團結一心,而不可以依靠;有的因爲鄰國諸侯狡詐,而不可以依靠;有的因爲年成不好顆粒不收,蓄積耗盡,而不可以依靠;有的國家在利益面前搖擺不定,有的國家自己走向了滅亡。我因此知道別的國家是不可以依仗的。如今大王依仗楚國的強大,而聽信春申君的話,所以前去對抗秦國,這樣做的結果是不可預料的。如果春申君有變故,這將由大王獨自承受秦國的禍患了。雖然大王擁有萬乘之國,卻依賴一個人的思想唯命是聽。我認爲這樣做法是不對的。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件事。”

魏王問張旄

[原文]

魏王問張旄曰:“吾欲與秦攻韓如何?”張旄對曰:“韓且坐而胥亡乎①?且割而從天下乎②?”王曰:“韓且割而從天下。”張旄曰:“韓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張旄曰:“韓強秦乎③?強魏乎?”王曰:“強秦。”張旄曰:“韓且割而從其所強與所不怨乎?且割而從其所不強與其所怨乎?”王曰:“韓將割而從其所強與其所不怨。”張旄曰:“攻韓之事,王自知矣。”

[註釋]

①胥:通“須”,等待。此章系周赧王五十三年事。②從天下:聽從天下諸侯的旨令。③強秦:以爲秦國強大。下文“強魏”同此句式。

[譯文]

魏王問張旄說:“我打算和秦國聯合一起攻打韓國,你覺得怎麼樣?”張旄回答說:“韓國是打算坐以待斃呢,還是想割讓土地,聯合天下諸侯****呢?”魏王說:“韓國一定會割讓土地,聯合諸侯****。”張旄說:“韓國是恨魏國呢,還是恨秦國呢?”魏王說:“恨魏國。”張旄說:“韓國是認爲秦國強大呢,還是認爲魏國強大呢?”魏王說:“肯定的是秦國強大。”張旄說:“韓國是準備割地事奉它所認爲的強大的國家和無怨恨的國家呢,還是割地事奉它認爲的不強大和怨恨的國家呢?”魏王說:“韓國將割讓土地,事奉強大國家以及不怨恨的國家。”張旄說:“攻打韓國的事,大王自己應該明白了吧!”

客謂司馬食其

[原文]

客謂司馬食其曰①:“慮以天下爲可一者,是不知天下者也。欲獨以魏支秦者,是又不知魏者。謂茲公不知此兩者②,又不知滋公者也。然而茲公爲從,其說何也?從則茲公重,不從則茲公輕,茲公之處重也,不實爲期③。子何不疾及三國方堅也,自賣於秦④,秦必受子。橫者將圖子以合於秦,是取子之資⑤,而以資子之仇也。”

[註釋]

①司馬食(yì異)其(jī基):魏國大臣。②茲公:此公,此人,此指合縱之人。一說,指魯國公孫茲之後。③不實爲期:不會切實地訂立期約。④自賣於秦:自己背叛合縱,從秦國得到好處。⑤資:資本。此指合縱之事。

[譯文]

客人對司馬食其說:“試着把天下合而爲一的人,是不瞭解天下局勢的人。打算單獨用魏國抗拒秦國的人,也是不瞭解魏國的人。說合縱之人不瞭解這兩種情況的人,又是不瞭解合縱之人的人。但是合縱的人主張合縱,這怎麼來評價他們呢?合縱,他們就重要,不合縱,他們就無關緊要。合縱的人位置重要,不會切實地訂立盟約。先生爲什麼趕快趁三國正堅持攻打秦國的時候,自己背棄合縱,從秦國得到好處,秦國一定會接受您。連橫的人打算圖謀您,去和秦國聯合,這是拿您的資本,而去資助您的仇敵。”

魏、秦伐楚

[原文]

魏、秦伐楚①,魏王不欲。樓緩謂魏王曰:“王不與秦攻楚,楚且與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戰②,王交制之也③。”

[註釋]

①魏、秦伐楚:指周赧王十四年秦與韓、魏共伐楚之事。②令:使,讓。③交:猶言並,同時。

[譯文]

魏、秦兩國聯合起來一同討伐楚國,魏王不想參戰。樓緩對魏王說:“大王不同秦國一起攻打楚國,楚國就反過來與秦國聯合攻打大王。大王不妨讓秦、楚國交戰,大王可以同時控制它們。”

穰侯攻大梁

[原文]

禳侯攻大梁,入北宅①,魏王且從②。謂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廣陶;攻齊,得剛、壽以廣陶③;攻魏,得許、鄢陵以廣陶,秦王不問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許、鄢陵必議④,議則君必窮。爲君計者,勿攻便。”

[註釋]

①入北宅:《史記·魏冉列傳》:“入北宅,遂圍大梁。”②從:順服。③剛:地名,今山東寧陽縣。壽:地名,在今山東壽張縣。④許、鄢陵必議:猶言私佔許地、鄢陵必定遭到非議。

[譯文]

秦穰侯攻打大梁,攻進了北宅,魏王打算對穰侯臣服。對穰侯說:“您攻打楚國,得宛地、穰地來拓展陶地;攻打齊國,得剛地、壽地來拓展陶地;攻打魏國,得許地、鄢陵來拓展陶地,秦王也不過問,爲什麼?是因爲大梁還沒有被攻下。如今大梁一旦被攻下,私佔許地、鄢陵一定遭到別人的非議,遭到非議您就一定會陷入困境。我替您考慮,不攻打大梁對您有利。”

白珪謂新城君

[原文]

白珪謂新城君曰①:“夜行者能無爲奸,不能禁狗無吠己也。故臣能無議君於王②,不能禁入議臣於君也。”

[註釋]

①白珪(guī歸):人名,又作“白圭”,或以爲魏人,或以爲周人,此時在秦國爲官。新城君:即羋戎,楚國人,秦昭王舅父,秦昭王封之爲新城君。②王:指秦昭王。

[譯文]

白珪對新城君說:“夜行的人雖然不做奸邪的事情,卻不能阻止狗對自己的狂叫。所以我能夠做到在秦王那裡不議論您,卻不能阻止別人在您那裡議論我。”

秦攻韓之管

[原文]

秦攻韓之管①,魏王發兵救之。昭忌曰②:“夫秦強國也,而韓、魏壤挈③,不出攻則己,若出攻,非於韓也,必於魏也。今幸而於韓,此魏之福也。王若救之,夫解玫者,必韓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樑也。”魏王不聽,曰:“若不因救韓,韓怨魏,西合於秦,秦、韓爲一,則魏危。”

遂救之。秦果釋管而攻魏。魏王大恐,謂昭忌曰:“不用子之計而禍至,爲之奈何?”昭忌乃爲之見秦王曰:“臣聞明主之聽也,不以挾私爲政,是參行④也。願大王無攻魏,聽臣也。”秦王曰:“何也?’,昭忌曰:“山東之從,時合時離,何也哉?”秦王曰:“不識也。”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離也,以王之必也。今攻韓之管,國危矣,未卒而移兵於樑,合天下之從,無精於此者矣。以爲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故爲王計者,不如齊趙,秦已制趙,則燕不敢不事秦,荊、齊不能獨從。天下爭敵於秦,則弱矣。”秦王乃止。

[註釋]

①管:韓國城邑,在今河南鄭州市北。②昭忌:人名。③壤挈:姚本作“壤樑”,金正煒本:“樑,當作‘栔’之訛。栔與挈通。”猶言土地接壤。繆文遠本:“壤挈,猶言壤土相接也。”④參行:“參”通“三”。這裡是共同決定再實行。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的管邑,魏王發兵救援韓國。昭忌說:“秦國是一個強國,而韓、魏兩國與秦國接壤,秦國不攻打就罷了,如果要向外攻打,不會向韓國攻打,一定會向魏國攻打。現在幸而攻打韓國,這是魏國的福氣。大王如果去救援,解除圍攻的,一定是韓國的管邑;招致圍攻的,一定是魏國的大梁。”魏王不聽,說:“如果不趁此救援韓國,韓國就會怨恨魏國,它向西與秦國聯合,秦、韓結成一體,那麼魏國就危在旦夕了。”

魏王於是就前去救助韓國,秦國果然拋下管邑來攻打魏國。魏王驚恐萬分,對昭忌說:“我沒有聽從您的意見,結果大禍臨頭,這該怎麼辦呢?”昭忌就爲這件事去見秦王說:“我聽說賢明的大王聽政的時候,決不會帶着私心處理政務,要充分衡量大家的意見再去決定。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魏國,採納我的意見吧。”秦王說:“爲什麼呢?”昭忌回答說:“崤山以東的六國,時而聯合,時而分離,爲什麼呢?”秦王說:“不知道。”昭忌說:“天下諸侯聯合的時候,是由於大王攻擊的目標還沒確定;它們分裂的時候,是因爲大王攻打目標已經確定了。現在秦國攻打韓國管邑,韓國危在旦夕,可是還沒有分出個勝負就把軍隊移向魏國,那麼諸侯要組織合縱聯盟的想法,沒有比這時更強烈的了。各國都認爲秦國如此貪得無厭,肯定不會支持您。所以我替大王考慮,不妨去打敗趙國。一旦控制趙國,那燕國也不得不服從您,楚和齊就不能單獨合縱。如果天下諸侯爭着與秦國爲敵,那麼秦國就要敗亡下去。”秦王這才停止攻魏。

秦、趙構難而戰

[原文]

秦、趙構難而戰。謂魏王曰:“不如收趙而構之秦①。王不構趙,趙不以毀構矣②;而構之秦,趙必復鬥,必重魏,是並制秦、趙之事也。王欲焉而收齊、趙攻荊,欲焉而收荊、趙攻齊,欲王之東長之待之也③。”

[註釋]

①收:收攏,聚集,此處猶言團結。②趙不以毀構:趙國不能用損失慘重的軍隊與秦交戰。構,結仇,此處猶言交戰。③欲王之東長之待之也:想要統治天下或做東方齊、楚縱約之長,都等您去做了。

[譯文]

秦、趙兩國結仇,雙方發生戰爭。有人對魏王說:“魏國不妨團結趙國一同與秦爲敵。大王如果不同趙國結盟與秦爲敵,趙國是不會拿損失慘重的兵力去與秦國交戰的。如果魏國同秦國交戰,趙國必然會重新投入戰鬥,一定會重視魏國,這是同時控制秦國、趙國的大好時機。大王想拉攏齊、趙兩國前去攻打楚國,打算團結楚、趙兩國攻打齊國,想統治天下或做東方齊、楚兩國的首領,都等您去做了。”

長平之役

[原文]

長平之役,平都君說魏王①曰:“王胡不爲從?”魏王曰:“秦許吾以垣雍②。”平都君曰:“臣以垣雍爲空割也。”魏王曰:“何謂也?”平都君曰:“秦趙久相持於長平之下無決,天下合於秦,則無趙;合於趙,則無秦。秦恐王之變也,故以垣雍餌③王也。秦戰勝趙,王敢責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秦戰不勝趙,王能令韓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臣故曰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

[註釋]

①魏王:安釐王。②垣雍:原爲魏地,當時被韓國佔領。③餌:引誘。

[譯文]

在長平戰役中,平都君勸魏王說:“大王何不實行合縱策略呢?”魏王說:“秦國答應把垣雍歸還給我,我沒有實行。”平都君說:“我覺得割讓垣雍給您是不可能的事情。”魏王說:“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平都君說:“秦、趙長久地在長平城下僵持,不能決出勝負,天下諸侯如果和秦國聯合,就會滅亡趙國;如果和趙國聯合,就會滅亡秦國。秦國擔心大王改變之前的心意,所以用垣雍引誘大王。秦國如果戰勝趙國,大王敢去索取割讓的垣雍嗎?”魏王說:“不敢。”平都君說:“秦國如果不能戰勝趙國,大王能讓韓國割讓出垣雍嗎?”魏王說:“不能。”平都君說:“我因此說割讓垣雍只是一個圈套罷了。”魏王說:“說的對啊。”

樓梧約秦、魏

[原文]

樓梧約秦、魏①,將令秦王遇於境②。謂魏王曰③:“遇而無相,秦必置相④。不聽之,則交惡秦;聽之,則后王之臣,將皆務事諸侯之能令於王之上者。且遇於秦而相有秦者,是無齊也⑤,秦必輕王之強矣。有齊者不若相之⑥,齊必喜,是以有齊者與秦遇,秦必重王矣。”

[註釋]

①樓梧:一作“樓郚”,又作“樓牾”,魏國大臣。②秦王:指秦武王。③魏王:指魏襄王。④秦必置相:此指秦王一定會替魏王設置一個相國。⑤是無齊也:這將會失失去齊國的同盟。⑥有齊者:指大臣中有爲齊國所相信的。

[譯文]

樓梧替秦、魏兩國約定,打算讓秦王同魏王在邊境上會面。樓梧對魏王說:“會面時,大王沒有相國陪同,秦王一定會替您安插一個相國。如果大王不聽從他的命令,同秦國的邦交就會惡化;如果大王聽從他的命令,那麼以後大王的臣子就將全都爲諸侯做事,權勢會比大王還要高。再說,與秦王會見而任命爲秦國所信任的臣子爲相,這將會失去與齊國的同盟,秦國一定會輕視大王。齊國所信任的臣子,不如任命他爲相國,齊國一定高興,因此齊國信任的相國參加與秦王的會見,秦國一定會重視大王。”

芮宋欲絕秦、趙之交

[原文]

第53章 趙策二(3)第53章 趙策二(3)第33章 齊策六(1)第26章 齊策三(1)第59章 趙策三(5)第77章 韓策一(3)第27章 齊策三(2)第2章 東周策(2)第38章 楚策一(3)第83章 韓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32章 齊策五(2)第68章 魏策二(3)第66章 魏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49章 趙策一(3)第51章 趙策二(1)第54章 趙策二(4)第71章 魏策三(3)第25章 齊策二第81章 韓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64章 魏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9章 秦策(4)第4章 西周策(1)第70章 魏策三(2)第44章 楚策四(1)第36章 楚策一(1)第65章 魏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88章 燕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96章 中山策(1)第15章 秦策二(4)第73章 魏策四(2)第90章 燕策二(3)第86章 燕策一(3)第4章 西周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30章 齊策四(3)第4章 西周策(1)第67章 魏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30章 齊策四(3)第32章 齊策五(2)第51章 趙策二(1)第89章 燕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94章 宋、衛策(1)第93章 燕策三(3)第81章 韓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36章 楚策一(1)第60章 趙策三(6)第19章 秦策四(1)第17章 秦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92章 燕策三(2)第3章 東周策(3)第81章 韓策三(1)第82章 韓策三(2)第16章 秦策二(5)第24章 齊策一(3)第72章 魏策四(1)第22章 齊策一(1)第30章 齊策四(3)第70章 魏策三(2)第50章 趙策一(4)第20章 秦策四(2)第59章 趙策三(5)第80章 韓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53章 趙策二(3)第24章 齊策一(3)第69章 魏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3章 東周策(3)第12章 秦策二(1)第55章 趙策三(1)第43章 楚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22章 齊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34章 齊策六(2)第85章 燕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66章 魏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16章 秦策二(5)第35章 齊策六(3)第85章 燕策一(2)第59章 趙策三(5)第27章 齊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95章 宋、衛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