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①,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②質於秦。文信侯因請張唐③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辭曰:“燕者必徑於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曰④:“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請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⑤生七歲而爲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羅見張唐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⑥?”唐曰:“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攻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羅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應侯之用秦也,孰與文信侯專?”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曰:“卿明知爲不如文信侯專歟?”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⑦七裡,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唐曰:“請因孺子而行。”令庫具車,廄具馬,府具幣,行有日矣。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爲張唐先報趙。”
見趙王⑧,趙王郊迎。謂趙王曰:“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曰:“聞之。”“聞張唐之相燕與?”曰:“聞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今王齎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趙王立割五城以廣河間,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谷⑨三十六縣,與秦什一。
[註釋]
①文信侯:秦相呂不韋,戰國末衛國濮陽人。②燕太子:燕王喜的太子,名丹。③張唐:秦將軍。④少庶子甘羅:呂不韋的家臣。⑤項橐(tuó):傳說中的聰明兒童。⑥武安君:秦名將白起。⑦咸陽:秦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⑧趙王:趙悼襄主,名偃,趙孝成王之子。⑨上谷:燕郡,在今河北宣化、涿鹿一帶。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打算攻打趙國,以擴張他在河間的封地,他派剛成君蔡澤去燕國作大臣,經過三年的時間,勸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了人質。文信侯又請秦人張唐到燕國做相國,目的是聯合燕國共同討伐趙國,以擴展他在河間的地盤。張唐推辭說:“我到燕國去必定要取道趙國,由於之前討伐趙國結下的仇怨,趙人正懸賞捉拿我,賞金是可以得到一百里的封地。”文信侯讓張唐走了,但內心很不高興。少庶子甘羅說:“君侯您爲何這般不高興?”文信侯說:“我讓剛成君蔡澤去燕國作大臣,只用了三年,燕太子丹就已經到我們秦國做了人質。現在我親自請張唐到燕國去做相國,可是他推辭不肯去。”甘羅說:“我有辦法讓他去。”文信侯喝斥他,讓他走開說:“我親自請他去,他都不去,你怎麼能讓他去呢?”甘羅說:“古時項橐七歲就能做孔子的老師,今年我已經十二歲了!您爲何不讓我去試一試,憑什麼高聲地喝叱我呢?”
甘羅前去拜見張唐說:“您的功勳,與武安君相比誰更大?”張唐說:“武安君戰勝赫赫,攻城略地,不計其數。我的功勞當然不如他。”甘羅說:“您果真知道功勞不如武安君嗎?”張唐說:“知道。”甘羅問:“應侯在秦國當權時,與文信侯相比誰更專權?”張唐說:“應侯不如文信侯。”甘羅說:“之前應侯打算討伐趙國,武安君阻攔他,在離咸陽僅有七裡的地方,應侯把他絞死了。現在文信侯親自請您到燕國去擔任相國,您卻推辭不肯去,我不知道您的下場如何!”張唐說:“那就麻煩你轉告文信侯,我願意去燕國!”甘羅於是讓倉庫準備車子,馬廄準備馬匹,府庫裡準備錢物,定好啓程的日期。甘羅對文信侯說:“借給我五輛兵車,請允許我替張唐先去通報趙國。”
甘羅前去拜見趙王,趙王親自到城外迎接他。甘羅對趙王說:“您聽到燕太子丹到了秦國的事情了嗎?”趙王答說:“聽說了。”甘羅又問:“您聽說張唐到燕國做相的事了嗎?”趙王答說:“聽說了。”甘羅接着說:“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去做人質,這表明燕國沒有欺騙秦國。秦國派張唐到燕國去做相國,表明秦國沒有欺騙燕國。秦、燕兩國互不欺騙,趙國的處境就危險了。燕、秦兩國之所以互不欺騙,原因就是想一起攻打趙國,擴大他們在河間的地盤。現在大王如果割讓給我五個城池,以擴大河間的地盤,我將請秦國遣燕太子回到燕國,秦、燕兩國斷交後,再轉而與強大的趙國一起攻打相對弱小的燕國。”趙王馬上割了五個城池給秦國,以擴大河間的地盤,於是燕太子丹回到了燕國。趙國派兵攻打燕國,取得上谷郡三十六縣,讓給秦國十分之一的土地。
文信侯出走
[原文]
文信侯出走,與①司空馬之趙,趙以爲守相②,秦下甲而攻趙。司空馬說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爲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請爲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③,趙孰與秦大?”曰:“不如。”“民孰與之衆?”曰:“不如。”“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國孰與之治?”曰:“不如。”“相孰與之賢?”曰:“不如。”“將孰與之武?”曰:“不如。”“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願於因計④。”
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內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
[註釋]
①與:黨羽,同黨。②守相:官職名,是沒有實權的一個小官。③孰勝:哪一個會取勝。孰,誰。④因計:按照計謀實行。
[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秦王驅逐出境,他的親信司空馬逃到了趙國,趙王封了他擔任一個有名無實的小官職。恰在這個時候,秦國正調集兵馬準備攻打趙國。司空馬就對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國相國的時候,我曾在他的手下辦事,當過尚書一職,對秦國的情況十分了解。現在大王您讓我做如此一個小官,也需要熟悉一下趙國的情況。請大王您允許我替您分析一下秦、趙國兩國作戰的形勢,您親自思量一下誰取勝的可能性更大。趙國與秦國哪個比較強大呢?”趙王回答說:“趙國不如秦國強大。”司空馬又問:“哪個國家的百姓更多呢?”趙王答道:“趙國不如秦國。”司空馬又問:“財物、糧食哪個國家更富裕呢?”趙王答:“趙國不如秦國。”“哪個國家更爲安定呢?”趙王回答說:“趙國不如秦國。”司空馬接着問:“哪個國家的相國更爲賢能呢?”趙王回答:“趙國的相國不如秦國的相國。”司空馬又問:“哪個國家的將軍更爲神勇呢?”趙王回答:“趙國的將軍比不上秦國的將軍勇武。”“哪個國家的政治更爲嚴明呢?”趙王回答:“趙國不如秦國。”於是司空馬就總結說:“既然這樣,趙國沒有一個方面比得上秦國,大王您的國家就危在旦夕了。”趙王懇求說:“先生您千里迢迢來到趙國,希望您不吝賜教,指點迷津,把救國之道全都教給我,我願意聽從先生的策略。”
司空馬說:“如果大王您願意割讓一半的土地來賄賂秦國的話,秦國不勞費刀刃就可以獲取趙國一半的土地,秦王肯定很滿意。秦國本身既擔心趙隊的誓死防衛,也害怕別的諸侯前來救援,秦國肯定會接受土地,然後退兵,趙國雖然只剩下一半的疆域,但還可以保存下來。秦國一旦獲得趙國的賄賂必然會驕傲自滿,崤山以東的其他諸侯必定會十分恐懼;一旦趙國覆亡了,他們的處境也岌岌可危,他們肯定會十分恐懼。他們一旦內心恐懼,必然就會出兵救援趙國,這樣事情就好辦了。我請求替大王您去與諸侯相約合縱策略。如果合縱成功,大王您表面上是損失了一半的江山,實際上卻可以聯合崤山以東的其他諸侯共同抵禦秦國,秦國就不足以滅亡我們趙國了。”
[原文]
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願卿之更計。”司空馬曰:“臣少爲秦刀筆①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爲兵首,請爲大王悉趙兵以遇。”趙王不能將。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能用,是臣無以事大王,願自請。”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②。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爲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④,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⑤合於趙王,其交甚親,其爲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註釋]
①刀筆:戰國時期採用刀往竹簡上刻字的方法來記事,所以稱爲“刀筆”。②平原:津名,戰國時爲齊國之西境。③上客:尊貴的客人。④武安君:即李牧,名(cuō撮)⑤曲:邪惡不正直。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