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陳公來訪

張輒返回華陽後,把與晉鄙大夫交談的結果報告了信陵君。信陵君點頭稱是,隨即一衆門客就在階前隨意坐下,準備早餐。自然,早餐會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於張輒新從大梁返回,圍坐在周圍的人比往常還要多一些,有了兩圈半。

郭先生首先道:“先生其言啓封之狀。”

張輒道:“啓封守備謹嚴,水道以二鉅艦橫水道以爲備,諮之船伕,乃得之於楚。艦高過頂,弓弩灰石皆可傷人,而下者無所及也。其漸入也,穢氣撲鼻,艱於息噓。而秦人多於岸畔,以涼水灌其身,曰可以禦寒。”

一名門客道:“秦人生於酷寒之地,性耐寒,冬日常赤身而作,不畏風寒。惟秦地少水,以水灌身,恐非秦俗。”

郭先生沒有接茬,轉換了話題道:“秦地濁穢,秦人以灌身禦寒,是秦營所病必衆。”

張輒道:“然也。聞秦營盡招四鄉醫者入營,言多水土不服。”

郭先生道:“以此觀之,秦人之慾退也,實不亞於吾魏也。然秦人不退,奈何?”

張輒道:“魏相告言,秦人必得十城乃和,而魏初與一二城,後聞華陽戰敗,乃與五城。”

一名門客很氣憤地道:“華陽戰敗?華陽何時戰敗?”

張輒道:“前日之戰,秦得魏首三百級,乃曰戰而勝之,且兵至華陽城下。魏使不察,乃增焉。”

那名門客斥道:“濫言無恥!”

郭先生道:“若華陽再敗,魏寧與八城?此和議可成矣!”

張輒道:“魏相曰,華陽若能相持一月,則魏少獻一二城,其功與攻城拔地等。”

一名門客憤憤不平地問道:“秦人不勝,魏人不敗,奈何魏獻城於秦以和?秦寧獻城與魏耶?”

一直不怎麼開口的仲嶽先生道:“秦得斬魏首,魏豈斬秦首乎?秦得入魏腹心,魏得入秦函谷耶?是故魏獻秦城也。“

信陵君道:”華陽之戰,是孤寡德少能,以貽先生之羞!宗廟蒙恥,社稷遭難,孤深恨之。今於華陽,雖擁十萬之衆,守亦爲艱,戰則難勝,至大梁獻城以和於秦。孤深以爲恥。願先生助我,勵武強兵,以雪此恨!“

一名門客道:”華陽之役,君上身等士卒,披甲礪兵,冒風帶露,然而不勝,猶待何爲?“

信陵君道:”坐而論道,起而行之,其與我孰有乎?上不能縱議天下之事,下不能迎大敵,陷大陣,雖欲克敵制勝,不亦惑乎!願先生勿以無忌爲愚,常授兵家之道,及陣戰之事。“

衆門客皆應道:”敬喏!“

張輒復問郭先生道:”先生所得何如?“

郭先生道:”啓封房舍衆多,非華陽可比。商旅往來,或聚或散。秦人多散居民舍內,非如華陽,盡宿於野。秦人宿於民舍,衣食給焉,卒與民相安無事,農不離田業,商不離肆宅,安堵如常。“

張輒道:”卒然遇戰,奈何?“

郭先生道:”應時點軍,擊鼓聚衆,一如營中,少時軍皆集也。邑里之場,盡爲聚軍之所,而將率居焉。隨旗所指,全軍發動,並無參差。“

信陵君喟然而嘆道:”秦勝吾多矣,又豈在陣戰耶?“

郭先生道:”此時也,勢也。君上其勿憂。“

信陵君道:”千里爭勝,而民不勞,士不疲,反客爲主,其於我何有哉!“

張輒繼續道:”此返大梁也,見諸貴人,皆言華陽偏師,以不敗爲勝;勢難持久,以一月爲期。先生以爲其可乎?“

一名門客道:”首在糧秣。“

一名門客道:”弓弩箭矢,必得繕。“

一名門額道:”天其勿寒,勿雨雪。“

一名門客道:”一月之期,恐誤農時矣。“

一名門客道:”若秦勿攻,縱有故,或持之一月。若秦全軍相向,樑、鄭其無援也,奈何?“

最後的問題,讓所有人閉了嘴。說一千道一萬,在戰場上幹不過秦人,千般計策也是空!秦軍實在不濟,還有全軍壓上和你拼命這條路可走。魏軍可以和秦軍拼命嗎?五千武卒就是下場!

最後,一名門客道:”秦魏所爭者,在獻五城或十城,秦必無死戰之心。魏不招引,秦必不戰。“

這人的話,雖然帶給大家一絲安慰,但卻悲涼無比。——只能縮起頭,死捱過一個月了!

粟熟粥成,每人依然有一份鹽梅,但大家都食之無味,各懷心思。

張輒抽空悄悄對信陵君道:”華陽散軍,君上預謀之。“

信陵君點頭道:”苟利國家,雖空室何患!“

中午,張輒出城,進入呂氏車行,唐叔已經在院子裡等待。見張輒進來,也不說話,直接把他拉出門去,左拐右轉出了集市,來到田野邊一棵樹下。

張輒疑惑道:”曾兄寧勿居於車行?“

唐叔微笑道:”狡兔三窟,兩國交兵,先生懼陳公,陳公寧勿懼先生乎!“

張輒道:”君上與吾素禮敬陳公與曾兄,奈何以交兵論之?“

就像從地下冒出來一般,曾季突然出現在兩人身邊,依然身披一件鬥襏,也不行禮,迤迤然坐下,倒把張輒嚇了一跳,要起身行禮,卻被曾季一把拉住,只得叫了聲”曾兄“。

唐叔道:”吾三人,一襏,一褐,一衣冠,甚不類。“

曾季道:”天雖陰沉,到底正午,風輕氣暖,盍赤身捫蝨。“邊說邊脫下鬥襏,藏在樹下,把剩餘的衣服都脫下來,光着膀子。

唐叔道:”曾兄風雅,吾等不及也。“也把衣服都脫掉,就塞在鬥襏下面。張輒見二人都脫了,自己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只得也脫掉上衣。三人相視而笑。

脫掉上衣,再坐在樹蔭底下就不妥了。三人移到道邊空曠處,相對而坐。天上雖然沒有太陽,但也把空氣曬得溫暖,大風偶爾吹過,颳起一陣陣塵土。

曾季道:”吾與張兄議論貴人之事,汝短褐者勿與焉!“

唐叔道:”汝二人但議之,吾閉目塞聽可也。“說完閉上眼,堵上耳朵。惹得二人大笑。

曾季道:”巴氏車行,張兄知之乎?“

張輒道:”知之,在華陽南門外。“

曾季道:”與君上會於彼,可乎?“

唐叔道:”奈何不會於呂氏車行?“

曾季道:”閉目塞聽!“唐叔又閉上眼,堵上耳朵。

張輒仔細回憶着巴氏車行的位置和周邊情況,想不出任何有可能高圈套的地方;相反,這個地方就在武卒右營的防區內,雖然沒有被徵用,但也沒有什麼生意,空蕩蕩的;關鍵是,無論從右營還是中營調兵都十分方便。

張輒道:“巴氏車行爲右營戍衛,陳公何入?”

曾季道:“近日,鄭有運糧於華陽者,糧至華陽,而陳公必至。願公子先至巴氏車行相待。運糧車歸,陳公歸矣。”

張輒道:”旦日有車至,陳公必以至!“

曾季道:”然也。“

張輒道:”何以至?“

曾季道:”陳公與弟隨車而至城下。兄於車行迎總管入車行,陳公即入也。“

張輒道:”隨行者幾何?“

曾季道:”但陳公與弟也。未足爲他。“

張輒道:”弟與陳公,未託腹心,何陳公信弟若此耶?“

曾季道:”弟與張兄及公子,血流一處,誓相生死。陳公縱不信兄,亦當信弟。“

唐叔道:”吾三子誓共一心,共富貴,同生死。今曾兄護陳公,張兄護公子,皆貴人也,有逾性命。願二兄以性命爲誓,必保彼主平安!“

張輒與曾季相互看了看,皆道:”唐叔之言是也。“

張輒年長,先咬破手指,滴血於地,彈血於空中,道:”某張輒,願保陳公筮無恙,陳公但傷一毫,當取輒命!“

曾季也咬破手指,滴血於地,彈血於空中,道:”某曾季,願保魏公子信陵君無恙,信陵君但傷一毫,當取曾季之命!“

唐叔道:”此言既出,天地皆知,凡有違者,人神共誅之!“

二人齊聲道:”此言既出,天地皆知,凡有違者,人神共誅之!“

唐叔道:”二兄之事,弟爲其中。雖皆家國大事,願無違草莽之義。“

二人道:”誓共生死!“

唐叔道:”二兄如此,弟亦安心。願兄等所願皆成,奉主建功!“

張輒問道:”巴氏亦秦乎?“

曾季道:”豈獨巴氏,凡行商者,莫不與焉。“張輒見曾季不願交底,只得作罷。又談了些細節,天氣漸涼,三人穿上衣服,各自離去。

張輒進入華陽城,先找到仲嶽先生,把陳筮約信陵君明天在巴氏車行相見的事詳細說了一遍。仲嶽先生道:”既相約二人,惟兄與君上往赴耳。可囑右營多派武卒,以護衛糧隊爲名,聚於車行前,邂逅有變,可以爲應。“

張輒道:”吾與曾兄,以天地爲誓,唐叔爲中,各以性命保彼主平安。可知陳公、曾兄爲誠意而來,非懷異志。若防備過甚,恐爲所笑。“

仲嶽先生道:”既如此,仍以原數,惟盡遣精銳可也。“

張輒道:”若不明言,恐難如意;若明言,又恐泄露。是爲兩難。吾願相機而行,先生其暗助之。“

第199章 歸華陽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209章 乘其隙第199章 歸華陽第121章 豪強第50章 防民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206章 洗塵第149章 羊入虎口第17章 奸細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42章 失機第29章 降服(三)第86章 尉府第282章 疑雲第262章 傷營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50章 防民第375章 利害相權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366章 寧治第65章 梁氏賈米第35章 計議第142章 刺探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247章 魏使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338章 祭壇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340章 三牲第92章 整軍第143章 夜行第333章 積竹柲第296章 代王會盟第244章 慰功第41章 備戰第294章 陰謀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194章 追蹤第9章 有刺客第105章 夜談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80章 司馬堂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129章 草舍第24章 調兵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363章 韓警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43章 等待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178章 驚訊第150章 陳筮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206章 洗塵第185章 信陵君何人也第50章 防民第89章 壯行第34章 又見屍身第150章 陳筮第49章 庭議第122章 豕三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104章 夜訪第320章 封賞第132章 晉見第168章 夜襲第20章 行刺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58章 藍田玉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188章 兩府較量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78章 帳議第89章 壯行第275章 和議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39章 列陣(二)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188章 兩府較量第228章 戰臨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二章 戰警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4章 信陵君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3章 芒家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