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吳子之道

張輒聽到信陵君想與陳筮見面,道:“嗟嘆無益,必也退秦,乃其要也。勿負陳公苦心。”

信陵君忽然問道:“陳公密遣曾兄告以秦人攻華陽,意欲何爲?”

張輒道:“是欲君上有所備而無患也。”

信陵君道:“陳公不欲秦勝魏敗?”

張輒一時語塞。信陵君道:“陳公力主連衡,而魏懷二心。若一戰而破我,王必無他議而和秦也。若秦不勝……”

張輒道:“王與啓封已開和議,是無疑也,故大梁無防。所爭者,在割地耳!若秦勝則多割地,秦不勝則少割地……”

信陵君道:“若秦敗則自退。是陳公欲魏少割地而和於秦。若得陳公相助,事必偕矣!”

張輒道:“唯陳公難覓,奈何?”

信陵君道:“前者,先生往鄭,欲訪陳公。曾兄於道而引薦之。若先生再入於鄭,稍露風聲,陳公寧見乎?”

張輒和郭先生被這一瘋狂的想法嚇得呆了,張輒道:“一者,入鄭訪誰?二者,相見何處?”

郭先生道:“先生前入鄭,訪於中人,而陳公知。今者,先生亦訪於中人,陳公或知。”

張輒道:“聊盡人事耳!”

信陵君道:“須賈大夫或與陳公有暗事。稍泄於大夫,亦或有助。”

張輒道:“容臣思之。”

信陵君道:“若得其便,必再三拜上,並致殷切之情。”

張輒道:“臣當三歌《關雎》,以表君意。”三人都大笑起來。

三司和樑尉公子處理完各自的事情,來向信陵君彙報軍事會議的情況。樑尉公子比較有條理,但比較淺顯地做了主彙報,其他三人就比較專業的問題做了說明。信陵君半懂不懂,只得勉勵道:“衆卿勞苦,其勉力哉!”然後就到了晚餐時間,信陵君留樑尉公子和三司在府中進餐。

由於有客,信陵君和客人的席位被安排到階上堂前,陪客的有張輒和仲嶽先生二人,其他門客都在階下。經過席間一番禮儀,大家分別坐下。晚餐還是一碗粟粥加些鹽梅,並無別物。

信陵君略啜兩口,開口問道:“大夫之策,吾當奉行。唯行之若何?現無他人,卿等可盡言其心。”

樑尉公子道:“吳子曰,秦陳散而自鬥,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大夫之意,蓋在此也。何者?先以輕兵挑之,依次而退;復以民軍鬥之,以誘其貪;後以大軍臨之,以取其將。此吳子之法也。”

信陵君道:“孤猶未明,願聞其詳。”

樑尉公子道:“秦人好戰,賞罰分明,其人皆有鬥心,爭欲向前。故以輕軍挑之,民軍誘之,必勇者先懦者後,其陣散矣。臨之以大力,擒將必也。”

司莽進一步解釋道:“輕軍挑之,其心必動。躁而動之,勇怯一分也。臨以民軍,民軍衆而少力,見之必潰,潰則必追,追則勇怯二分也。方此之時,以武卒擊其怯尾,必能勝也。”

信陵君好像是懂了些,道:“果妙策也。吳子之策,諒無虛設。文侯時,吳子以武卒五萬,擊秦人五十萬;惠王時,武卒一出,天下莫能與爭鋒,而今安在哉!是時世異歟,人事異歟?”

樑尉公子道:“吳子之法有六,曰圖國,曰料敵,曰治兵,曰論將,曰應變,曰勵士。武卒者,勵士也,六法之一也。武卒雖一,而五者乖,雖有武卒,何能爲也?”

司勝道:“雖然,武卒亦非一也。何者?吳子之時,民無恆產,但聞得百畝之田,莫不欣勝,故人皆踊躍,所得皆上士。李悝變法,一夫百畝率爲定製,武卒之利,僅少賦焉;況日久地少,百畝猶不可得,人棄之如敝帚,故今之所得皆下士也。樑尉公子以十錢庸之,應者雲集,欲令以一當十,何能爲也?”

司空道:“吳子有五卒,曰膽勇氣力者,曰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曰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曰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曰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今者,輕足善走或得六七,膽勇氣力或得二三,餘者安在哉?”

信陵君喟然而嘆道:“失啓封者,其欲除其醜乎?三五言之而不知其恥!卿言是也。”

司莽道:“吳子曰:賢者上,不肖者下,則陣已定;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則守已固。百姓是吾而非彼,則戰已勝。今者不然,親者上而疏者下,民失其田而遠其有司,百姓何分彼吾?是陣不定,守不固,而戰不勝也。”

信陵君道:“衆卿之言,皆出肺腑,非忠義之士不能道也。其弊若此,當以何策救之?”

樑尉公子道:“吳子之法,圖國則曰綏之以道,撫之以仁,教之以禮,勵之以義。治兵則曰四輕二重一信。論將則曰理、備、果、戒、約。勵士則歸之於人主。誠能行之,兵必強而戰必勝也。”

信陵君道:“吳子之道大矣哉!願求其次。”

樑尉公子道:“國之治、將之道,此不可論也。複次者,其在治兵乎。治兵之道,在糧秣不缺,器械完足,賞罰分明,信義達於衆也。是則爲將之道,可以行之。”

司勝道:“用兵之法,教戒爲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以次而成三軍。三軍能戰而便鬥,方圓、起坐、行止、左右、前後、分合,一一習之,用戰則勝。”

司莽道:“用兵之道,在察敵知我。故當明背向,遠斥侯,知遠近,察險易,以之戰則勝。”

司空道:“臣以爲,用兵之道,首在於將,將之道,其在知機。所謂機者,明衆寡之用,險易之用,多方以誤敵,嚴備以完力。雖有大敵,何足道哉!”

信陵君道:“善哉斯言也。理切事機,近而可行。現敵倍軍向我,生死一線,願熟籌其策,以爲戰勝之計。”

樑尉公子道:“臣巡各營,士卒食常不足,器械不完,牛馬羸弱。若能完足之,則必與戰陣也。”

信陵君轉向仲嶽先生道:“何軍中睏乏若此哉?”

仲嶽先生道:“倉城二十囷,囷萬石,實有糧十五萬石,秣五萬石。以率,吏日斗食,卒半之,十萬之衆,日食五千石,華陽之糧得支一月也。牛馬日半石,營得牛馬以十數,日秣千石,亦支一月也。然則秋收方至,倉囷不盈,加以損耗,故以半率給之,人得不餒,畜得驅使,以故不得完足。”

樑尉公子道:“雖半給之,而吏得斗食如故,卒日只升粟,是故飢也。”

信陵君道:“如孤之食,得幾何?”

仲嶽先生道:“君上之食,日一斗。諸先生六百,日六十石。”

信陵君道:“日二粥,乃得一斗乎?”

仲嶽先生指着粥碗道:“粥有稠淡。如君上之粥,立箸不倒;半食之粥,粟水各半矣。”

信陵君看了自己碗,緩緩點頭,道:“孤減其半,可乎?”

仲嶽先生道:“不可。君上入營,肉醬不備,若食不足,奈何!況諸先生棄家從君,櫛風沐雨,風餐露宿,寧日不得一飽乎?況君上之分,分之於婦孺,又何可減耶?”

信陵君向東閣看了看,也覺得如果減了小奴娘倆的分例,十分不忍,也就住口不提。只得道:“近與秦接戰,可倍之以饗士卒。”

仲嶽先生只得含糊地答應下來。

信陵君對司勝道:“卒只半食,可得教戒否?”

司勝道:“可矣,在與卒同耳。現之武卒與舊之有異,非上士也,實下士也,十錢而可庸之,日得半食,亦無怨也,但上下同耳!”

信陵君道:“司何以同之?”

司勝道:“臣無別竈,隨士卒之夥而食之。非獨臣也,卒伯什伍亦然。能與士卒最下者同,然後可以與之生,與之死。”

信陵君道:“是則良有以也!左營之士,動靜起坐,均異他營,卿之功也。”

司莽道:“皆聞司勝治軍之嚴,不意其實在此而不在彼也。律己方得律人,臣得其教也。”

司空道:“吳子吮瘡,而卒鬥不旋踵,良有以也。”

信陵君道:“是何典也,願聞其詳!”

司空道:“族內傳言,曏者,卒有病疽者,吳子親爲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他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爲?’母曰:‘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信陵君道:“吳子之道,其可窮耶?今之人得其一二可也!孤恨不能起吳子於地下而問之道也。”

樑尉公子道:“吳子,衛人也,起於魯,得展於文侯。今天下寧無遊仕不遂,遂破其家,爲鄉黨笑者?寧無母死不歸,爲名爲不孝者?寧無殺妻求將,而爲不義者?文侯置之河西,遂克秦軍,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後入於楚,終不得善終。公子仁義,佈於天下,義士歸之,願得吳子置之西河如文侯也,不願如吳子也。”

信陵君避席而拜道:“謹領公子之教!”

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94章 追蹤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157章 交糧第194章 追蹤第82章 出城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113章 計糧第3章 祭旗出征第62章 兵符第177章 點軍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83章 陰險狡詐信陵君第135章 打探第207章 多方敘事第294章 陰謀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295章 示警第157章 交糧第192章 信陵君門客第293章 韓援第59章 拜將第242章 撲空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78章 帳議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230章 司勝第39章 列陣(二)第60章 餱糧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89章 壯行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296章 代王會盟第171章 信用第202章 倉城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238章 議兵第195章 覆命第40章 勵士第163章 船離啓封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375章 利害相權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285章 見陳公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87章 武將第87章 武將第122章 豕三第23章 大梁門衛第202章 倉城第285章 見陳公第194章 追蹤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49章 庭議第316章 以溫易煮棗第88章 武卒第93章 故地重遊第219章 夜襲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243章 伐兵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94章 再入小城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201章 小奴和孩子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29章 初戰第194章 追蹤第33章 出城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67章 交酒第363章 韓警第35章 計議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80章 司馬堂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221章 除警第171章 信用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71章 吹臺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62章 傷營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