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定計

信陵君關切地詢問:“前軍損失如何?”

芒卯道:“臣從午時,嚴陣以待,直至日晡,竟未收容到一名敗兵。”

信陵君大驚:“一名都沒有?”

“正是!臣屢屢派出斥侯前往聯絡,但滎澤邊狂風大作,飛砂走石,斥侯耳能聽,目不能視,只知殺聲震天,而後即歸於平靜。”

“然後呢?”

“日晡之後,臣多發斥侯,遠遠哨探,得知前軍盡覆。臣觀此戰,前軍盡沒,無一生還,這樣的路數,不是穰侯就是武安君。秦軍突然派出這樣兩個大殺器,其志不在小。臣深恐其突襲大梁,遂派犬子芒申回報,大軍則連夜拔營,退往大梁。”

信陵君兩眼緊緊盯着芒卯,彷彿聽出了神。等芒卯停住了口,才恍然“啊”了一聲。又問道:“情形如此險惡,將軍要如何安排,才能順利回軍?”

芒卯似乎被信陵君專注的聆聽勾起了興趣:“臣親領中軍後退三十里,四下紮營。其餘各軍依次退軍,進入早已紮好的營盤。白晝備戰,夜間行軍,敵軍不敢近逼,我軍只用兩天,即順利退至長城外,並無損失。”

“前軍損失多少?”

“前隊是興軍,共二千人,全沒於陣。”

“多少武卒?”

“半數爲武卒。興軍爲全軍前衛,當隨時準備作戰,故武卒甚多。”

“如此說來,損失武卒一千。”

“是臣無能!”

“將軍猝遇大敵,不動如山;撤軍穩妥,不失一人一矢,甲完兵足,先王倚爲干城,無忌欽佩!”

芒卯一臉愧疚:“今年五百里歉收,大王盡起爲兵,怕不得有五六萬。兵多如此,武卒自也不能太少。大王恩典,撥一萬五千武卒以爲中堅,起十萬之衆,欲東伐南陽。不意兵未出境,即遭崩壞,臣進退失據,愧對王恩。”

“將軍不必自責,”信陵君安慰道,“方今要事,是儘快安排好這十萬大軍,不可使軍心渙散。”

“難啊!”芒卯又是一聲長嘆,“十萬之衆,只帶了十天餱糧,一心等開戰後能掠得一年的口糧,如遇強阻,軍心實難維持。臣說東出南陽遭遇秦軍,大王令南下另尋目標,方將大軍引至長城之外,不致潰散。”

“那將軍之意呢?”

“臣也難有善策。但想來不外有三:上策是迅速擺脫秦軍,找到新的討伐目標,但談何容易;中策,大王開倉賑濟,令軍衆回家;如以上兩條都不行,臣只得出下策,拼死與秦軍一戰,讓軍衆與秦軍同歸於盡!”

信陵君心中一顫,連忙說:“下策實不可行!且不說無數生靈塗炭,戰後無數傷病散兵,也難善後。……但上策實難如願,中策……,只怕大王未盡應允。”

“公子是說,三策均不可行?那公子有何妙策?”

信陵君搖搖頭,道:“無忌哪裡有什麼妙策。目前當將大軍安置於長城之外以爲守備。如大王應允,就折算作明年一月之役,由其鄉里折給錢糧或減免租賦。如大王不允,……只有拼死一戰了。”

芒卯站起來,避席而拜:“公子英明,實蒼生之所賴!”

信陵君在席上撤了兩步,回拜道:“將軍妙策,無忌不敢!”

兩人見過禮後,各自回席。晉鄙直起身道:“公子與將軍心心相應,真令人敬嘆。臣敬公子與將軍!”說比起身,舀了一碗酒,選遞給信陵君,信陵君一飲而盡;再舀一碗酒給芒卯,芒卯也一飲而盡。這時,信陵君早已站起,接過碗,舀一碗酒遞給晉鄙,晉鄙接過,同樣一飲而盡。賬中傳出三人大笑之聲。

三人飲過酒,各自落座。信陵君道:“魏武卒只有五萬人,今一萬五千在將軍營中,如與秦軍相拼,如何保住他們?”

芒卯道:“如果拼起來,多半是玉石俱焚。怎麼能進諫大王,開倉賑濟纔好。”

聽到這話,賬內氣氛又立時凝重起來,良久無人開口。

沉默了一會兒,還是信陵君打破沉寂:“目前當務之急,還是阻擋秦軍,離大梁越遠越好。大王吩咐,決不可讓秦軍再入囿中。新春囿中要行春狩大禮,如爲秦軍所毀,這春狩之禮就難行了!敢問將軍之策!”

芒卯道:“倉猝之間要御秦軍於大梁之外,非比尋常。”

信陵君道:“將軍必有以教我!”

芒卯道:“臣怎敢!長城外乃魏韓之交,韓國定不能置之事外。只要我軍堅守此處,韓國必恐;大王再發使連結,韓軍必出。魏韓合擊,秦軍可破。”

“那必須得堅持到韓軍趕到。這少至一月,多則半年,長城外並無堅城,如何應付?”

“秦軍遠來,和我們一樣,身上最多十天餱糧。他路遠,消耗得比我們多,他必要急於與我軍作戰。我則深溝高壘,不與之決戰。少則十日,多則半月,秦軍必退。這時,韓國是否還來援也就不要緊了。”

“將軍是說,只要我們能堅持十天半個月,必能破秦?”

“大致如此。當然,在原野之上,與秦軍周旋十日,也非易事,但也不會難於登天。”

“將軍有何妙計?”

“此次作戰,關鍵在管城舊城。此城殘破數百年,城內已滿荒草,牆毀垣塌,城內早已無人居住,時有野獸出沒,故無人注意。但此城城垣尚存,稍加修葺,就好過臨時築起的營壘萬萬。管城原爲管國舊都,周王宗親,城池廣大,可容兵萬人,公子可居之以爲中樞。

“距管城十里,有一偏鄙小邑,城高不過丈,方不過裡,人可百餘戶。雖城低地狹,亦可倚爲偏裨。特別是其中的糧草,不可爲秦軍所得,對我軍雖杯水車薪,但也不無小補。”

“此邑所居何人?可是我大魏之臣?”信陵君問。

“此邑居此地久矣。遠說似是一族狄人,在此各國交界之處安身立命。但此處當天下大道,四方來人甚多,各國破浪之人多有流落至此,其風俗甚爲雜蕪,口音也南腔北調。當然,魏韓逃亡至此的人最多,風俗也最與魏韓相近。”

信陵君點點頭:“能以德服之最好,如以大軍取之,還是要空耗兵力。”

芒卯讚道:“公子仁義!不過百餘戶人家,公子隨便賞點什麼就把他們徵用了。”

“那邑中應安放多少軍士?”信陵君重新把話題拉回軍事上。

“臣心中最難的就是這個。此邑不大,本放不了多少兵;但在此役中卻是要點,兵力太少又難以支撐。臣以爲,必得精兵才能勝任。”

“依將軍之言,此邑必須全用武卒駐守?”

“且非得精銳不可。尋常武卒一千,是當不得秦軍一陣的。而此邑最多隻能駐一千武卒,如非以一當十,又焉能支撐不倒!”

“時間倉猝,哪裡容得吾等選卒!”

“臣思得一計。若將全軍什、伍長選出,聚爲一軍,駐於此地,是最爲便捷的方法。臣所領一萬五千武卒,什伍長當不下一千。”

“將軍之策甚善。我軍以管城爲依託,以偏邑爲犄角;城外河渠縱橫,正可依之築起多道營壘。敵來攻則虛耗兵力,不攻則無法前進。十餘日後,秦軍糧盡,必退無疑。我軍乘勢追擊,可得全勝。”

芒卯再次避席而拜:“公子英明,要言不煩,盡得大勢,真天縱英才!”

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132章 晉見第302章 報喪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285章 見陳公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二章 戰警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21章 管令第142章 刺探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7章 圃田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37章 點兵第3章 祭旗出征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144章 訪老第68章 城北驛第147章 尉氏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58章 藍田玉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86章 尉府第298章 離華陽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125章 洛陽白氏第29章 降服(三)第103章 危機第40章 勵士第234章 旦夕評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136章 宴前第165章 破臉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372章 巴姊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23章 大梁門衛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302章 報喪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182章 爭武卒第340章 三牲第181章 囿守宴席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24章 調兵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92章 整軍第90章 整頓軍務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165章 破臉第68章 城北驛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27章 降服第295章 示警第114章 老成謀國第359章 篝火晚會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273章 練兵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62章 離啓封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239章 伯階外室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7章 圃田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112章 以俸爲質第273章 練兵第222章 善後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38章 列陣(一)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19章 邂逅第31章 陷城(二)第74章 將相和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318章 退兵第293章 韓援第318章 退兵第21章 籌謀第85章 軍市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88章 武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