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華陽城

中國古稱華夏,漢族最古的源頭即爲華族和夏族。據考證,華山最早是指今天的嵩山,以華族得名,後隨華族西遷,今陝西境內最東邊的高山被稱爲華山。但嵩山周邊,仍有許多以“華”爲名的古邑,華陽即爲其一,史稱其爲華國之都,其名亙古未變,沿用至今。

呂氏兄弟一行沿大道急行一日,至晚到了華陽。華陽城縱橫不過裡許,四面牆都築有馬面,四門有防護牆曲折維護,只是一個軍事堡壘,並無平民居住,尋常人等也不進城,只在城外建起一排排坊舍,或住或商。四野微有起伏,均開發爲農田,其間疏落地散佈着大大小小的農舍。

麻三引着衆人拐向一條小道,進入一個只有十餘戶人家的小聚落中。從平坦的田野中走來諾大一羣人,自然引人注目,聚落中的男人們早早地迎出來。麻三走在最前面,親熱地打着招呼:“仲叔,叔公,二憨……”於是衆人都露出笑臉,轟然一下圍了上來。呂氏、唐氏、諸公子、武卒人等,也都以庶民之禮,一一打躬作揖。麻三也不及一一介紹,衆人也不在乎他們是誰,只知道是麻三的人,就熱情地往裡迎。

各人從家裡取來草蓆,一衆人等就在農舍前打穀場一角,席地而坐。各人又從各自家中端來各色泥陶碗,盛水上來。呂氏一行則解下糧袋,客氣地道:“借貴家的火。”開始農家們還不允,定要自己請客,呂氏等再三不安,農家們才把糧袋帶回各家,讓自家的女人升火煮飯,並囑咐把自家的菜蔬也拿出來,一併做了端出來。男人們則同樣坐在場地中,聽着長者與客人交談,偶爾怯生生地搭上句話,惟恐漏了短,惹人笑話。孩子們也被大人放出來“長見識”,歡樂地在一邊玩耍。熱鬧、和諧的氣氛甚至引來周圍幾個聚落的人來探問,這自然讓麻三的同族多出一分自豪感。

直到月上樹梢時,飯菜才端上來,近三十副几案幾乎就是這裡農家几案的全部,包括了各種形制、材質、顏色,個個都久歷歲月,有着厚厚的包漿,有的甚至殘破。呂氏一行邀請麻三的同族一起進食,他們均推脫說已經吃過了。於是在呂氏兄弟的帶領下,每個在座的男人都被塞了兩個飯糰,說是送給女人和孩子,一衆客人才動手吃起來。農家缺鹽少醬,只有生硬的菜蔬,大家也吃得不多,到大家停下嘴時,簋中還剩下不少粟米。呂氏兄弟提議,讓孩子們各自端回家吃。客人的豪爽,顯然又爲他們增添了不少好感。長老指着麻三道:“賊三,少時賊兮兮,不意還能交結如此豪傑。”麻三兩眼放光,呵呵直樂,道:“汝等不曉,吾等還爲信陵君幹事!”嚇得呂氏面色發白,急看周圍,似無人意識到信陵君是誰,長老也不過有口無心地應道:“好好……”,才稍稍放下心。

麻三又道:“客商至啓封運貨,欲庸幾十乘牛車,路上有二餐,到地取值。人要妥當。”

長老道:“四門外牛車鋪裡可有百乘,明日去庸,料也不妨。”

呂氏道:“太公好知,吾等事急,若四行車乘不足,還要另爲籌措。此四行與太公者何有厚交,願星夜往訪,訂妥方佳。”

長老道:“這卻不妨。爾等孰與四行交情,敢爲一往。”

一名壯漢站起來,道:“吾常與四行馭車取值,敢請一往。”

長老對衆客道:“二牛,身頗壯,不能閒。常傭與四行,行走四方,有些見識。”

呂伯起身揖道:“有勞牛兄。車日值十錢,夫日二食,可乎?”

二牛道:“食可盡飽,便無所憾。”

呂伯道:“日二斗半,可得盡飽?”

二牛高興得直點頭。呂伯道:“事不宜遲。唐兄與鄭兄可隨牛兄前往,吾弟願輔之。”

唐叔和鄭安平都坐起,道:“敢不從命!”呂仲也從席上起,四下環作一揖,四人一齊離開場地,沿小道走向大道。

呂仲問二牛道:“城週四行何氏?”

二牛道:“城北最近,白氏;城南最遠,巴氏;城東陳氏,城西呂氏。”

呂仲一震,問道:“還有呂氏?”

二牛道:“呂氏新到不過三年,從王氏接手。有何不妥?”

呂仲道:“呂氏正是賤家。”

二牛道:“原來是呂先生本家,那就更好說了。吾等何不先往呂家?”

呂仲道:“呂氏是本族,到家必長敘,豈不誤事?吾等且由近及遠,最後訪呂家。兄等如見晚,可先歸家。”

見其他人沒有別的意見,二牛道:“就依先生。”

沿大道前行不久,就到了華陽北門外。鄭安平見眼前這座華陽城比管氏居住的小城,大小差不多,但防禦力量卻明顯不在同一層次,心中起了很大波動:爲什麼同樣規模的城池,有些固若金湯,有些卻不堪一擊?如果小城主能下定決心堅守,會給信陵君造成多大的麻煩呢?或者不過是信陵君樹立自身威望的祭品?

於是他問了二牛一句沒頭沒腦的話:“城裡有卒多少?”

這句直接了當的問話引得呂伯和唐叔大皺眉頭,二牛不出所料的回道:“城裡大夫的事,草庶何以知之!”

唐叔可能是有些同情鄭安平,怕他秘密負有調查軍情的任務,卻不知如何完成,就接着問道:“城內士卒牛兄熟識否?”

二牛挺挺胸,回答道:“這麼多年了,城內的士卒哪能不混個熟。四行當傢俱與華陽大夫相識,吾等雜夥即與守城士卒相識,也算相應。有時找大夫也不定能行的事,找幾個弟兄可能就行得。吾亦行之。”衆人聽得此言,俱鬨笑起來。二牛道:“前面可不是白氏車鋪的!”

順着二牛的手指望去,道旁一座院落,門前有一排栓馬樁,門前臺階側放着一隻車輪。燈籠不亮,隱隱可以認出“白”字。空氣中傳來牛氣味,混在田野四處散發的各種動物糞便的氣味中,不仔細分辨還不太注意。偶爾傳來幾聲牛叫,提示這裡的確養着牛。

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150章 陳筮第285章 見陳公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34章 旦夕評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364章 戒備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76章 敬賢之道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170章 遠迎第157章 交糧第142章 刺探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52章 私議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375章 利害相權第137章 軍市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20章 俠士第34章 又見屍身第291章 密書戰報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68章 城北驛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28章 降服(二)第44章 入城第104章 夜訪第296章 代王會盟第67章 交酒第246章 使命難達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154章 博學的家老第41章 備戰第72章 節鉞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81章 換防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93章 故地重遊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263章 密議第136章 宴前第295章 示警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8章 管城第129章 草舍第124章 華陽城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91章 美酒美姬第371章 司徒遂人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262章 傷營第88章 武卒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82章 出城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42章 失機第131章 麻太公第293章 韓援第216章 義來利往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292章 書名第115章 評議三策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282章 疑雲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79章 掌兵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196章 張祿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234章 旦夕評第202章 倉城第129章 草舍第144章 訪老第50章 防民第292章 書名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229章 初戰第75章 陳留司士第206章 洗塵第328章 張祿之助第52章 私議第348章 管仲明第55章 段子幹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99章 歸華陽第263章 密議第51章 棄民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358章 夜聚第172章 求糧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