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開學諸子百家的誘惑

長女當家 93開學諸子百家的誘惑

大虎爲了書忙乎的暈頭轉向,付清也爲了書秉筆疾書,就是付大師和其他人,

看着這兩人的樣子也覺得自己不幫忙像是犯罪一樣。索性也自己找了一個活幹,不說別的,單單是當初從付家拿到蒙學的那些書,有好些只是借給蒙學的,只有一本,還沒來得急抄寫,他們索性也開始抄書了,二虎還機靈的對着蒙學的同學們表示,歡迎勤工儉學,筆墨紙硯他們家出,抄一本五百個大錢,這是直接拿自己的月錢招工了。別說,還真有不少人看中這活呢!最要緊的是有好幾個本來自己抄了帶了回家的人,那是直接把自家的那本拿了出來,先換了錢,反正這書在這裡又不會跑,自己再抄就是了。

還有好些,問大虎要了需要購買的書單,或者說是付家沒有的書籍的清單(付清提供,有問必答作爲信息來源)一個個都幫着去詢問,別的鎮子上,別的書局,甚至有些人還幫着去別的蒙學詢問,表示希望抄寫一份,還給租賃費。蔡家姑父更是直接,在路上問了不少人,然後找到了一個書商,那種家裡有印書坊的書商,愣是跟着去了人家老庫,翻檢出了不少本。

所謂的衆志成城大概就是這樣了,這兩屋子書來的也真是不容易啊!這裡不是江南,也不是什麼世家大族的人家,這裡本就文風薄弱,在這樣的地方,能弄出這樣規模的藏書,可以說,付家已經在這個小小的縣城,在這個不怎麼發達繁花的地方屬於藏書豐富的人家了。這對於一個書院來說還真的就是底氣啊!

雖然這裡頭不知道又花費出去多少銀子,可是看看,滿滿兩屋子書,堆到箱子裡,只怕也是有了十來個箱子了,這樣一想,大虎也好,付清也罷,心裡就覺得一陣的滿足。

一個屋子那是經史典籍,本朝律法,名家言論,一個屋子那是雜學百家,山川地理,遊記雜談,涇渭分明,付清心裡突然有種感覺,似乎自己這地方估計是出不了什麼大官了。

倒不是她看不起北人,而是她覺得,有了這麼多開闊眼界的書籍,這些人估計是看不上那一心死讀書,只知道往上爬的人了,或許自家要成爲宋代白鹿書院被朱熹他們收過去之前那樣,成爲一個名人隱士,百家學說爭鳴的書院了。

過完了年,不到十五,付家又開始有了學生上門了,不過看的出來,人家其實估計是探路的可能性居多,說了半天話,人家就提出了想先參觀一下書院,大虎很利索,知道如今這不是擺架子的時候,立馬站了起來,帶着人走了,別的地方也就罷了,這往藏書的兩個房間一走,那人立馬眼睛都瞪大了,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飛撲一樣竄到書架前,捧起這本,拿起那本,看的兩眼放光,,好半響纔在大虎的咳嗽聲中反應過來自己的失態。

不用說,這一個有了這麼有誘惑力的東西,那是怎麼也不肯走了,直接先付了十五兩,半年的費用就在宿舍第一間甲字房住下了。沒有開學也不打緊,人家可以抄書啊!這村子裡那文墨鋪子已經開張了,買些紙筆太簡單了。

有了第一個,自然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沒有多久,那宿舍居然都住滿了,那可是整整十間,二十個牀位啊!當然這來的大多是家境一般的,也沒有什麼特殊要求的好孩子,大多是看見書就傻眼的,沒什麼別的想法了。

等到大虎按照他再縣學,府學的樣子,一個個問了進度,安排了每個人的課程表,介紹了該讀的書籍,該有的功課,那些人沒多久就都服氣了,這個年紀不大的先生,真是不愧是舉人啊!這每一個指點都很到位啊!讓他們受益良多,這樣一來,一來二去的,他們又替清泉書院揚名了,到了二月,有了新的學生來了,這下袁長生的院子開始發揮作用了,裡頭正屋廂房,都變成了宿舍,就是張家的那後面的兩進屋子也租了出去,後面的後罩房不用說了,和付家一樣,那就是宿舍的價格,而正院帶廂房的那是人家張家兄弟和袁長生住的,前面的倒座讓張家老大激靈的劃分出三塊,原本的門房變成了獨立的小院,雖然小了些,房子才一間,可是私密性強,人家喜歡的還是有的,還有西面的兩間外書房,直接隔斷,另外開個門,那就是個兩間屋子的小院。連那三間倒座花廳,也租了出去,成了正緊的三開間小院,他們自己,正院和倒座的門鎖上,直接在耳房邊上開個門,全部獨立進出,這法子可以說是人人滿意啊!幾個家境富裕的學子看着青磚黛瓦,綠樹成蔭的小院子,看看嶄新的傢俱,被褥,立馬覺得這裡真的是讀書的地方啊!清幽不說,還舒適!來對了!

清泉書院書多,先生學問好,住的也舒適,環境清幽,不管是勤學苦讀,還是修身養性,都是首選,甚至是諸子百家的各家學子,在這裡也能找到喜愛的書籍,這樣的話慢慢的隨着學子的到來,傳了開來,不到五月,學子已經達到了三十多人。好在那新建的書院屋子夠大,夠寬敞,還有兩個廂房的小客室及藏書屋分流人羣,倒是也不顯得擁擠,或是十來個人,在正屋聽大虎解說各家範文,或是三五人一羣在兩個小課室自己作文,相互交流,或是在藏書屋奮力疾書,想多抄些好書。還有完成了課堂的其他課業,在外頭山林走動,想着尋點靈感,坐上幾篇詩作的。

一時間,整個涌泉村的人流不但大了起來,這風氣也變得有些斯文了,那些個地裡的農人動作也舒緩了很多,每每書院和蒙學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那些人一個個都會露出欣慰的笑臉,在他們的眼裡,那書院似乎就是改變他們命運的殿堂。期待着有一天,他們的孩子也能有這樣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