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兵臨隴右

當天晚上,兩萬軍隊和一萬頭後勤駱駝都陸續抵達三水關,次日一早,李鄴率領大軍繼續南下,很快便抵達了大斗拔谷出口處。

走出谷口,視野頓時變得無比開闊,前方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遠處都是起伏的大山,山頂上白雪皚皚,山腳下是大片草原和高山森林,他們身後也是延綿千里的祁連山山脈。

大斗拔谷出口數十里外是一座氣勢雄偉的大山,從山腰到山腳都是大片森林,但在山腳有一座不小的軍城,面積和一座縣城相仿,估計周長在十里左右。

從谷口前往軍城都是起伏的緩坡,綠草茵茵,但在谷口和軍城之間卻隔了一條不小的河流,河水平緩,河對岸駐紮有吐蕃軍,有數百頂帳篷。

嚮導官陳開指着遠處軍城道:“那就是大斗城,背後的大山叫大通山,前面的河流叫浩門河,我們前往鄯州,必須要從大斗城附近經過,這是唯一的行軍通道,向東走八十里,還有一座軍城,叫做新城,在新城背後有一條路,直接穿過大通山,就到西海的北岸了。”

李鄴看了片刻問道:“渡過大通河有幾個渡口?”

陳開指指對面的帳篷苦笑道:“只有這一帶比較平坦,水流也稍微平緩,可以建浮橋,別處水流非常湍急,浮橋很難搭建,兩岸地勢也陡峭。”

“如果我不過河,直接向東走呢?”

陳開搖搖頭,“現在看起來是草原,但會越走越險,五十里後會被一座山擋住,人可以翻過去,但牲畜和輜重過不去,最後還得退回來,這邊地形就是這樣,遠看都是綠色的,好像很平坦,其實不然,走走就會遇到一丈或者兩丈的坡崖,人可以滑下去,但輜重下不去,如果沒有輜重,哪裡都可以走,但如果攜帶輜重,那麼只有這條路。”

李鄴點點頭笑道:“去河邊看看吧!”

大軍順着一條坡道緩緩下行,確實是這樣,看着很近,其實很遠,道路也坎坷不平,只有一條路稍微好走一點,駱駝可以行走,而其他地方就需要駱駝一路跳躍着走,怎麼也不現實。

走了十幾裡,來到了河邊,這條河叫浩門河,也叫大通河,寬約百丈,水勢也比較平緩,士兵用長矛試探一下,水深在一丈左右,這還是岸邊,河中心會更深。

唐軍隨即在河北岸紮下了大營,南霽雲不解問道:“殿下,我們議事時不是說,這次不攻打鄯州嗎?”

李鄴微微笑道:“確實不攻打,但是我們得讓尚結贊知道,我們來了,而且立穩了腳跟,所以,我要奪取對岸的大斗城。”

李鄴隨即下令士兵砍伐樹木做木筏,這些木筏都要求超過三丈,它們不僅是很好的浮橋,同時也是攻城的梯子。

軍隊開始熱火朝天製作木筏,李鄴卻站在河邊用千里眼眺望對岸帳篷和大斗城,他發現對岸的帳篷居然是用羊毛製成的毛帳,和之前吐蕃軍皮帳不一樣,這應該是吐谷渾人的帳篷,好帳篷都貢獻給了吐蕃人,他們自己只能使用羊毛帳。

羊毛帳很怕火,一點就燃,可以利用火攻對付敵軍大帳。

想到這,他派人把嚮導陳開請來,片刻陳開匆匆趕來,躬身施禮,“卑職參見殿下!”

李鄴笑着問他道:“陳將軍去過大斗城嗎?”

陳開點點頭,“天寶十三年後,整個西海都是我們的勢力範圍,大斗城也是由唐軍駐守,卑職去過。”

“裡面的房舍是什麼樣子的?”

“靠城牆一圈都是吐谷渾人搭建的木頭房子,中間是帳篷,白天帳篷收起,晚上再搭建起來,要不然駐軍六七千人,裡面住不下。”

“城牆有多高?”李鄴又問道。

“回稟殿下,原本兩丈五尺左右,後來我們又把它加高到三丈。”

李鄴點點頭,“我知道了,多謝陳將軍!”

他心中有了一個粗略的攻城方案。

天黑前,浮橋製作完成,用長長的木筏一個接着一個連接而成,長約百丈,但還沒有放進水中,士兵們會豎着放入水中,固定一端後,整個浮橋就會順着水流橫過去,正好搭在河對岸,如果浮橋上再站數十名士兵,就能直接跳上對岸。

這是一種渡河搶灘的好辦法,有點像巢車,一旦巢車靠近城牆,頂上事先站着的士兵就能直接衝上城頭。但這裡面有一個細節,叫做寧長勿短,浮橋寧可比河的寬度長,就算斜着搭上對岸也可以,就怕短,短了就會被河水又衝回來了。

還有一個細節叫做弓箭洗地,必須要用弓箭把對岸的敵軍壓制住,給自己的衝鋒士兵創造上岸的機會。

夜色中,對岸出現了千餘名士兵,他們也意識到唐軍要在夜間渡河了,他們也開始在岸邊進行部署,企圖阻擊唐軍渡河。

李鄴一聲令下,一千名重弩士兵奔跑上前,舉起大黃弩向對岸發射,箭矢如雨點般射向對岸。

著名的大黃弩有兩種,一種是守城大黃弩,那種需要幾個人一起配合,二十石的力量才能離拉開弓弦,射程達一千二百步,可以和牀弩一拼。

還有一種是雙人大黃弩,十石弩,需要兩個人躺下一起腳蹬,所以又叫蹶張弩,射程達七八百步。

襄陽軍械所對雙人弩進行了改良,重新啓用漢朝的杞弦鐵鉤,簡稱爲上弩器,可以大大減輕力量,五石單兵強弩就出現了。

實際上,它只是沿用了大黃弩這個名稱,和漢朝的大黃弩關係不大,它的弓背寬大,更像宋朝的神臂弩。

別看只有五石,但殺傷射程高達五百步,對力量要求很高,能單兵開五石弩的人絕對不多,河隴軍只有三千人,叫做重弩軍,

當然,弩的種類有很多,標準步兵的擘張弩,騎兵的角弓弩,還有邊軍的摧山弩、靜塞弩、絞車弩、兩弓弩、車弩等等。

唐軍重弩士兵的箭矢如雨點般向對岸射去,黑暗中,對岸的吐蕃軍措不及防,紛紛中箭倒下,其他吐蕃士兵連忙趴下,躲避唐軍的箭矢。

南霽雲大喊一聲,“放橋!”

浮橋上事先上了一百名士兵,最前面是二十名重甲步兵,趴在浮橋上,後面便是鷹揚郎將辛鄺率領的八十名精銳步兵,也趴在浮橋上,另外還有幾名工匠,需要他們固定浮橋。

辛鄺是辛雲京的二弟,在保衛金城的戰役中表現出色,被提升爲鷹揚郎將,是南霽雲的左膀右臂。

士兵鬆手,浮橋立刻順水向河中心流去,浮橋的木筏和木筏之間用長木連接,保證浮橋的腰部很硬,不會被水流衝成弧形,而是以直線的形式向對岸靠攏。

當浮橋頂住對岸的一瞬間,二十名重甲步兵一躍而起,奔上了對岸,寒光閃動,將阻攔他們的十幾名吐蕃士兵殺死,開始迅速列隊。

這時,幾名工匠緊緊拉住了繩索,讓浮橋穩定下來,辛鄺也率領八十名士兵爬起身向岸上衝去。

上千名吐蕃士兵如潮水般涌來,和百名唐軍激戰。

幾名工匠已經固定好了浮橋,浮橋上,數千唐軍在南霽雲的率領下,開始源源不斷向對岸奔去。

儘管百名唐軍付出四十餘人陣亡的代價,但他們最終頂住了上千吐蕃士兵瘋狂的衝擊,保住了浮橋沒有被吐蕃軍破壞。

很快,當越來越多唐軍加入戰鬥,戰場上的形勢開始迅速逆轉,吐蕃軍死傷慘重。

吐蕃千夫長見大勢已去,大喊幾聲,帶着剩下的數百名士兵向遠處的大斗城逃去。

“嗚——”

唐軍號角聲吹響,除了騎兵之外,所有唐軍步兵開始列隊過河。

第224章 抵達龜茲第570章 同窗舊友第234章 石屋聞警第921章 清君之側第810章 祖孫對話第505章 火攻奇效第751章 四路出擊第353章 人證物證第825章 緊急運作第513章 碎葉秋別第1114章 接見官員第857章 喜得麟兒第295章 童顏魔女第693章 破敵有術第1014章 有備無患第844章 皇宮宴請第1219章 陰魂不散第418章 果斷出兵第433章 再三警告第1058章 巡視安西第1150章 驕兵之計第948章 突發情況第966章 利益不明第733章 選擇大義第112章 初顯身手第674章 火攻藍田第83章 神龍惡黨第1164章 法網恢恢第178章 棋手交割第182章 真假兩難第307章 壽宴邀請第297章 哥奴之夢第125章 告密者誰第554章 搶先下手第918章 中間之人第593章 巡視難民第1031章 官宅問題第158章 奇兵行動(下)第946章 提前卡位第694章 巢車初現第1217章 戰略建議第1251章 狼羣戰術第426章 急轉直下第901章 隴右談判第78章 效力天鵬第419章 遭遇夜戰第442章 夜間行動第788章 旁觀者清第363章 榻中之物第315章 財不露白第795章 大斗拔谷第46章 人心險惡第160章 朔方大戰第553章 整編掌權第1082章 殺人滅口第91章 淘汰複賽(中)第1228章 鬱洲奇兵第926章 符璽之憂第469章 以牙還牙第279章 峽谷血戰(下)第699章 南城決戰(三)第711章 兩個大案第945章 偷襲慘敗第477章 新仇舊恨第1045章 切實威脅第754章 戰略誤判第1205章 調虎離山第1237章 李岱辭相第59章 錦囊妙計第144章 安樂小縣第1233章 曠野激戰第720章 賊首之死第416章 非職之責第396章 人約黃昏(四)第101章 五月一號,求雙倍月票!!第946章 提前卡位第176章 殺人事件第897章 烽火夜起第271章 推卸責任第1184章 三更爲號第175章 尋釁滋事第622章 攔截情報第705章 燕軍東撤第679章 內應張平第684章 修補漏洞(上)第256章 俱戰提城第395章 人約黃昏(三)第211章 長街殺戮第1248章 陷入困境第440章 主動反擊第174章 天寶九年第1100章 錯失良機第968章 談判僵持第1145章 檄文初發第1022章 兩個方案第1051章 水軍摸底第696章 決戰風起第305章 李岱新官第742章 西遷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