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萬士子在科舉結束三天後又參加了第二次考試,地點還是之前的科舉大營,這次是太學、工學和農學的三校聯考,當然報考太學的人數最多,超過四萬人,而工學和農學各有七八千人,但三校錄取的人數是一樣,各五百人,這就使得工學和農學的考中率大大高於太學。
今天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上午時分,天子李鄴帶着太子李檀以及所有五品以上高管來到了北城外的機關署。
今天是蒸汽機停機的日子,同時也是蒸汽機研製成功的大日子。
從去年九月到現在,蒸汽機成功運轉了整整兩百天,成功達到了目標。
李鄴牽着兒子李檀的手走進機關署大門,後面跟着一百多名官員,軍器監令李蒼在前面帶路。
李檀今年十歲了,在弘文館讀書,師從弘文館博士王紘,有時間祖父李岱也會教一教他。
弘文館隸屬於東宮,它既是圖書館,同時也是傳統的貴族學堂,只有三十餘名學生,基本上都是三品以上高官子弟,要求極爲嚴格,學術也是最高,才能培養出真正的棟樑之才。
李檀被冊封爲太子後,按理應該單獨教授,但李鄴還是讓他在弘文館讀書,培養他的集體意識。
機關署署令姚春山和徒弟魏金城領着李鄴和衆高官來到巨大的蒸汽機前,活塞還在氣缸內前後運動,帶動着曲柄和連桿的轉動,最終帶動數十架軋棉機運轉。
李鄴發現噪音少了很多,人耳已經能承受了,便笑問道:“聲音小了很多!”
姚春山躬身道:“回稟陛下,我們利用馬車上軸受的原理做了精鋼軸套,用精鋼銷釘固定,再用大量油脂潤滑,基本上就沒有那種刺耳轉動摩擦聲。”
軸受就是軸承,春秋戰國就出現在戰車上,用青銅製成,外圓內方,裡面是內四角,軸末呈鐗狀,套在軸受內,用銷釘固定,帶動着車輪轉動,非常堅固耐用,保證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戰車大戰。
這就是傳承,爲什麼蒸汽機能夠在元明時代製造出來,除了風箱技術的成熟,還有兩千年的機械技術傳承。
中國曆朝歷代都極爲重視科技發展,除了滿清,我們現在的認知,以爲中國古代統治者都認爲科技是奇技淫巧,這個認知就來自於滿清,滿清確實是這樣,爲了統治漢人,奴化漢人,不惜扼殺一切科學技術。
但在滿清之前的數千年內,歷代統治者都極爲重視科技,因爲科技能帶來軍事變革,能帶來農業發展,能帶來精準的歷法,這是所有統治者最關心的事情,強大的軍隊,充足的糧食和風調雨順。
中國幾千年創造的燦爛科技文化,最終全部被滿清扼殺,卻成就了西方的科技。
同時被西方用各種卑劣的欺騙的手段,把幾千年的中國文明成果掠奪過去,霸佔爲已有。
沒有幾千年的科技傳承積累,西方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一下子各種科學技術井噴?
每一種技術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實踐,才能知道它是否實用,然後再不斷調整,再不斷長時間實踐,實踐經驗才能一代代積累並傳承下來。
傳承積累纔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本質,任何革命性的技術都不會平空出現,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
“你們怎麼解決蒸汽鍋爐爆炸問題?”李鄴又問道。
姚春山連忙道:“啓稟陛下,我們反覆試驗,設計了一種閥門,裡面蒸汽壓力到了一個關鍵點,就會衝破這個閥門,蒸汽噴射出去,但這種閥門又會導致蒸汽碰射過多。
所以我們在旁邊也安裝了一個很小的煙囪,在小煙囪安裝一個閥門,一旦蒸汽濃度壓力到了關鍵點,小煙囪內的閥門就被衝開,然後鳴叫起來,就像弓箭中的鳴鏑一樣,提醒司爐工拉開閥門放氣。
這就是古代的壓力警示器,簡單實用,但也要經過幾百遍的試用才能成功。
“銷釘能固定住嗎?”李鄴又問道。
“沒有問題,我們木匠用木銷釘固定桌椅就很結實,還有大車,每天高強度的轉動和震動,不也是靠鐵銷釘固定嗎?也很少見到大車散架,尤其那種帶倒刺的鐵銷釘,就像箭頭一樣,一旦釘進去,想拔出來就太難了。”
帶倒刺的鐵銷釘其實就是膨脹螺絲了,狼牙箭頭也是這個原理,一旦射進身體,拔出來,就會帶出一團肉。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造車工匠在實踐中發現,大車在長期震動下,普通釘子會慢慢震出來脫落,他們就設計了一種帶倒刺的銷釘,敲進去後,倒刺就會卡在裡面,就很難拔出來。
“父皇,這個蒸汽機有什麼用呢?”太子李檀問道。
這個問題問得好,李鄴看了看周圍的官員,很多官員同樣是一頭霧水,他們都是第一次看見蒸汽機。
李鄴擺擺手,讓衆人安靜下來,他指蒸汽機對衆人緩緩道:“很多人都不明白這臺機器能做什麼?或許有的官員看見隔壁的軋棉機,一下子明白了,哦!原來它能軋棉,還能磨面,也沒錯,它確實能軋棉,也能磨面,甚至還能紡紗織布,如果只是這樣考慮,那就是殺雞用宰牛刀。
我們歷朝歷代爲什麼難以控制安西,因爲它太遙遠,從長安到庭州,騎駱駝過去,要走兩個多月,騎馬過去,最快也要一個月,因爲人要休息,馬要休息,朕曾經想過一個辦法,每隔百里修建一座驛站,到驛站就換馬換人換車。
但這樣就會導致每座驛站都得準備大量人力和馬車,幾千輛大車和幾千個馬伕,一百多座驛站啊!所以設驛站這個想法送送信可以,用來運貨簡直太荒誕了,也太不現實。
那麼有沒有一種交通工具,像一種超級馬車,一輛就拉十萬石的糧食,各位,我身後的蒸汽機就可以,打造一個車廂,把它裝上去,它的連桿轉動帶動車輪轉動,一輛蒸汽機車就能裝十萬石糧食,大約有一百丈長,只需要兩個人駕駛,運送糧食從長安抵達庭州只需要五天五夜,同樣,運送士兵也可以。”
衆人聽得如醉如癡,這是他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陛下,什麼時候能實現呢?“
段秀實忍不住問道,他是最能理解路途遙遠的不便,也最急切。
李鄴搖搖頭,“朕說起來不費力,但做起來就難了,這需要時間,而且需要大量的鐵,需要很多年的研究,但能最快使用的卻是船舶,只要安裝在船舶上,它就能驅動輪槳轉動,這就簡單得多,一年以內就能實現,尤其去海外,就不需要風力了,隨時隨地可以出發,幾個月的航程十幾天就到了,所以蒸汽機首先就要用在萬石大船上,無論內河航海都可以。”
李鄴又對姚春山道:“立刻招募工匠進行培訓,開始大量製造蒸汽機,朝廷先定製一百臺,每臺需要多少,有計算過嗎?”
姚春山低頭想了想,“一臺耗費了八千貫,主要是重複製作了好幾次,微臣估計,一臺中等蒸汽機大概在三千貫左右,下一步我們會一邊全力製造蒸汽機,一邊繼續研究,把它往小造,爭取做到三千石的船隻也能使用。”
李鄴微微笑道:“還要考慮各個行業的使用,比如剿絲、紡織
、榨油、磨面、軋棉、碼頭搬運,採煤、採礦、大型水車等等,估計都要用到小型蒸汽機,所以你們還要成立一個應用研究院,還要辦學培養人才,按照朕的思路,好好寫一份報告,如果確實需要,朕會將機關署升級。”
姚春山激動道:“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