嶲州出事的消息傳出後,長安的物價也開始受到了影響,首先是食品開始漲價。
爲什麼嶲州出事和長安食品有什麼關係?
因爲嶲州和附近幾個州是唐朝最大的食糖供應源,這裡是唐朝最大的甘蔗產地,或許會有人奇怪,爲什麼四川南部盛產甘蔗?
這就是氣候問題,唐朝氣候比現在暖和得多,四川南部不僅產甘蔗,同樣也盛產荔枝,運到長安成爲楊貴妃的最愛。
大象也成羣結隊,各大甘蔗園都是訓練大象來進行搬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天竺的熬糖術是從雲南緬甸那條路傳到大唐,首先就在西南地區生根。
除了糖價上漲外,稅制改革便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到今年,一直成爲朝野關注的熱點。
去年十一月,鹽鐵專賣正式在大唐各地推出。
目前稅制改革已經開始全面推行,首先是鹽、鐵和酒開始實行專賣,鹽鐵稅歸朝廷,酒稅歸地方,各地方對酒的管控特別積極,首先釀酒的曲餅就被官府控制,然後釀酒牌照要向官府申請,不是誰都可以釀酒,農傢俬釀果酒也不允許,輕則罰錢,重則坐牢。
緊接着契稅也歸地方了,所以地方對契稅也同樣十分積極,規定任何房屋和土地的交易租賃都必須通過牙人,用官府印刷的契約,如果沒有官府交稅蓋章,那麼一律補稅並罰錢,另外官府也不承認交易合法性。
其中官府不承認交易這一點非常具有殺傷力。
比如張三是佃農,租賃李四的二十畝上田進行耕種,沒有籤契約交契約,屬於私下租賃,這就有兩個後果,一旦被官府查獲,不但李四要補稅,還要罰錢。
第二個後果就是到年底,張三不給李四佃租,或者有爭議,一旦打官司,官府就會判張三獲勝,爲什麼?因爲租賃不合法,所以租約就不存在,李四不僅租子拿不到,還要被官府罰錢。
不光出租土地,出租房子也是一樣,房東如果不交契稅,那麼房客一旦告官,不但房東要退回全部房租,房客還能獲得罰錢一半的獎勵。
這下子,所有的出租方都會老老實實籤契約,交契稅,反正最後都是算在房租或者地租內,並不是他們負擔,還能保障自己的權益,何樂而不爲?
至於買賣房子和土地更是要交契稅,否則地契過不了戶。
雖然酒稅和契稅推廣後,難免有些怨聲載道,而且鹽價大幅暴漲,更是讓很多用鹽大戶怒火中燒,主要是賣醃製食品的店鋪。
但另一種好處卻是立竿見影,田稅大幅下降,戶稅更是讓人驚喜,八成人家都不用交戶稅了。
在李亨統治時期,爲了籌措軍俸,田稅漲到了驚人的十稅三,戶稅更是每戶每年五貫錢起步,如果人口多,被定爲大戶,更是每年十貫錢的戶稅。
不僅讓百姓苦不堪言,更是讓地方官焦頭爛額,戶稅也讓無數人家破人亡,甚至生下孩子就偷偷埋掉了。
現在反過來了,如果只生一個孩子,那就要交戶稅,每年依舊五貫錢,生兩個孩子減半,生三個孩子就免了。
這就從根子上取下了百姓不願生孩子的枷鎖,生孩子不用交人頭稅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備孕,畢竟多子多福的觀念一直深入人心。
田稅也降爲三十稅一,降了十倍,年底讓家家戶戶發愁的戶稅也免了,簡直讓天下百姓歡聲雷動,個個振臂高呼,皇帝陛下萬歲。
但很多官員和讀書人也擔心,這樣減免,朝廷怎麼維持?
很快答案就出來了,鹽價暴漲。
從去年十一月份開始,鹽價漲爲每鬥五百文,這可比從前漲了五十倍,以前天寶年間鬥鹽不過十文。
而且鬥鹽五百文還是粗鹽價格,粗鹽就是直接將海水或者滷水結晶後出售,顆粒大,顏色暗,味道苦。
朝廷還同時推出了細鹽,細鹽就是用淡水稀釋後再結晶,再研磨成粉,顏色雪白,鹹味重得多,苦味也沒有了,但細鹽價格是每斤八十文,就相當於每鬥一貫錢了,價格是粗鹽的兩倍。
雖然鹽價暴漲,讓習慣大手大腳用鹽的普通人家一下子接受不了,但如果細細算賬,只要不做醃菜,一家人一個月其實也用不了多少鹽。
很多家庭主婦甚至發現,細鹽雖然比粗鹽價格貴兩倍,但實際上更節省,粗鹽一個月至少要用五六斤,而細鹽一個月一斤就夠了。
經過幾個月的實踐,粗鹽銷量開始暴跌,而細鹽銷量大漲,一年後,粗鹽就從市場上消失了。
對鹽的價格暴漲,天下各地百姓從最初開始的怨聲載道,幾個月後抱怨聲也漸漸銷聲匿跡,一方面抱怨沒用,另一方面大家享受到了田稅和戶稅的大降甚至減免,也便理解朝廷的難處,但更重要是,每個月買鹽其實也花不了多少,人口少,一斤細鹽就夠了,人口多,最多兩斤,也不過一百六十文錢。
其實算下來,一個月如果吃兩斤細鹽,一年也要花兩貫錢,但老百姓不會這樣算賬,一個月一百多文錢無所謂,但一年要集中收取兩貫錢就會要他們的命。
從鹽價開始暴漲後,關中出產的一種優質蔬菜,牛肚菘,開始在天下各地暢銷,緊接着朝廷便強制向北方各地官府推廣種植。
天子李鄴重新給牛肚菘換了一個新名字,大白菜。
推廣大白菜也是配合鹽稅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前家家戶戶都要醃菜,大量耗用鹽,那時鬥鹽十文,大家也不心疼,現在細鹽每斤八十文,蔬菜就醃不起了,沒有醃菜,冬天吃什麼?
所以大白菜就出來了,大白菜產量大,冬天也一樣生長,簡直就是北方地區的救命菜,家家戶戶的菜地裡都開始種大白菜了,當然還有蘿蔔。
所以蘿蔔白菜這句話怎麼來的?北方家家戶戶在冬天時都靠吃蘿蔔白菜過日子。
嶲州事件引發了糖價上漲,此時糖還不屬於朝廷的專賣,雖然常平倉很快投入平價糖抑制住了糖價上漲,但南詔問題卻因爲糖價事件出現在公衆眼中。
一時間,整個朝野市井都在談論南詔,二月初,天子李鄴做出決定,他將派出五萬精銳之軍出征南詔,由隴右都督李晟率領,以劍南都督曲環爲副將,率五萬關隴軍趕赴巴蜀備戰。
李晟改任徵南副元帥,隴右都督則由河州都督渾鹼兼任。
御書房內,李晟指着沙盤道:“進入巴蜀後,卑職會率五萬大軍進駐嘉州龍遊縣集訓,軍器監向卑職承諾,二月底之前所有訓練雷全部到位,最遲三月中旬,將拿出一萬人的火器裝備。”
訓練雷就是沒有裝炸藥的箭雷、手拋雷和震天雷,都是用陶瓷製作,裝上火繩,實際上就是訓練士兵對火繩的掌控。
唐軍所有火器的火繩上都有兩個刻度,一條是綠色線,表示準備拋射,一條是紅色線,燃到這裡就要立刻射出,這樣就保證火雷在落地時或者落地前爆炸。
這是成爲火器兵的基礎,必須要進行基本訓練後才能使用火器。
“一萬人火器裝備怎麼分配?”李鄴問道。
“回稟陛下,兩千人用震天雷,配備三種型號共五百顆震天雷,五千箭雷軍,每人配備五支箭雷,然後三千軍隊配備爆裂箭,每人配備十支,這主要是對付建築物和船隻。”
李鄴點點頭,又問道:“李將軍瞭解過天寶十年和天寶十三年唐軍慘敗的原因嗎?”
“回稟陛下,卑職仔細詢問並看過記錄了,天寶十年那一次是唐軍不適應當地溼熱的氣候,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方動用了象兵,在關鍵之戰中對方驅動數千頭大象衝擊唐軍大陣,唐軍大敗,損失數萬人,是唐軍最後慘敗的關鍵點。
至於天寶十三年那一戰,是因爲吐蕃出兵,從背後襲擊唐軍,導致唐軍腹背受敵而大敗。”
“對付象兵,你有把握了嗎?”
李晟輕輕點頭,“五萬唐軍都配備了火藥箭,遠距離用火藥箭射擊象羣,如果沒有用,就用箭雷恐嚇,如果最後還是沒有用,卑職就會使用火油焚燒,這樣就構成了遠中近三成防禦,卑職相信一定會有效果!”
李鄴用木杆指向嶲州道:“一旦火器裝備完成,大軍即刻進軍嶲州,你要記住四點,第一,消滅南詔和吐蕃軍有生力量,不接受降俘,第二,恢復天寶九年的邊界,第三,所有被擄去的漢人迴歸,第四,接受南詔投降,同時佔領太和城,所有財富運回大唐,以彌補戰爭開支!”
李晟躬身道:“陛下之令,卑職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