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增兵金州

多爾袞因爲提前率部到廣寧一帶對付蒙古人的騎兵,再一次僥倖逃脫昇天,可是在得知大淩河堡被克的消息之後,多爾袞和多鐸便立即率領部下逃往了遼陽。

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之中,大中軍左路軍在羅立的率領下,以勢如破竹之勢橫掃了大淩河兩岸的數十座建奴所控制的寨堡,斬殺滿洲旗人近兩萬餘人,收復了自西平堡以西大片之前的大明失地。

這也是漢人自建奴在關外興兵之後,第一次恢復這麼大面積的故土,消息傳到北京之後,肖天健聞之大喜,當場下旨授羅立爲三等定北侯,餘下他麾下的有功將士也各有封賞,以此來激勵大中軍兵將繼續高歌猛進。

就在羅立在大淩河發動大淩河堡之戰的同時,東路軍那邊也取得了新的戰果。

先是刁正在攻佔了鐵山、宣州之後,進而立即揮師向北,開始攻打鴨綠江東岸的義州城,義州駐有一千五百多建奴兵,另外還有八百多漢軍旗的漢兵,在大中軍抵達義州之後,漢軍旗的漢兵當場倒戈投降大中軍,在義州城內揭竿造反,打開了義州城的東門,雖然城內建奴軍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試圖關上義州城東門,屠殺了近五百漢兵,可是最終還是沒有能在大中軍控制住東門之前,將東門奪回,使得大中軍突入了城中和城內建奴展開了巷戰。

整整激戰了一天之後,城內建奴軍不支,打開了西門開始逃走,刁正雖然有心想要全殲這夥建奴兵,但是何奈他們東路軍因爲是渡海作戰,攜帶騎兵數量非常有限,最終還是讓這些建奴兵跑掉了四五百人,但是好歹他們還是奪下了義州城。

在奪佔了義州城僅僅兩天之後,刁正便繼續率兵攻向了鴨綠江西岸的鎮江堡,鎮江堡的建奴守將收攏了義州逃出來的數百殘兵敗將之後,加上他手中控制的一千多建奴兵,在鎮江堡堅守了十天,但是最終還是被刁正領兵攻破。

期間建奴在旋城和險山堡的建奴數次派兵試圖救援鎮江堡,但是刁正都派兵阻住了建奴的援軍,雙方在鎮江堡一帶反覆交手數次,建奴軍始終無法進入鎮江堡增援,最終鎮江堡還是被刁正攻破。

但是刁正的攻勢在打下鎮江堡之後,也暫時告一段落,前期他們攜帶的彈藥物資在攻破鎮江堡之後,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想要繼續擴大戰果,在缺少騎兵的情況下,已經是不太可能了。

不過即便如此,刁正的行動還是有力的牽制了西線建奴的兵力,同時也將金州的建奴軍吸引到了鎮江堡一帶,使得建奴在遼東半島南部的兵力開始嚴重削弱。

也就在五月底的時候,第二批右路軍乘船渡海,出現在了金州東部海灣之中,這裡也就是後世的大連灣,李信這次親自率領一萬多大軍,在二百餘條船隻的運送下,抵達了這裡之後,飛速的控制住了海灣外的三山島,進而利用三山島爲支撐點,開始向甘子井登陸。

甘子井一帶建奴根本就沒有佈置多少守禦兵馬,所以大中軍登陸部隊基本上沒有遇上什麼像樣的抵抗,便迅速的登陸成功,並且在甘子井一帶設下了一座大營。

金州建奴軍聞訊之後,守將鑲紅旗旗主羅洛渾心知不妙,立即率領三千建奴騎兵出金州趕往甘子井一帶,試圖將大中軍趕回大海之中。

只可惜在羅洛渾領兵趕至甘子井的時候,大中軍早已在這裡站穩了腳跟,大批人馬和火炮已經登岸,羅洛渾率部突擊了一次之後,非但沒有能將大中軍趕回大海,相反在先期登岸的大中軍炮火之中,羅洛渾當場中彈受傷,在衆多親兵的救護之下,羅洛渾才被搶了回去,負傷逃回了金州。

擊退羅洛渾之後,大中軍迅速控制甘子井一帶,掐斷了金州和旅順口一帶的通道,旅順口一帶的建奴軍聞訊之後,馬上便放棄了旅順口,朝着金州方向突圍。

雙方在六月初的時候,在金州南部的南關一帶發生了交手,遼南數千建奴猛攻駐守在南關一帶的大中軍所部。

而李信親自坐鎮南關指揮兵馬堵截建奴兵馬,雙方激戰兩天時間之後,一千多建奴兵馬突破了南關大中軍防線,逃回了金州,但是剩下的兩千多建奴軍,卻沒有這麼好命,被李信督軍堵住,好一通廝殺之後,結果被殺的殺,逃的逃,總之是回不去了。

這一下建奴更是慌了,整個遼東半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中軍,他們現如今兵力本來就不強,多方用兵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更加上他們現如今糧秣缺乏,夏收對於他們來說關係着能不能過這個冬天,可是大中軍卻趕在夏收的時候殺入了遼東,使得他們根本無法估計收成,大批旗兵都被徵召起來,使得田地裡面的糧食只能依靠奴僕和家中的女人孩子去收割,這讓建奴實在是慌了手腳。

眼看遼東局勢糜爛,皇太極也顧不得可惜他手頭上的兩黃旗的兵力了,於是立即令麾下大將鰲拜率領了鑲黃旗四千精兵,立即趕往金州增援。

而李信率軍在遼南登陸之後,很快便站穩了腳跟,這裡距離登州和威海衛的直線距離比起到皮島的距離大大縮短,直線距離也不過只有三百多裡,舟船自登州起航之後,最多也就是三天時間便可以抵達大連灣。

來往一次最多也就是七天時間,在整個六月間,留在登萊和威海衛集結的大中軍開始在海軍舟船的運送下,開始源源不斷的被運送到了遼南登陸,同時大批准備好的物資,也隨即開始隨船運至了遼南。

所以在到了七月的時候,建奴和大中軍在整個遼南的實力對比,便開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近四萬大中軍在遼南登陸,成爲了建奴再也無法撼動的力量。

如果拿建奴和明軍相比的話,不用說肯定是建奴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乃至是統一協調能力,肯定要比明軍要強的多,這也是這麼多年來建奴一直可以在對明軍的軍事行動中,處於優勢的原因。

但是現如今如果建奴的軍隊和大中軍相比的話,那就是個笑話了,大中軍完全是一部肖天健親手打造出來的近現代的高效運轉的戰爭機器,其組織性更合理,而且也更專業,更重要的是大中軍屬於全脫產的專業軍人,雖然士兵可能沒有建奴單兵那麼彪悍,但是協同作戰的能力和配合性卻遠超過建奴許多。

更加上大中軍的兵種劃分詳細,兵將都有各自的專業職能,以及超過這個時代的火力輸出能力,使得大中軍在此次遼東北伐之戰之中,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像大中軍這樣的軍隊,也有他們的劣勢,他們最大的劣勢就是對於火器的依賴性以及對於後勤保障的依賴性要遠超過建奴軍隊幾倍甚至於是十幾倍之多,這就對大中軍的後勤保障構成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這一次名義上大中軍是出兵十萬進行北伐,但是實質上爲了保證這十萬兵馬的運轉和作戰,肖天健其實是動用了時下的全國之力,以幾十萬人來爲前線做後勤保障的工作。

否則的話羅立也不可能囂張的敢對大淩河堡進行七天時間的不間斷炮擊,這背後主要是因爲大中軍有着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在支撐着前線的作戰行動,否則的話大中軍很難在遼東這麼快取得如此大的戰績。

雖說東路軍比較缺乏騎兵,但是李信卻依靠着大中軍強大的火力,穩紮穩打,先是在得到了更多兵馬支援之後,逐步的肅清了金州以南地區,將這一帶牢牢控制在大中軍手中之後,然後在七月底的時候率軍攻至了金州城下。

雖然金州這個時候又得到了鰲拜率領的三千鑲黃旗精銳的支援,可是在兵力對比上,卻還是遠遠弱於大中軍的兵力。

鰲拜此獠自不用多說了,這廝在建奴之中號稱萬人敵,有着巴圖魯的稱號,號稱建奴時下的第一猛將,此次皇太極將他調往金州,就是指望他能幫着羅洛渾守住金州,最好能將遼南登陸的大中軍趕回大海里面去。

但是羅洛渾在甘子井一戰受傷之後,算是嚐到了大中軍炮火的厲害,在得知大中軍來攻金州的時候,羅洛渾力主據城而守,而不能出城於大中軍野外浪戰,因爲大中軍炮火實在是太過厲害,他們建奴軍很難突入大中軍的陣線之中,往往在交手之際便會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

但是羅洛渾的意見鰲拜根本就聽不進去,鰲拜認爲正是因爲他們清軍不善於守,火力不強,更應該發揮他們騎兵的優勢,而且他這一次帶來的鑲黃旗兵馬,基本上都是騎兵,也就是阿里哈超哈營,每個人都配備了兩套鎧甲,軍將更是穿着三層鎧甲,一人雙馬甚至於是三馬,各個都弓馬嫺熟,如果放在城中守城,實在是浪費了。

所以鰲拜認爲,大中軍雖然炮火犀利,但是他們騎兵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決不能讓大中軍圍城攻打,最終這樣是守不住金州城的。

(今日特別鳴謝毛毛將軍朋友的打賞!)

第114章 迎戰第202章 被迫無奈第120章 如山推進第139章 海軍第一戰第60章 棄城第34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27章 兜頭涼水第104章 疑兵之計第137章 連下兩城第210章 大霧第6章 靳夫子第24章 言而有信第13章 另有所求第54章 兩強之戰10第9章 怒屠潰兵第79章 依舊不休第28章 撤退第67章 步騎對陣2第147章 天下譁然第31章 舌頭第206章 叱令第206章 劍指臺灣第49章 滿門盡屠第82章 波濤洶涌第174章 大炮上刺刀第19章 入甕第70章 親人相見第100章 賞功罰過第27章 兜頭涼水第187章 兵發洛陽第77章 戰雲密佈第19章 入甕第154章 納妾第79章 進展神速第36章 隴州之戰3第11章 莫名其妙第194章 令人意外的戰況第84章 恍如隔世第107章 敲詐勒索第110章 紫禁城第178章 盧氏之危第1章 民政之議第23章 交貨第12章 八隊闖將第112章 大軍來犯第182章 鄭家乞降第39章 突襲第182章 鄭家乞降第127章 討逆軍第52章 危局第134章 死士陷陣第87章 雞飛狗跳第36章 鎩羽第36章 去留自便第50章 獻策第59章 決勝4第164章 風聲鶴唳第123章 李家主將第121章 內訌第125章 時光飛逝第67章 步騎對陣2第163章 強攻敵營1第61章 退縮第84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124章 惡少第208章 再打廬州第153章 一聲嘆息第16章 同仇敵愾第50章 忠烈之臣第21章 強心劑第140章 殺雞儆猴2第11章 宿命第186章 多喜臨門第158章 撞破情愫2第90章 探視第108章 輪式火炮第141章 刺第88章 揮師汝陽第139章 徒呼奈何第51章 殘酷的開始第29章 踏上征程第213章 臨危受命第78章 噩耗第120章 如山推進第47章 盧象升的判斷第136章 人選第25章 脅迫入夥第50章 忠烈之臣第199章 改制第216章 澳洲遠征軍第80章 順義城下第139章 鐵範鑄炮第7章 誓師第37章 劃分守地第57章 禍害第70章 背水一戰第20章 火力輸出第122章 三段擊第207章 克復臺灣第85章 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