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54年憲法正式確立了黨的統一戰線在新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二、54年憲法正式確立了黨的統一戰線在新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社會經濟生活引起的民主政治的任何變化,必然引起憲法內容和形式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按照《共同綱領》的規定,領導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各項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隨着1952年開始的“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施,社會經濟關係、社會階級關係、社會利益羣體都較之新中國成立之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需要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確認;日益穩定的政治局面,也使得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一部正式的憲法的條件成熟起來。

(一)統一戰線各界人士共同制定54年憲法

1952年12月24日,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在全國政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就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的提議作了說明。來自社會各界的委員們一致贊同中國共產黨的提議。由此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等各界人士一起制定我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54憲法)的序幕。

爲了起草54憲法,成立了以毛澤東爲主席的憲法起草委員會。以朱德、宋慶齡、李維漢、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沈雁冰、周恩來、馬敘倫、陳叔通、張瀾、黃炎培等33人爲委員,在這個起草委員會中,民主黨派人士佔三之一以上。1954年1月,憲法起草委員會下屬的憲法起草小組開始工作。此後,通過參加政協會議、座談會等方式,北京和全國各大城市組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經過廣泛而認真地討論,提出了5900多條意見,對憲法草案進行了多次修改,才於1954年9月20日正式通過並公佈實施。

(二)54年憲法正式闡明瞭黨的統一戰線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史上的地位

54年憲法序言第三自然段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莊嚴地通過

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個憲法以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爲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 這一表述闡釋了54年憲法是對《共同綱領》的繼承與發展的關係,同時也肯定了統一戰線各界人士對新中國憲法的產生與發展的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54年憲法序言第四自然段又指出:“我國人民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斗爭中已經結成以中國共產黨爲領導的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今後在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完成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和反對內外敵人的鬥爭中,我國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將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由此,54年憲法正式確立了統一戰線這個革命和建設的法寶,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的歷史地位。雖然對於統一戰線在54年憲法中性質的定位與《共同綱領》是一致的,但又與之有所不同,它反映了經過建國初期的革命與建設,我國階級力量關係的變化,反映了國家由革命到建設引起的統一戰線任務的變化,統一戰線的性質也由“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爲“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在表明了我們黨和國家要繼續堅持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統一戰線範圍的擴大。

(三)伴隨着54年憲法被擱置,統一戰線遭受摧殘

54年憲法頒佈實施後的前兩年,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得到了比較好地實施,黨的統一戰線事業,也隨之向前邁進。但遺憾的是,隨着1957年以後反“右”鬥爭的擴大化,54年憲法對於統一戰線的規定,非但沒有成爲促進統一戰線事業發展,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強有力的保障,維護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的“人權之盾”,反而被拋到九霄雲外,統一戰線也被強權破壞,未能完全發揮54年憲法所確認的“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完成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的作用。

“一部憲法凝聚了一個時期人們對法治的體認和信仰。而體認和信仰的培育及生成則需要心理的沉澱,須具備一個必要的時間週期。”客觀地說,54年憲法在一定程度

上體現了當時中國共產黨人、民主黨派人士和社會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對民主法治社會的憧憬與嚮往,也反映了當時許多善良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的對法治的體認和信仰。

然而,在我們經歷了幾千年封建社會和短暫的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上,從整個社會和普通公衆來講,沒有形成一個真正蘊藏於社會和民衆之中的對現代法治的體認與信仰。從清朝末年的立憲運動到1954年憲法形成的過程中,準確地說,是中國社會中的一部分接受了西方近現代法治文化薰陶與尋求救國圖強的人們(儘管這部分人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在祖國大地上追求國富民強的目標和民主法治的過程,所以,民主憲政的種子沒有切切實實地紮根於我們社會的土壤中,沒有真正地植根於我們廣大民衆的心靈深處。另外,從人類建立了法律是文明社會管理的必備要素的共識後,人類孜孜以求要樹立法律的至上權威。在樹立憲法權威的過程中,完備的憲法規則體系是重要的一環,但有憲法法則不等於有憲法權威,因爲反映社會公平、正義,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憲法規範,不能自然而然地轉換爲社會的良序善俗,它不僅需要具有普遍憲政意識的社會成員的支撐,而且需要與之相應的一套完備的貫徹實施的機制作保證。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在54年憲法頒佈前後,社會成員並沒有形成普遍憲政意識,也沒有建立起與54年憲法貫徹實施相應的一套完備的保障機制。事實上,我們今天還在爲實施憲政,培養社會成員的法治意識而努力,還在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憲法保障機制的建設。

由此可見,建國初期我國法治成長因素的薄弱,法治建設環境的脆弱性。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具有現代規範形式的54年憲法,面臨沒有普遍憲政意識的社會基礎與有效的監督保障運行機制時,其被擱置並遭受無情的踐踏與破壞,也就不足爲奇。在整部憲法被無視的年代,對於憲法中關於統一戰線的保障性的規定能得到實施自然就成了奢望。進而,54年憲法確認的統一戰線,連同國家的其他各項制度被摧殘達20年之久也就不難理解。

(本章完)

二、牢牢把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一主題,全面加強自身建設二、創立人民民主理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的內涵論社會轉型期的統一戰線_一、轉型期的社會分化爲統一戰線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民主監督思想及其規範與發展_一、鄧小平的民主監督思想發揮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功能_一、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的可行性一、深刻認識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素質能力建設的現實必要性和極端重要性三、鞏固和發展新時期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爲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奮鬥二、統一戰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大有作爲三、75年、78年憲法記錄了黨的統一戰線在新中國建設史上的曲折二、“一國兩制”的實施,使我國形成了兩種法律制度並存的局面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設中不斷進步四、在以教學科研爲中心中定位,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學院的整體功能發揮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功能_二、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面臨的難得機遇新時期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重大發展_一、《意見》體現了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民主監督思想及其規範與發展_一、鄧小平的民主監督思想發揮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功能_二、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北京民革的發展看參政黨建設_三、不斷創新,提高履行職能的水平新世紀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趨勢_一、多黨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紀中將長期存在新時期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重大發展_二、《意見》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二、統一戰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大有作爲四、在以教學科研爲中心中定位,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學院的整體功能社會公正及其實現途徑_二新時期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重大發展_一、《意見》體現了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對加強社區統戰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區統戰工作的特點和難點五、在開放互動中定位,進一步優化社會主義學院發展的外部環境從綱領的兼容性看民主黨派的政黨獨立性_二、世界各國政黨綱領發展變化的突出特點二、如何做“五型”幹部二、54年憲法正式確立了黨的統一戰線在新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第一時期研究狀況的概述和分析二、創立人民民主理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的內涵政治文明建設與利益表達機制的建全與完善_二實施中華民族凝聚力工程的方式與載體_二、當代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發展趨勢從綱領的兼容性看民主黨派的政黨獨立性_一、民主黨派綱領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發揮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功能_三、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二、在以學員爲主體中定位,進一步突出社會主義學院的教學特點對加強社區統戰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區統戰工作的特點和難點新時期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重大發展_一、《意見》體現了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新時期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重大發展_一、《意見》體現了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四、“一國兩制”的實施,爲大陸、港、澳、臺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鑑法律文明成果的歷史二、牢牢把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一主題,全面加強自身建設新中國憲法變遷與統一戰線_一、《共同綱領》首次使黨的統一戰線呈現在憲法性文件之中二、北京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工作機制上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發揮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功能_二、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統一戰線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大有作爲新中國憲法變遷與統一戰線_一、《共同綱領》首次使黨的統一戰線呈現在憲法性文件之中從北京民革的發展看參政黨建設_一、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一、什麼是“五型”幹部論社會轉型期的統一戰線_一、轉型期的社會分化爲統一戰線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二、在以學員爲主體中定位,進一步突出社會主義學院的教學特點從綱領的兼容性看民主黨派的政黨獨立性_一、民主黨派綱領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_一、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統一戰線三、堅持完善新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北京民革的發展看參政黨建設_四、團結共事,努力保持黨內的和諧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文明與黨在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三、“一國兩制”的實施,使我國呈現出多法域並存與發展的格局一、中華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三、鞏固和發展新時期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爲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而奮鬥民主監督思想及其規範與發展_三、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進一步加強民主監督的三化建設四、在以教學科研爲中心中定位,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學院的整體功能試論憲政與黨內民主_二三、積極創新培訓形式,努力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論社會轉型期的統一戰線_一、轉型期的社會分化爲統一戰線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從北京民革的發展看參政黨建設_一、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面臨的嚴峻挑戰政治文明建設與利益表達機制的建全與完善_二新中國憲法變遷與統一戰線_一、《共同綱領》首次使黨的統一戰線呈現在憲法性文件之中對加強社區統戰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區統戰工作的特點和難點從北京民革的發展看參政黨建設_四、團結共事,努力保持黨內的和諧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學院教育體系_一一、什麼是“五型”幹部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內在聯繫四、82年憲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黨的統一戰線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加強社區統戰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強社區統戰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綱領的兼容性看民主黨派的政黨獨立性_一、民主黨派綱領發展變化的主要特點四、在以教學科研爲中心中定位,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學院的整體功能二、54年憲法正式確立了黨的統一戰線在新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四、82年憲法及其修正案昭示着黨的統一戰線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第一時期研究狀況的概述和分析新世紀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趨勢_一、多黨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紀中將長期存在一、深刻認識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素質能力建設的現實必要性和極端重要性論社會轉型期的統一戰線_二、社會整合是轉型期統一戰線發展的現實依據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北京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設中不斷進步二、北京民主黨派在參政議政工作機制上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二、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民主監督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三、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再造歷史的輝煌,早日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二、創立人民民主理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民主的內涵統一戰線領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三、在提升教學科研能力中定位,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學院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一、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概念和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三、發揮統一戰線優勢,再造歷史的輝煌,早日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二、借鑑歷史經驗,“反獨促統”,發展和壯大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三、75年、78年憲法記錄了黨的統一戰線在新中國建設史上的曲折一、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概念和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從北京民革的發展看參政黨建設_三、不斷創新,提高履行職能的水平論社會轉型期的統一戰線_三、社會轉型期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時期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的重大發展_一、《意見》體現了鄧小平統一戰線思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_一、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和統一戰線新世紀中國政黨制度的發展趨勢_二、多黨合作制度將在迎接新的挑戰中發展完善第二、實踐“三個代表”需要發揮統一戰線的獨特優勢和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