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鄴城的決斷

司馬懿是撤回了洛陽,但撤回來的士卒只有不到五千人,加上留守的辛毗所部,加起來也只有九千左右的士卒。

要憑藉這些士卒,還是戰敗而歸,士氣低落的士卒守衛洛陽,司馬懿實在沒這個信心。

但.一時半會兒的,上哪兒去找援兵啊。

朝廷的援兵,到現在不見蹤影,到底還需要多久才能抵達洛陽,只有天知道。

而周邊的魏軍,基本都處在重要位置上,孟津渡現在雖然暫時無恙,但也不知道還能守多久,虎牢關那邊是河北援軍來援的通道,也是自己等人最後的退路,也不能輕易失去。

沒兵可調了啊。

而自從司馬懿敗退回到洛陽後,辛毗的態度先不去說他,司馬懿相信,再怎麼樣,辛毗也不會選擇投降蜀賊。

但洛陽城內的世家大族們,甚至是隔着一條黃河的河東,河內世家大族們,是不是還能跟以前那樣支持大魏.司馬懿自己心理都沒有底。

反正,如果他司馬懿不是洛陽守將,而是河內司馬家家主的話,這時候真的會嘀咕一下,是不是有投降大漢的可能性。

每個世家的情況不一樣的,和司馬家這種早早把籌碼壓在曹魏身上的情況不同,河東,河內,包括洛陽城內,也有很多世家大族,其實並沒有完全倒向大魏的。

這些人一旦作亂,爲了自身利益放手一搏的話.司馬懿真的可能彈壓不住。

說到底,司馬懿現在還是缺少足夠的兵力。

因此,思來想去,司馬懿決定,從孟津渡調兵。

大不了,我孟津渡不要了,河東,河內世家的聯繫和物資補給我也不要了,就指着洛陽過日子了。

只要守住洛陽,撐到河北郡兵從虎牢關來援,那麼蜀賊必退,到了那個時候,孟津渡自然也就回來了。

甚至,撐不到河北郡兵到來也沒關係,只要東吳那邊給點力,真的威脅到了襄陽或者是江陵,那麼蜀賊爲了防止後路有失,也必然會主動撤軍到了那個時候,洛陽也算是守住了。

至於虎牢關.這個真的不能調的,司馬懿總要給自己留最後一個後手。

萬一真的守不住洛陽,那就只能從虎牢關方向撤軍,撤入兗州再說了。

經過慎重考慮之後,司馬懿給還能保持聯繫的孟津渡下達了命令,讓他們棄守孟津渡,退入洛陽堅守。

在司馬懿看來,孟津渡那邊,自從自己派過去一萬援兵之後,應該還有兩萬人左右在據守,而進攻孟津渡的蜀賊,大概在一萬七八千的兵力左右.就算算上那些弘農郡臨時徵召的炮灰,也不會超過兩萬五千人。

只要自己的兩個兒子不浪,撤回個一萬五千多人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這樣的話,外圍的蜀賊總計兵力大概是五萬多人,而自己守衛洛陽城的兵力,也在兩萬五千人左右.這樣,洛陽還是有底氣可以守住的。

至於朝廷方面這個司馬懿沒法指望。

畢竟蜀賊都已經發動北伐三個多月了,都已經從太和五年打的太和六年了,朝廷連點動靜都沒有,你能讓司馬懿指望什麼?!

其實吧,這點上,司馬懿還真的有點錯怪大魏朝廷了。

從太和五年的十一月,蜀賊圍攻洛陽的消息傳到鄴城之後,曹叡就火急火燎的召集了陳羣,劉曄,滿寵等人,商議救援洛陽的計劃。

按照曹叡的想法,是再次啓用當初在洛陽的手段,召集屯田民爲兵,組建臨時軍團,南下救援洛陽。

曹操留下的屯田制度,在關鍵時刻,是真的能讓大魏續血救命的。

但問題是,河北之地不同於河洛,河洛地區是曹操最早實行屯田民制度的,同時也是執行的最完善的地方,再加上當時曹叡不要命的三丁抽一,捨棄一年的農業收入,這才能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爆出十萬屯田兵來,嚇的諸葛亮等人不敢輕易往洛陽進發。

可在河北,這裡原本就是袁紹的地盤,世家大族的勢力又非常的龐大早年袁紹可沒有搞什麼屯田民制度。

後來曹操擊敗了袁紹,陸續收復了河北各地,並且移居鄴城,把這裡當成自己的老巢來治理.雖然陸續也推廣了屯田制度,但那個時候曹操,已經不是在兗州和許昌時期,那個頭比較鐵的曹操了。

曹操深知這個時代的特性,沒有世家的幫助,哪怕是他也無法完全掌控所有的事情。

如果當初赤壁一戰,曹操大獲全勝,一舉征服江南,那麼曹操挾大勝的威望,說不定能對河北等地的世家壓制一些,推廣有利於曹魏的政策。

可赤壁一戰,曹操敗了後來面對河北世家的利益訴求,曹操也做出了不少的讓步。

否則的話,曹操憑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恢復赤壁大敗之後的元氣,隔年就能對盤踞在關中的涼州集團用兵。 別的不說,屯田民,整個河北地區,只有三十萬戶,並且分佈在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個州的地方。

河北世家們佔據的良田,連曹操都無法輕易撼動,只能是在一些無主或者是山區土地,進行這些屯田安置流民的工作。

現在要把這些地方的屯田民召集起來,到鄴城集中恐怕就不是一個月之內能解決的問題。

更別說,還要分發軍械,進行一些簡單的操練屯田民到底是農民,他們不懂軍陣,不懂配合,如果就這麼直接讓他們上戰場,恐怕遇到一點挫折就能一鬨而散了。

這也同樣需要時間。

而經歷過這些整訓,操練,從鄴城到洛陽之間的行軍距離,至少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前後加起來,沒有三個月,根本不可能完成這些事情。

而有這三個月的時間,說不定曹真都已經率領河北郡兵平定公孫淵叛亂,並且南下支援洛陽了。

畢竟,根據曹真傳到朝中的軍報,他在進入幽州後直接輕兵突進,在遼隧跟倉促應戰的公孫淵麾下大將卑衍、楊祚打了一場,大獲全勝。

如今曹真已經掉頭,直逼公孫淵的老巢襄平,並且在首陽山附近,逼迫公孫淵決戰。

甚至,曹真信誓旦旦的向朝廷保證,大概到十二月底左右,他就能平定公孫淵叛亂,然後回軍南下,一個月回返鄴城,一個月南下支援洛陽。

所以,曹真希望駐守洛陽的司馬懿,能撐到明年開春二月底,三月初。

曹叡接到了曹真的戰報後,仔細算了一下時間,發現就算他現在召集屯田民成軍,到最後能抵達洛陽,好像最早也需要到三月中旬的樣子。

這樣的話,還不如等曹真回軍呢。

但前提是,曹真要能儘快的擊破公孫淵才行.如果有什麼延遲耽擱的話,還是很麻煩的事情。

爲此,曹叡決定暫時先等等看看,如果十二月上旬曹真的戰報還是在跟公孫淵僵持的話,那他不得不下令,召集屯田民爲兵了。

而到了十二月初,曹真再次送來了遼東的戰報,而且這次,是徹底的捷報——在太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曹真在首陽山大破公孫淵主力大軍,公孫淵及其子公孫修,僅帶百餘騎護衛遁逃。

曹真親自領兵追趕,終於在襄平城東南八十里處,追上公孫淵父子,親手斬殺。

到此爲止,遼東公孫淵父子的叛亂,就算是大致結束了。

當然,戰報上還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說曹真爲了儘快的平定公孫淵餘黨的叛亂,震懾遼東野心家和周邊羌胡異族,一舉斬殺了公孫淵任命的相國級官員二千餘人這事兒曹叡就當是沒看到了。

沒辦法,在現在的局勢下,曹真沒有足夠的時間在遼東常年駐紮下來,安撫地方,他能做的,就是震懾一時,讓所有心懷異心的人不敢有所行動,這樣曹真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撤兵遼東,南下支援洛陽。

曹叡也明白自己族叔的意思,或者說,曹真如果不這麼做,導致遼東騷亂頻發,那曹叡最後還得怪罪這個族叔。

不是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是時機不對,曹叡也明白,非常時刻用非常手段的道理。

而這麼一來,曹叡也終於是可以鬆口氣了。

曹真平定了遼東叛亂,不日既可揮軍南下去支援洛陽,那就不用曹叡動用什麼屯田民了。

畢竟,曹叡也不想再跟在洛陽那會兒一樣,再損失一年屯田所收入,被逼的不得不跟河東世家和潁川世家們低頭,用利益來換取足夠的錢糧,保證河洛穩定了。

既然曹真可以在預定的計劃內南下,那曹叡就立刻下旨給鎮守在洛陽的司馬懿,讓他務必堅守洛陽到三月份。

守到那個時候,哪怕最後洛陽失守,也不是他司馬懿的責任,但如果不能守到,那哪怕最後洛陽沒丟,他司馬懿也要被問責。

畢竟,河洛世家的抱怨,現在都已經通過某些世家大族的渠道,傳到他這個天子耳朵裡了。

真要到了非要找替罪羊的時候,那曹叡是真的不介意,把司馬懿推出去的。

而司馬懿接到這樣一份詔書的司馬懿,差點當着辛毗的面,直接把詔書扔到地上。

真的,司馬懿真的差點沒忍住。

特麼老子現在連能不能守到一月底都不確定,居然還要我守到三月份?!

天子嗯,不是,是朝中,朝中必有奸臣,熒惑君上!!!

第343章 調整第32章 江夏第132章 攻取荊南第931章 勸說第538章 魏延的想法第302章 于禁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530章 郭淮的後手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43章 輸了第1065章 姜維東進第830章 曹叡的魄力第709章 異動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1196章 識破和突圍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143章 龐統第1115章 “河東大捷”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17章 糜竺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366章 作戰準備第1081章 情報可靠性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192章 沼澤改田第54章 劉備歸來第111章 變調的智激周瑜第301章 收降第592章 變小心的馮習第993章 真正的目的第495章 柳隱第941章 誤判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710章 成都議事第601章 柳隱的壓力第67章 黃祖異動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679章 黃元叛亂第1066章 倒黴蛋張承第1177章 決斷第89章 救援魏延第367章 花關索第825章 議定出兵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593章 艱難行軍中的張郃第264章 再見面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1184章 急襲第700章 收尾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64章 博望之戰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113章 進軍陸口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1158章 背鍋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684章 各自打算第19章 練兵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1087章 應對第1227章 對外用兵第258章 朴刀和苗刀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745章 平叛策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4章 主僕第494章 違令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706章 拖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569章 留守的文欽第518章 二將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385章 牂牁郡的發財道路第125章 借將第1159章 分工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325章 石苞獻策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299章 于禁的處境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741章 教子第315章 退敵第212章 投石車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644章 議事(一)第111章 變調的智激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