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歪打正着

陸遜當然是這個時代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之一,他的才能真不下於當世的任何一人,只是暫時還沒有受到當世人的認可而已。

沒辦法,這時空,有個要死要死但就是沒死成的周瑜在,東吳的軍事第一人,就永遠是那個雄姿英發的男人。

但,這並不代表陸遜在能力上,會比周瑜差。

歷史上的陸遜,可以說東吳中期的擎天巨臂,正是因爲他在江陵鎮守,導致曹魏始終不敢南下江陵,而又是因爲他在石亭大破了曹休,把曹休給打的鬱鬱而終,才使得曹魏暫時放棄了對東吳採取戰略主動,打算先集中精力搞定蜀漢再說。

雖然這裡面是有諸葛亮給的壓力實在太大的緣故,但也有曹魏確實在東吳這邊佔不到便宜的原因。

而這一切,就是因爲陸遜。

但.有一說一,陸遜的戰略能力和領兵能力,都沒有任何問題,確實稱得上是當世前五的存在。

可陸遜的用兵思路和習慣,卻也有着不小的問題。

往好聽了說,陸遜的用兵比較謹慎,從不做無謂的冒險。

往難聽了說,陸遜用兵,那是有便宜佔就佔,一旦遇到麻煩,那寧可先退,保證自己的既得利益爲先。

這點上來說,其實陸遜和這個時空的張溪,應該是很有共同語言的。

你很難說陸遜的這種用兵風格是自身的性格使然,還是受到了當時東吳“據江自守”的戰略影響,但總之,仔細去觀察一下陸遜在鎮守江陵期間發動的數次對襄陽的進攻,基本都是以虎頭蛇尾結束的。

只要陸遜察覺到魏軍有大規模來援的可能,那陸遜是絕對不會選擇在局部硬拼,去換取更大的戰果的。

往往在這個時候,陸遜寧可選擇撤兵,保住現有的局面,然後再看看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可以爭取。

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陸遜在察覺到西北方向的潁陽出現魏軍後,下意識的就在考慮,魏軍的兗州軍是否已經進入了汝南,協助汝南防禦了。

從某種程度上去考慮的話,陸遜覺得也不是不可能的。

本來陸遜就對曹休多出一倍的兵力有些奇怪,仔細分析後陸遜認爲,很有可能是汝南郡附近的潁川郡和兗州已經出兵,否則的話,曹休是無論如何也湊不到五萬大軍進攻淮南的。

可問題是,如果兗州軍真的已經提前進入了汝南,那麼曹休是否會全部用來投入到作戰中,這就有點不好說了。

汝南到底是曹休的老巢,已經經營了快十年了,即使按照常規的想法去推測,即使要出兵淮南,曹休也不會不在汝南安排下留守的軍隊。

根據汝南郡的大小,以及各縣的位置分佈,這個留守兵力,可能在五千到兩萬人不等.都有可能。

而如今潁陽出現魏軍,人數還在三千左右,這就說明曹休的留守部隊至少是超過五千人的,合理估計,至少在一萬人以上。

否則潁陽怎麼可能出現這麼多的魏軍。

而且,這支魏軍突然出現在潁陽,而不是其他方向,也不由得讓陸遜不得不多想一下。

潁陽可就在汝陰的西北方向不到三十里的地方,而自己剛剛纔攻下汝陰縣不到三天,魏軍就已經到了潁陽,是不是可以說明,其實自己的偷襲舉動,魏軍早就已經察覺到了。

那麼會不會有更多的兵力在潁陽集結,對自己的側翼製造威脅?!

又或者,這些士卒,是曹休留下的後手,準備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接應他撤回汝南的兵馬?!

這裡面的可能性,陸遜必須要弄清楚,同時做出合適的應對方案才行。

因此,陸遜暫時沒有給徐盛派去使者通知自己的情況,相反,他讓朱據領兵五千,去潁陽進行試探性的進攻。

得搞清楚,汝南郡的魏軍,接下來還有什麼舉動。

事實上,陸遜其實猜對了一半,潁陽的魏軍,確實是徐質帶領的,準備在曹休戰事不利時,接應曹休退回汝南的一部分兵馬。

但這個時候,徐質其實並沒有接到曹休被人堵在當塗縣的消息,他之所以領兵來到潁陽,也不是察覺到了陸遜偷襲了汝陰這一切,可以說是陰差陽錯,又可以說,是歪打正着。

事情還得從曹休領兵進攻汝南之後開始說起。

徐質是曹休留下的後手,一開始呆的位置,自然也是上蔡,曹休的大本營。

只有在這裡,纔是最方便集結各縣部隊,然後去接應曹休的位置。

但是呢,在上蔡,還有一個被曹休掛名“留守”的高堂隆在呢。

理論上講,高堂隆這個留守,可是要比徐質這個偏將要來的職位高的多,更別說高堂隆還是陳留太守。

一郡太守,雖然在曹休面前不算什麼,但在徐質這個偏將面前,他就是高官了。

ωwш ●TтkΛ n ●℃o

而且吧,高堂隆這個人呢,是一個忠於職守的好官。

雖然高堂隆也知道曹休給他所謂“留守”的位置,只是在照顧他的面子,並沒有指望他做什麼事情,但高堂隆覺得,既然自己擔了這個位置,就該做這個位置該做的事情。

所以,高堂隆是真的代替了曹休,開始管理汝南郡日常的工作。

不僅是政務,還有軍事方面,高堂隆也毫不客氣的過問了起來。

如今曹休在外征戰,高堂隆雖然不懂軍事,但也知道後勤糧草的重要性,既然自己都是留守了,那肯定要幫曹休處理好後勤保障的事情。

當然,如果高堂隆只是插手這些事情的話,徐質也不會多話,畢竟這些事不僅需要有人來處理,而且高堂隆確實乾的也不錯。

一直到高堂隆下令汝南各縣抽調部分兵馬,前往上蔡集合徐質坐不住了。

這位“留守”是想幹什麼?!

這些兵馬,可是曹休留給徐質,在萬一戰事不利的時候集結起來,接應曹休後撤回汝南的重要力量。

如今卻被高堂隆抽調了一部分出來,這要是高堂隆下令讓這些士卒去幹其他的事情,而曹將軍又需要支援的時候,自己拿頭去接應曹將軍麼?!

因此,徐質不得不去找高堂隆,希望高堂隆給自己一個解釋。

高堂隆對此,其實很不開心的。

徐質不過是一員偏將,在軍中安排好軍務就是他的職責,怎麼還跑來質問自己調兵是幹什麼用的?!

這不是你徐質該問的事情,也不在你徐質的職責範圍之內。

一個偏將軍而已,居然跑來質問一郡太守,同時也是曹休親自任命的“留守”?!

高堂隆對此當然是非常的不滿。

但是呢,高堂隆這個人吧,雖然是文人,有着文人的通病,比較執着於禮法和規則。

可高堂隆也不是腐儒,不會沒事兒就看不起武人,也不會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好歹是問清楚了,徐質以什麼理由來質問他。

在得知徐質有曹休的命令,需要在關鍵時刻去支援曹休後,高堂隆的不滿已經消失了大半了。

事實上,高堂隆抽調各縣士卒的原因,其實也是對曹休有着一些擔憂。

但問題是,高堂隆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懂軍事,雖然有擔憂,但無法說出到底擔憂的點在哪裡.因此吧,高堂隆覺得,要不自己先把兵馬給抽調起來,萬一真的有什麼意外,他也不至於會手忙腳亂。

一聽高堂隆這麼解釋,徐質頓時也是鬆了一口氣。

敢情這位留守,也不是隻會讀死書的書呆子,他也能想到曹大將軍留下的後手啊。

但是不能這麼幹啊!!!

咱們一共就沒剩下多少士卒了,分佈在各縣的目的,一方面是爲了守衛地方,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

現在你突然把一部分士卒都集中到了上蔡,將來真要有意外,各地守備空虛不說,光靠這點兵力根本也不夠去接應曹將軍的啊。

這不是白耽誤功夫,空耗糧草嘛。

徐質這麼一說,高堂隆聽着也覺得有道理果然是因爲自己不懂軍事,結果不小心犯了錯了。

高堂隆這個人吧,作爲大儒,還是很有風骨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既然自己錯了,那就承認,然後也願意低下頭來,詢問徐質,是不是要把這些士卒再遣散回各縣去。

已經錯了一次了,高堂隆也不敢瞎做主,所以問了徐質。

徐質心說得虧你問了我,要是不問,麻煩可就大了。

高堂隆大概抽調了五千人左右到上蔡。

抽調人來上蔡集結不是什麼大事,高堂隆有這個權利,士卒也必須聽從軍令。

但你要是抽調了人過來,卻啥事兒都不幹的又給放回去士卒也許嘴上不會說什麼,但心裡肯定都會有怨言的。

真當行軍作戰是旅遊是吧,這一路上奉着軍令趕路,也不是那麼好受的。

結果到了地方集結,卻沒有任何作戰任務下派,又讓士卒回去.來回耍人好玩麼?!

嚴重影響軍隊士氣啊。

放是肯定不能就這麼放回去的,哪怕隨便給士卒們找點事兒做,都不能馬上放回去。

徐質想了一下,給高堂隆出了一個主意。

要實在不行,高堂隆就給他一個命令,從五千士卒中抽出三千人來,讓徐質帶着這三千士卒去巡查汝南各縣的地方防務,剩下的兩千人,高堂隆就留在上蔡,跟上蔡本來就有的三千士卒混編成一支五千人的留守部隊,作爲後手。

雖然這麼做有左手倒右手的嫌疑,但好歹不算讓這五千調來的士卒都沒事兒幹。

而且,這也算是在踐行曹將軍的命令。

如果什麼問題都沒有,曹將軍在前方作戰順利,那麼這三千人調出來巡查防務也說的過去,如果曹將軍真的遇到了什麼意外,那麼徐質的三千人就算第一支接應部隊,也可以有個提前準備,高堂隆也可以立刻以五千留守士卒作爲第二批支援部隊,快速來援。

聽完了徐質的建議,高堂隆覺得吧,這主意還真的挺不錯的,就照辦了。

然後,徐質帶兵巡查各縣,就這麼一路走下來,來到了潁陽縣。

再然後,徐質就得知了汝陰失守的消息。

第826章 北伐前哨站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1136章 出賣第1112章 甄城第770章 曹魏動向第631章 單挑第936章 蒲阪津之戰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617章 吳懿突陣第1171章 一請司馬懿第988章 巧合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954章 不對勁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77章 練兵衝突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1012章 誘敵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478章 爭論第1162章 三年後(三)第895章 石苞的心思第84章 沉船截江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83章 議策第610章 前鋒至第707章 治理雍州第888章 巡江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411章 冀縣平定第888章 巡江第944章 撤軍準備第623章 進攻和撤退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803章 三方應對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256章 鍊鐵第1041章 劉協的難題第761章 爭議第298章 許褚奪營第913章 戰略微調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489章 閒着容易出事兒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889章 孫權的顧慮第71章 博弈第232章 鹽第522章 五丈原上第13章 吹牛第657章 疑兵計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1020章 兜圈子第577章 接應第874章 杜約第269章 清閒第605章 下一階段第1187章 兩線失敗第883章 嚇退第933章 魯陽第1007章 襄陽情勢第193章 諸葛亮視察第1222章 經濟戰第2章 面試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679章 黃元叛亂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448章 混戰過後第540章 散關之戰第136章 江陵決戰(三)第524章 郭淮的狡辯第1086章 搶攻第107章 魯肅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747章 叛亂始末第174章 又回來了第882章 破城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46章 家內瑣事第903章 調任和妥協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738章 青儲第902章 折中第1160章 三年後(一)第60章 授徒第842章 各方反應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377章 戰後處置第52章 軍中嬉戲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894章 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