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東吳有變

諸葛亮真沒那麼髒心爛肺,變着法的忽悠這些世家們.他選定這批世家,是有他的想法的。

走私這種事兒,其實最大的要求,還真不是哪個世家家大業大或者人脈更廣.最重要的,就是看魄力和行動力。

當天晚上沒有到訪刺史府的世家,說明前後顧慮太多,魄力和行動力不足,也根本不適合參與到走私的事情中來。

參與進來反而容易壞事。

因此,諸葛亮真沒有要換人的想法。

但諸葛亮蔫壞啊,他就不這麼說,目的,就是想要從這些世家的手裡,套出張溪急需的救災物資出來。

都是聰明人,有些事情,不需要說的太明白,你認爲是要保住名額也好,你認爲是要交投名狀也罷,這些東西你不掏出來,諸葛亮其實也不介意這次的走私世家的名單中,少掉那麼一兩個世家的。

諸葛亮太清楚這些世家們的做派了,你不能跟他們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在明面上去說,去做,這樣他們反而會認爲你有求於他們,只要把事情放到檯面底下,他們的心態立刻就變了,反而會變得是世家有求於朝廷。

再加上諸葛亮給出的利益,也是實打實的,兩倍於大漢的糧價,要是放到曹魏那邊的糧食市場上,那就是150%的利潤空間。

這個利潤空間,有的是人願意主動走私運糧來長安呢,又不是非要有求於關中世家們的。

說真的,也就是關中世家們欺負張溪不懂這裡面的道道,如果真的按照這些世家們所說的五倍蜀中糧價,這個價碼要是宣揚出去,你信不信,曹丕都敢自己私下走私一批糧食送來長安。

150%的利潤空間,已經足夠讓這些世家們冒險去走私了,至於後面的徵稅,要自己先墊款,這都是常規操作,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

而諸葛亮真正的殺招,是他安插在走私隊伍中的官方人員。

這些官方監督人員,一方面是告訴這些世家,只要把糧食運輸到了大漢境內,甚至只要距離大漢邊境不遠,一旦遇到危險,他們可以調動附近的大漢軍隊保護他們,這麼一來,無形中可以降低不小的風險。

畢竟這年月也不太平,兩邊官方能搞定,這一路上的山賊盜匪可不太好搞定,有了官兵的威懾,能省下不少的成本。

但同樣的,這些官方人員一直跟隨走私隊伍行動,走私路線和走私關係一旦熟悉了,官方如果想要踢開世家,自己搞走私,也就有了渠道了。

諸葛亮就是在告誡這些世家們,別想瞞着朝廷搞貓膩。

你幫着朝廷做事,朝廷自然不會虧待你們,該有的好處肯定會給。

但如果你揹着朝廷乾點啥不利於大漢的事情,那麼大漢隨時可以找人替代你,甚至自己上,都行。

雖然說,在早期這麼做,諸葛亮並沒有足夠的底氣,沒有這些世家帶路和人脈積累,他做不到替代世家的地步。

但世家們同樣也很清楚,其他的條件都可以再談,估計這條,諸葛亮是打死不會讓步的。

要麼就一拍兩散。

可關中世家,真的會放棄這種發財的機會麼?!

說實話,參加了晚上會議的關中世家們,也確實有不少人在猶豫的。

畢竟,獲利雖然不少,但跟原本的條件比起來,差的也有點多,真要做了肯定是賺的,但肯定不如原本的條件賺得更多。

多少心裡還有點不平衡呢,諸葛亮再來這麼一手.主動權掌握在朝廷手裡了,世家們也怕就這點錢,也賺不長遠。

可就在關中世家們猶豫,打算拖一拖,看看能不能漲點價的時候.某個雍州刺史府的知情人士,又傳出來消息了。

陳祗也是倒黴催的,上次他傳了一趟小道消息,這次還得是他來——傳言朝廷也在跟荊州世家們洽談類似走私的事兒。

那意思吧,一旦雍州這邊走私的事情不成,朝廷就會把目光放到東吳那邊。

江東可也是產糧大區啊,而且經過十幾年的改造,就在荊州的長沙郡,如今已經有了一定產量基地的規模了。

在那邊走私糧食,可比在關中走私糧食方便多了。

換句話說,大漢朝廷其實也沒打算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如果雍州的世家不願意參與這個走私的事兒,那就算了,反正江東那邊也不是沒有糧食走私的渠道,這錢啊,荊州世家未必不願意賺.誰讓諸葛亮算是半個荊州人呢。

這麼一搞,關中世家哪裡還坐得住。

不答應的話,關中世家沒錢賺,大漢朝廷可一點都不會虧。

還是答應吧,雖然賺的不如預期的那麼多,但實話實說,要是朝廷真的給這麼多錢來收購糧食,又何必走私呢。

曹魏那邊有的是人願意把糧食送過來呢,還是曹魏朝廷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那種。

這事兒吧,基本就解決的差不多了,諸葛亮在跟這些世家們大概商定了一個框架後,這事兒就撒手不管了。

接手的人,是費禕。

費禕也是不容易,突然的接到了朝廷的調令,被任命爲戶部左侍郎,然後就一紙公文,從荊州調任到長安,來主持長安的糧食走私和組建中原情報網的事宜。

可憐的費禕,他剛剛從江東出使回來,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立刻上路,趕到了長安。

也正好,費禕直接就在長安見到了諸葛亮,然後當面彙報了這次他出使東吳的所見所聞。

“東吳恐有變!”

這是費禕一臉凝重的給出的判斷。

諸葛亮和張溪一聽這話,臉色也跟着凝重了起來。

費禕這些年主持情報工作,性格跟早年有了明顯的變化,變得沉穩了不少,也謹慎了不少。

費禕這個人吧,其實早年的性格是有些大大咧咧的,說好聽點,那叫爲人豪爽,重諾輕財,說難聽點,那就是過於天真,待人沒有防備。

要不然在歷史上,也不至於對一個降將這麼信任,最後被人刺殺了。

自打張溪主政南郡的時候,跟諸葛亮商量,把費禕調到荊州,主持情報工作後,費禕在接觸了那麼多爾虞我詐的情報信息後,人變的謹慎了不少。

尤其是主持情報工作的特殊性,導致費禕見過太多的逢場作戲,當面笑哈哈,背後捅刀子的事情,也親眼看到過很多因爲一時不慎而導致事蹟敗露,細作身死的實例。

這讓費禕對情報工作的保密性,有了直觀的瞭解,也改變了一些費禕的爲人處世原則。

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再一個,常年主持情報工作後,費禕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對情報工作的分析和研判,往往需要結合多方面的情報後再得出結論,而即使得出了結論,也不能完全信以爲真。

這也是費禕很少對情報做出自己判斷的原因.情報線上,爾虞我詐的情況太多了。

但是一旦有些事情被費禕認可爲“很有可能發生”,那這事兒,基本八九不離十的,就是真的會發生。

費禕不會對情報工作做出明確判斷,是基於他主持情報工作的嚴謹性,萬事要留個“萬一”.可諸葛亮和張溪,可不會把費禕所說的“很有可能發生”,當成是一種主觀推測。

因此,諸葛亮和張溪一聽費禕判斷“東吳恐有變”的話之後,立刻相信了費禕的話,諸葛亮甚至直接問起了,東吳有哪些地方不對勁的。

然後費禕就一點點的,娓娓道來。

“禕此番前往江東拜謁吳主,吳主待禕與往日倒無相異,官員來往接待也一如既往,只是以禕在江東所見,結合襄陽給到情報,禕以爲,吳國恐有異變。”

“此非禕之妄測,禕至江東之時,已是臨近年尾,往常此時,東吳甚少朝會,吳主孫權亦甚少接見重臣,然近月間,孫權先後召見過張昭,周瑜,孫盛,顧雍,步騭,朱然,程諮.甚至禕聽到傳聞,遠在下邳駐紮的陸遜,徐盛二人,也曾被孫權以述職爲名,調回建業面見過一次。其中文武皆有,實在不符合以往慣例。”

“其二,據當地細作密報,數月間,東吳兵馬調動頻繁,對外宣稱調防,吳中兵馬確實調至建業,但建業兵馬卻並未調至吳中,去向如何,細作尚未查明。”

“其三,據江夏文太守來報,近日江東水軍出操頻率增多,雖也按照盟約提前通知了文太守,但根據文太守所言,以往冬日,江東水軍甚少出操,如今異動,恐其有詐。文太守雖已加強防範,然依然心有不安,故此上報襄陽,請大將軍決斷。”

“其四,據武陵郡司馬李球上報,長沙最近兵馬調動異常,李司馬擔心東吳有變,已命人加強邊境戒備,然武陵郡兵馬不足,請求江陵石太守援兵,石太守兵力亦不足,不敢輕易調動,故此上報襄陽,請大將軍決斷。”

“其五,武陵郡上報長沙異動,王刺史派人詢問零陵郡潘太守,潘太守卻言,桂陽,交趾等地並無異常,長沙郡雖有異動,當爲個例,並不足爲懼。”

“其六.”

好嘛,都第六條了這要說東吳沒有貓膩,打死諸葛亮和張溪都不能信啊。

如今荊州關羽重傷後恢復狀況一直不好,一直是常年休養的狀態,荊州事務一直都是徐庶和王基在操辦,這兩人能力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威望上,卻比關羽要差不止一點半點。

而且,因爲這兩年一直北伐,導致了荊州軍大多集中在襄陽一帶,荊南和江陵等地的防禦,確實有些薄弱了。

如果東吳再來一次突襲.江陵倒是還好,有江夏作爲眼睛和屏障,東吳不可能再來一次白衣渡江了,但荊南兩郡,真有點不太好辦。

現在諸葛亮萬幸,自己提前安排了陳到帶領一萬北軍入駐了白帝城,荊南兩郡要是真的有警,那麼哪怕襄陽的士卒來不及南下救援,白帝城的北軍可以順江而下,直接支援武陵郡。

只是東吳真的又要再次背盟了麼?!

這個問題,如今連諸葛亮都不懷疑了。

如果說,上次東吳背盟,諸葛亮還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覺得東吳之輩竟然短視至此.那麼這次,諸葛亮是一點都不懷疑。

現在諸葛亮算是看明白了,江東之地,真正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的人,也就只有周瑜和魯肅了。

可如今,魯肅病故了,周瑜病重不理事,江東再出個類似呂蒙的人物,說動孫權背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況且,以如今的三國局勢.恐怕魯肅復生,周瑜復出,也不見得依然還會支持盟約吧。

畢竟,大漢已據關中,而江東也已進軍青徐。

魏漢吳三家,皆有問鼎天下的可能,如今又逐漸勢均力敵誰又肯低頭認輸呢?!

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210章 山道肉搏戰第118章 苦肉計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553章 調兵第1132章 秦朗進軍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787章 陸遜的戰略第362章 張溪的平南策第202章 各方反應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1208章 投降?!第227章 和談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645章 議事(二)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470章 關羽的決斷第1173章 東郡渡河第568章 應對方案第464章 總動員令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12章 秘方第581章 切入第180章 迎親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401章 突襲第863章 突圍第10章 新年第1214章 聖裁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287章 攻克宜城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217章 取名第28章 兵法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298章 許褚奪營第1097章 壞消息第1075章 又是聯姻第617章 吳懿突陣第576章 截擊第717章 缺乏經驗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595章 凌晨突襲第959章 中計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350章 樊城保衛戰(三)第871章 滲透戰第544章 小鎮用兵第400章 夜襲第501章 戰略討論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806章 八陣圖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546章 糾纏第86章 攻城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162章 賣馬第126章 絕北道第1004章 邀約第18章 家有新人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951章 潁川應對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549章 毌丘儉的計策第749章 各懷鬼胎第47章 曹仁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729章 空城計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882章 破城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617章 吳懿突陣第390章 雜章第449章 吳王第1085章 曹叡的決策第840章 潰逃第1025章 變數第320章 呂蒙的決斷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1148章 司馬懿的困境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1005章 勸降第419章 馬兒的行蹤第454章 關羽的調整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572章 破寨第905章 同行第1189章 變數第24章 注水版兵書第658章 投誠第1149章 三線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