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考題

這次長安取士,不管外界評論如何,但肯定是最近幾十年裡,最大的一次人才選拔考試,是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事件。

關中四十六個縣,基層縣級官員就有一百三十多個缺口,再加上州郡一級的主官,佐官,吏員,總計要取士兩百一十三人。

而因爲時間的關係,從益州,雍州,荊州,涼州各地,趕赴長安的考生,不過是三百零七人.這錄取率,簡直高的嚇人。

但不管怎麼說吧,三百人蔘加的考試,如果沒有一個有經驗的人來主持,全靠劉備一個人來判斷這些人哪些適合在哪個地方當官,當什麼官類似劉備都做不到。

更別說劉備今年都已經六十四了,身體條件越來越差,來長安後甚至還有點水土不服的症狀真的,要是擱歷史上,這會兒劉備都已經入土了。

因此嘛,這種事兒,不可能全都壓到劉備的身上,就算劉備樂意,張溪,龐統等人也不會樂意的。

在張溪的力薦之下,有過五年開科取士經驗的馬謖,就被劉備加封爲禮部左侍郎,調往長安,協助禮部尚書秦宓一起,處理這次長安取士的事宜。

事實上,誰都知道,禮部尚書秦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祭祖禮儀的事兒要去研究,真正組織這次取士的人,就是馬謖而已。

真的,你只要不讓馬謖去碰軍事,他不管是理民,還是取士,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思路,而且這套思路還能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是對的。

而且吧,經過在越巂郡的五年施政鍛鍊,如今的馬謖,也少了不少年輕時的浮誇氣盛,多了一些務實精神.起碼劉備親自見過馬謖後,跟張溪的私下評價,已經不再是“言過其實”了。

“馬幼常才情不缺,多加歷練,成就恐不在其兄之下。”

這是劉備對馬謖的最新評價,認爲馬謖再鍛鍊鍛鍊,大概能達到馬良的高度。

這已經是不低的評價了,要知道馬良如今在荊州的地位,可是僅次於關羽和王基兩人的,尤其在政務方面,說他是實際上的一把手也不爲過。

哪天要是關羽和王基都上調到中央朝廷,那馬良也足以擔任荊州刺史一職。

總而言之,張溪在聽到劉備對馬謖這樣的評價後,也是頗感欣慰.馬謖這人確實是有才能的,就是別讓他趕鴨子上架的去做事,一步一步來,終究不失爲棟樑之才。

張溪頗有種自己改變了馬謖命運的自豪感。

而這次長安取士,馬謖的到來,也確實幫了劉備很大的忙。

雖然馬謖在越巂郡的開科取士,最大規模的一次也就是三十四個人同時參加考試,遠遠無法跟這次長安取士相比。

但馬謖真的是有了經驗,也有了自己一套成熟的做法,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做出一些微調,倒也勉強能把這次取士的框架搭起來,搞的像模像樣。

而有了馬謖的主持,張溪就可以從這些事情裡脫身,去幹其他的事兒了。

張溪的事兒很多,這跟劉備一直留在長安,有着非常直接的關係。

劉備呆在長安,一時間也就沒有着急的去安排雍州刺史這樣的職位,再加上曹魏敗退出關中的時候,把關中的百姓遷走了一半,而主官地方的官吏那是一個不留的全部遷走了。

因此吧,整個雍州的事務,就靠張溪,黃權,龐統三個人撐着。

黃權負責掌軍,龐統負責軍務,而張溪,自然就負責政務了。

誰讓三個人裡面,就張溪曾經在荊州有過主政一方的經驗呢。

但張溪也想喊冤啊當初他在南郡就是管理一個郡而已,如今可是一個州。

而且在荊州的時候,張溪身邊可是有馬良,孫幹,趙累,鄧艾,以及習家兄弟幫忙的,可如今,自己身邊就剩下一個柳隱可用了。

馬謖的長安取士還沒有正式開始,而且就算是真的取士了,這些官員到任前,整個雍州的大小事務,都必須交到張溪這邊做出決斷和安排.這事兒能少才叫怪呢。

沒辦法之下,張溪不得不開始再次搖人。

在上奏劉備同意後,張溪急調李球,趙累,州泰,張翼,句扶,蔣琬,陳祗等人到長安來幫忙,同時又任命柳伸爲右扶風郡太守,胡奮爲左馮翊郡太守,把雍州的行政框架給搭建出來。

等到這些人到位後,張溪的事情纔算稍微少了一些,但依舊少的有限。

底層官吏缺失,一州事務全都壓在了這麼幾個人身上,這幫人忙死都不可能全都幹完。

雍州政務暫時性的陷入了停滯,回家百姓的安置工作進展極其不順利,今年的耕種肯定是完蛋了鬧得張溪一天跑三趟馬謖那邊,詢問他到底什麼時候能把這個考試弄完,好讓官吏下放的地方。

你要是再磨蹭,以關中的氣候條件,連過冬的準備都來不及做了,到時候必然會殃及百姓的。

馬謖也沒辦法啊,時間是天子定死了的,而選拔考試的題目,到目前爲止,劉備只給出了一個基調,就是要以實務爲主,畢竟這些官吏都是要儘快到地方進行治理的,沒有實務能力可不行。

但這麼一搞的話,秦宓那邊就犯難了考試題目到底以什麼爲好呢?!

這時候張溪出了一個主意,就以“如何治理關中”爲題算了。

秦宓被張溪這話給氣的,直翻白眼!!!

虧你張元長還好意思說自己的治學之書是《禮記》.你聽聽你說的話,它合“禮”麼?!

建議是好建議,但如果他秦宓真的用“如何治理關中”當考題,那等着他的就不是青史留名,而是貽笑大方了。

這題目取的,太沒文化了。

這年月,其實還沒有徹底形成四書五經的說法,主流的儒家經典,不過是《論語》,《禮記》,《尚書》這幾本。

《中庸》是脫胎於禮記裡的,這時代還沒人把《中庸》從《禮記》裡單獨剝離出來,而《大學》雖然相傳是春秋時期曾子所做,但實際上應該是秦漢時期的儒者假名而寫,這時候的影響力有限,流傳不廣,根本不爲人知。

至於《尚書》.這裡說的是古文《尚書》,就是晁錯奉命向伏生求教的《尚書》,也不是後世的今文《尚書》,今文《尚書》這玩意兒,據考證,其實是王朗的兒子王肅託名所寫,而這個時候,王肅還在家讀書呢。

因此,秦宓要想出題,就必須從《論語》,《禮記》,《尚書》中尋找題目。

本來也不是什麼難事兒,這些典籍裡,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的道理都有,找出一篇作爲實務考題,也不算什麼難事兒。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對於經典的解讀也不像後世明清時期那樣,各種集註滿天飛,大街上都能隨便買到,從古人到當朝權貴的解讀都有。

這年代,就是秦宓的《論語》的解讀,都未必會讓中原其他世家的人感到滿意。

這要是自己出的考題讓其他地方的世家認爲不對,甚至由此嘲笑.那秦宓的天下大儒夢想,還能實現麼?!

因此啊,爲了防止自己貽笑大方,同時也爲了更好的出題考察應試學子的能力,秦宓早就在三月份的時候,派人前往北海鄭家,求取鄭玄做注的《禮記》,《論語》,《尚書》本篇,以作參考。

天下人就是反對他秦宓對經典的理解,也不會有人去質疑鄭玄對經典的理解吧?!

這從長安到北海,路途遙遠,中間還要經過曹魏的領地.就算這種事兒曹魏官方不一定會管吧,但總是要時間的,到現在秦宓還沒有得到鄭家的回覆,實在不敢輕易出題啊。

秦宓這邊一天出不來題目,這個考試就一天無法進行,馬謖自然沒有任何辦法。

而馬謖這邊沒辦法,張溪就只能坐等抓瞎,然後被柳隱給勸了回去.有這個功夫一天找馬侍郎三趟,還不如在府衙呆着,多看幾篇文書來的實際一些。

張溪對此能說啥.能說老子就是看文書看的頭暈,藉故出來偷懶摸魚的麼?!

面子還要不要了!!!

沒辦法,只好跟着柳隱回去,繼續在書山牘海里煎熬着。

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623章 進攻和撤退第179章 準備第1016章 意外的變數第351章 漢中之戰落幕第1021章 周瑜的困境第27章 論將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613章 進攻第968章 遷都第390章 雜章第948章 各地局勢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61章 想對大家說的一些話第347章 漢中反應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482章 曹丕的反應第477章 改制第55章 拜師第826章 北伐前哨站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523章 又送女裝第57章 三顧茅廬第92章 疲兵之計第1199章 援兵去哪兒第676章 遷都之議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1113章 失算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21章 新官職,新工作第267章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444章 守城第六天第1213章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815章 司馬上奏第665章 突圍第709章 異動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386章 水泥第999章 水戰決勝第1241章 大泉當千的影響第1231章 魏亡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877章 城門攻防戰第649章 司馬赴任第28章 兵法第851章 潼關之戰(六)第66章 戰後動態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390章 雜章第105章 長阪坡之戰 (四)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437章 街亭第741章 教子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55章 拜師第886章 龐統訓姜維(一)第579章 調整第888章 巡江第7章 三國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423章 鏖戰第159章 聯姻第624章 好消息和壞消息第953章 司馬懿的心態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75章 離去的準備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984章 聯姻第591章 大昌集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1153章 撤軍第301章 收降第208章 雒城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173章 人才第1067章 戰長沙第887章 龐統訓姜維(二)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898章 東吳的盤算第515章 僞木牛流馬第324章 激將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163章 確定身份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484章 劉備的反應第768章 突如其來的戰爭第343章 調整第458章 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