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原因

第498章 原因

嚴格來說,褒斜山道並不是沒有修築。

在擊退了郭淮的進攻後,陳到這邊壓力輕了,也確實曾經安排過人聯絡漢中,發動徭役來修復褒斜山道。

但這個只是例行維修,動用少量的民夫,把一些損壞的地方修補起來,加固了部分區域的木製棧道,夯實了鬆動的土層。

僅此而已。

而張溪希望看到的,是用水泥築路加寬山道,把木製的棧道改成石質的,這樣不僅經久耐用,還能拓寬山道寬度,減低運兵運糧的難度。

在沒有水泥的時代,這種工程,沒個十年二十年是根本做不下來的,或者說,當政者是不會爲了這麼一條山道去投入這麼多的人力物力的。

但現在有了水泥,需要發動的不過是人力,這種事兒,今年修一點,明年弄一點,在不增加民衆負擔的情況下,大概三五年也能修出一個大概的樣子來。

即使現在是戰亂,褒斜道口要時刻防備曹軍來襲,但身後的褒斜山道,抽出時間來修築一下也不是做不到吧。

不求你把山路全部換成水泥路,但這個棧道,你總能把固定支撐的結構,從木質全部換成石質的吧?!

這都兩年時間過去了,一點都看不到水泥建築的痕跡,這個多少有點說不過去了。

而對於這點,陳到依然沒有回答張溪,而是示意柳隱起來回答很明顯,陳到這是要擡舉柳隱,也是變相的在向張溪推薦柳隱。

而柳隱也沒有推辭,直接起身,拱手對張溪說出了現在不修褒斜山道的原因。

一個,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人力問題。

褒斜道口的一萬兩千多士卒,是需要用來防備關中曹軍的,而且這一萬兩千士卒中,除了七千白毦兵之外,剩下的五千多人都是戍卒或者郡卒。

根據大漢軍制規定,這些士卒,郡卒一年一輪換,戍卒三年一輪換前兩年的時間,正好又遇到劉備登基稱帝,大赦天下,戍卒和郡卒都進行了一批輪換,所以這五千多士卒,其實一直在輪換當衆,始終處在戰力不足,兵員不滿的狀態。

陳到實在不敢輕舉妄動。

陳到好歹也是領軍征戰多年的宿將了,他雖然信任自己一手訓練出來的白毦兵的戰鬥力,但七千人的數量要面對關中五萬多的曹軍,這個兵力差,陳到也不敢掉以輕心。

所以兩年的時間,其中有一年,陳到根本不敢調用兵力去修築身後的褒斜山道。

而關中百姓的徭役,雖然也能正常發動,可以幫忙修築但這兩年,黃權都急出白頭髮來了,才勉強讓漢中有點生氣。

漢中丁口只能保證最基本的耕種順利而已,這種地方是最需要休養生息的地方。

這年頭,招徠流民安家落戶其實並不容易,一個是戰亂的因素,另一個則是賦稅的因素黃權好不容易讓漢中恢復了一些繁榮,這要是流民聽說在漢中墾殖還必須去修危險難行的褒斜道,那還能有多少流民願意來漢中安家落戶啊。

雖然投靠世家當隱戶可能會辛苦點,有時候也會餓肚子,但省吃儉用一些,倒也不至於活不下去.可去修山道,那真的就可能隨時會要命的。

這樣的話,還不如當世家隱戶呢。

就這樣,陳到不敢大規模動用兵卒去修路,漢中太守府這邊黃權也是半軟半硬的拖延着,這條褒斜山道能有所修繕,還是陳到和黃權磨了好久的嘴皮子,再加上柳隱安排得宜,這才能修築成現在這個樣子。

而第二個不修褒斜山道的原因,則是柳隱覺得,現在還不是使用水泥修築褒斜山道的好時機。

現在的褒斜道口還是前線,隨時可能要有戰亂,因此必須保持補給線的暢通.一旦開始修築褒斜山道,肯定會影響到褒斜道口的糧草供應的。

畢竟這個褒斜道就這麼寬,最寬的地方也不過是並行兩架大車,窄的地方連一架大車都得小心一點才能保證糧草安全

這麼窄的山道,一旦開始修築,起碼要有一段時間沒法保證足額的糧草供應。

要應對這個局面,那就必須保證褒斜道口能囤積足夠的糧草,起碼能保證一萬二千士卒征戰半年的供應,這才能以防萬一。

可黃權表示,你要半年的糧草,那不如換個人來當漢中太守好了。

黃權也是真的沒辦法的。

之前魏延當漢中太守的時候,他只管軍,糧草後勤什麼的都是成都直接運過來的,漢中太守根本不用去操心糧草的問題。

但黃權現在是軍政一把抓,既要管軍,還要管民,成都那邊在劉備北伐和稱帝兩件事情之後,糧草供應也非常的緊張。

一萬大軍半年的囤積糧草,黃權倒不是湊不出來,但問題是湊出這些糧草後,黃權的漢中遷民實境計劃就要受到很大的影響,整個漢中的恢復就要推遲三到五年的時間。

這其實也是黃權爲什麼成爲“緩進派”的原因。

只有到了地方,才能知道地方實際的困難,在中央,伱看到的永遠只是一堆文書和數字而已。

你非要北伐也不是不行,可以幫你弄出北伐需要的糧草來.但你這麼一北伐,地方上不管是世家還是百姓可就得跟着苦三年。

苦一苦世家倒是無所謂,反正世家所謂的“苦”和百姓的苦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但問題是,世家一受苦,就會把這份“苦”轉嫁到百姓頭上,順便還得說是你朝廷有問題.黃權本身就是蜀中世家的一份子,他還能不懂這些圈圈繞繞?!

黃權好歹還有點良心的,他確實不想看到世家“苦”,但更不願意看到百姓苦!

因此這事兒吧,黃權又給陳到軟釘子,給頂了回去。

陳到本來很不爽的,讓陳到非常的生氣.你有難處,難道我就沒有難處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啊!!!

沒有我在前面幫你們擋着,你們後方還能安心發展?!

但好在柳隱這時候已經到了陳到的軍中,並且初步受到了陳到的信任和重用,幫着勸解了幾句,又想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協調陳到和黃權都接受,這才把這個事兒給揭過去了。

這個折中方案就是發動少量百姓,按老辦法修路,修修補補又能用三年,只要能用就行。

水泥修路是快,但山路地形複雜,要全部修成水泥路,那需要的土方量可就大了,不知道得用多少民夫才能完成這種工程。

這種事兒,還是等到打下長安,整個漢中成爲後方後,再去考慮吧。

而最後的一個反對修築水泥山道的原因,則是軍事層面的問題。

這年月,糧草運輸除了要發動民夫和卒役之外,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驢馬。

驢馬在山路上運糧,已經是非常的消耗畜力的了,如果再讓驢馬在堅硬的水泥路上運糧估計運不了幾次,驢蹄和馬蹄都會因爲大幅度磨損,導致運力嚴重不足。

你總不能讓民夫揹着糧食穿越山道運糧吧?!

柳隱一說出這個問題,張溪頓時陷入了沉思。

確實,這年月的馬匹基本都是在平原作戰,在山林內作戰,哪怕有騎兵,也會嚴格遵守“逢山不進”,“遇林不入”的規矩。

不僅僅是擔心有埋伏,騎兵速度起不來影響戰鬥力,更重要的是,山林中到處都是碎石塊,這些東西對馬蹄的損害是相當大的。

而一匹馬,一旦馬蹄開裂,基本也就等於是廢了,除了等死外,沒有第二個用處。

究其原因,就是這個時代,沒有馬蹄鐵。

馬蹄鐵這個東西不難,說白了就是一種思路轉換的事兒——人都知道走山路要穿厚底鞋,怎麼就想不到給馬也穿雙鐵鞋呢?!

這東西實在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一旦說穿了,肯定是一文不值。

張溪也不是沒想過這麼做,但.劉備集團沒有騎兵啊。

從張溪正式投靠劉備開始,劉備集團就一直在荊州益州這一帶混,根本沒有組建出一支像樣的騎兵。

即使是馬超,他要動用騎兵作戰,也必須以自己的號召力去羌胡召集羌胡義從,你想要組建騎兵,實在沒這個條件。

馬超好歹地位和名聲擺在那兒呢,他都是這個待遇了,趙雲這個“先主主騎”就更加沒有條件了。

現在雖然已經佔據了涼州,但要等趙雲捋順涼州事務,震懾住涼州世家和異族,組建騎兵部隊,至少還得有個三五年的時間。

之前的張溪確實想到過馬蹄鐵,但這東西一搞出來,得到好處最大的人,肯定是北面的曹魏人家騎兵多實力強,馬蹄鐵這玩意兒又沒有技術含量,這東西弄出來,完全就是資敵。

至於這東西會不會流落到異族的地盤中去其實這個張溪是不擔心的。

兩漢時期,面對周圍異族,同樣是騎兵對騎兵,大漢從孝武皇帝開始就沒有怕過,哪怕到了三國末期,三分天下,那揍異族也跟大人揍小孩一樣.加個馬蹄鐵就能讓攻守易勢了?!

司馬家的晉朝搞成那副局面,完全是自己本事不行,可不是胡人異族有多麼的強。

(本章完)

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180章 迎親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985章 荊州隱患第842章 各方反應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852章 潼關之戰(七)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555章 東線戰事第455章 張郃摸魚第584章 失敗第245章 百年大計第177章 等待和教學第1186章 河內變化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238章 巴東郡保衛戰(二)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303章 修改戰略第78章 開始練兵第1113章 失算第904章 劉禪的應對第552章 兩套應對第423章 鏖戰第1115章 “河東大捷”第965章 洛陽戰事(二)第227章 和談第584章 失敗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745章 平叛策第435章 石亭之戰第88章 被圍第391章 調人第1255章 一統天下第622章 謀士和武將第435章 石亭之戰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51章 亂世人心第381章 對外第404章 姜冏和樑緒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848章 潼關之戰(三)第623章 進攻和撤退第1184章 急襲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530章 郭淮的後手第416章 騎虎難下第384章 巡視地方第142章 分地盤第939章 相持第1116章 伏擊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1127章 魏延的計劃第1068章 朱然突圍第72章 軍械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544章 小鎮用兵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747章 叛亂始末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429章 搶時間第621章 跑了第125章 借將第580章 接應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631章 單挑第735章 決議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1130章 變策第1039章 周瑜亡故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551章 局勢變化第1024章 臨陣指揮對決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495章 柳隱第57章 三顧茅廬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1225章 貿易戰(二)第401章 突襲第894章 撤離第549章 毌丘儉的計策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984章 聯姻第885章 徐庶斷策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1097章 壞消息第31章 商討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358章 戰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