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地域之爭

第250章 地域之爭

就跟益州人不待見東州人一樣,荊州人同樣不待見益州人。

這事關切身利益,有些事情是不能妥協的。

如今天下大亂,戰亂時期,有北地世家南下避亂,這種事情是無法避免的,各地世家看在大家都是文化人的份上,也會展現風度的接納這些流亡世家。

當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盡情的隱匿人口,兼併土地。

但如果這些流亡世家要選擇出仕地方官吏,跟本地人爭搶官位,本地世家自然是不能忍了。

劉表還好點,因爲是靠着本地世家起家的,在這方面不敢做的太過分,因此荊州雖然也有不少的外來世家,但荊州的上升通道基本都是被本地世家所掌控的。

但劉焉是殺進益州的,益州人根本不待見這個外來的州牧,劉焉不靠東州人的幫忙,根本坐不穩益州牧的位置。

這就造成了益州內部有東州人和益州人的對立,並且這事兒就成了歷史遺留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劉備的入川。

這種情況,就住在隔壁的荊州人都看了幾十年了,還能看不明白麼?!

因此,張溪一說要讓李球和張嶷兩個人擔任南郡的郡丞和司馬,馬良和伊籍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郡丞,是一郡副手,張溪要是出點啥特殊情況,比如外出征戰,或者是因病不能理事,一郡決策就全都掌握在郡丞手裡。

而司馬更不用說,平日裡負責稽查監督軍中事務,一旦有戰事,郡守如果不親自領兵,那麼司馬就是領兵的第一人選。

這樣重要的官職,荊州人怎麼可能會允許讓外地人佔據。

再者說了,南郡的大部分中低層官吏,全都是荊州世家的人,這些人能允許兩個外鄉人在自己頭上發號施令麼?!

這事兒的問題,比荊州官吏缺人還大,由不得馬良和伊籍不苦勸。

這倆也是沒辦法,他們自己就是荊州人啊。

荊州世家間內部有矛盾,怎麼商量怎麼鬥都可以,大部分世家都是打斷骨頭連着筋的關係,只要關起門上吃頓飯,說不定矛盾就解決了。

但外人到本地來搶利益,搶官位,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如果這倆人放任益州人擔當高位卻不加以勸阻,本地世家要是知道了,這兩人在荊州世家內部的人緣,也就徹底沒了。

馬良和伊籍自然是苦苦勸告張溪,讓他收回任命。

張溪差點給氣笑了。

合着你們荊州世家不肯拿出人才來填補官吏空缺,跑來找我訴苦,我這邊只是任命了兩個益州人當官,你們又覺得不可以了?!

“若此,該如何是好?!”張溪似笑非笑着,看着馬良和伊籍,問道。

馬良頓時語塞,伊籍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有些話,不必挑明瞭,大家都懂。

但張溪不僅要他們懂,還要他們拿出辦法來。

因此,張溪想了一下,說道,“季常先生,溪昔日曾聽聞荊州有傳言,馬氏有五常,皆大才也。如今荊州官吏不足,值此非常之時,還請先生勸說族中兄弟子侄出仕主公,解此燃眉之急。”

馬良頓時坐蠟了。

馬氏有五常是沒錯,但說實話,馬家固然是看好劉備,族中最好的人才也都出仕了劉備,但馬家到底沒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劉備身上。

馬良和馬謖是出仕的劉備,馬家老二老三可是去了襄陽曹軍那邊的。

這年頭世家分頭下注,又不是隻有馬家一家。

但現在張溪居然把這個話放到了明面上,讓馬良動員他二弟三弟出仕上哪兒動員去?!襄陽麼?!

這話就讓馬良沒法接了,只能拱手行禮而退。

馬良走了,伊籍看看情況,發現張溪也不是真的生氣了,這纔對張溪勸說道,“元長,何必如此擠兌季常世家大抵如此,元長又非不知。”

張溪到底要給伊籍這個一直幫助劉備的元老一點面子,嘆口氣,說道,“伯機先生,非溪無禮,只是如今荊州,當真會缺少三十餘“掾”“史”之才?!”

伊籍也是嘆氣,這事兒吧.世家就這個德行,你能怎麼辦?!

說真的,伊籍家裡也就是因爲有能力的人太少,否則伊籍家估計也會兩頭下注,不會跟定劉備一個人的。

“然此事,終究是要有解決之法吧!”伊籍嘆完氣,對着張溪說道,“秋收時令在即,縱使我等加倍努力,亦至少需要十餘人擔任“掾”、“史”之位,否則真會耽誤正事,望元長三思啊。”

說完這些,伊籍也是拱手而退,留下張溪一個人思考。

確實,這種事情,真不是讓李球和張嶷上任就能解決的問題,他們倆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一人當十個人來用。

再者說,從馬良和伊籍的態度就能看得出來,荊州人非常不歡迎益州人當上司,就算任命了李球和張嶷,他們手下的那些官員們,估計也會陽奉陰違,不好好幹活的。

就像伊籍所說的那樣,到底還是要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所以這個事兒.張溪還真的得想辦法,招聘點人才來才行。

但是這年頭的招聘吧,還真的不能是掛塊牌子,開一場招聘會就能解決的。

一來,這年頭人才珍貴,伱這麼搞,有怠慢人才的嫌疑。

二來,這年頭的人才都集中在世家大族內部,少量在寒門,這些人不配合你,你就算組織了了招聘會,人家不搭理你,你也沒轍。

所以嘛,這年頭招人,得找“中介獵頭”。

比如說司馬徽。

其實呢,在荊州找“中介獵頭”,最好的人選還不是司馬徽,而是龐德公。

龐德公是襄陽人,而且深有名望,學識更是淵博。

早年在襄陽講學,近乎一大半的荊州世家子都去聽過龐德公的講課,可以說大半的荊州世家,都受過龐德公的恩惠。

也因此,荊州龐家在四大世家裡面,可以說是地位很超然的。

但可惜,龐德公在三年前去世了,在襄陽去世的。

襄陽是曹操的地盤,龐家的本家也是在襄陽,所以龐統都沒法回去給自己的族叔送葬,只是遙祭而已。

而司馬徽現在還活着,而且就在南郡,這個人的聲望同樣不低。

所以呢,張溪讓人準備了禮物,打算親自上門拜訪一下司馬徽,希望他出面動員一下南郡世家,再拿出一些子弟來出仕,幫助荊州穩定現在的局面。

張溪雖然只是寒門子弟,但好歹是一郡太守,司馬徽聲望再高,到底無官無職。

因此嘛,張溪不用擔心司馬徽對自己避而不見,這點面子,司馬徽還是會給張溪的。

但也僅僅是見一面的程度而已,對於張溪的要求,司馬徽並沒有答應。

司馬徽知道張溪的這個要求在世家的眼裡有多過分,他跟張溪又不是什麼特別的關係,幹嘛要冒着得罪南郡世家的風險,用自己的人脈去幫張溪辦這個事兒呢?!

辦砸了讓人埋怨,辦好了沒有任何好處。

司馬徽可不是龐德公,他不是荊州本地人,只是有名氣和人脈,並沒有恩德加於荊州世家,荊州世家尊重他,但並不會輕易的就聽他的話,都是要用自己的人情去換的。

貿然答應這種事兒,司馬徽纔是真正的腦抽了。

張溪也知道司馬徽不會輕易答應這種事兒,但張溪也不是沒有辦法。

張溪先是對司馬徽的婉拒表示了大度,然後就跟司馬徽閒談,然後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了一個消息——張溪打算在荊襄之地修建一座書院,希望請司馬徽出任山長。

名字張溪都想好了,就叫嶽麓書院。

這次不用張溪起名無能了,這是歷史上本來就有的書院,只是張溪把它提前了幾百年而已。

司馬徽聽完後,對此表示呵呵.老朽都一把年紀了,當山長什麼的,已經沒有這樣世俗的慾望了。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實際上司馬徽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不相信張溪能做到。

不是司馬徽瞧不起張溪,就張溪手頭上那點資源,怎麼可能建起一座書院呢。

書院,書院,首先得有書,你連個典籍都沒有,還敢搞書院?!

該不是想讓關羽把家學典籍《左傳》貢獻出來,當鎮院之寶吧?!

這樣的書院,那纔是滑天下之大稽呢。

至於之後的問題,司馬徽都想不下去。

第一步都做不到,想後面的事情根本沒用。

因此,司馬徽根本不看好張溪所謂的建造書院的想法,嘴上恭維兩下,但張溪的邀請,司馬徽全當沒聽到,根本不做迴應。

張溪當然也知道這位的想法,但要是沒點把握,張溪能就這麼找來?!

當下,張溪也不管是不是失禮,起身湊在司馬徽耳朵邊嘰嘰咕咕的說了起來。

司馬徽一開始還挺不喜歡張溪這種沒有距離感的做法的,但聽着張溪說的事兒,瞬間臉色驟變,一臉驚疑的看着張溪。

“此事.當真?!”

(本章完)

第247章 成都述職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802章 援兵第153章 清查土地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742章 歲月第1013章 交鋒第349章 樊城保衛戰(二)第176章 誤解第794章 左馮翊防守戰第558章 魏延的奇計第368章 分兵第408章 姜維獻計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236章 造紙第99章 棄新野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387章 北方有變第1032章 繞道偷襲第978章 初聞遷都第479章 看不慣第794章 左馮翊防守戰第548章 眉縣之戰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780章 終於看破第323章 燒燬糧草第1229章 荊州世家的難處第547章 逃命第665章 突圍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544章 小鎮用兵第1226章 對內妥協第17章 糜竺第663章 潼關的差異第504章 眉縣世家第102章 長阪坡之戰(一)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430章 任免第1098章 河心州之戰第761章 爭議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1152章 調兵第860章 潼關之戰(十五)第1044章 議罪錢第449章 吳王第644章 議事(一)第399章 偷襲計劃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1106章 失敗的影響第1011章 司馬遲疑第1097章 壞消息第433章 巧遇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461章 孟達對曹真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708章 世家的想法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467章 涼州人選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939章 相持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959章 中計第982章 魏吳結盟第1159章 分工第835章 截斷後路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616章 王雙的絕技第321章 石苞第115章 察覺第405章 冀縣密議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789章 領兵出征第415章 抄襲狗的計策第122章 夏口軍議第67章 黃祖異動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72章 軍械第95章 議戰第1175章 烏龜出殼了第911章 過江第1220章 東征準備(一)第266章 江東來使第877章 城門攻防戰第646章 議事(三)第319章 劉璋的選擇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372章 密謀第332章 江陵城的鏖戰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645章 議事(二)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546章 糾纏第1241章 大泉當千的影響第1222章 經濟戰第941章 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