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好事連連

第207章 好事連連

綿竹關是成都前最後的一道雄關,也是一道純粹的軍事要塞。

這地方,如果堅守不出的話,即使有十萬人馬,也別想輕易能通過關卡所以張溪真的很不理解,諸葛瞻是怎麼想到要出關去野戰的。

這又不是城池,被圍了會糧盡。

綿竹關四周都是山,中間就一道關隘擋住了大路,從兩側根本翻不過去,做不到前後夾擊,而綿竹關背後還有成都支撐糧草,怎麼就不能死守了呢。

面對這麼一座雄關,別說張溪,就是劉備,龐統,法正三人,也都非常的頭疼。

真的,張溪這會兒都想把魏延拎出來,讓他好好看看,這是不是一萬人的部隊能攻下的關隘。

但想想還是算了,反正那老匹夫就算明知道錯了,也不會認錯的。

就那個德行。

而對於這座關隘,其實張溪等人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

之前張任當道下寨,準備打第二次野戰的時候,張溪也建議過,可以從側翼迂迴繞道,守在綿竹關附近,等到張任軍敗退的時候,順着敗兵衝擊關隘城門,說不定能偷襲得手。

劉備覺得很有道理,龐統也贊同這麼做,所以劉備派遣輔匡帶領一支精銳部隊,想辦法先繞到張任身後埋伏,然後等張任敗退了,伺機偷襲綿竹關。

至於明明是張溪提的主意,爲什麼張溪自己不領兵去.萬一這地方有個地名叫“落溪坡”的,咋辦?!

對手可是張任!!!

好在事實證明,張溪想的太多了。

甚至可以說,劉備也沒有想到,張任指揮的士兵這麼不經打,一交戰就後退,一退就變成潰敗.輔匡率領的迂迴部隊,硬是沒有張任的潰兵們跑的快,等輔匡繞道抵達綿竹關的時候,吳懿已經先一步入關,關閉城門,就地組織防守了。

而很快的,劉備率領追兵,也到了綿竹關下。

輔匡也是倒黴,但凡張任多堅持個兩天,說不定輔匡就能率兵立下大功了。

可張任這會兒,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這兩場仗,敗的太窩囊了。

真不是他不會指揮,實在是他的指揮根本沒人聽。

第一場仗還好,多少有些聽軍令的,但戰力不夠,輸了也沒辦法。

最憋屈的是第二場仗,自己剛剛排好陣勢,敵人還沒進攻呢,自己這邊的士卒就開始先跑了。

那架勢,典型的就是不求跑的過敵人,只求跑的過隊友唄。

作爲將軍,這兩場仗,張任的指揮能力是完全沒有發揮出來。

但同樣,作爲主將,他也需要爲這兩場敗仗負責。

不然怎麼辦,吳懿都說了,早點退回綿竹關固守就好,是他非要浪的跟劉備軍野戰的。

這事兒,往劉璋那兒一捅,就算劉璋再護着他,也不可能一點懲罰都沒有的。

再加上.自從退回綿竹關之後,吳懿就一直對張任冷嘲熱諷的。

一方面,吳懿是東州人,張任是益州人,還是劉璋的心腹,兩人本來就互相看不順眼。

另一方面,吳懿真不覺得自己比張任差,但這些年卻一直被張任壓制,心裡沒氣,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如果不是吳懿先一步佔據綿竹關,恐怕現在綿竹關都丟了,張任哪裡還有機會活着站在自己面前。

所以嘛嗯,張任很憋屈,非常的憋屈。

而更讓張任憋屈的,是劉璋接下來的作爲。

劉璋派來了援軍,援軍主帥叫李嚴,副手叫費觀,都是東州人。

劉璋派這兩人來,不僅僅是帶來了三萬援軍,更是由李嚴接替了張任的主將位置的。

至於張任,劉璋沒做出什麼處罰,只是剝奪了他主將的位置而已,依然還是讓他在綿竹關效力。

畢竟是自己的心腹嘛。

這年頭,在益州培養一個心腹不容易,吳懿和李嚴都是東州人,帶來的援兵士卒們又都是益州世家湊出來的,如果沒有一個自己的心腹看着這些士兵,天知道他們能弄出什麼後果來。

然後吧.李嚴和吳懿就一起投降劉備了。

順帶還附贈了一座雄關和三萬多士兵。

真的,劉備沒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兒,張溪也沒有想到,但法正想到了。

李嚴,法正,孟達,三個人是至交好友。

其中孟達算是三個人中最受劉璋重用的,是一個實權的校尉,能統領數千人的軍隊,李嚴次之,好歹也是成都令,相當於首都市市長。

就法正,等了好幾年纔等來一個普通縣令的官職,沒幹幾年就被劉璋掛了起來,安排了一個軍議校尉的閒職,沒事兒安排出個差什麼的。

這三個人,其實都是私下對劉璋很不滿的,同時也是私下一起商量好了,要投奔劉備的。

而偏巧這個時候,劉備軍在涪城大敗張任率領的益州兵,消息傳到成都,劉璋大爲驚慌張任都打不過,那還有誰能打的過劉備?!

這時候的成都城裡,也不全是一羣二五仔。

其實這時候,成都內的世家豪強很多都是站在劉璋這邊的,他們也願意支持劉璋繼續攻打劉備,守衛成都。

比如鄭度,就曾經建議劉璋,對劉備實施堅壁清野,不讓劉備軍以戰養戰,這樣就憑葭萌關的微弱補給,劉備撐不了太久。

但劉璋沒聽他的。

這事兒,劉璋雖然說的很好聽,說“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但法正聽說這事兒後,給的評價是“終不能用”。

注意哦,是“不能用”,而不是“不忍用”。

劉備都已經打到成都附近了,這附近都是益州豪強的地盤,鄭度這個計策,雖然說是用來阻止劉備獲得給養的,但一旦堅壁清野,“清”的可都是在成都城裡的益州世家豪強的“野”。

劉璋是水平差了點,但他不傻的,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還得罪益州本土世家的。

而鄭度的下場,也很能說明問題——罷黜。

如果只是獻計不納,劉璋有必要罷黜鄭度麼?!

很顯然,是鄭度的計策犯了衆怒,劉璋必須罷黜鄭度,安定益州世家豪強的心,這樣益州世家豪強才能跟他站在一邊。

而益州豪強,比起那個天下英雄的劉備,顯然也更喜歡這樣的劉璋。

畢竟劉璋還算好控制,劉璋在,他們這些益州世家豪強才能無視法度,橫行不法。

一旦換了劉備,天知道這位會怎麼對待益州豪強們的利益呢,這是一種不確定性。

再一個,劉璋現在也不是沒有希望,只要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等到其他各州郡的軍隊一到,劉備根本不可能攻破成都的。

因此,這些世家們又湊了三萬軍隊出來,支援劉璋抵抗劉備。

但劉璋好死不死的,偏偏讓李嚴這個成都令以代護軍的身份領兵,去支援綿竹。

好麼,李嚴正愁不知道該怎麼投奔劉備呢,劉璋就非常貼心的幫他把晉身之資都給準備好了。

所以,一到綿竹關,掌握了實權的李嚴,就私下鼓動同爲東州人的吳懿一起,連人馬帶關隘,一起投降了劉備。

他們對張任倒也算講究,投降前沒忘了通知這個傢伙趕緊跑。

反正張任無兵無將的,也翻不出浪花來,通知他跑路,也算是同僚一場的情誼了。

因此,張任無奈,隻身一人,回到了成都。

然後就被劉璋好一頓臭罵,把所有戰敗的責任都扣到了張任的頭上,最後把他閒置了起來。

到底是自己的心腹嘛,殺是不捨得殺的。

只是劉璋這麼一搞,頓時就讓成都城內,人心惶惶了起來。

本來嘛,好不容易湊了三萬部隊出來,連個水花都沒看到,就讓人連關帶人的送給了劉備。

現在明明有個背鍋俠,結果你劉璋因爲是自己人,所以不殺。

戰敗了不殺,失地了不殺,損兵折將了不殺那是不是投降了也不殺啊?!

再仔細想想,好像自己也沒必要非跟劉備拼命啊。

是,劉璋好控制一些,但劉備來了,自己不一樣還是世家,難道劉備還能不靠世家就治理地方不成。

這麼一來,很多成都城內的世家們,都紛紛開始動搖了。

如果能保住劉璋當然是最好,但如果真的沒希望,那也沒有必要死抱着劉璋一顆樹等死嘛。

別說這些世家們,就是劉璋本人,也開始動搖了。

實在不行,要不就投降了吧。

畢竟劉備是自己同宗,而且又有仁義之名傳播於世。

攻取益州這事兒,劉備本身就不佔理,如果自己主動投降,劉備應該不會往死裡逼自己的吧?!

劉璋這會兒真的有了這樣的心思的,但有一個人不同意。

那就是他的兒子,劉循。

劉循是個頭鐵的人,他不想就這麼等死,也不想把一家人的希望,都寄託在劉備的仁慈上面。

因此,劉循竭力勸阻了劉璋要投降的想法,並且帶着自己招募來的幾千士兵,請求父親同意他親自去守衛雒城。

雒城,是成都前面的最後一道防線了,一旦攻破雒城,那麼成都就只能依靠高大的城牆自守了。

劉璋也拿自己的兒子沒辦法,而且兒子都沒投呢,他這個當父親的,怎麼能投降呢。

——這裡不點名批評阿斗,真的連劉璋都不如。

所以,劉璋給劉循湊足了一萬的士卒,親自送劉循出征,前往駐守雒城。

而這個時候,本來應該在家閉門反省的張任,突然造訪了劉循,並且在劉循面前跪地哀求,帶他一起出徵。

不求爲將,只爲一馬伕也可以。

劉循本來是看不起張任的。

張任平日一直是深受自己父親的信重,以往一直是加官進爵,從來沒有虧待過他。

但是張任兩戰丟了五萬人馬,作爲劉璋心腹,愣是連個葭萌關都沒有看住,如果不是人家放他一馬,他現在已經被綁着去見劉備了。

這個人,忠心是有的,但劉循認爲,張任的能力嚴重的被高估了。

所以,劉循看不起張任,但現在張任近乎哀求的跪求自己,讓自己帶着他出徵.劉循總是人,實在看不得老將軍這麼一副模樣。

所以,劉循對張任說道,“將軍此番上陣,切不可辜負了一世英名。”

這是劉循給張任的最後一次機會,但張任同樣也明白劉循話裡的意思。

這場戰鬥,劉循不需要張任幫忙守城,他只是給張任一個機會,一個證明自己還算是忠臣的機會。

而張任,同樣也只是要這麼一個機會。

因此,在劉循的率領下,一萬人整軍出發,前往雒城。

(本章完)

第779章 舌辯結束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914章 壓力第1193章 蒼山嶺之戰第720章 雍州防務第418章 疲兵計第1216章 兗州攻防戰第1113章 失算第100章 接應第315章 退敵第445章 意料之外的援軍第928章 授徒第315章 退敵第945章 撤軍第752章 收留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842章 各方反應第946章 洛陽防備第899章 曹魏的盤算第547章 逃命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284章 三路出擊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542章 分兵救援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1244章 全琮的心思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003章 江陵保衛戰開端第832章 曹休出兵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1010章 河洛戰事第524章 郭淮的狡辯第674章 世家之議第864章 亂戰第146章 回府第842章 各方反應第918章 商議四伐第338章 江陵城下第1101章 勸降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495章 柳隱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983章 洛陽的威脅第709章 異動第490章 預算制度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658章 投誠第441章 退守街亭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806章 八陣圖第1118章 太行官道戰第139章 變故第518章 二將第890章 朱然掛帥第920章 曹叡的用意第764章 周瑜的計謀第933章 魯陽第430章 任免第174章 又回來了第544章 小鎮用兵第169章 抵達油江口第114章 船上議論第603章 張郃退兵第706章 拖第307章 江東的決定第1188章 兵出幷州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920章 曹叡的用意第142章 分地盤第1110章 東吳的小心思第845章 特殊兵種的作用第1079章 要將與調兵第167章 攤牌第854章 潼關之戰(九)第620章 潰敗第356章 五虎將第180章 迎親第1046章 東征南征第99章 棄新野第241章 合肥之戰的影響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80章 水戰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1057章 調兵遣將第644章 議事(一)第1章 求職第76章 鄧艾去留第1228章 練兵第852章 潼關之戰(七)第143章 龐統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547章 逃命第1087章 應對第208章 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