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追擊

馬岱領軍在河東郡內肆虐,張溪領兵在溫縣城下踟躇,而此時的許昌,卻已經陷入到了徐庶十三萬大軍的包圍之中了。

陳泰和郭淮愁的啊沒轍沒轍的。

潁川郡的世家大族們,投降的太快了,導致他們也有些措手不及。

按照陳泰的想法吧,現在的這個情況,堅守許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潁川境內八成的世家大族都選擇了投降蜀賊,難道這個許昌城內的世家大族們就那麼堅定的,願意跟着兩人一起堅守?!

這話恐怕連郭淮這個外地人都不會相信吧。

所以,陳泰的意思,那就是別磨嘰了,趁着蜀賊還沒有把城圍死,趕緊往東面的鄢陵撤退吧。

再晚可就沒有退路了。

而郭淮呢郭淮覺得,再堅守個十天左右的時間,應該是沒問題的。

城中世家大族不穩?!

沒關係,只要郭淮和陳泰還掌握着兵權,城內的世家大族就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魏軍雖然處在劣勢,可能幹不過正在三路包抄過來的十餘萬蜀賊,可對付城內的世家大族,辦法還是有的.就是手段會有點殘暴而已。

再一個,郭淮要求堅守十天的理由也很充分.暫時還不知道徵西大將軍司馬懿是不是已經撤回兗州了,因此許昌這邊暫時還不能退,必須要牽制住蜀賊一段時間,不讓蜀賊輕易北上,威脅司馬懿的側翼。

按照郭淮的預計,十天左右的時間,正合適。

雖然郭淮很不喜歡這個司馬懿,但現在他郭淮堅守許昌,是在爲整個戰局考慮,也是爲大魏效忠他必須要堅守這十天的時間。

雙方多少都有些分歧,但好在,兩個人並沒有因爲這點分歧出現什麼矛盾.互相協調了一下,陳泰和郭淮達成了一致,再守五天時間。

所以說啊,中庸這個事情,也不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

只是吧,徐庶也不是吃乾飯的人吶。

是,徐庶率領的十萬大軍在進軍速度上是稍微慢了一點,沿途還要安撫潁川各縣的世家大族,尤其是在潁陰縣多花了一天的時間沒辦法,這裡的世家大族挺多的,多花了一天的時間安撫。

但徐庶終於還是趕在陳泰領軍撤退的前一天,來到了許昌城下。

眼見魏軍要棄守撤退,徐庶一面進城接管許昌城防,一面派出了胡遵率領兩萬士卒尾隨追擊,爭取拖住陳泰等人的撤退部隊。

而三天後,當寇封率領着四萬軍馬抵達許昌後,徐庶再次派出了龐德所率領的兩萬涼州騎兵,依仗騎兵速度,再次前往追擊魏軍,配合胡遵作戰。

至於長社方向,不用徐庶專門傳令指揮,戰前就說好了的,只要姜敘佔領長社後,就立刻往東面長途奔襲鄢陵,切斷魏軍退路。

王平率領的一萬無當飛軍,已經到了距離鄢陵不到八十里的地方。

現在,就是看是陳泰和郭淮先到鄢陵,還是王平和龐德,誰先能完成截殺或者追擊的任務了。

徐庶坐鎮許昌,一面跟各大潁川世家們套近乎,一面等待着前方的軍報。

最後,徐庶等來了一個不算好,但也不是太壞的消息。

到底還是陳泰和郭淮兩人率軍先一步抵達了鄢陵。

王平真的盡力了,但他手裡只有一萬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的進攻能力很強,不管是野戰還是攻城,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但問題是,守衛鄢陵的高堂隆手裡有三萬魏軍。

兵力差距太大。

高堂隆確實不太擅長兵法和戰陣,但當年在汝南郡也是有過守城經歷的,再加上他本人心思細膩,仗着守城優勢,愣是沒有讓王平在第一時間偷襲得逞。

但之後,隨着姜敘領兵趕到,四萬漢軍對陣三萬魏軍,高堂隆就展現出了他兵法和戰陣生疏的一面,被姜敘連續壓制,明明有着守城戰中可以稱之爲“優勢”的兵力,但鄢陵依然被高堂隆守的岌岌可危。

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陳泰和郭淮終於是率領着許昌撤出來的魏軍抵達了鄢陵。

這倆也沒咋好過。

晚了一天撤軍,導致魏軍在撤軍之初,就被胡遵領兵給纏住了,撤軍速度非常的緩慢。

雖然陳泰和郭淮通過了交替斷後掩護的方式一路撤軍,但胡遵的能力是真的不差,就算被暫時擊退也能很快的收拾好自己的士卒,再次糾纏上來,弄的陳泰和郭淮都非常的頭疼。

如果只是這麼一路糾纏的撤退的話,倒也沒什麼,最多就是走的慢的,戰損還是在兩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的。 但是,四天後,隨着龐德率領着兩萬騎兵追了上來,陳泰和郭淮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潁川到陳留郡的交界地帶,全都是平原,是最適合騎兵發揮作戰能力的地方,而在平原上,步兵遇到騎兵是個什麼下場,懂的都懂。

哪怕郭淮的應變能力極快,在看到騎兵出現後,立刻讓陳泰率領兩萬士卒先走,自己率領八千多士卒留下來斷後但,郭淮只堅持了一個時辰的時間,他的斷後部隊就被龐德率領的騎兵軍團給擊潰了。

如果不是郭淮身邊的親衛給力,郭淮自己也是騎馬作戰的,恐怕連郭淮本人都逃不出來。

而龐德在擊破了郭淮留下的斷後部隊後,也沒有管四處逃散的魏軍,把這些敗軍交給胡遵收繳,自己繼續往前追擊,發揮騎兵的高機動性,再次追上了陳泰,繼續騎兵衝擊。

結果陳泰率領的士卒也是損失慘重。

如果不是鄢陵就在眼前,陳泰可以用這樣的理由鼓舞全軍的話,恐怕現在所有的三萬多魏軍,都會陷入到崩潰混亂的地步。

即使如此,跟隨陳泰一起撤到鄢陵的魏軍,也只有一萬三千人左右,加上陸續逃回鄢陵的魏軍,也不到一萬五千人。

有近兩萬魏軍士卒,要麼被騎兵突擊所殺,要麼被擊潰後到處逃命,最後被胡遵率領的步兵圍剿收編。

可以說是傷亡慘重。

退守到鄢陵後,郭淮和陳泰,加上高堂隆剩下的守軍,總兵力加在一起,只有三萬人出點頭。

是的,高堂隆在守城的過程中,也傷亡了近一半的陳留郡兵要知道,這三個人率領的軍隊,在開戰前,加起來可是有六萬多人的,如今只剩下一半了。

甚至說,郭淮和陳泰這兩個人,但凡有一個抵達鄢陵的時間晚一點,恐怕就一場全面的大潰敗,三個人一個都跑不了。

但.終究是讓陳泰和郭淮逃到了鄢陵,匯合了高堂隆,而且手裡的兵力,也還有三萬人以上。

雖然是歷經戰敗後,士氣低落的魏軍士卒,但這是守城戰。

守城戰裡,龐德的兩萬騎兵就是幫不上什麼忙的累贅了,真正能用的,就是胡遵,王平,姜敘三人加起來的近五萬步兵。

雖然在士氣上是佔優勢的,但兵力上,優勢並不大。

因此,四個人商量了一下,由官職最高的姜敘作爲臨時主將,給在許昌的徐庶送出軍報,並且請示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而郭淮,陳泰,高堂隆三人,也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喘息機會,一邊休整部隊,恢復士氣,另一方面,趕緊派人去給司馬懿送信,請司馬懿儘快做出決斷。

尤其是郭淮,直接建議司馬懿,不管是堅守鄢陵還是退守陳留,先把在泰山郡閒着沒事兒乾的冀州騎兵調過來應戰。

陳留可也是平原地形,自家騎兵不到,靠什麼來抗衡蜀賊的騎兵?!

接下來,就看兩家主帥的應變速度了。

說實話,應變速度上,還是司馬懿快了一點。

司馬懿在領軍剛剛撤過虎牢關的時候,就已經下令給陳留的郡兵,讓他們儘快往陳留和潁川的邊境集結,等待自己的命令。

當司馬懿接到了陳泰的軍報,得知許昌失守,鄢陵告急的消息後,立刻讓陳留郡剩下的兩萬士卒去鄢陵支援,自己也在領兵快速南下的過程中。

至於郭淮的建議,司馬懿也欣然接受了,派人去調在泰山郡駐紮的冀州騎兵南下,儘快趕到陳留參戰。

但可惜,這些騎兵南下,還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而徐庶的反應確實沒有司馬懿那麼快,但也沒有慢上多少。

而且最重要的是,徐庶是主動求戰,司馬懿算是半途撤軍,被動應戰,因此在進攻套路上,徐庶提前準備的要比司馬懿更多。

在收到姜敘的軍報後,徐庶稍微思考了一下,做出了決斷。

讓寇封和毌丘儉各率領三萬士卒去鄢陵支援,在鄢陵製造出軍力上的優勢,逼迫司馬懿往陳留郡增兵。

同時傳令給龐德,讓龐德不用顧忌攻城,帶足馬匹和臨時軍糧,突入兗州內部,重點攻略兗州南部四郡,打亂司馬懿的防禦部署。

騎兵嘛,就不能用的太拘束了。

第882章 破城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503章 誰謹慎?!第660章 曹真的顧慮第1174章 佯攻朝歌第908章 請帖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1070章 和談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1201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二)第1112章 甄城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1083章 登門造訪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1111章 劃紅線第283章 進攻準備第613章 進攻第785章 諸葛亮的應對第1240章 中止經濟戰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1071章 重整第89章 救援魏延第344章 呂蒙的決意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761章 爭議第49章 大勝第15章 兄長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984章 聯姻第1211章 六伐結束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931章 勸說第1246章 大殺四方的文鴦第310章 定軍斬夏侯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1062章 醴陵對峙第1208章 投降?!第198章 對峙與密約第1073章 流民第66章 戰後動態第461章 孟達對曹真第855章 潼關之戰(十)第743章 人事第930章 黃河水軍第1216章 兗州攻防戰第847章 潼關之戰(二)第1078章 交易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862章 尾聲第1077章 北伐之議第774章 王朗用計第1155章 方案第1165章 平策第226章 馳援荊南第239章 巴東郡保衛戰(三)第561章 虛虛實實第440章 略陽遭遇戰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863章 突圍第1052章 南征序幕第665章 突圍第1088章 遭遇顛倒第342章 呂蒙的動搖和堅持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240章 合肥之戰第1206章 兵臨城下第1204章 猶豫第198章 對峙與密約第1112章 甄城第505章 陳倉守將第996章 試探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116章 草船借箭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127章 謀取荊南四郡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313章 堅守不出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588章 山路第1027章 一箭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470章 關羽的決斷第783章 拖延時間第25章 徐庶第338章 江陵城下第420章 天時不利第933章 魯陽第1020章 兜圈子第230章 情勢變化第64章 博望之戰第518章 二將第225章 處置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1239章 進攻方略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