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

張飛現在的狀態,真的很微妙。

自從打下了洛陽後,張飛整個人就跟卸了勁一樣,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來,連軍中事務,都是交給魏延代爲掌控的。

甚至發展到最後,張飛直接把自己關在了洛陽的宅邸裡,不見外客了。

根據張飛洛陽府邸管家的說法,張飛這段時間的行爲很詭異,有時候相當的暴躁,下人稍微有一點不如意就會遭到張飛的斥責和打罵,但有的時候,張飛又異常的好說話,對誰都是呵呵傻笑,下人犯了什麼錯誤他都是笑臉相迎,不以爲意。

這種狀態,很顯然不是一個正常人的狀態。

諸葛亮也曾經在洛陽城中遍請名醫,給張飛診斷.結果名醫們都說,張飛這是“神思過度,傷及心脈”的症狀。

說直白一點,就是年紀大了,想的又多,最後導致精神恍惚了。

而原因嘛其實不說,以諸葛亮等人跟張飛的二十年的交情,大概也能猜到一點。

先帝,二將軍都已經故去了,昔年的桃園三兄弟,只剩下三將軍一人還在世。

之前三將軍能硬撐,是因爲二將軍留給了三將軍一個遺命,要他打下洛陽,把他身上的“司隸校尉”從遙領變成實受,三將軍才一直撐着一口氣。

現在,洛陽也攻下了,三將軍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人生目標,再加上思念兩位兄長變成現在這樣,並不是不可能的。

畢竟,三將軍也年紀大了,快七十的人了鄉間這個年紀的老者,有三將軍同樣症狀的,也不在少數。

考慮這個特殊的情況,現在的洛陽軍務,諸葛亮是一手抓的,軍中的實際執行,也是交給魏延去處置。

而張飛,現在更多的是擔任一個吉祥物,精神象徵的作用。

這次軍議,諸葛亮還是請來了張飛,但張飛的發言也沒法當真。

別的不說,就衝着張飛回應諸葛亮的話,就能看的出來。

張飛居然在軍議上,稱呼諸葛亮爲“軍師”。

諸葛亮已經快十年沒有聽到張飛這麼稱呼自己了。

上次張飛這麼稱呼自己,還是在先帝剛剛打下漢中的時候。

張飛的性格,跟關羽不同關羽對徐庶,諸葛亮等人雖然也尊敬,但他本人也孤傲,再加上做慣了主帥,他習慣於稱呼徐庶爲“軍師”而不是稱呼徐庶的官職,反而是體現了關羽對徐庶的認可和尊敬。

但張飛不一樣,張飛是非常尊敬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用那種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語氣跟諸葛亮等人說話的,正常情況下,這時候的張飛應該會稱呼諸葛亮爲“丞相”。

以前諸葛亮只是“軍師中郎將”或者“軍師將軍”的時候,張飛官職比諸葛亮高,以“軍師”稱呼諸葛亮,是顯得親近和尊重,等於是把諸葛亮擡到了跟自己差不多級別的位置。

但後來,隨着諸葛亮的官職慢慢跟張飛差不多了,這時候張飛出於尊敬文人士大夫的考慮,一般都會稱呼諸葛亮的官職,而不是繼續稱呼爲“軍師”。

因此,這個情況下的張飛,顯然是處在不正常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佐證.張飛完全不記得黃權是誰,以及他在看到魏延的時候,居然詢問魏延爲什麼會出現在議事廳裡,而不是護衛在大哥身邊。

這話鬧的魏延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很顯然,現在的張飛,精神狀態非常的混亂,他已經有點搞不清現在自己身處的地方和境況了說出來的話,當然不能作爲參考意見。

但不管如何吧,拋去張飛的意見,現在洛陽城內的將軍們,大多是贊成對外一戰的。

故此,諸葛亮給司馬懿寫回信,約定三天後,在洛陽城東門外,一決勝負。

三天時間,是不給司馬懿從南門或者北門調兵增援的機會。

而司馬懿這邊諸葛亮只要同意出戰,就已經是出乎司馬懿預料的好事了,是不是調兵增援,根本不重要。

而且吧,司馬懿也沒有那麼沒出息。

洛陽城內大概有四萬守軍,而司馬懿手裡現在也有四萬兵力近乎相同兵力的一場邀戰,他司馬懿要是還尋求調兵,用兵力人數欺負諸葛亮,就算贏了,也顯得司馬懿格局不夠,底氣不足。 司馬懿可不認爲,自己真的比不上諸葛亮。

四萬對四萬,司馬懿有足夠獲勝的把握。

而到了三天以後,雙方在洛陽城東門外,擺開陣勢,相約一戰。

司馬懿方面,四萬大軍齊出,在城外列好陣型。

諸葛亮方面,卻只有三萬人應戰爲了防止司馬懿不要臉的再次出爾反爾,諸葛亮留下了黃權和向寵兩人,各領五千人守衛南門和北門。

沒辦法,司馬懿這老小子有前科的,上次答應了約戰還不戰而逃呢,這次假意答應約戰,實則制定偷襲計劃,也不是沒有可能。

故此,諸葛亮留下了一萬北軍精銳,分守兩門,防止司馬懿這老小子拼着不要名聲,玩偷襲這一套。

而司馬懿方面其實司馬懿一開始還真的沒有發現諸葛亮少了一萬人應戰。

人數太多了,司馬懿又沒有佔據高地,視野受限,只是通過肉眼觀察的話,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漢軍出城,兵力多寡,一時間難以分辨。

而諸葛亮的列陣,也是擺出了常規的圓陣,先立足於防禦.圓陣的陣型,至少在第一時間,司馬懿是看不清楚諸葛亮在後軍到底藏了多少人的。

只有等司馬懿主動發起了進攻,諸葛亮揮軍迎敵後,司馬懿才發現.諸葛亮的這個圓陣,似乎在防禦層次上,有些薄弱。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兵力全出?!

通過觀察戰場的變化,以及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司馬懿終於發現,諸葛亮的軍中,少了五千到一萬人左右的兵力應戰。

這個事兒,可就麻煩了。

司馬懿當然不會想到這是諸葛亮防備自己不要臉的出爾反爾,所以留下了兵力去防守城池了司馬懿是下意識的認爲,諸葛亮故意留了一手,準備在找到自己進攻破綻的時候,一擊取勝。

這就導致了司馬懿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進攻陣型變化,不能給諸葛亮創造纏住自己的機會,同時又要隨時做好應對諸葛亮奇兵突襲的準備。

爲此,司馬懿故意收攏了一支五千人的預備隊,配合自己的中軍所部三千人,以防萬一。

理論上講,司馬懿的應變不算有錯,但問題是打着打着,司馬懿終於察覺到,事情好像跟自己預計的,有些不太一樣。

其實吧,司馬懿對於這次邀戰,也是有過預計的。

他知道蜀賊的有一支精銳的北軍就在洛陽城內,而這支蜀軍的整體戰鬥力,要比自己手裡的郡兵要強一些。

可問題是,在司馬懿看來,這支北軍精銳的戰鬥力也不是到了碾壓曹魏郡兵的程度,而且除了這支北軍外,蜀軍其他郡兵的戰力,未必就比魏軍郡兵要強。

再一個,這是四萬人規模的大戰,就算士卒戰力優秀,也得看主帥能不能通過指揮調整,發揮出最大戰力出來.即便可以,司馬懿這邊也不是不能通過戰術調整,纏住這支北軍精銳,然後在其他蜀賊郡兵防禦的地方,尋求突破的可能。

戰場之上,全看主帥調度,兵卒戰力也許很重要,但影響兵卒戰力的因素,同樣也有很多,就看誰能真正的把握住機會了。

還是那句話,在臨陣指揮方面,司馬懿對自己有着足夠的信心,他真的不覺得,諸葛亮這麼一個文官出身的人,就算學過幾年兵書,在臨陣調整上,能比得上自己。

然後司馬懿就被打臉了。

不管他怎麼指揮調整,諸葛亮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做出相當出色的應對,而且就軍卒的戰術執行能力來說,諸葛亮麾下的士卒,明顯要比司馬懿麾下的兗州郡兵要強上一些。

司馬懿顯然是低估了諸葛亮在指揮方面的天賦,諸葛亮幾乎可以在他做出任何戰術變化之後,立刻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而且,諸葛亮的排兵佈陣,一開始對陣的時候確實是圓陣,但是,打着打着,司馬懿卻發現,諸葛亮讓一部分兵力後撤,一部分兵力提前圓陣慢慢變的,不像一個圓陣了。

而是,類似於一個八角形的陣型。

是的,諸葛亮用大漢北軍爲骨幹,把大漢北軍前壓,南陽郡兵收縮在內,擺出了他自己獨創的陣型——八陣圖。

第1122章 局勢有變第106章 退守夏口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838章 試探性進攻第1185章 魏縣第629章 情勢翻轉第77章 練兵衝突第519章 攻略西營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715章 救災第207章 好事連連第782章 敗退第603章 張郃退兵第477章 改制第534章 陳倉道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678章 君臣一心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784章 調整第1248章 攪局者(一)第210章 山道肉搏戰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917章 談判條件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813章 撤軍第901章 戰後處置第54章 劉備歸來第1137章 司馬懿的後手第1068章 朱然突圍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833章 誘餌第1233章 孫權的壓力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907章 南下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949章 孫權的固執第1092章 共議第856章 潼關之戰(十一)第666章 敗退第762章 反攻關中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583章 搶時間第753章 餿主意第1207章 退路第598章 要命的巧合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200章 涪城相會第289章 關羽的策略第670章 休戰退兵第481章 孫權在準備第184章 南郡異動第56章 學藝第1205章 司馬懿的謀劃第83章 議策第823章 重泉縣內第1099章 失守第911章 過江第148章 出巡第157章 鹽鐵和制度第644章 議事(一)第384章 巡視地方第495章 柳隱第229章 結束對峙第666章 敗退第1047章 南征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442章 守城第一天第950章 諸葛亮的冒險第242章 楊儀第1145章 夾擊虎牢關第697章 私宴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522章 五丈原上第274章 王基第782章 敗退第975章 巴丘水戰(一)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853章 潼關之戰(八)第576章 截擊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446章 街亭混戰(一)第732章 戰事漸息第1164章 北伐理由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236章 各方顧慮第1119章 成功阻敵第690章 遷民軍屯第972章 迴歸江陵第806章 八陣圖第7章 三國第1080章 世家變化第966章 洛陽戰事(三)第473章 退兵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298章 許褚奪營第411章 冀縣平定第1153章 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