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尾聲

105.尾聲

“我的上帝啊,我們盟友的進攻速度簡直只能以勢如破竹來形容啊”,歐洲聯盟統帥部作戰室裡面一片驚呼。

正在關注南亞戰場的陸軍將領們個個面有郝色,面對空軍軍官們的驚詫只能以沉默來面對,誰叫陸軍在地面上的成績只能以慘不忍睹來形容呢,即便是同樣號稱陸地強國的德國人也只能看着中印東面戰場上的快速推進而興嘆。

“如果不是確實已經得到了是印度人率先宣戰的消息,我真會懷疑這一切都是中國已經預謀好的主動進攻!”,聯盟統帥部參謀團秘書長馬丁.盧戈上將對在座的政治領導人解釋道,“在我看來,在敵人宣戰一個小時就開始發動反擊並在兩個最重要的方向上取得重大進展,的確,我也只能以”,搖了搖頭的德國上將嘆了一口氣,“我也只能以天才和強悍來形容我們盟友的地面攻擊能力”

當地時間凌晨3點25分,華軍西線第8集團軍快速兵團在損失部分裝備後,成功偷渡綿延300公里長的沼澤水草地突然出現在普傑城下並輕鬆擊潰守軍兩個營的抵抗,隨後佔領大片空地以呼叫北面的機降支援,在與阿三空戰以後華軍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向普傑地區投放下了大量重裝備,快速兵團真正成爲了一把利劍。

經過短暫休整,快速兵團留下29師兩個團和一個旅的巴軍防守普傑後分兵兩路,以第28師向特朗格特拉方向發動進攻,沿路擊敗數量並不多的援軍後於28日11點進入艾哈邁達八德邦城郊宣佈截斷卡提阿瓦半島,後與從印多耳前來的印軍對峙。同時,以29師(欠兩個團)及兩個旅的巴軍向南橫掃卡提阿瓦半島,而此時印軍在整個卡提阿瓦半島上僅有12軍不到4個旅的防禦部隊,失去外部增援的印軍被迫撤退至最東面的包納加爾港防守待援。

得知西南出現問題的印度軍方即抽調兵力向快速兵團壓迫過來,29日,巴羅達,蘇拉特等地的約13個旅趕赴艾哈邁達八德與守備部隊6個旅一起阻擋住華軍繼續推進。但沒有人可以測算到,前後不到1天時間,如入無人之境的華軍已控制卡提阿瓦半島95%的地盤,緊接着第8集團軍與分艦隊繼續組織兵力(伊軍)往卡提阿瓦半島上輸送,到30日下午,兩個整編師級部隊在南部韋拉沃爾港順利登臨,形成由4師3旅組成的強大攻擊集團,最終於8月1日攻克包納加爾港全部佔領卡提阿瓦半島,殲滅殘存印軍3個多旅。

由於卡提阿瓦半島的易手,同盟分艦隊得以越過封鎖正式將炮口抵近肯帕德灣,切實威脅到印海軍主要港口孟買的安全。實力還算不錯的印度西艦隊被迫向南轉移到九度海峽附近,連鎖反應之下,華軍遭受到的海上壓力驟減,還可以用艦隊支援快速兵團的推進。

由於印度中部的大門已經向華軍敞開,美軍加快了兵力投放進程,至8月3日,美第2師(欠兩個團),第8師(欠一個團)分別空運抵達印多爾和蒲那地區,一中一南建立起防線防備華軍繼續向東進攻(到8月29日,美軍實際投入3個師的地面部隊)。美軍的到達也給了印度人一個定心湯元,新德里繼續加強對巴方的進攻同時從中部抽調了33個旅的部隊試圖攔截快速兵團在中南部地區的迅速擴張。

北線,阿三繼續投入大量兵力試圖擊破中巴軍隊的防禦最終佔領巴國首都。29日,印軍中集團4個軍最終佔領錫亞爾科特並轉向北面準備與北集團合擊古傑拉特,打通從東南包圍拉瓦爾品第的進攻道路。

已經沒有後退選擇的華軍第25師與敵血戰3天,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將印軍成功擋在古傑拉特城下,殲敵13000人而自己損傷了6000名戰士。

8月4日,駐伊軍兩個師到達古傑蘭瓦拉替換下25與26師,8月5日,同盟第7集團軍發動戰術反擊,從拉合爾出擊攻擊阿拇利則,最終與敵戰成平手,戰線呈膠着狀態。

8月8日,印軍再次發動進攻,以63個旅39萬兵力從兩個方向猛烈攻擊古傑拉特與古傑蘭瓦拉。由於同盟軍兵力仍不足對方的40%,修整尚未完成的第25師與26師重新上陣與敵保持對峙狀態。

8月10日,前進不到10公里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印軍繼續投入後備力量,8月14日,第三次發動全面進攻,印軍最終於8月17日佔領古傑拉特,同盟軍則被迫後退至德洛根重新構築防線。

8月20日,新疆出發的增援部隊到達,至此,新德里在西線沒有獲得預想到的成果,既沒有達到殲滅中巴主力佔領首都的目的,也沒有成功吸引更多的華軍地面部隊。

三場大規模的地面戰鬥,印方實際推進不到150公里卻損失了約7萬的地面部隊,同盟軍雖然損失了四萬三千人和三個重要據點,但也成功地在印軍人潮攻勢下立足,隨後發動的反擊將是印度人不能承受的。

東線。

7月29日,印東部軍區副司令達莫中將在與華軍勉強抵抗兩天後撤退,整個東部領土全部被華緬方佔領,雖然留下的大量印度教徒牽扯住了佔領軍大量精力,但畢竟也順利地分兵去幫助正在艱苦作戰的錫金兵團。

錫金方向。

7月27日夜間,印軍以兩個軍7個旅的兵力試圖進攻甘托克,被居高臨下的華軍擊退,雙方繼續保持接觸戰。28日白天,印東部軍區16個旅先後抵達百里古裡,雙方在錫金境內血戰3天,華軍依靠地形頑強阻擋5倍敵人的壓迫,但也被迫逐步退至甘托克城下繼續攔截印軍的瘋狂進攻。

8月4日,印東部軍區剩餘部隊約10個旅的到達極大地增強了攻擊能力,華軍爲了保護北面的最後進攻點在付出了39%的損傷後勉強守住了甘托克。

西藏軍區則急調運輸機空降3個團增援錫金兵團,東面的同盟第13軍也在修補鐵路和公路後尾隨進攻印軍,至8月24日,南亞戰場上最殘酷的“錫金絞肉機”戰役宣佈結束,華軍損失21000人後殲滅印軍61000人。印軍則退至百里古裡一線,以43個旅集團防守華軍進入恆河平原,華軍先後進攻3次但均因地形原因無果而退。

海軍方面。

7月27日,印軍潛艇襲擊仰光和分艦隊,造成部分損失。8月3日,華印度洋艦隊開始對安達曼羣島進行攻擊,試圖抜掉美軍據點解除來自南面的威脅,經與美印海軍艦隊在孟加拉灣發生大規模的交火後雙方互有損傷。

8月22日,華軍租借的24架SU55戰鬥機抵達勉強彌補了與美軍的空中差距,雙方繼續在安達曼羣島對峙,期間美軍不斷以空軍力量襲擊緬方讓華軍頗爲頭疼。

9月20日,華軍集中7個團的戰鬥機對安達曼羣島進行攻擊,成功擊破美軍防禦將島上空軍基地幾乎全部摧毀,美分艦隊被迫退至尼科巴羣島,同盟南翼安全狀況得到稍微緩解(2043年10月11日,新德里宣佈投降後印海軍艦隊拒絕執行新德里的命令與美軍繼續保持共同作戰,至戰爭最終結束時,印海軍僅剩1個航空母艦戰鬥羣並被美軍接管。2044年1月,第二次孟加拉灣海戰爆發,在華歐艦隊的襲擊下美軍被迫向南撤退,華軍最終佔領尼科巴羣島)

8月11日,獲得了極大加強的第8集團軍快速兵團分兵向北進攻,在大迂迴600多公里後閃擊印軍拼命防守的重鎮艾哈邁達八德後方,同時,同盟軍派遣7萬餘人在蘇拉特強行進行短程兩棲登陸,最終從南線擊穿“巴羅達~艾哈邁達八德防線”,印軍苦心經營的中南部防禦體系出現全面的崩潰跡象。快速兵團則乘機向南發動進攻,伊軍兩個師則向北面的印多爾方向出擊,雖然最後美軍及時補位防守住了同盟軍的繼續推進,但此戰後南線印軍已無戰鬥能力。

8月29日,同盟再次加強第8集團軍,3個華軍師,2個伊軍師20萬部隊抵達卡提阿瓦半島,“四面開花”的戰術是印方無力阻擋的。

9月2日,印多爾的被攻克標誌着印度中南部已經被同盟軍洞開。

從9月3日開始,第8集團軍分別向南和向東發動全面進攻,同盟也在後面不斷派遣部隊上岸。整個中南部地區,印方拼湊39個旅來試圖攔截但被快速兵團分別擊破,9月5日的“肯德瓦戰役”幾乎就是印南部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會戰,印軍損失11個旅的主力部隊。9月7日,第8集團軍佔領那格普爾,印軍被包圍後損失約9個旅的精銳部隊,49000人被俘標誌南線已無較大規模戰役,美軍被迫撤退到紹拉布爾以南,試圖建立防線並繼續以空中力量支援印軍。

面對落水狗,誰都不會在意出面去給它一棒的。

9月12日至14日,孟加拉,不丹,尼泊爾先後宣佈加入歐華俄盟軍並正式對印宣戰。

面對這樣的消息,印國防部無奈地坦承,“實際上,這場戰爭我們已經輸了”

其實,早在三天前,孟加拉國已經秘密把華緬軍約19萬人放入境內,9月13日8點,華軍分兵兩路,南面突然進攻印重要港口加爾各達,北面從孟國境內突擊百里古裡防線,格締哈爾等要地被迅速攻克,東部30多萬印軍毫無還手之力,43個旅中有9個被殲,19個旅被包圍,剩餘部隊則向西逃竄,印方絕對的核心區域~恆河平原自此徹底地敞開在華軍的眼前,35萬同盟軍尾追印軍一路向西猛攻,至9月20日佔領巴特那。

9月14日,秘密進入尼泊爾的華軍在最西端的拜德笛和中部的尼泊爾根傑兩地居高臨下向印方發動攻擊,13萬輕裝軍在3萬尼軍的引導下肆虐在恆河平原上,至9月17日分別佔領巴雷利和勒克瑙地區。此時,印軍主力要末在西線與中巴軍對峙,要末在東部與華軍激戰,中部平原的廣闊土地上僅有不到50個旅約39萬的二線守備部隊。

面對繼續推進的同盟軍,新德里糾集了中部地區最後的正規軍35個旅及隨後徵召的後備軍33旅約67萬人與華軍在阿里格爾東面70公里處發動了在南亞戰場上最大規模也是最後的一次會戰,雙方出動1300架戰鬥機和700輛坦克裝甲車輛進行決戰,41萬同盟軍激戰3天於9月20日成功殲滅印軍西集團主力12萬人,隨後隔斷了阿格拉方向上的印方援軍29個旅,剩餘印軍分別退守德里和阿格拉以等待西線援軍的到來。

9月21日,失去戰鬥決心的新德里透過俄羅斯請求停戰但遭到了嚴詞拒絕,北京表示,印度只有無條件投降才能解決問題。

9月27日,同盟軍在付出重大犧牲後強行攻克阿里格爾,殲滅印後備軍23個旅11萬人,南線第8集團軍也乘機北上佔領齋蒲爾,新德里與中部和南部的地面聯繫被徹底割裂。

10月2日,從西線戰場上撤退下來的印軍主力43個旅到達新德里並準備逐步撤退部隊做最後決戰,中巴軍偵察到情況以後立即發動反擊,但被印軍剩餘部隊拖住。

此時,印中央政府實際控制區僅剩5個邦,雖然中南部的多數地區還沒有被同盟軍佔領,但由於地面聯繫喪失,新德里已經失去了後勤補給,也失去了與南線美軍的通道。

10月6日,被包圍的新德里面對巨大的戰爭需求無法繼續支持戰鬥,遂向同盟軍提出最後停戰要求並威脅(如果不能獲得體面的和平)將投放核武器與敵人同歸於盡。

但這話一說出來不僅遭到了俄羅斯的嚴厲斥責,歐華方面同樣也出面表示,任何敢於使用核武器的行爲都將遭到最嚴厲的懲罰!

10月10日,新德里回覆俄羅斯人,表示願意無條件投降但要求戰後保留印度國土的完整性並由歐洲人爲擔保,北京直接給予了拒絕,但同時表示,將在戰後分割土地時“充分考慮到印度教徒的利益”

得到保證的新德里最終於10月11日19點宣佈無條件向華歐投降,非美軍控制區內的190萬印軍先後放下武器。

10月13日,美軍在破壞印方陸軍裝備並將控制下的空海軍力量全部裹攜以後開始撤退,10月19日,同盟軍順利佔領印度大陸南端的科摩林角宣佈最後勝利。

10月22日,同盟軍要求印國大黨上臺組織“臨時政府”以談判解決相關的問題。此時,沒有參加實際戰爭的歐洲聯盟也要求作爲戰勝國來分贓,俄羅斯人則表示了嚴重的不滿情緒,三方最後達成了一致性意見,南亞次大陸由中國全權代管,但俄與歐將在印度地區將享有相等的權利。

2044年3月3日,曠日持久的和平談判終於宣佈結束,國大黨政府簽署了最終文本,標誌有着16億龐大人口和巨大國土面積的印度正式解體。

一年以後正式簽訂的《東方同盟與德里斯坦、班加羅爾斯坦、博帕爾斯坦及維傑亞瓦達共和國關於恢復和平結束戰爭狀態的協定》是這樣來粉飾戰爭和劃分戰勝國利益的:

第一,由於原印度國非法發動戰爭,應給予參戰國家賠償,但鑑於戰火影響及原印度政府在美資產的損失,同盟各國爲最大限度地減少印度人民的苦難,均同意放棄賠償要求並認可以原印度國土地作爲補償:

1、1947年印巴分治前凡穆斯林居民佔51%以上的克什米爾地區和印度沙漠全部歸屬巴基斯坦(印度沙漠是巴方堅持要求的條件,因爲也只有這樣伊斯蘭堡才能獲得最大程度上的安全感);2、卡提阿瓦半島割讓給中國;3、尼科巴羣島與安達曼羣島分別割讓給中緬所有;4、原印方東部的土地分成四塊,佛教徒佔據多數的地方依據地理遠近的原則分別歸屬緬方和不丹(當然,多數土地肯定被中國劃分給了緬方);印度教徒佔多數的地方由中國代管30年後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穆斯林佔多數的地方歸孟加拉國;百里古裡及附近地區(約300平方公里)全部歸屬錫金王國。

第二,原印度國剩餘領土將被一分爲四,分別成立三個印度教國家及一個錫克教國家,分別是德里斯坦、班加羅爾斯坦、博帕爾斯坦和維傑亞瓦達共和國,上述四國永遠不得合併。作爲保證,同盟將在上述4國駐軍(不多於)12萬,期限30年。

實際上,土地獲得最多的是巴緬兩方,中國的收穫並不是很大。不過,雖然只有兩塊土地但戰略意義甚大,尼科巴羣島和卡提阿瓦半島是前出印度洋和紅海的重要通道。對尼泊爾人的實際獎勵是,將在2051年正式成立包括不丹,錫金在內的喜馬拉雅省,以尼泊爾爲首府(其實,在這三國裡面,尼泊爾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是最大的)。

印度遭受了重大損失,不僅是在政治上和國家安全上,國庫中的外匯實際上已經被華軍接管,1200億歐元的現金不僅彌補了戰爭損失還大發了一筆,同樣,在對印度的6年佔領期間,北京先後掠奪了大約3000億歐元的現金。至於間接的經濟損失實在不好計算,反正到2063年印度經濟纔開始有了恢復性的增長,但此時俄羅斯人已經接手了13年。

在中國實際控制期間,華軍都是儘量抽調非穆斯林部隊進入印度,但印度教徒還是對佔領軍持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北京費盡心機想安撫這個民族,還是沒有什麼有效的進展,即便是與佔領軍保持合作的臨時政府也同樣具有兩面性。這其實也是北京願意放棄這裡並最終同意與俄羅斯人控制下的北海道與庫頁島等相關附屬島嶼進行交換的主要原因,一個養不熟的民族,我拿來幹什麼呢?雖然在這期間北京也進口了部分印度教新娘,但這區區不到50萬人實在不能和14億印度教徒相提並論。

當然,世事無絕對。

對於印度人來說,俄羅斯人的到來才讓他們真正找到了組織,50年間,光在遠東地區和中部地區,俄羅斯就吸收了至少2億印度移民,極大緩解了印度人多地少的矛盾(其實,天底下除了俄羅斯人以外還有誰有本事安排兩個億的閒雜人口下去啊?)也使極度缺乏人口的俄羅斯聯邦給自己的血液裡面增加了不少機會,這導致後來新出現了一個民族--俄-印人。

同樣,中國在收回庫頁島獲得靠近北美地理優勢的同時也因爲以小換大得到多數日本人的效忠,因此這是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粉碎了歐美試圖利中俄領土問題上存在的分歧而進行分化瓦解的意圖。

此事帶來的巨大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

東方同盟《當代歷史教科書》第三次世界大戰實錄:

2043年2月17日,歐華對美宣戰;

2月21日,俄對美宣戰;

2043年4月6日,中東戰爭爆發。當日,有14個阿拉伯國家集體對以宣佈進入戰爭狀態,要求收回所有的被佔領土。嗣後,按照美以同盟的規定,美及其盟友自動對阿拉伯聯盟進入戰爭狀態。

4月19日,美國人控制厄利特里亞和吉布提,宣佈封閉紅海,中歐海上通道被隔斷。

5月18日,法俄聯合艦隊在大西洋上的會戰中出現嚴重失利。

7月14日,三方聯軍發動了東非進攻戰,在激戰後擊潰了東非司令部下屬的地面部隊集羣,殲美軍一個半步兵團及部分僕從軍合計兩萬四千人,美軍被迫退出厄利特里亞和吉布提,以重點防守索馬里。

7月17日,第一次北海大戰爆發,德法艦隊試圖挑戰美英艦隊無果。

7月17日,第一次阿留申戰役爆發,中俄突擊第8艦隊,與美國人戰鬥2天后撤退。

7月19日,華俄試圖突擊中途島,因進展不利主動撤退。

7月27日,印對華歐宣戰,至10月12日,印度投降。

從2043年8月5日開始,聯軍在非洲連續發動三次進攻戰,至10月17日,毛里塔尼亞,尼日爾,索馬里戰役先後結束,美軍於11月5日退回肯尼亞,蘇伊士運河得以敞開。

11月23日,中國遠征艦隊順利抵達北非。

12月15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北海大戰爆發,聯軍重創美英艦隊並攻佔設得蘭羣島,美軍退守英國。

12月28日至1月11日,乍得會戰爆發,雙方出動約40萬地面部隊,但戰局沒有重大進展。

2044年1月10日,第二次孟加拉灣海戰爆發,在華歐艦隊的襲擊下美軍被迫向南撤退,華軍佔領尼科巴羣島。

2044年1月19日至2月22日,撒哈拉大決戰正式展開,雙方集結約90萬軍隊和2300輛坦克裝甲車及900架戰鬥機,血戰1個月,美及盟軍遭到前所未有的慘敗,被殲滅地面部隊69000人(僅指美軍),但聯軍也同樣遭到重創。

2月1日至4月25日,第一次停戰談判失敗。

4月26日至7月5日,美軍在印尼突然發動三次進攻,中方措手不及出現失利。經過艱苦支持中方穩定防線,戰線轉呈膠着狀態,7月20日後,中美實際停止大規模交火。

8月21日至8月25日,關島危機。俄中試圖突擊關島被美軍發現,中俄評估後認爲無法戰勝第5艦隊隨即主動退回大東諸島。

2044年9月至2045年1月,雙方都在積蓄力量,無較大規模的戰役。期間,第二次停戰談判失敗。

2045年2月3日至5月29日,北印度洋大海戰爆發。第一階段,華軍發動進攻佔領原部分印屬島嶼擊退第7艦隊守備隊。第二階段,美以南美艦隊、第7艦隊合力進攻華軍,中國被迫放棄部分佔領區轉與美軍糾纏。第三階段,歐遠征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到達阿拉伯海與華軍合力反擊美軍,美未敢決戰,主動撤退。

2045年5月31日,“光輝計劃”啓動,聯合艦隊先後擊敗美第一,第三,第四(英)艦隊並光復愛爾蘭。

7月25日至9月28日,不列顛戰役爆發。

聯軍強行登陸威爾士並擊潰美英艦隊的支援,雙方均遭到了重大的損失。登陸聯軍血戰兩個月,於9月28日最後殲滅島上美軍,9月29日,歐盟宣佈光復英國。

12月10日,第三次停戰談判開始。

2046年1月至4月,美方大規模反擊中國,在東南亞激戰3個月。

3月至5月,美軍又在北非發動反攻,擊潰歐洲軍團後被中俄阻止。

6月,停戰談判基本完成,但美國不願意履行協議。

8月15日至9月3日,白令海戰爆發。

爲逼迫美軍履行協議,中俄(歐洲人派遣了一個戰鬥機團)主動對美髮動進攻,美以第8和第9艦隊迎戰,經過激烈戰鬥,中俄各損失一艘航空母艦,美被擊沉一艘擊傷兩艘航空母艦。28日,中方新成軍的三艘航母試圖向北支援,美軍即主動退回陸基保護圈。

在經歷上述3次大規模反擊戰役後,美方無力繼續發動進攻,聯軍實際上也無法與美國人進行真正的最後決戰,11月7日,四方宣佈最後停火。

11月23日,“(感恩節)和平協議”簽署,四年大戰正式結束。《中俄歐美關於停止戰爭狀態,恢復和平的協議》及附件的主要內容是:

1、四方全面停止戰爭狀態,恢復和平。2、中美瓜分印尼及南太平洋;美歐以黑白爲界瓜分非洲;歐俄瓜分土耳其;中俄瓜分日本,北海道及附屬島嶼交給俄羅斯代管50年;印度大陸歸中國保護;阿拉伯人整體上歸歐盟保護;3、美國永遠放棄對英、北歐、冰島、格菱蘭島等歐洲屬地的主權要求;歐洲永遠放棄對美洲土地的主權要求。

在實際瓜分過程中,俄羅斯得到半個土耳其,北海道,全部高加索和阿富汗。中國收回流求羣島,得到日本南部三島、菲及印尼大部分的土地;肢解印度,分爲3個三個印度教及一個錫克教國家。歐洲人收回英國,得到阿拉伯地區及北非與半個土耳其。美國人保住整個美洲,大洋洲,黑非洲、中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及部分印尼。

2047年9月1日,《華盛頓宣言》發表,與會四方鄭重保證不以武力或者威脅使用武力改變現有疆域狀態;宣佈立即全面廢除中歐俄的三方同盟條約,建立長效的和平合作機制,分別由四方專職代表在巴黎組建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以取代實際上已經無所作爲的聯合國,稱爲“國際和平及穩定發展執行委員會”,相互約定採取大國一致行動的原則。

四方共同宣稱,將嚴厲懲治“試圖以武力或者威脅使用武力來破壞現有框架內的國際和平”的國家及地區或組織。

2050年1月,中俄經過秘密談判後達成協議,俄以庫頁島,北海道及相關附屬島嶼交換三個印度教國家的土地,雙方保證不在交換領土上部署超過10萬的部隊。俄羅斯保證不對原印度4國進行合併,各地方新建軍隊合計不超過50萬。上述協議立即遭到了來自歐美的尖銳批評,但因中俄並未違反“(感恩節)和平協議”而無果。

。。。

後記:

2149年5月,在爭奪南印度洋控制權失敗後,俄華達成了秘密協議,雙方決心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這標誌着90多年的和平發展已經再次走到了盡頭,世界開始進入戰爭和軍備競賽的泥潭。

2161年3月3日,華俄共同對歐、美、阿(拉伯)、非(共體)宣佈了戰爭狀態。。。

(全書完)

2007年1月27日

私下問一句,我想繼續寫一本書,請問大大們對於其他類型的書,比如描寫金融的題材有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