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六章 交易

劍南節度所轄正規兵額爲三萬零九百,這當然並非意味着整個劍南道只有這三萬零九百的兵馬,事實上劍南道所屬的各大州府都有兵馬,但大多是另外一種武裝力量,他們都是團練兵馬。就好比一個正規軍一個是地方警察部隊,團練兵馬大多爲了滿足本地州府的治安需求,而非用來作戰。

當初劉德海所領的五百兵馬便是團練兵馬,他們雖然也屬於兵部所轄,但從裝備上待遇上和實際作戰能力上,和正規軍隊不知差了多少。而真正用來征討他國行軍打仗的便是劍南道節度使所領的正規兵馬了。

此次從三萬零九百人一下子增加了兩萬的兵額,便等於說准許劍南道有五萬多的兵馬,而這些兵馬都是朝廷出錢出裝備供養的。從實力上而言,陡然拔高了一大截。

有了這兩萬兵額的增加,劍南大軍中當初招募的超過數量的新兵便不必遣散,而只需造冊報上去按照程序成爲真正的劍南軍一員了。雖然王源也並沒有打算將他們遣散,但名不正言不順的士兵會帶來麻煩不說,而且兵部也不會撥給他們裝備兵餉,就算王源能以其他諸如團練兵馬的方式將他們保存下來,但這兵餉何來,盔甲戰馬兵刃何來?要王源出錢去養?幾千人王源也養不起。

所以,看到兵部行文之後,王源喜笑顏開。這意味着不僅可以讓超出兵額的近萬新兵保存下來,自己還可以大肆的招募一萬行軍歸入自己的麾下,這正是自己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看了楊國忠的信以及柳鈞詳細的描述之後,王源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楊國忠做了個錯誤且愚蠢的決定,或者說在他看來是聰明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導致了一系列的後果。雖然楊國忠在信上大吹大擂說自己如何艱辛的爲劍南道取得了這兩萬兵馬,甚至不惜從安祿山頭上動土云云,但在王源看來,歷史的車輪在這一次事件之後朝着他該去的方向又前進了不可阻擋的一大步。

兩萬兵額確實是從安祿山的范陽軍和平盧軍頭上攫取過來的,楊國忠確實有勇氣,也確實敢向安祿山下手。但安祿山豈是省油的燈,得知此事之後第一時間派安慶緒進了長安覲見玄宗。安慶緒見到玄宗之後帶來了安祿山的一份奏摺,奏摺上安祿山自稱年紀大了,精力不夠,無法替陛下守衛大唐東北邊境,無法再爲陛下阻擋契丹人和突厥人的進攻了,所以請求玄宗

令派高明之人統帥范陽和平盧兩軍,他要告老辭官云云。還說自己全力爲陛下效忠,在前方馬革裹屍亦在所不惜,但最怕的便是小人在身後搗鬼。自己可以死在戰場上,但卻絕不願死在背後的冷箭上云云。一份奏摺寫的情深意切慷慨激昂涕淚橫流。

玄宗當然知道他是爲了什麼原因,楊國忠從安祿山頭上挪兩萬兵額給劍南的事情,玄宗其實是默許的。朝廷實在擔負不起兩處增兵的費用。大唐雖富庶,但用錢的地方也很多,總不能大部分的錢都用在養兵上,而整個朝廷其他方面卻都要停擺了。譬如要爲貴妃改造百花園的工程,興慶宮龍池前幾日大雨漫水,需要清淤挖池疏通的工程都要去做。總不能堂堂大唐陛下,連住的宮殿都被水淹了,這成何體統。

玄宗不去想這些大興土木的作法是否正確。這麼多年來他已經習慣了奢侈,習慣了住最好的宮殿,看最好的美景,在他看來,這些花銷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各節度是增兵的問題上,玄宗只能厚此薄彼親疏有別。各邊鎮節度都在請求增兵,安祿山顯然更爲親密,幾乎隔一年便有他的份兒。玄宗之所以同意楊國忠挪走安祿山的兵額,那也是因爲楊國忠的堅持以及劍南道確實不得不增加兵額。同時玄宗也想看一看安祿山的反應。如果安祿山不作聲,這件事便可糊弄過去,自己也樂的甩手,但現在顯然未能如願。

安祿山的奏摺顯然不是真的要辭,而是在耍脾氣罷了。玄宗當然也不會允許安祿山告老,因爲安祿山並不老,還沒到無法效力的地步。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玄宗心目中的安祿山是獨當一面的悍將,是大唐東北邊境安寧的保證,是自己心目中的朝廷柱石。除了安祿山,玄宗心目中沒有任何人選能夠戍守東北,讓自己高枕無憂。

但玄宗當然也不能讓楊國忠難堪,爲君之道便是要懂得平衡臣子之間的矛盾,或者利用這些矛盾爲爲大唐更好的效力。此前的情形下,玄宗要做的便是既維護楊國忠的威信,也要安撫安祿山的情緒。兩萬兵額還是要給劍南,因爲楊國忠是左相兼兵部尚書,如果他在自己默許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被自己駁回,楊國忠恐怕也要請辭告老了。但安祿山這一面,恐怕需要給些補償。

如何補償?玄宗尚在考慮之中的時候,尚在重病之中的李林甫教人用軟座擡着進宮覲見玄宗。覲見中,李林甫給了玄宗一個解決的辦法,那便是將王忠嗣所領的河東道節度使的職位交於安祿山之手。

李林甫的理由很充足,安祿山需要增加兵額對付契丹和突厥人,包圍東北邊境的安寧,既然朝廷無法給他增加兵額,那麼如果將河東道節度兵馬交於安祿山手中的話,正好可以讓河東

范陽和平盧三節度成爲一體。這三個節度鎮是連在一起的,交於安祿山一人之手,則兵馬也可相互調動增援,恰好解決了安祿山所言的范陽平盧兩鎮兵力不足的問題。必要時,安祿山可調動三鎮兵馬相互協助增援,聯合機動坐戰。這麼做既解決了兵額短缺之事,也可以有效的利用朝廷所養的兵馬。不至於一處處於兵力不足之勢,另一處的兵馬卻處於賦閒的狀態。

更重要的事,這個建議還可以解決另外一個問題,那便是太子李亨舉薦王忠嗣入朝擔任中書平章和刑部尚書的建議。而王忠嗣本人領着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的職位,如今又要入朝擔任要職,一個人肩負如此多的重要職位,顯然是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的,玄宗一直猶豫不決是否同意太子的舉薦的原因其中便考慮到這一點。若不能面面俱到,召王忠嗣入朝便是一步爛棋,政務或許會因爲王忠嗣的入朝而處理通暢,但若四鎮的邊務受到了影響,導致邊鎮告急,那豈非顧此失彼。

而且,王忠嗣本人多次表達過將河東和朔方兩鎮節度使之權交於他人的願望。若不是李亨竭力的反對,玄宗也不想太駁太子顏面的話,怕是早就準了王忠嗣所請。

玄宗不得不欽佩李林甫的老道。老臣便是老臣,關鍵時候給出的解決辦法可謂一箭三雕。其一,劍南道可增加兵額,可解西南燃眉之急,讓西邊的邊境防守得以加強。其二,將河東道交於安祿山兼領,可安撫安祿山的情緒,也可有助於安祿山守衛東北邊鎮。其三,王忠嗣卸任河東道節度使便少了一處分神之處,又可應李亨所請召王忠嗣入朝,讓王忠嗣可以兼顧朝中政務和其他三鎮的軍務。這顯然是個極好的主意。

而且,玄宗覺得意外的是,原本猶豫是否調王忠嗣入朝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怕李林甫心中不高興。好像是自己要找個人接替李林甫的職位一般,有些不近情理。畢竟李林甫不過是重病休養而已。但李林甫的態度卻讓玄宗覺得他絲毫沒有介意,沒有考慮自己,而是積極的爲朝廷着想,爲自己解決目前的難題,這讓玄宗對李林甫更加的敬重。

玄宗幾乎是毫不猶豫的便同意了李林甫的解決之道,當晚,安慶緒便心滿意足的離去了,太子李亨也沒說半個不字,楊國忠也沒多說一句話,此事就此解決了。

這便是王源從柳鈞口中得知的事情的全部經過,而這一切在楊國忠的信中居然隻字未提。楊國忠的信裡只是一味的自吹自擂說自己虎口奪食從安祿山的手中搶了兩萬兵額,如何的艱難云云。其用意自然是要讓王源感他之恩,對他死心塌地,卻不知王源知道經過之後長嘆一聲,用一句‘愚蠢’形容他的所爲。

(本章完)

第五章 西市第一零六七章 算盤第一八五章 相憐第一七八章 報應第五十五章 上賓第六一一章 無畏第八二一章 無常第三二七章 消失第八五四章 地形第二七七章 暗示第三二二章 狼心第八零九章 鬧劇第二九五章 家醜第三四八章 決勝第二五三章 傷痛第五三四章 破爛第三五八章 誤會第一零六六章 兵臨第十九章 蛇蠍第六二三章 散心第一九二章 欲動第七十六章 底細(續)第九二八章 豪族第七二二章 決裂第四二五章 飛渡第二一二章 殺人第三四七章 絕招第二六十四章 審問第四四四章 強攻第八九五 鑄鍛(續)第一一三八章 琴曲第二六零章 底細第七三二章 危急第三十二章 伯樂第一百章 麗人第四一八章 防毒第八九七章 幽處(續)第六九六章 募兵第七四七章 試探第五四三章 輕重第四四三章 交戰第八七五章 留名第五八五章 贈書第一六七章 難民第六零一章 戰局第一三九章 馬料第四八四章 團圓第一三八章 學士第六五零章 約見第九三三章 奪城(四)第六百四十九章 天雷第一零四三章 技巧第六五零章 約見第六百四十章 再戰第七一七章 救援第四五八章 居心第四一五章 大戰(續三)第六八八章 曲醉第四五六章 進攻第一零一三章 窮途第一零四六章 決裂第一零六五章 補給第四二八章 國寶第一六六章 馴馬第九一一章 強硬第二四一章 變數第七八一章 妙用第二三一章 莫辯第三四三章 背水第七六零章 靈犀第九十九章 新春第六九二章 人選第一零三八章 定策第二八七章 棘手第一零三章 狂生第一五二章 愛恨第五三一章 錢事第三八九章 故事第二八五章 殺意第六百四十一章 殺器第七七零章 早茶第一九零章 密會第五四六章 京城第五四九章 沆瀣第六零八章 諾言第二七九章 死地第八一六章 餘生第五六十四章 困局第一六八章 懲惡第一六十四章 醜聞第八零二章 比喻第二三九章 度勢第八六三章 齊聚第七五四章 秘居第三九八章 重騎第七三九章 馬嵬(七)第一零三三章 泄露第八五八章 洪流(下)第一七六章 遊戲第四二四章 阿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