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

宋昭宗隆熙七年夏四月,少保左丞相範國昌,樞密使保昌公狄定國相繼卒,乃以關普靈爲樞密正使,嶽鎮爲樞密副使。

九月,廣右節度使大將軍高耀卿入朝奏“元主南坡有變,當乘其亂,攻取京西諸郡,元人必不暇顧,機會不可失也。”帝恐礙於和議,耀卿奏曰:“宋與元和者,乃先帝一時體兵養民,權宜之計。當此士馬精壯,陛下正宜發憤有爲,以繼先帝恢復之志。”右相司馬肅奏曰:“乘人之喪而伐人之國,仁者不爲也。陛下此時,未可妄動。待來年詔集各鎮會議,方可興師。”高耀卿曰:“宋與元仇敵也。先帝日日臥薪嚐膽,恨不掃平燕雲,肅清海內,仍爲大宋一統。今既有機會,寧可因有喪而中止乎?”帝從之,猶未下詔,忽報,嶽州節度使新寧侯扈德威卒。帝悲悼數日,伐元之詔遂寢,以種世虎兼開府儀同三司,爲嶽州節度使,即日赴鎮。高耀卿嘆曰:“天不欲宋復興大業矣。”辭帝仍鎮廣右而去。

高節度一日巡至柳州,見城垣崩坍過半,責太守立即修理。

時柳州守戚臣,任法嚴峻,飭所屬州縣,派撥民夫,委官督工,日夜修理。官吏承上意旨,催工既迫,催科尤急,以鞭-從事,而法愈嚴者,弊愈滋,凡司會計,管錢穀總出入者,無不枉法索賄。民甚苦之。繫累於縲紲之中,而仍負擔土木之責。甚有賣妻鬻子,破產傾家,而以償官緡者。

融縣西羅村,有一李櫃,產本中人,素性長厚,一子尚侞,一女名翠雲。同裡中有汪生六一者,家甚富,一日窺見翠雲裝束雖甚樸素,而一種婀娜之態,流光顧影,自足動人。汪六一久思染指,無隙可人。正值郡守行扎修城,撥派民夫,以家業饒裕者,爲城工局首,經紀銀錢。按此局首,若黠者充當,便肥私囊;樸者承任,罔不蕩其家資。汪六一聞之,即令人將李櫃之名,舉報縣中,可當局首,李櫃聞之大驚,急至縣中申辨。

縣令不允,責曰:“業經舉報,即日申祥,豈容推諉?若人人皆免此任,公事誰爲經理?”竟申入郡中去。李櫃無可如何,隨衆局首,齊赴柳州。汪六一遂日夜設計,欲騙翠雲入手。李櫃妻崔氏,摒擋家政,井井有法,三姑六婆,概不入戶,燒香賽會,未嘗離門。汪六一無法可施。而李櫃在柳州,經管數月支給不敷,虧折無數,日積月累,逋歉益深。官吏索賄,李櫃又不善應付。

未幾,遂身陷囹圄。崔氏聞之,無計可爲,惟有變房屋,市田產,計圖贖出囹圄。誰知數仍不足。李櫃在獄中,寄信崔氏,若更得五十金,則禍可免。崔氏得書泣曰:“家業典賣盡矣,此金從何而出?”其女翠雲亦泣不可止,乃謂母曰:“聞古有緹縈上書,願入宮爲婢以贖父者,兒亦願賣身得金以贖父。”崔氏聞言大慟,然至此已無可如何,遂從其策。汪六一聞之,大喜,即令人與崔氏說知,願以五十金買去作妾,崔氏欲不允。

翠雲泣曰:“但得贖父出獄,兒雖作妾,亦所甘心。”崔氏勉強許諾,汪六一以金付之,娶翠雲而去。母女分手,悽絕自不待言,而崔氏急於贖夫,既得銀在手,即負幼子,自往郡中,愈行愈遠,益想益悲,又慮此銀一入,若更不能贖出,則夫妻惟一死而已。

行至馬平縣,經劉-墓前,疲勞已甚,遂將幼子放下,置-1-囊於地,哭訴於劉-大夫之墓。嗚咽之聲,字字酸楚,聞者無不下淚。崔氏悲悼一會,見黑雲四起,知陰雨將至,遂起身倉皇負子而去。至郡中,則城工業已告竣,而李櫃在獄中已年餘矣。崔氏至獄視之,李櫃悲喜交集,急命取銀付吏,而崔氏一聞此言,如震驚霹靂,魂魄俱喪,不知此銀失落何地。李櫃亦嗒然若喪,又聞乃系賣女之銀,惟呼天而泣。崔氏此時,欲出城覓之,則已日暮閉城,不得已,至邸中寄宿。是夜,雙睫淚盈,直盼天曉。雞鳴,即披衣起,出城沿途物色俱不見,暗思必失於劉-墓前,仍至故處,亦毫無形影。尋思無計,不覺捶胸大慟,坐於墓下,聲聲直喚:“參軍乃唐室直臣,寧長臥地下,死而無知耶?”一面哭,一面訴,淚如涌泉,淚盡繼之以血。四顧無人,覺宿鳥爲之悲鳴,林木爲之悽側。哭訴一會,正欲就墓前觸石而死,忽來一書生問曰:“娘子毋乃失金者乎?”崔氏急應之曰:“然。”書生曰:“汝金爲我拾得,可隨我入城,行當還女。”崔氏聞言,如身至鬼門死去復生,叩頭不已。書生止之,徐步而去。

崔氏倉猝間,亦未叩其姓氏。此人乃東蘭州軒轅生,名固,同一友華生,名國選者,應舉將入武都。偶過劉-墓前,拾得一囊。啓之,內有五十金。華生喜出望外,謂軒轅生曰:“吾二人僕馬之費,盡有贏餘。”軒轅生曰:“不可,此金安知爲富貴人所失乎,爲被難人所失乎,若富貴人所失,用之固爲不義;若爲被難之人所失,則性命死生,皆系之矣。”華生大笑曰:“兄何其迂,非盜非奪,自我拾之,自我用之,亦復何尤?”軒轅生不以爲然,回至寓所,置金囊於枕畔,終夜不寐,暗思明日,必訪其人還之。黎明即起,仍至劉-墓前候之,恰遇崔氏尋死,問明金數皆符,引至邸中還之。誰知華生見軒轅生有還金之意,即移寓他所,不與共事,將金囊攜去,軒轅生大-1-驚,急至華生寓所,則金已耗去過半,正色責之,乃持歸邸中。

而崔氏已望眼將穿,一見軒轅生,喜不自勝,正欲稱謝,只見軒轅生愀然曰:“爾金已被吾友耗去過半,奈何?”崔氏聞言,重複嗚咽而泣曰:“良人身陷囹圄,前此易業取贖,因不足數,又陷月餘,始賣女得金五十,若仍不足數,則良人終無出獄之期。”言畢,泣下如雨,軒轅生惻然久之,既而曰:“吾橐中尚有十五金,並以贈女,合計尚少數金。”軒轅生又至城中,問各處可有東蘭州朋友,一一訪之,代爲挪移。

三日後,始全數與之,崔氏千恩萬謝而去。軒轅生以試期尚早,與逆旅主人略貸資斧,仍回慶遠東蘭州,更備僕馬之費,始赴武都。而李櫃悶坐獄中,以爲此金已失,忽見崔氏持金而至,一一說知,感泣不已。急以金付吏,越日,釋放。夫婦攜幼子,同出柳州,口中時時感嘆軒轅生。謂異日當銜給圖報,一心望歸融縣。至女家視之,誰知翠雲之事,更有不測。汪六一既得翠雲,大暢心懷,詎料其妻陰氏悍而且醋,以六一娶妾即本村李櫃之女,又聞其美,大怒,俟翠雲入門,引至內房鎖之,不通半線。汪六一讒口流涎,無可如何。遣人與陰氏哀懇,陰氏益大起風波,一罵三朝,一詈四夜。汪六一伏,不敢動彈,陰氏亦並不少假辭色,汪六一服,不敢動彈,陰氏亦並不少假辭色,汪六一飲恨而已。一日,偶至內房門隙,私窺翠雲。忽陰氏至前,汪六一見而反走。陰氏躁杖逐之,六一不提防,足掛屏風,一跤仆地。陰氏近前,以杖捶無算,家人僕婦等將陰氏勸解入內。汪六一狼狽始起,恚甚,大言曰:“吾何以生爲?”語畢大慚,時邑中有臧生者,作懼內供狀嘲之,其狀雲:伏維陰盛陽衰,巾幗之雄可畏。女強男弱,鬚眉之婦堪憐。

稟坤而乃以乘乾,夫綱已墮,治內更兼夫正外。妻道何隆,風-1-斯下矣。豈世間多燕趙佳人,教且同焉?實宇內少昂藏男子。

慨往古而已然,嘆近今之更甚。某本儒生,家傳閥閱,自信美如城北,豈期配在河東,號閫內之大將軍。自他有耀,怕老婆之都元帥,捨我其誰?非關南國人柔,倍見北方風勁,鳩盤茶踞白蓮臺上,胭脂虎臥紅錦叢中。一言觸惱,分明太歲當頭;片語加嗔,儼似小魈破膽,抱衾-猶存觳觫,侍飲食時切悚惶。

奉命承教,早等綸音諭旨之嚴。言聽計從,恪遵婦倡夫隨之訓。

被罵總莫妙妝呆,動怒又何妨陪笑?出必告,似哀猿唳月;反必面,如餓馬奔槽。可駭者,平時聲若洪鐘,到妻前而不聞其響;可憐者,縱爾勃然盛怒,入房中而忽改其容,誠何心哉,良有以也。兼之娘子每抱采薪之憂,卑人獨盡割股之孝。茶湯自進,不同保母之頻呼?藥石親調,無此梅香之偷懶。體心着意,痛癢相關,敲背搖肩,殷勤曲盡。宜乎恩威並用,賞罰皆施,奈何慈悲心不捨半毫?冰霜面居然終日,縱使盈盈秋水,但常見金剛努目之時。如何淡淡春山,不曾有菩薩低眉之日,燈影下誰教你屈體蛇行?所可道也。言之醜也,人面前可畏他大聲獅吼,庶幾改之。予日望之,更可憚者,立法尤嚴,設刑備至:大門閂,使丈夫之驚魂墮地;小棒椎,乃娘子之撲作教刑;馬桶蓋制就圓枷,儼似中軍之帽;裹腳布權爲長練,竟同綿殮之屍。繡房中一個罪囚,即夏禹泣之而奚益;黑夜中渾身疼痛,縱文王視之而徒傷。欲討饒,既慮鑽隙相窺,將高喊又恐隔牆有耳。無奈啞氣吞聲,學吞炭之豫讓,攢眉咬齒。等刺股之蘇秦,古公何罪,竟罹無妄之災?陽貨激恩,常感不孥之德,瓠犀牙如此鋒-長頸邊時隱着一顆紫印。麻姑爪這般利害,瘦臉上早現出幾縷紅斑。以雲困頓,不亦甚乎?若謂風流,未之有也。將登山臨水,總是驚心吊魄之場,即宴客娛賓,尤多-後跋前之恐。九於魔時時作伴,羅剎女刻刻相依,既難爲孟-1-嘗君之秦地私逃,亦徒爲齊景公之牛山隕涕。頗情願削髮而念阿彌,或告之,籲,無所禱也,恨不能腐刑而爲閹寺。彼將曰:“噫!於汝安乎?”是以生死均難,進退維谷。從未得吐氣揚眉之日,恆抱此囚首蹙額之容,此懼內之稟性良然,真怨慕之苦衷莫解,不得已而傳之管城子。猶未盡我形容,無可奈而寄諸楮先生,庶得知予苦楚,聊以藏拙,不敢書名。人各有妻,觀之莫笑,供狀是實。

汪六一久而不堪其苦,挾貲遊京湖而去。陰氏竟將翠雲出賣,有邵陵老商人,在融縣聞之買去,商人行至新田縣,疾卒。

翠雲遂淪落營陽。李櫃夫婦回融縣西羅村時,則已賣去月餘矣。

李櫃夫婦自然不勝悽楚,幸得一姻家顧氏,時周恤之,僦居敗屋,稍延殘喘。

時當宋隆熙之十三年正月,福寧候開府儀同三司種世龍,武寧侯龍武大將軍關普靈,俱薨。是年,禮部知貢舉者乃集賢大學士、工部左侍郎歐陽懋德,六鎮士子俱雲集於武都。歐陽侍郎扃門後得一佳卷,擬作首選,耳邊似有人語云:“此人不可入選。”歐陽侍郎隨問之曰:“爾爲誰?”其人答雲:“吾即唐元和中下第之劉-也。”侍郎聞言,遽棄之。隨取一卷,填爲首選,放榜後,則巍然高列第一者,即東蘭州之軒轅固也。

一榜九十餘人,及第出身有差,軒轅生以首選,即銓道州刺使。

謁見時,侍郎問曰:“東蘭州有華生名國選者,賢契亦知之否?”軒轅生曰:“此門生契友也!”侍郎曰:“華生之卷,業已取列第一,有人呼餘,不可入選,因而擯之,究竟其人何如?”軒轅生對以甚佳,侍郎再三問之,軒轅生始將拾金一事,始末告知。待郎瞿然曰:“無惑乎呼餘者,自稱劉-,職此故耳。

諸生以一第爲兒戲耶!一念之差,遂落孫山之外,以五十金而-1-棄一進士,至此悔無及矣!子勉之,前程未可量,當不負吾拔擢也。”軒轅生再拜受命而退,赴任道州,令人至東蘭州,接其母至,其妻亦同至任所。

時軒轅生無子,其妻勸置側室,以延宗祀。軒轅刺史應允。

因公至郡中,偶見一女子,在破屋中爲人縫紉。刺史悅之,遂納爲妾。叩其里居姓氏,蓋即融縣西羅村賣身贖父之李翠雲也。

翠雲問明,亦知刺史爲還金贖父恩人,兩情不勝驚訝,以事非偶然。軒轅刺史轉私嘆曰:“惜乎!此女賣身數次。不然,即充次房可也。”攜回署中,母與妻皆喜,爲另置鸞鳳巢,誰知翠雲,仍然處子,刺史大喜,更令人至融縣訪李櫃夫婦至,即立爲次妻。李櫃夫婦再拜謝曰:“再造之恩,無可答報,願充媵妾,以酬高厚。”刺史不許,年餘,舉一子,其妻愛若己出,爭撫養之。未幾,連生二子,後刺史仕至贊善大夫,翠雲獲誥命焉。而謀陷李櫃、計圖翠雲之汪六一者,竟以狎遊妓館,病死於外,不獲歸。妒婦陰氏絕嗣,家貲亦蕩然無存矣。

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八回 鍾明亮入寇藍關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八十六回 吳草廬不序藏經第三回 冬青樹記換君王骨第四十九回 嶽招討計賺長沙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万俟蠣殺身第八十九回 烏蒙僧巧設騙局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徵羅浮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四十回 藍天蔚棄暗投明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七十三回 蘇縣令巧決疑訟第六十三回 蘇公堤朝雲集句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二十三回 襄陽城賈羽辛授首第六十八回 孝伯誤陷金鎖陣第三十六回 冤構冤万俟蠣殺身第二十回 韓搏虎七敗賈翀第九十一回 趙完普焚香告天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九十回 許廉訪請頒葬制第六十二回 衆夷國入貢武都第四回 靈隱寺激怒英雄心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徵羅浮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五十八回 牡丹鈿玉奴擇婿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論史匡君第二十一回 嶽燕超官辭參政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進邵武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徵羅浮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五十六回 嶽招討怒打襄陽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二十九回 趙涪陵聘賢龍首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掃墓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九回 狄招討一徵羅浮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夢崇聖第二十四回 鐵幢浦秦楠敗兵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國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第十一回 徵曰本蒙古喪師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五回 寇復雷大鬧臨安郡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腖魏捅第九十三回 還珠亭冤鬼泄憤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六回 秦錦帛起義紫金山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徵羅浮第八十一回 趙孟釗腖魏捅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一回 元世祖貶聖伐陵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詞慰幽魂第六十六回 鍾情人一心合墓第三十四回 南雄鎮雷雨交兵第十四回 万俟蠣棄家走壽春第六十九回 韓太尉罵死留夢第十一回 徵曰本蒙古喪師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譚禪第九十九回 韓節度誤釋友諒第四十二回 梅參政淮南召兵第五十一回 西冷橋樊生遇豔第二回 程廉訪招賢納士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駕遊五臺山第十一回 徵曰本蒙古喪師第四十四回 周處臺馬陵伏妖第三十回 狄招討三徵羅浮第七十二回 摩天嶺三將隕命第十七回 壽陽城錫帛僭號第八十八回 劉蕡墓軒轅還金第九十五回 張士誠販鹽起泰州第四十六回 賈平章壽陽篡位第三十五回 德報德上官樸免禍第十五回 種世龍傳檄達荊楚第十三回 智深獻策掠廣陵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四十七回 鳳凰臺大開武選第八十七回 三清樓公孫醉酒第五十回 慕容長鏖兵武陵第十回 棲霞嶺皇甫惇題詩第九十七回 脫脫決議開黃河第九回 北固亭範國昌望氣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敗海門島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論史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