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三章 交往

一邊神遊天外,一邊坐在大樹腳下,方然沒和斯蒂芬*霍肯那樣,加入孩童們的野餐。

維持坐着的姿勢,看向遠方,多少年來頭一次“親自”踏足封閉城,不知爲何,很容易就能成行的事,卻到現在才做,是想維持內心對“表世界”的某種新奇感,還是想借此迴避,那直面現實的忐忑不安。

說起來,大概還有幾個月,自己就會和一千一百九十九位同類,進入“意識連接”過程,並在三年之後,

以三歲孩童的視角,降臨到這世界。

人生,從現實到“混沌”,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重生。

而從“混沌”到現實,感覺,則很複雜,自己還沒完全弄明白,這種一個人從小到大,再到暮年,然後藉由“混沌”爲中轉站,從頭再來的人生輪迴。

在這過程中,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始終存在於“混沌”中樞的意識模擬器裡,而他、或者她的所見所感,則大部分來源於現實世界的軀體,進而,在每一段人生結束時,必然會丟失記憶,遺忘過去,幾十年人生的漫長經歷,

都會在身體“回收”、腦神經系統崩解的過程中,一併消散無蹤。

記憶,一旦消失,其承載、記錄的過去,那些真實的人生經歷,是否也會變得好似從未經歷、從未發生過呢。

客觀上講,這當然不可能;

然,站在當事者自己的立場上,這卻恰恰是現實。

失憶者,因意外、疾病等原因,暫時或永久丟失一部分記憶的不幸之人,就很充分的展示了這一點,在失憶後,他們不記得過去,不記得親人、朋友,最親密無間的愛人也形同陌路,過去的經歷,在腦海中一筆勾銷。

即便客觀世界,並不會因此而改變分毫,但是對他、或者她自己呢,

雲散煙消,纔是最“正確”的描述。

當一個人,因爲任何原因而失去某段記憶,那麼這記憶所承載的過往經歷,也等同於消失,這不是唯心主義,而是由自我意識之運作規律出發,必然得出的結論。

想的再深刻些,丟失記憶,就相當於丟失過去,那麼倘若一個人完全失憶,將自己的過去忘得一乾二淨,進而因“座標原點”丟失,而不知道自己是誰,這個人,從自我意識的角度講,是否就已死去。

是,或者不是,旁觀者的分析並沒有用;

當事者自己怎麼想,怎麼看,纔是唯一有價值的判斷依據。

坐在樹冠繁茂的大樹下,神遊天外,想到自己幾個月後將要開始的“意識連接”,方然忽然間就有一點緊張。

他所畏懼的,並不是即將進行的“意識連接”,而是在一切順利的三年之後,要怎樣以三歲孩童的思維與身體,重返現實,到那時,現在這名義年齡已一百二十四歲的“老者”,可還會真的存在嗎。

存在,這應該沒有疑問,“混沌”中的生物電,依然會一刻不停的流淌着。

至於說,那些久遠過去的記憶,除一小部分在“意識遷移”的過程中,被迫放棄,絕大部分也仍會保存在“混沌”之中。

自我意識,仍然在“意識模擬器”中存在,一邊又以血肉之軀的身份,在現實生活……

這會是怎樣的體驗,多年來,和淨土世界的很多民衆一樣,方然都嘗試從親歷者的訪談、自述與生活記錄中,得到答案,但,除了“自我意識仍然存在,感覺上,與‘遷移’之前的感知沒有什麼區別”外,

並無其他更有價值的訊息。

自我意識的延續,或者說,流淌在“混沌”中樞的生物電,是“永不下車”之個體的全部。

從這種角度,其實,並無須太擔心即將到來的“意識連接”、乃至重返現實,於是方然很有耐心的在山頂等待,期間,還和好奇而來的少年少女們,閒聊了一會兒,藉此體察些“表世界”的風土人情。

偌大的“芒種”封閉城,面積,大約兩千平方公里,現在大概有六萬人在其中生活。

算一下人口密度,僅約30人/平方公里。

這一數據,對照舊時代,其實也不算很低的水平。

不過,在“芒種”這樣的城市,民衆每一天的生活都很多樣化,而不會像舊時代的大城市居民那樣扎堆,蜂擁到核心城區討生活。

正因如此,在這地處偏僻、距離保護罩側壁不到十公里的地方,才能見到同類。

走過來的少年們,年紀,大概在十一二歲,每一個都身材健壯、勻稱,男孩子的面龐還有些稚氣,女孩則出奇的美麗。

具體“型號”,方然隨意的端詳幾眼,他並看不出來,只是一邊隨口搭話,一邊看着這些青春洋溢的少年少女們,彼此牽手,看上去很親密,卻又彷彿矜持、羞怯般,若有若無的保持着距離。

哦,大概是,他們還沒到完全自在的年紀,

方然這樣想着笑了笑。

與虛擬的“裡世界”不一樣,“表世界”的民衆,身體有一個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社會規則也因此而變,而不能像虛擬世界那樣,沒有任何禁忌。

規則,說起來十分簡潔,實踐中的情形則複雜得多,

不過一切也都有城市管理系統來打理。

“表世界”的民衆,從一開始,就是三歲的幼稚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會得到規則的無微不至保護,依年齡與身體成長的情況,而逐漸、逐步的允許與他人交往,直到大約十四歲的年紀,才完全解除限制。

淨土世界的原則,在這一方面,並不是說雙方自願、就可以隨意交往,正如“裡世界”的隨心所欲那樣;

而只有在客觀、與主觀層面,確認雙方都從中獲益,

才允許進行任何形式的交往。

且看斯蒂芬*霍肯,吃過飯的教授,這時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摟着穿花邊襯衫的少女一起看書,這種程度的接觸,在合理範疇,

更深層次的則不行。

哪怕教授與對方都心嚮往之、彼此傾慕,也一樣不允許。

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七五六章 能量第五十五章 人際第四四八章 破獲第八二四章 復仇第七七四章 階段第六十八章 閒談第五〇六章 復原第三四四章 戰火第三四四章 戰火第三二六章 時刻第七六〇章 太空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七三四章 案率第八〇五章 矩陣第一三一章 偶然第八二〇章 物種第五二四章 俘虜第四二四章 遷徙第七七一章 佔地第六四一章 觸碰第二章 消失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八〇二章 不竭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二三八章 山雨第八八一章 墜落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五十三章 替代第九五一章 中學第四三二章 兩類第一五九章 假扮第六七三章 染指第七四四章 心情第二〇五章 規則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二七三章 產業第七一九章 病患第四一六章 價值第二十八章 海拉第三五三章 戰鬥第四十章 機會第六十一章 異命第四六四章 預感第八五二章 見面第二六三章 關係第六八二章 東南第一二四章 平衡第四〇二章 堅壁第七〇三章 迴音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三〇六章 對策第三二三章 冷僻第五六二章 永續第八三三章 推進第三六五章 能耗第四九四章 創造第二七八章 維爾第二八九章 穩定第七〇六章 全境第二一九章 公寓第三十七章 告誡第六〇一章 名稱第五四四章 等待第二一四章 標準第八章 無限第四〇三章 花園第七〇〇章 塑造第二九六章 妥協第一〇五章 分佈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七一一章 規劃第二七四章 領域第四六三章 兵力第八八一章 墜落第七二九章 過去第七〇五章 箴言第一三六章 進展第四四六章 遊蕩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六九八章 儀式第七六〇章 太空第一章 列車第八九五章 稀缺第三一五章 驅逐第六四八章 迴音第一三九章 留言第七九八章 火種第四五七章 用人第六七一章 單行第二五五章 衝突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五〇一章 凋亡第八十二章 鎖盤第二十五章 資料第一九四章 心理第八一三章 戴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