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生息

對這些交往的邀約,表面上,方然很平靜,不卑不亢的淡漠以應。

其實,他是不想浪費時間。

接受過一定的的教育,審美,方然還是會的,純粹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他也承認金伯利中學裡的豆蔻年華女孩,大都十分美麗。

優裕的成長環境,無憂無慮的童年,培養出來的女孩子又會差到哪去呢;

何況這些女孩的日常,衣衫飾品,全都是高貴而華麗。

但終究越不過一百二十歲的大限。

其實,眼前的花樣年華,又怎能堅持到壽命的極限呢,不出三十年,二十年,吹彈可破的白皙面龐便會平添皺紋,嬌豔欲滴的紅脣逐漸失去了飽滿,就連眼神,也會褪去年輕賦予的閃亮光華,蒙上一層晦暗的陰沉。

但還是有一些怦然心動啊,方然知道,那是激素的作用。

激素,《生物》課上學習過,是一種痕量即可調節生命活動的物質,在這裡的作用,無非是驅使生物繁衍,用產生下一代的方式讓物種暫時逃避滅絕,在人類這樣複雜的生物身上,更演化出無數絢爛的焰火。

談情說愛,卿卿我我,其實掀起繁複的層層輕紗,最後呈現的,也還是萬變不離其宗。

繁衍的意義,不言自明,既然生物都無法逃脫死亡的宿命,如果沒有繁衍,這世界早就會死氣沉沉、見不到一絲生的跡象。

但對種羣裡的個體而言,繁衍後代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意義,其實並沒有,甚至不僅沒意義、更是長久的艱難辛勞,即便在人類,掌握了科學這樣強大的力量,繁衍也越來越被視爲一種負擔,方然調查過,聯邦的新生人口在逐年下降,但他並不在乎。

對自己而言,繁衍有沒有意義,沒有,那異性也就沒有接觸的必要。

世上的許多人,“繁衍”佔據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這也難免,畢竟在命運面前低頭,明白了死亡必然降臨之後,繁衍就充當了思維的麻醉劑,看到後代,彷彿就可以暫時超脫了死亡,哪怕只是幻覺,也不妨礙無數人操勞一生,最後在病榻上瞧一瞧子女,然後安詳的閉上眼睛。

既然無法戰勝死亡,就只有繁衍,留下一線渺茫至極的希望。

方然並無意嗤笑這種行爲,自己,雖然是孤兒,但也必定有父母,不論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而生下自己,這都不應該被嘲笑。

否則,連時間列車都上不去,還奢談什麼“永不下車”呢。

人類的繁衍,本質上,和蓋亞中的任何生物一樣,是基因驅使的本能,並不需要有明確的動機;

原因很簡單,一切由於基因突變、或者其他因素而放棄繁衍的個體,都會被淘汰,等這樣的個體死絕,攜帶的基因也就湮滅在進化的長河中。

然而作爲智慧生物,人類的繁衍,一代又一代的生生不息,卻又和蓋亞的任何生物都不同。

人類的繁衍,在避-孕手段出現之後,就變成了一種主觀上的選擇,不管動機如何,絕大多數人在決定繁衍後代時,都會有他、或者她自己的理由。

這種理由,方然也多少了解一些,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也許是體驗爲人父母的樂趣,也許是培養一個人的成就感,又或者是很實際的、對子女贍養的期望,甚至,僅僅是一些傳統文明的習俗,傳宗接代,後繼有人。

所有這些理由,在方然的犀利洞察下,本質其實都一樣。

即便所有這些理由當中,並不崇高、甚至有些庸俗的那一些,也是如此,若父母生養兒女,只是貪圖自己老邁時,能有後代來照顧一切,其實也往往是多多少少的淨付出。

撫養幼崽的辛勞,究竟是否能用年邁時的供養來折抵呢,每一個人會有不同的判斷,但從社會總體上講,結論則出奇的簡單而直白:

那必然是不划算的,否則,若所得大於付出,人類社會又怎可能逐漸積累、直至發展到今天的高度。

人類世界的從無到有,一代代人的付出,究竟是爲了什麼;

難道就只是受基因的驅使,繁衍後代,讓藏在細胞深處的DNA再換一次居所嗎,方然並不這樣認爲。

正相反,人與其他一切生命的區別,就在於獨立的意識和思考。

明知道撫養後代的辛勞,明知道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數,甚至,明知道降生的幼崽,也會一天天接近死亡的深淵,歷史上的絕大多數人,仍然選擇了繁衍,把對生的熱愛,和對死的恐懼,寄託在呱呱墜地的幼崽身上,一邊帶着懵懂的幼崽認識世界,學習怎樣生存,一邊強迫自己,不去想起那註定會到來的終結。

死亡終將到來,他們知道,沒有人能夠戰勝它。

死亡降臨,猶如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曠日持久,持續了四十億年的無盡廝殺,在殘暴而冷酷的敵人面前,堅守陣地的人們自知無望,卻又無法後退,只能一邊竭力掙扎,一邊用生命的奇蹟召喚新的力量,並幫助他們在血流成河的戰線之後,構築起對抗死亡的新的長城。

戰鬥,永不停歇,廝殺與吶喊消散無蹤,黑暗籠罩的陣地上,人類全軍盡墨。

戰線在後退,廣袤到沒有邊界的時間大地上,死亡又邁進一步,然而就在這吞噬一切的黑暗面前,新生的力量已伏在胸牆之後,他們戰慄着,心臟在胸腔內狂跳不已,準備接過父輩的信念,與死神搏鬥。

向前看去,濃重如墨的黑暗,吞噬了四十億年的廣袤無垠,令人膽寒;

然後再向後眺望,微弱的光芒,卻讓又一代人戰勝了莫大的恐懼,鼓起勇氣,去迎接這場註定失敗的戰鬥,並在宿命到來之前,召喚新的力量,據守身後那沒有盡頭的大地。

一次又一次失敗,逝去的生命有如恆河沙數,卻始終未曾滅絕;

因爲他們知道,腳下的時間沒有盡頭,面對那吞噬了無數生命的死神,唯一的希望,只能寄託在後來者身上。

繁衍啊,繁衍,一代,又一代,即便明知了宿命,那逃不脫的死亡;

但那又怎麼樣呢,終有一天,大寫的人,將舉起科學的火炬,迸發出利劍般的光芒,劃破黑暗,一舉穿透四十億年的霧靄陰霾。

這,便是希望,便是生命的意義,甚至令死亡也爲之色變的,

生生不息。

第二九〇章 原因第六三五章 階段第六四九章 海峽第五六八章 雙頭第一二九章 徑庭第一四九章 虛構第四十六章 替代第四〇五章 脫線第八八七章 地殼第三三〇章 懷疑第六七二章 變故第八一八章 傳送第一八一章 旅程第二三四章 無用第二三七章 資金第五七二章 自我第四九九章 存儲第七十四章 股市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三五八章 族羣第六四一章 觸碰第八八三章 紀念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一六九章 變遷第五八四章 成敗第四八一章 申請第五六八章 雙頭第六五七章 探尋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七三六章 地位第八十九章 分界第七六五章 物質第七〇一章 擯棄第六二九章 代價第一四三章 孤島第一六二章 聯繫第一四七章 教義第五三六章 藉口第六九四章 同類第二九一章 案件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七〇六章 全境第七七四章 階段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六二四章 歷史第六八五章 嘶吼第一三二章 寂滅第七七九章 綿延第二五三章 處境第四七九章 替代第三七三章 斷網第五七〇章 木船第四〇四章 肉食第九十七章 循環第一一三章 大廈第五四一章 塑造第五〇一章 凋亡第三五八章 族羣第一七八章 差距第二〇四章 內鬥第一四六章 鑰匙第五四九章 對抗第七六五章 物質第五七九章 激進第一五九章 假扮第三二〇章 迂迴第五九二章 答案第二一三章 離去第二七八章 維爾第四六二章 沉湎第七七五章 成長第五四七章 掩面第四六〇章 理由第七二一章 故人第六二〇章 兩線第一一八章 懷疑第六〇九章 斬草第八〇一章 工業第一七三章 整體第四章 學習第四〇〇章 算盤第一六七章 約見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三五七章 審美第七五二章 解除第二五一章 意志第六十章 凱恩第二八六章 文學第六五〇章 人造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八四三章 技術第二十章 分裂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二二四章 創造第一五五章 保密第三十四章 種羣第五四四章 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