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探索

說白了,倘若活着就是爲了活着,這種事,細菌都能做得有聲有色。

活着,是多麼簡單明瞭的一種狀態;

向前追溯到蓋亞生命的起源,直到今天,一切蓋亞生物圈的匆匆過客都很好的實踐了這一點,如果活着的意義僅僅就是“繼續活着”,就等於是抹殺了四十億年漫長演化所塑造的、獨一無二的智慧物種:人,和所有其他物種之間的本質區別。

同樣是生命,同樣是活着,在生物,化學,物理層面與其他蓋亞物種並無多大區別的人,行爲模式,卻有着本質的不同。

活着的意義,對蓋亞的任何其他物種而言,的確就只是“繼續活着”。

遍佈蓋亞的無數物種,從簡單,到複雜,身體構造與生活習性千差萬別,行爲模式卻幾乎是一模一樣:不論動物,植物,微生物,從堪稱簡陋的生化應答到複雜多變的生存策略,都只是爲了實現“活下去”的最高目標而服務。

不僅如此,其他物種的行爲動機,本身也只不過是進化塑造出的特質。

蓋亞的萬千生物,不論簡單、還是複雜,整齊劃一的行爲模式是“趨利避害”,表面上,似乎就連細菌這樣渺小的生命,都有着求生的意識,實際上卻是進化的優勝劣汰,將所有遺傳密碼與行爲模式“反常”,譬如以身犯險、甚或一心求死的個體都淘汰掉,只有趨利避害的個體才能倖存。

從這種角度理解,其他任何物種的所謂“求生本能”,真就只是一種無意識的本能。

它們只是受本能的驅使,僅此而已,而不是真的在怕死。

但是人,就根本不一樣。

做出這樣的論斷,並不是說,方然會否定求生是人的一種本能,畢竟從生理結構上講,人類也是動物,具有動物普遍具備的若干本能,求生,畏死,本來就是人類的本能之一,這再正常不過。

但是除本能外,人的求生畏死,還另有更深刻的動機。

死亡,橫亙在一切蓋亞生命面前的無底深淵,所有物種都對其畏懼之極,但是人的畏懼,除本能外,更多的還是思維層面的思索、和隨之而衍生的恐懼;這種恐懼,基本上人皆有之,發源於人類活着的更深層次意義:

活着的意義,拋開求生的本能,無非是爲了探尋未知。

即便這種更深層的意義,受人類個體的認識侷限、現實條件的限制,往往並不會被大多數人接受、甚至根本就無從覺察,這仍然是人類區別於其他任何物種的本質特徵之一。

對“人”而言,活着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爲了繼續活着。

至少對於一小部分人,在解決了起碼的生存困難、迴避了眼前的死亡威脅之後,就會在精神層面萌生更高的需求,觀察,理解,改造周遭世界,探尋一切尚未被人類掌握的客觀規律,這也正是人類文明多少年來始終在進行的,真正具有不朽價值的實踐活動。

探尋未知的需求,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一般而言,只是羣體中極少數人的專利。

至於羣體中的大多數人,越是往前追溯,比例越高,這羣體中的大多數看似無意探尋未知,反而滿意於每天、每年周而復始的單調生活,但這只是一種表象。

嚴格意義上的單調重複生活,一旦身陷其中,絕對不是社會意義上的人所能忍受。

就方然而言,看過的若干篇科幻作品裡,都出現過“一段經歷無限重複”的可怕描寫,其中周而復始、甚至無限重演的生活經歷,不論具體內容如何,都會讓文中角色、同時也讓讀者毛骨悚然。

現實中,家境優裕、紙醉金迷的富家子弟,與身居貧民窟、毫無脫身希望的聯邦底層,自戕率一樣的居高不下,就是間接的證據:

單調乏味、毫無未知的活着,人會如此畏懼,甚至會超過了畏懼死亡。

正是人的這一行爲,與蓋亞的其他任何物種迥異。

但凡生命,在蓋亞表面的廣袤生物圈內,每一天、每一季、每一年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單調乏味的重複,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經歷,正是大千世界裡諸多物種的生活日常,但要說某些物種竟會因此而自戕,顯然是天方夜譚。

某些物種的幼體,在成長過程中也有探尋未知、認識環境的行爲;

但這種行爲,只是演化適應的一種體現,本質上仍然是有利於“繼續活着”的行爲特質。

只有人類,憑藉智力優勢而穩居食物鏈頂端的智慧物種,擺脫了無時無刻的死亡威脅,纔有資格、有條件思考除“繼續活着”以外的生命意義。

從這種角度考慮,面對生與死,人的思維過程,也和其他任何物種大相徑庭。

社會意義上的人,對死亡,心懷畏懼,其中固然有一些本能的成分,卻往往並非主要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出於對“探尋未知”的力有不逮;藉由過往的人生經歷,他、或者她知道,一旦死亡降臨,意識活動清零,就意味着無從得知自那以後所發生的一切,探尋未知的過程就此終結。

死亡之後,蓋亞仍然存在,宇宙仍然存在,但其中的任何變化,都不會再與意識清零的個體有任何聯繫。

伴隨死亡降臨,這種對未知的無力感,對人而言,纔是死亡恐懼的根源。

思考到這種程度,方然內心的疑惑,便浮出水面:

追尋永生,按他的推測,是一條終結人類文明、終結蓋亞生命的不歸路。

而按天文觀測的結論,僅存“那個人”的蓋亞,將與宇宙中億萬文明擁有一樣的結局,無法越過彼此之間的遙遠距離,甚至,無法被彼此所發現。

不論是否能永生,單憑“那個人”的力量,無法越過文明之間的遙遠距離;

或曰,未知的邊界。

換句話講,追尋永生,對志在永不下車的“那個人”來講,事實上就相當於這樣的一個選擇:

爲了逃避死亡的恐怖,而選擇了註定會滅絕蓋亞生命的殘酷道路,繼而,也就等同於選擇了“探尋未知的終結”:

相比於死亡,這,分明就是一種更大的恐怖。

第七三一章 人文第五七三章 伊甸第八十二章 鎖盤第五一二章 超越第二一〇章 時間第四六六章 環境第六五三章 辦法第三六四章 覈查第八〇二章 不竭第七九八章 火種第八六三章 夜空第二三二章 消長第八九〇章 乘馬第三〇五章 計劃第三三七章 脫離第九十三章 大戰第四七〇章 時刻第六一〇章 海軍第二三二章 消長第五三六章 藉口第六七三章 染指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五十八章 貨幣第三二五章 歌劇第二〇八章 改造第一四八章 藉口第五〇八章 費馬第四七五章 退化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三五七章 審美第三九五章 攔截第十六章 概率第六十三章 種羣第二八九章 穩定第二〇九章 緊迫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一三〇章 後果第八〇四章 虛擬第一三四章 探索第五十一章 旅途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一六五章 接觸第二七一章 條目第二九〇章 原因第八八八章 火山第六二〇章 兩線第三一三章 龐大第二九一章 案件第四九四章 創造第二八三章 相貌第二十章 分裂第五七四章 炮灰第七五六章 能量第五十五章 人際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八八五章 穹頂第三六四章 覈查第四七二章 原研第七四八章 規劃第二七〇章 藉口第六八七章 理解第五二〇章 推進第一一五章 軟件第二八四章 懸崖第二三五章 根源第二十九章 留言第四二三章 定居第四四三章 認知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八八三章 紀念第二五八章 撕裂第一二七章 剷除第一四七章 教義第一三三章 意義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六四八章 迴音第七四二章 掌舵第七七四章 階段第四〇六章 互毆第二九四章 封鎖第八四一章 婚姻第一七一章 重返第五四二章 階梯第一五五章 保密第二〇六章 線性第三〇一章 說服第二九八章 醜行第四五二章 地緣第五二二章 要塞第一六〇章 身份第八五四章 灰色第三〇五章 計劃第三三八章 小鎮第三十六章 工具第四五八章 霍肯第四五九章 漸凍第三四八章 離別第六一七章 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