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合力抗秦

修煉者手段鑄造的連弩威力驚人,甚至能夠威脅到金丹期修煉者,這種殺器震懾了大魏國的士兵,更是震懾了全天下各個國家的君王。

雖然所有人心中都一致認爲,這種兇悍的物品鑄造時花費的代價定然十分昂貴,大秦國不可能全員武裝,根本不足以成爲威脅,可是各個國家依舊趨之若鶩的想要獲得一把二代連弩的樣品,如果能得到設計的圖紙就更好了。

被衆多國家寄予厚望的大魏國,在諸多許諾下,終於當了一回勇夫,幾座大城池中囤積的軍隊洪水般的涌了出來,想要和大秦國來一場決戰,並且趁亂獲得幾把連弩的樣品。

和其他國家不同,大魏國又天機門的存在,如果能得到這種連弩的樣品,憑藉天機門的底蘊,必然可以仿造甚至還原出連弩的每一個細節,換句話說,如果大魏國得到了二代連弩,就有能力將其鑄造出來,並且武裝軍隊。即便沒有其他國家的慫恿和鼓動,大魏國也必然會拼死取得這種連弩。

大秦國不願意去拿人命攻城,用血肉之軀去硬抗大魏國的拋石器等守城器械,大軍一直在外面掃蕩大魏國的村鎮居民,卻沒想到大魏國的軍隊一反常態衝出了城池掩護,竟然擺出一副和大秦國在曠野上決戰的姿態。

雖然不知道大魏國抽什麼風,可是大秦國的軍隊依然訓練有素的嚴陣以待。

沒有了城池和各種器械的依託。大魏國還沒開打就自損一半實力。遇到兵精將猛迫切求戰的大秦國軍隊根本沒有半點懸念,連戰連敗之下,不但軍隊全部覆沒,前線幾處大城也盡皆落入大秦國掌控中,一時間,大秦國對大魏國領土的控制又向前推進幾百裡。

大魏國經歷一連串的打擊,國力幾乎損失半數,更重要的是居民的流失,這種種打擊綜合下來,大魏國前面的那個“大”字似乎有點名不副實了。

見到大魏國露出傾覆的趨勢。大魏國的鄰國大復國首先坐不住了。雖然大復國和韓魏兩國有領土的糾紛,但是幾個國家還有盟友的關係,而且,符離東和嬴戰有着種種舊怨。若是讓大秦國滅掉魏國,下一個必然是大復國。

而且,前些日子諸多國家鼓動魏國決戰,都曾經許諾出兵,畢竟誰都不願意看到一個舉世無雙的強國,讓衆多國家仰其鼻息,是以,這些曾經對大魏國有許諾的國家紛紛做出了行動。

大復國派出千騎和姜安璇二人,分別率領一萬騎兵和十萬步兵趕往魏國,尤其是這一萬騎兵。是以千騎的五百族人爲基礎一步步擴建而成。這麼多年來,符離東不斷遴選大復國軍民中的高手,將其編入騎兵隊中,符離東更是將自己手中所有的修煉者編入其中,這一萬人大部分都有着煉氣期的修爲,有四百多個金丹期的修煉者,更有二十多個元嬰期的修煉者。

這一萬人雖然有些良莠不齊的感覺,可是綜合起來,戰鬥力還是十分剽悍,尤其是那些金丹期和元嬰期的高手。加起來組建一箇中型門派都沒問題。一萬騎兵保留了當年錦帽貂裘的裝束,萬多人蹄聲滾滾的掠過大魏國土地,火速的向與大秦國交戰的前線殺去。

大復國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收復失地。大韓國被滅,土地還沒被大秦國消化。如果藉助聯軍的力量擊敗大秦國,這一塊土地就能索回。甚至還能多劃一些。至於大魏國佔據的那些領土,也能通過談判要回來。如今大魏國被削弱,根本不可能像以前那樣蠻橫無理,如果談判要不回來就打回來。

大楚國沒有向前線出兵,而是兵分兩路,由兩員大將率領,一路向北,出商於之地,向大秦國南疆進犯,直取王翦大軍後路。另一路則爬山涉水,向大秦國巴蜀兩州攻去,大秦國如今與大魏國兩線作戰,又要應對諸多國家干涉,正是兵力空虛的時刻,巴蜀兩地歸附不久,防備也不會多麼完善,如果事情順利的話,必然能夠打下幾十座上百座城池。

巴蜀兩地和大楚國隔山水相望,也利於今後的統治,這兩地更是和妖族十萬大山接壤,與妖族互市的種種暴利早已經令項羽垂涎不已,如果不是顧忌和大秦國全面開戰,他早就出兵搶了這一塊地了。

大吳國也出兵了,藉着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吳國滅掉了周邊幾個中小國家,將大吳國的領土向西北延伸幾千裡,使得一向“偏居東南”的大吳國第一次有了中原的領地,而與這一塊領地接壤的就是原本的大韓國,如今的大秦國漢州。東南的大吳國和西北的大秦國第一次有了領土上的接觸。

只是打下這一塊領地後,大吳國就偃旗息鼓,在邊境處屯兵築城,一副積極防禦大秦國的姿態,至於是攻是受,就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明白了。

大燕國偏安一隅,一向只與大齊國有糾紛,中原如何亂根本波及不到他們,即便大秦國成爲以往大齊國那樣的強國,勢力和影響和覆蓋不到大燕國的地界,是以,對於這次諸國聯盟,大燕國表現的興趣缺缺,燕王甚至都沒給出過正面的答覆。

無論攻也好,守也罷,中立旁觀也沒什麼,至少各個國家都表現出了對秦的態度,數來數去,就只有大齊國還沒有動靜。

當初大齊國爲了對抗伐齊聯盟的四國,大秦國爲了對抗韓魏兩國,大齊國與大秦國結成盟國,雙方是盟友的關係。不過現在大韓國被滅,大魏國被打殘,剩餘的大燕國和大復國不能對大齊國形成致命的威脅,這個盟約立刻就失去了效力。

而且,大魏國曾經派出使者遊說齊王田靳,說及大秦國崛起如同中天之日,吞併大韓國之後,若是在吞併大魏國,就等於將當年的大晉國全境收入囊中。當年一個大晉國就足以和大齊國叫板對抗,再加上大秦國本土的雍州、以及陸續攻佔的義渠、河套、沙州、巴州、蜀州,大秦國就相當於兩個大晉國,即便是當年全盛時期的大齊國也不足以與其對抗,更何況是今日的大齊國。

言外之意,如果大齊國不做出點動作,那麼大秦國就會不可阻擋的成爲天下第一大國,一個超過大齊國全盛時期的強國,以大齊國的自尊心,必然不可能接受這個結果。

齊王田靳爽快的答應了大魏國,甚至都沒有討價還價,這令大魏國的使者十分驚訝,莫非自己口才上升了,竟然能說的一國之君如此爽快的應承。

不過那名使者根本不知道,齊王田靳本是大晉國竹下靳。竹下家族篡國即將成功的時候,姬天心突然攪了一棍子,把大晉國一分爲三,令竹下家族竹籃打水一場空。竹下靳自然對姬天心恨之入骨。而後來姬天心嫁給嬴戰,這份恨意自然就轉移到了嬴戰身上。

趙國詭異的併入秦國,這更讓田靳認爲,當初三分大晉的計謀是出自嬴戰之手,這一切都是爲了將大晉國併入大秦國做的伏筆,而今天大韓國成了大秦國的漢州,大魏國也被大秦國吞食了半壁江山,往日大晉國的全境幾乎都要併入大秦國疆域。

無論是大齊國的強國自尊心,還是田靳自己那小小的自尊心,都令他對嬴戰充滿了仇恨和敵視。以往爲了大齊國安危不得不與大秦國結盟,而今天終於有了堂而皇之對大秦國出兵的理由,田靳怎麼會拒絕。

“秦國無道,天下共伐之,我大齊向來爲諸國之長,自當秉持道義,匡扶正義,攻伐暴秦。”

田靳給大秦國定下了“暴秦”的罪名,大齊國諸多文人立刻轉動筆桿子蒐羅捏造大秦國的罪證:法律嚴了點,這就是暴政。對犯罪行爲懲罰重了點,這還是暴政。對士兵訓練太苛刻艱苦,這還是暴政。對……

總之,無論有的沒的,只要能佐證“暴秦”二字,都被蒐羅出來,反正這個罪名是國君定下的,大齊國的文人根本沒有半點負罪感和愧疚感,一個個絞盡腦汁想要把文章寫得更加具有文采。

田靳派出田虎,率領十萬齊軍,帶上諸多大齊國修煉者,晝夜兼行趕往大魏國西部前線,與諸國合力抗擊大秦國。

作爲曾經的天下第一強國,大齊國絕對不允許有人佔據這個名頭。如果讓大秦國成爲天下第一強國,在其他國家看來是大秦國變強了,可是在大齊國看來,這就是大齊國衰落了,這是每一個大齊國臣民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削弱大秦國成爲大齊國每個人的心聲和願望。

要怪,就怪你不自量力,想去挑釁第一強國的地位吧。

風起雲涌也好,羣雄並起也罷。總之,大秦國謀士們預料的天下合力抗秦終於出現了。魏、復、楚、齊四國的兵鋒同時指向了大秦國。(……)

第422章 逼宮第377章 蠱惑第349章 天下大勢第376章 巫神獨子第449章 問計第340章 老將出馬第276章 悲催的羽王子第203章 出手醫治第188章 兌換《真皇九龍訣》第461章 光明聖體第187章 交易獻土第116章 心刺第282章 獎勵(四)第213章 死要錢的宇宙熔爐第456章 降生第265章 第三個兵俑第153章 越國往事第23章 肥羊第49章 贏了點小錢第75章 四象升靈第45章 煉氣一層第470章 威武不能屈第358章 王對王第105章 定策第422章 逼宮第392章 收穫第365章 秘聞第94章 嬴徵的不凡第184章 大單于第407章 談崩第196章 姬天心的謀略第394章 考慮考慮第269章 尋仇第283章 幕後黑手—符離東一百零三章 便宜大將第306章 秦趙合一(一)第250章 過關斬將第299章 養成計劃第95章 咸陽第三百三十三 強軍之道第234章 那惹禍的破嘴第257章 報仇,斬殺吳國人第70章 黑龍山第25章 柔情第291章 呂氏覆滅(一)第131章 法的決意第128章 迎祥瑞入府第149章 戰前第463章 復活第118章 立國要求第299章 養成計劃第174章 竹下靳的師父第420章 陰曹地府第160章 傍山出事第216章 尋寶第352章 漢州第268章 無敵的羽王子第71章 隱身符第25章 柔情第369章 巫教酋長第247章 血色車騎兵第363章 巫神由來第161章 傍山的事第124章 雍州建設第1章 夢裡不知身是客第90章 西行第145章 名垂青史第458章 彌賽亞第282章 獎勵(四)第62章 故人第127章 你算什麼東西第194章 血魂大法再現第212章 研究仙器第241章 血土血海第107章 自薦第330章 一家人再現第318章 郭嘉的請求第176章 上輩子第227章 墓地秘聞第293章 呂氏覆滅(三)第363章 巫神由來第394章 考慮考慮第105章 定策第423章 死亡倒計時第93章 再到櫟陽第425章 斬盡殺絕第180章 絕版軍團的理想第366章 自食惡果第286章 護駕?劫持!第288章 嬴徵病危第380章 飛天城池第203章 出手醫治第284章 姜氏先祖第257章 報仇,斬殺吳國人第36章 發財大計第391章 黑衣人出手第232章 全部留下第279章 獎勵第335章 連弩之利第301章 趙國攻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