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河道

當週亮工說皇上是暴君時,心裡馬上就後悔了。可話已經說了出口,他暗思這回自己小命休矣。在旁忍耐了許久的黃道周,他好容易抓住機會,自然跳出來一聲大喝。

“放肆,爾不過一小小舉人,敢出言辱罵天子,其罪當誅!皇上,請治這狂生大不敬之罪!”

我沒想到會被人當面罵作暴君,自己辛辛苦苦的治理國家三年多,也希望是天下人認可的明君,不曾想在這些讀書人眼裡我倒成了桀紂之主,心裡不由得大怒。

“朕是桀紂之君,便輪不到你說話,朕不辭辛苦千里南巡,難道是爲了享樂?!朕南撫海寇,北御女真,這是昏君所爲?!朕苦心爲百姓改制,你們倒好,不替朕謀劃,還一心阻撓。是不是要等滿洲打進關內,亡了國你們纔開心?!朝廷要你們這些人有什麼用,明亡後各個都去做了滿清的走狗!。枉你身爲舉人,這書都白讀了。”

堂上的人顯然都給皇帝的話嚇呆了,前面的一段還明白,後面居然講到明亡,滿清入關便是面面相覷!衆人見皇上發脾氣哪還敢吭聲,全部戰戰兢兢的跪在地上聽皇上訓斥。

我發泄一通後,看到他們都跪下不敢說話,陡然發覺自己說過火了。氣氛正尷尬時,伶俐的方正華趕忙換了杯新茶過來,我順手接過喝了一口,平復下波動的情緒。

“你們都起來吧,別在這跪着了!”

“謝皇上!”

堂下的周亮工見皇上居然沒有發落他,也不知是驚還是喜,兩腳發軟險些站不住。正當他死裡逃生後,訕訕的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只聽見皇上問道:“周亮工,你既然是舉人,也是朝廷的候選官員,找人家的不是,講得頭頭是道。那朕問你,要是你來做這個巡撫,你又當如何?”

“自是保民爲國。”周亮工低聲答道。

“你如何保民爲國?”

周亮工見皇上沒有發落他,心裡恢復了點底氣。

“這…至少不會像巡撫大人一樣,無視百姓性命。可以放榜招糶百姓修堤,向富戶徵集捐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根本就無需刀兵相逼。”

在旁的黃道周不禁冷笑了一聲,我知道他的心思,這周亮工還是書生氣重,清談而不務實。

“想法還不錯。但你知道實情嗎?知道河南藩庫還有多少存銀?修築大堤又要多少銀子?當時河南藩庫不過只有二十萬石的糧食,朕問你無錢無糧如何招糶百姓?田賦改制,富戶們也要交納田稅,他們怎肯再捐銀修堤,否則黃道周也不會嚴逼?!修黃河大堤是大事,半點都延誤不得,沒有足夠的錢糧有幾個百姓會願意到堤上出力。一旦大堤被沖垮,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那時死人的話就不是現在區區萬人,而是幾十萬幾百萬。河南改制不單是你河南一地之事,你也看過明刊吧,河南首先施行改制,多少人都在看着。要是河南改制出了問題,朕的國策便施行不下去。不用雷霆手段,如何能把河南的問題迅速解決?你倒是說給朕聽聽!”

一番話周亮工聽得是張口結舌,很多事情他確實沒有想到。他這三年不斷聽到河堤上有百姓死亡,很多相熟的同窗家中被強徵稅,甚至還有的給捉到了府衙上枷。他便以爲這是黃道周巡撫肆意妄爲,中飽私囊。那曾想這裡面還有這麼多的問題。但事已至此,府衙外還有上千名的生員等着,便不能輕易回頭,他支支吾吾一陣後才道:“雖然巡撫大人築堤爲民,但無異於飲鴆取渴。每年河堤越築越高,春汛過後,河道淤泥囤積,來年來不及浚通又仍舊築堤。如此耗費民力難道也可取嗎?”

我聽了他的話心裡一動,難道這傢伙會治水?問道:“你曉得治水?”

周亮工想起這些論點並非自己的所發,爲了強辯才說了出來,不由臉上一紅,道:“回…皇上,這是學生好友湖州舉子潘若水所言,潘若水家學淵博,其祖父乃萬曆朝的太子太保,曾四次出任總理河道(官名,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員),負責治理黃河、運河將近十年之久。潘若水秉承家學對治理水利見解獨到。曾對黃河一線沿途考察,所言真知灼見。巡撫治水之策根本就不對。”

“他現在可在開封?”

“他察看河圖到開封,與學生一起擊鼓上萬言書,現就在府衙外。皇上宣來一問便知!”

我對方正華道:“去宣潘若水進來,看看是不是真的見解獨到?”

進來的潘若水二十餘歲,中等個子,穿着麻衣,背個包袱。可能曬得多,皮膚有些黝黑。他這身打扮,不似個舉人倒像個走南串北商販。他求實的態度讓我對他產生了幾分好感。

“朕聽周亮工說你會治水,是嗎?”

潘若水有些惶恐:“學生只是從祖父的遺著中學得一些治水心得,自己也曾到各處考察過,相互印證下略有些見解。沒有實際治理過,不敢說會治河。”

“嗯,懂得進退這很好,去年山東大水,你可到過那,可知是何原因引起。”

因我講到的都是治水的事情,潘若水沒有了原先的拘謹,開始侃侃而言:“大水之後,學生一路趕去。去年山東濟南一帶潰堤是內外交迫所至,外因是當時三四月,突然連日大雨,使河水上漲,內因是,黃河改道後,原有的舊道水位不高以至年久失修,陳年的淤泥未清,兩岸堤防也高者日卑,厚者日薄,是以大水降至,卻無從防禦。”

“分析得有道理,那對於治理黃河,你有什麼看法?”

潘若水略一沉吟,便道:“從漢代賈讓的“治河三策”、王景的“河汴分流”,到學生祖父的“束水攻沙”,分流與築堤歷來是治河爭論的重點。由於黃河是條地上懸河,加之古有大禹治水,所以自古以來“分流殺勢”之議甚盛。他們認爲,黃河源遠流長,洪水時期,波濤洶涌,下游河道過洪能力小,常常漫溢爲患,“利不當與水爭,智不當於與水斗”,只有採取分流的辦法,才能殺水勢除水患。這些分流論者,只知“分則勢小,合則勢大”,卻忽視了黃河多沙的特質。由於黃河多沙,水分則勢弱,從而導致泥沙沉積,河道淤塞。如太祖初黃河在南岸分流入淮,到嘉靖年間,各支河都已淤塞。有的支河是隨開隨淤,終未疏通。這些論點在學生祖父的《河防一覽》早有論斷,學生也以爲合流築堤是長治之策。”

講到這,潘若水舔了舔嘴脣,看到堂上的人都在聽他說,便接着道:“學生祖父治理河道十年,治得黃河的多支分流“歸於一槽”,至清河會淮入海。使京杭大運河暢通。學生以爲除此之外,需得上中游蓄水攔沙,固定下游中水位河槽,整治河口。上游地段探察可蓄水地帶,作爲洪水之際的緩衝,下游則加固加高加窄河堤,以水攻沙。堤防之上以草爲先,爾後在遠處植樹,其中甘陝一帶最爲緊要。黃河之沙全來自此處,只要無沙之河,便可分流減勢。學生以爲上游種樹植草效果雖緩但功在千秋。”

我點了點頭,這跟後世的方法治水方法差不多,看來這潘若水還有些本事。可惜這個時代不能修築什麼水壩,要是在我手裡可以黃河治理得來個什麼百年一遇,那我便是千古一帝了。

“學生以爲,與其在江淮一帶苦苦治理,不如讓黃河歸於舊道。一來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淮河一帶四處水溢難於治理;二來合着漕運有五百里爲黃淮相交,水急衝沙則不利於行船,過緩則淤泥集結;三則山東地處乾旱,統一治理後,黃河過境可使山東不致旱澇無常;四則我大明祖陵也無被浸灌之憂;五則山東舊道可以統一建堤,如今大水過後,水位已低,施工比在黃淮方便。但不足之處在於,倘若改道後,黃河便少了洪澤湖這一緩衝湖,下游全靠流速衝沙,再就是當徐州以南運河水量不足時,運河得不到黃河水的補濟,需要另外引水。這就是學生的一點淺見!”

歸還舊道?這些東西聽來有些道理,但實際如何就很難講了。目前治理黃河雖急但也不是首要的事情,再者國庫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銀子給總理河道來治。這個潘若水要留下,他現在還年輕,過得十幾年,經驗也夠了,國庫充盈了再來辦。

“聽了你一番話,看來不讓你治水倒是埋沒了你。要是你在前兩回科考就把這些寫出來,朕至少讓你進二甲前十。現在這樣吧,朝廷一時也拿不出銀子大治黃河,只要在這十幾年內不要出現大的決口便是你們的功勞。潘若水,你以後就在黃道周手下當差,專門負責制定治理黃河方略,就先把開封一段整治好,練出經驗了再到總理河道張國維那當差。若上天能了朕心願,到時便數省一起統一治理。你看怎樣?”

“學生謹遵聖命!”

我轉眼看到旁邊的周亮工欲言又止,便道:“周亮工,你既然不知治理艱難,這樣吧,你們幾個上書的人都到黃巡撫手下當差,看下這一省之治是不是你們所想的這麼簡單。今天的事情就算揭過了,大家都是爲民,以後便和睦相處。朕不喜臣子爲私利而相互攻訐,但喜爲國事而辯。黃愛卿已是開府建牙的大員,自然不會和你們這些舉子一般見識。你們不用多心,黃愛卿,你以爲如何?”

黃道周雖然心裡不舒服,但皇上已經開口他也不好回絕,而且黃道周對這個潘若水也很有興趣,這幾年他對治水花了不少心思,可他手下並沒有出色的人選。如今皇上把潘若水調給他,正和他的心意。

“微臣謹遵皇上旨意。臣也念他們爲民上書,皇上公斷後,臣豈能再有私怨!”

“好吧,你們這些舉子下去先,把外面的生員也遣散了,周亮工,朕費口舌和你說這麼多,希望你能好自爲之。”

周亮工此番沒有達到他們的目的,但是皇上已經發話,他也不敢再回。畢竟很多事情他沒有想到,這次他想着他們幾個可以實際參與辦差,看下這黃巡撫到底如何施政再做緩圖。他帶着舉子行完禮便叩頭出去了!

黃道周看到舉子們出去,心裡有些不解便道:“皇上……”

“是不是很奇怪朕會跟個舉子說這麼多政事?也詫異朕會放過一個冒犯君威的狂生?!朕來告訴你,實行新政雖然需要獨斷專行,但也不能忽視那些阻力。這些生員都是大明未來的官員,他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朕跟他們說這麼多並且安排到你手下,是要他們明白新政的好處和難處。等他們明白了,以他們的影響自然可以說服士林中人,得到他們的支持也可以避免那些守舊的勢力拿他們當槍使。朕放過周亮工也是兩權相害取其輕,你以後也要多注意,不要一味的得罪人,迴旋下也許事情還容易辦點。朕離得遠了,有些事當面好講,遠了也容易出問題。”

“皇上,微臣明白了。”

巡府外的生員在周亮工等人的說動下都散去了,事情得以解決,我心裡也是一陣輕快。第二天便接見了開封附近州府的官員,這回只是例行的接見,也是履行當初的諾言,對河南巡撫衙門改制的有功之臣作了嘉獎。艾萬年這個都指揮使暫時不好提他的官,只好封其家人,把他的一個兒子封爲千戶,正妻封爲誥命夫人。獎賞一番後,勉勵他們繼續治理好河南。

幾天以後,河南的事情告一段落,在一片頌揚聲中,我們一行人便離了開封府。

第174章 傅山歸來第122章 紅袖不添香(上)第162章 法不責衆第137章 突圍而出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260章 召回第151章 將軍第50章 會兵城下第68章 太原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64章 煩事一堆第86章 援手第66章 大明傅夫人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92章 兵臨城下(下)第10章 陝西流民第140章 初有成效第112章 演習開始(上)第218章 又見陷阱第44章 皇子第53章 血戰遵化第315章 鐵案第157章 交鋒第158章 天工改組第115章 吃虧買賣第139章 戰果輝煌第52章 親征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57章 交鋒第133章 繁忙九月第63章 殺伐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70章 河道第225章 圍困布點第105章 非我族類第1章 謀而後動第84章 南北對峙(下)第161章 遷移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177章 朕不許你死第251章 會師第61章 援兵第51章 各施其道第173章 聽案(下)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章 謀而後動第155章 改行建廟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40章 選擇第75章 知己難求(上)第40章 北伐第44章 進犯朝鮮第254章 到京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322章 展望第86章 援手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73章 無終而止第94章 決不簡單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136章 皮島開始第53章 不變之局第177章 峰迴路轉第169章 過招第85章 女真內政(上)第74章 噩耗第88章 等待歸來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287章 重心在南(上)第295章 輿論分化(下)第239章 整頓第141章 發配東南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72章 南轅北轍第165章 美女的誘惑第148章 都是聰明人第178章 馬有失蹄(上)第283章 富餘糧食第111章 -兵部瀆職第113章 演習開始(下)第34章 秀兒進宮第253章 迴鑾第49章 買賣第297章 報紙第11章 年前第240章 選擇第123章 要的是錢第16章 另設太學第158章 商討第266章 時機第16章 另設太學第83章 揚州風波第225章 圍困布點第24章 高手第143章 女真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