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京察(下)

我對於楊嗣昌還是有印象的,當然這個印象主要來自於明史。感覺他雖有心輔佐天子勵精圖治,但沒有那種力挽狂瀾的能力。可能是因爲歷史上他以失敗而告終,所以我對他的評價不高。他的父親楊鶴雖然不以知兵見長,但是爲官清廉善於撫民,他在陝西巡撫的位上任了八年,陝西的情況已經大有好轉。而他的兒子又會怎樣呢?湖廣是產糧重地,決不能因巡撫人選不當而弄亂了鄂湘地區。

不過我轉念一想,成基命向來穩重,既然他肯推薦楊嗣昌,那麼這個楊嗣昌必有什麼地方讓成基命看重。何況此一時,彼一時,歷史上楊嗣昌的失敗不能單怪他一人,現在他做了我的臣子,能否走出條新路來也未可知!我向前傾了傾身子,問成基命道:

“不知成愛卿何以覺得楊嗣昌能夠勝任湖廣巡撫一職?”

成基命躬身回道:“陛下,微臣以爲湖廣巡撫必須是一個能謹遵聖意之人!”

“說得好,這也是朕選人的第一個條件!”我微微一笑道,要是這巡撫跟我對着幹那還得了,不聽話的臣子當然也沒有這個機會當這個巡撫。想必成基命已經有這個認識,那些對賦稅改革不熱心的封疆大吏即使提出來我也不會要。

成基命接着道:“而楊嗣昌正是其中人選,他在崇禎元年到河南巡撫黃道周手下治事,曾對河南理清賦稅,恢復民生多有助力。後移至霸州,皇上雖明令在河南、陝西、山東、浙江實行賦稅改制,但其餘各省都在觀望中。楊嗣昌理霸州四年,全施以新政,打擊豪強,霸州百姓無不稱頌。”

“這麼說來,楊嗣昌倒是個有能力之人!”

“皇上明鑑,且楊嗣昌之父楊鶴大人於皇上新政鼎力支持,陝西方消弭禍亂,楊嗣昌稟從家學,霸州亦得到大治。雖父子同爲巡撫恐遭人物議,然就以才能品德而選,楊嗣昌可爲其一。這是微臣的一點愚見,供皇上垂問。”

聽成基命這麼大力推薦,我也有些意動。楊鶴父子同爲巡撫我倒沒有什麼意見,只要他能夠爲我所用就行了。

“既然是成愛卿推薦,那朕就召其進京,待朕見過後再作決定!”

成基命見皇上這麼說,自己當然不好再講。想着皇上還要考覈官員,自己也正好退出去,便準備躬身告退。

我一看他的動作就知道他要做甚麼,連忙阻止道:“成愛卿別急着退下,朕待會還要接見那些久不在朝的官員。愛卿主管吏部多年,待會給朕提醒提醒。”

“微臣遵旨!”成基命沒有想到皇上會臨時派個差使給他,既然皇上發話了,他只好站在一旁靜候着。

方正華聽皇上的意思知道考覈要開始了,便輕身出去喚了幾個太監,讓他們準備考覈事宜。至於那些待考的官員吃過午飯一早就在午門外候着了,雖然皇上明旨說了考覈在未時,但官員們恐皇上臨時起意。如果皇上召見的時候自己不在,錯過了機會可就不一定再有了!

人齊全,速度也就自然快。不一會出去佈置的太監們就回來稟報,說今日考覈的官員已經在武英殿的偏殿就座,等待卷子考覈!

對於在任的官員我自然知道考覈些什麼,但是這些已經因各種原因沒有任職的官員我就不好針對性的考覈了。我略想了想,還是讓他們自由發揮吧,自己寫自己擅長什麼,然後再來我這裡面試。

我對於自己的臨時決定還是滿意的,有了成基命幫忙,事情變得簡單了很多。對於這些官員成基命大多能夠說出他任過的官職以及考評如何!我拿着官員們的答卷然後讓他們一個個進殿來面試,只要親自考覈幾個相關問題,再問問成基命以前的考評,基本就可以判定一個官員是否適合在我手下繼續擔任官職。

如此一來,考覈的速度快了不少,還沒有一個時辰手上就只剩下幾張考卷了。考覈完後還可以睡個下午覺,好補補這幾天損失的精神。正這麼打算着,我接着看下一張考卷準備讓人傳他進來,結果卻看到一張除了姓名,其它都空空如也的卷子!

這是一張白卷!

在我的手下居然也出現‘白卷英雄’,我不由冷笑了一聲。旁邊的成基命也看到了這張白卷,也不禁得皺起眉頭來。皇上親考交白卷,這傢伙委實大膽了,搞不好就是一個藐視君上的大罪。

我雖然不爽,但是沒有表現出來,而是問旁邊的成基命道:

“成愛卿,你如何看這張卷子啊?”

成基命略一思忖,小心的措詞道:“皇上,這個毛士龍本就是位狂士,微臣看他還有幾分才學,所以讓其進京供皇上挑選,不想他膽大妄爲,微臣看”

“毛士龍?!”我疑惑的問道,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有點印象,但是一時想不起來。

成基命可能看到我在思索,小聲的提醒道:“皇上,這毛士龍就是當初得罪了魏忠賢,翻牆逃走的那位給事中!”

“哦,原來是他!”經成基命一提醒我立刻就想起來了,這個毛士龍

倒也有趣,當年我收集魏忠賢罪證的時候看到這一段,便覺得這個毛士龍不是個書呆子,不象當時的士大夫引頸就戮,彷佛給敵人殺了才能表現他們大無畏的精神。只是沒有想到這人現在還是一個候補官員,難道他只是虛有其表?!不過他既然已經到了這,我就見他一面吧!若不是他之前給我留下點印象,這樣交白卷譁衆取寵的傢伙早就讓我趕出去了!

“嗯,傳他進來吧!”

“遵旨!”成基命暗鬆了口氣。

外頭侍侯的小太監應了聲便飛快的去傳了!過了一會後,一個有點乾瘦的中年人進來了,身上的官服倒是嶄新的,想必之前也沒有穿過多少次。待他行完禮後,我才問道:

“你就是毛士龍?”

“正是微臣!”

他倒還算鎮定,我揚了揚手中的白卷,語氣冷淡道:“這卷子可是你的?!”

毛士龍沒有往我這邊看,而是低着頭回道:“是微臣的!”

“那你交白卷給朕看是什麼個意思?!”

毛士龍渾身一顫道:“是微臣大膽胡來,請皇上降罪!微臣之所以沒有在答卷上寫,是因爲皇上明旨讓官員們自主發揮,微臣覺得無論詳寫還是縮寫都無法表述清楚,故願在皇上召見之時再作回答!”

原來如此,這個毛士龍是想故作獨立特行引起我的注意,然後在用才華打動我,以期望藉此得到重用。老實說作爲一個上位者對於這種譁衆取寵的行爲並不受用,反而會引起反感。有點才華的人往往會持才傲物,可哪個老大希望自己手下太竄呢?若不是我現在缺有用人手,我一點也不介意送這個毛士龍去海瑞的故鄉觀瞻學習!算了,我也不是個小肚量的人,就放這個毛士龍一把。當然如果他的表現不能讓我滿意,我一樣會讓他去邊疆站崗!

“既然你這麼自信,那成愛卿你就考考他!”我頓了頓之後道。

成基命沒有想到皇上會讓他出題,但聖命已下,成基命沉吟了會只得硬着頭皮問道:“毛大人,可知爲一府之守令當何以治理轄區?”

成基命的本意是毛士龍之前在地方任職時間少,所以考些作爲地方官的所要具備的才識。但毛士龍卻有些心涼,之前他以爲至少應該是些治國之策,而不是這些末節!成首輔這麼考覈,難道就是讓他去做個知府而已!?

我見毛士龍一臉猶豫,哼了一聲,一字一頓的說道:“一府不治何以治天下!”

成基命兩人聞言渾身一震,毛士龍連忙頓首:“微臣受教了!”

“好了,你開始回答吧!”

“微臣遵旨!”毛士龍想了想回答道:“微臣以爲無論是一府還是一縣治理都需從民生,賦稅催科,民風教化,獄訟着手,民生就是使百姓安居樂業”

毛士龍後邊說的大多都是老生常談,因爲之前我就聽了不少官員解說。在現在大明的經濟環境下,官府更多的是採用無爲而治。只要不出大的災害,每年保證賦稅收繳,審理官司便可,百姓只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成基命聽他說完,接着問道:“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風化,平獄訟,均賦役,以教養百姓。向來治民都以教化爲先,你爲何放到民生、賦稅之後?”

“回首輔大人,賦稅乃國之基本,但需要使民有所耕,老有所養,幼有所撫,家有餘財,方能確保賦稅徵收,亦不至於涸澤而漁。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安則天下安,民風教化就會如高屋建瓴,訴訟、犯刑律之事也會大大減少!”

成基命點點頭,似滿意毛士龍先前的回答。他又繼續問道:“那在判斷官司上,你又有如何見解?”

“回首輔大人,判斷是非曲直不外乎法理人情,只要有證據便可量刑定案”

成基命問的,毛士龍幾乎都可以答得井井有條。若不是條件受限,我倒極爲樂意讓毛士龍來次當場審案。成基命問完後,躬身向我回奏道:

“回稟皇上,微臣已經考覈完畢,請皇上明鑑!”

“嗯,”我看了眼毛士龍道:“毛士龍,你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

“微臣以爲臣方纔已經回答了知府下數位官員的職責!”

“哦?”

“回皇上,無論是一縣還是一府,令守都是一方長官,其下三司分立,府有同知、通判、推官,縣有縣丞,主薄、典史。微臣以爲身爲一府之長,只需做到總領全政,任賢選能,便可政通人和。”毛士龍說完便躬身退在一旁。

這次召見有點久,估摸着後邊的幾個官員都等的不耐煩了。我站起身走了兩步,活絡下筋骨後總結道:“毛士龍說得也不錯,但這裡邊有個度,不是將事情推給手下就可以了。不然要這個知府做什麼,既然是總領就要有總領全面的才能。”

毛士龍躬身道:“得皇上提點,微臣記住了!”

“嗯,爲官者不要想着無爲而治,百姓能否安居樂業,府衙的作爲很重要。聽成愛卿說,你在太湖那邊住了段日子。”

“回皇上,微臣在太湖住了五年!”

“那你應該知道江南那邊人丁繁衍,土地漸漸不足人口耕種,那些無地種的人作爲官府又當如何處置呢?一昧的限制他們不給走動,最終還是要鬧出事情來。說句通俗點的話,作爲地方官員,就是要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

“啊,臣記住了,以後定以此爲臣之目標!”

成基命也一臉激動,躬身道:“皇上之見識高超,微臣代百姓謝過皇上!”

被手下臣子拍下馬屁還是有點飄飄然的,我說的不過是後世做官的常識。我揮揮手道:“爲一縣之令如此,爲一國之君也沒有什麼不同!這大明百姓也是朕的子民,朕有這個見識,下邊的地方官們也要意識到這點。毛士龍!”

“臣在!”

“對於你,朕還是比較滿意的,現在你告退吧,朕稍後再有旨意給你!”

毛士龍連忙行禮道:“微臣告退!”

看着毛士龍走了後,成基命纔回過頭來道:“皇上以爲此人如何?”

我微微一笑道:“或可用一用吧!”

成基命小心的試探道:“那皇上打算讓他去做知府嘛?”

“看看吧,直隸還缺個布政使方正華,傳下一個人進來!”

歷時一個月,規模龐大的京察終於結束了,不合格的官員一律給我削除,讓他們回家養老,剩餘的就是作爲候補官員。通過這次京察統計,我還確認了大明的官員數量,以此作爲錄取進士的名額。三年三百名以及其他途徑增加的官員,如果不控制也會造成機構臃腫。除此之外,官員們最在乎的京察結果出來了,除了一般性的官員遞補,有幾條是比較引人注目的。

南直隸巡撫張鳳翼調任宣府;

南北直隸合併,湖廣巡撫吳貞疏任直隸巡撫;

任故刑部給事中毛士龍爲直隸布政使;

調霸州參政楊嗣昌入京陛見;

京察完畢後,各部都調走不少老油條,風氣煥然一新。

第145章 圍困第44章 進犯朝鮮第137章 兩向夾攻第131章 混水摸魚第55章 回程第134章 中央銀行第215章 整軍再戰第182章 比試第18章 雪上加霜第168章 鬥法第48章 率兵攔截第259章 獨角戲第26章 正副失和(上)第92章 結盟第204章 計劃有變第263章 變革之年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9章 改革開始第213章 陰招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91章 南國方略第141章 建城伊始第231章 取與舍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118章 熱鬧詩會(中)第10章 官商不法第77章 皇后理事第50章 迂迴策略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64章 爭權第235章 成效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286章 回京任職第117章 未雨綢繆第62章 偷襲?!第180章 放假&演戲第109章 啓蒙老師第223章 鬱悶女真(上)第111章 攻佔雙方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33章 錦州城內第160章 強硬政策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252章 佈置第145章 簡單任務第144章 兩個侍衛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22章 女真對策(中)第167章 圍城第158章 天工改組第97章 二審定案第17章 皇權造勢(上)第135章 都在打算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152章 再據優勢第48章 糖衣炮彈第161章 遷移第90章 收與不收?!第70章 京察(下)第143章 新建船廠第157章 絕不妥協第50章 迂迴策略第115章 模擬實戰第244章 誓約第42章 獨斷專行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132章 一場虛驚第276章 爭奪(下)第182章 比試第83章 揚州風波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138章 悉心運作第162章 法不責衆第8章 閹黨盡除第250章 反覆第313章 觀望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64章 煩事一堆第1章 謀而後動第84章 釘子第249章 消息第28章 正副失和(下)第130章 醉有應得第118章 騎兵之戰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36章 一度失利第104章 虛位讓賢第45章 計中之計第146章 合縱之策第26章 正副失和(上)第19章 大同會盟(上)第78章 假紅毛番子第219章 填土作戰第67章 不進則退第176章 揭破第200章 另類策略(中)第30章 論才,論財第76章 風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