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暢所欲言

王永光知道自己的處罰後,反而定下心來。關於舉薦接自己位子的人,他想了會回奏道:“皇上詢問微臣,微臣就據實稟奏!”

我點了點頭,讓他起來說話。

王永光顫巍巍的站起後出聲道:“萬曆年間經過國本之爭,泰昌年間的紅丸案,移宮案,天啓年間的魏忠賢專權,不少有兵事經驗的老臣都遭到罷黜。皇上若要啓用昔年舊臣,那微臣也不在這多言了,吏部李大人比微臣熟悉得多。”

“你就朝現在的人物吧!”

“是,皇上!”王永光開始斟字酌句得說道:“微臣以爲,本朝新進的人選中有幾個可以供皇上留意。第一個是霸州右參政楊嗣昌,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其父乃陝西巡撫楊鶴。此人雖未辦過兵事實差,但博涉文籍,多識先朝故事;他給臣的書信中對邊事多有規畫,所言勝微臣十倍,若皇上歷練其一陣,便是可用之人。”

楊嗣昌?!在我心中還是有印象的,只是歷史上好像能力也有限。大概他是在矮子裡邊挑高個,再高也是有限。只是在普遍文官不知兵事的年代,楊嗣昌也算可以。聽他說完第一個,我示意他繼續。

“第二個是陳新甲,他是萬曆年間的舉人,現任寧前兵備僉事,寧前乃關外要地,陳新甲能夠治理井井有條,不僅將士心服,就連袁督師在遼東時也是讚賞有嘉。臣以爲此人有才!”

“第三個是現任兵部右侍郎樑廷棟,此人有才知兵,每每奏對明爽,微臣與其共事多年,知其之能。”

我認真的聽他說舉薦的人選,他們都是萬曆四十年左右的進士出身,在年紀上是合我心意,不會太年輕又不會太老。楊嗣昌呢,沒辦過差;陳新甲官職太低,遽然提拔只怕坐不穩;樑廷棟呢,還算符合條件,若是沒有更加合適的人選再說吧。

“還有嘛?”

王永光道:“皇上若是選兵部尚書,還有一人比前邊的幾位都合適,而且無需再歷練。那就是一心學堂的副院使傅宗龍大人。傅大人的學識皇上是知道的,微臣不必多說。”

王永光這個時候倒是真心實意的幫我選兵部尚書,從現在朝中的大臣來看,傅宗龍無疑是個合適的人選。不過調走他,就把我原有在一心堂的佈置給打破了。梅之煥雖然年紀大了,但學堂的子弟都出自他手下,還是要考慮考慮。

“嗯,你提到的人,朕會注意,若是真有才能,朕總不會埋沒他們。你下去吧!過兩天朕會給你旨意回鄉,就好好在家頤養天年。”

王永光走後,我發現自己的六部尚書已經差不多換完了。纔剛換過內閣,現在又換兵部尚書。看來我這一朝跟原先的崇禎朝還真有得比,不知道我又會換多少內閣大學士?

想着這亂糟糟的事情,完全沒有了處理政事的心思。我擡腳就往外走,只想着出去透透氣。出了乾清宮,我毫無目的的在皇城內走着,方正華知道我心煩,只是在靜悄悄的後邊跟住。

整個皇城都顯得很莊嚴靜穆,禁衛們穿戴整齊的守衛在廣場上。高聳的紅色大牆不僅劃開了皇宮的地界,也將外面的世界隔絕。我知道我的大明開始出現了危機,這個端倪處理不好,可能就會將大明推到萬劫不復的地步。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皇太極造出了紅夷大炮,導致廣寧失守。若不是廣寧失守,我的中樞大臣不需要換,林丹汗也不敢來進攻,陝西的情況也不會惡劣,王永光也不用下臺。皇太極真是崇禎命中的障礙,不過是一件事,引發的後遺症卻讓我忙活了幾個月。

我不能重走崇禎的老路!內亂是根本,不但要花錢派兵圍剿,也使得稅源少了,惡性循環下,大明不完也完!還是多花點銀子給楊鶴,讓他把陝西的事情搞好再說。至於女真人,一時間應該不會向大明出兵,再者我已經伏了一枝奇兵過去,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打定主意,我便往回走,卻發現自己走到了承天門附近。今兒路可真走遠了,難得自己出來一趟,心思一動,我便打算去下銘心堂。因爲大明三處出現不利的消息,有些事情或許可以明報,把它貼在城門口,供國人議論;但有的只會引起恐慌,不如稍做修改。所以我不得不關照下明刊的那幫編輯,不要熱血得誤了我的事。

等我進了銘心堂,裡邊有三人在,曹文衡,李邦華,黃宗羲。他們沒有想到我會在傍晚的時候來這裡,驚訝之下連忙行禮。

“怎麼就只有你們三個,其他人呢?”我笑嘻嘻的問道。

傅山走後,曹文衡在銘心堂已是主編,他出聲回奏道:“啓稟皇上,揭暄去了一心學院,他想着讀讀兵書,大夥看他年紀還小,也就應了,不過他每天也要寫篇稿子回來交差。朱舜水跟張岱去參觀天工學院去了,只怕要明日才能回來。”

“有你們三個坐鎮也可以了,這幾個月大明發生了不少事情,朕先前也說過,明刊還是要在朝廷允許的控制範圍之內發文。不要擅自危言聳聽,引起百姓們的混亂。”

“臣等明白!”三人齊聲應道。

我滿意的點了點頭,走到堂上坐下道:“給朕看看這個月的明刊,朕要檢查下你們有沒有偷懶?”

“臣等不敢。”曹文衡馬上從桌上拿起一份眷抄好的明刊遞了過來。

我攤開一看,首先讓我最深印象的就是毛筆字寫得好,真是讓我羨慕,我練了那麼久,水平還是一般。仔細瞧裡邊的內容,三月份的主題主要是在火器司製造新型的瞄準儀上發揮,外加了朝廷的一些任命和政令。副版上還有大篇的學術爭論及各地名士投的稿子。我翻便全文,纔在下腳發現一則小小的新聞,說是陝西出現小規模的饑荒,朝廷已派員救濟,饑荒中鬧事的人也遭官兵圍捕。看來真是大題小作了,我知道這肯定是曹文衡的手筆。

“不錯,寫得還不錯,就照這個發吧!”我將這事定了個基調,以後他們不用我說,也懂得照着規矩辦了。

“臣等遵旨!”幾人規矩的應道。

要辦的事情已了,我的心情放鬆起來:“你們不用這麼規矩,來,坐下跟朕說話。”

幾人沒有想到我會讓他們坐下談話,在大明中,除了設宴,向來皇上在場,臣子們都一律不敢坐下。“皇上……”曹文衡有些惶恐的問道,“臣等還是站着回奏!”

“今日難得朕來你們這裡一趟,又沒有外人在,不必那麼多規矩。方正華,你到外邊侍侯着。”

方正華應聲出去了,曹李黃三人對望了一眼,最後還是黃宗羲大膽,率先坐在後邊一點的位子上,其他二人也就順着做了下來。

“你們在明心堂也有四年了,明心堂雖然重要,但朕不想你們一輩子都呆在這,同時也是埋沒了你們的才華。你們該有更高的目標。朕已經想好了,朝廷需要你們,朕也需要你們,需要你們能夠獨當一面。所以朕打算放你們到下邊去一段時間歷連一番!陳文一已經讓朕放下去了,你們是朕的第一批門生,朕對你們抱以很大的期望。”

我說出了這原在心裡盤算的事情,今天索性都說了。選拔人才的難處,讓我動了這番心思。我要爲自己幾年後構建跟自己一條心的人馬打下基礎。

曹文衡他們聽了皇上說的話都一愣,外放地方對於他們來說都已經是渴望已久,特別是陳文一到揚州後的一切作爲都讓羨慕不已。沒想到,自己馬上就有了這個機會。雖說外放地方就得離開繁華的京城,離開相處日久的朋友,但出到外任,就有施展才華的地方。即便想呆在京城的官員,若沒有地方政績,也是無法提拔的,晚外放還不如乘早出去。何況皇上如此交心推腹的說是到下邊歷練,以後自然不會虧待他們。

三人面色一喜,曹文衡道:“皇上有旨,臣等安敢推辭!不知皇上要任命臣等到何處歷練?”

“好吧,今日朕就一併和你們說了。曹文衡你呢,就到河南去吧,在黃道周手下做個知府,熟悉下地方官員的政務,這對你以後都有極大的幫助。朕的戶部還等着你來打理呢!”

曹文衡忙跪下道:“微臣遵旨!皇上之言臣不敢當,臣只想着一心爲皇上辦差,不敢妄求高官厚祿。”

我擺擺手道:“你若是有才,朕擢你任戶部尚書有何不可。朕這不是許諾,而是給你們一個目標,也讓你們知道,朕心裡對你們的期望有多高!”

“臣一定努力不讓皇上失望!”

我扭頭對坐在我右邊的李邦華道:“上次朕訓斥你,心裡可還有意見?”

“臣……臣不敢!”李邦華沒有想到我馬上轉過來跟他說話,他忙應道。

“朕知你率直,這是你的長處,也是你的短處,這些等你到了地方做點實事就知道了。朕打算讓你到揚州去,陳文一走了後,那邊還沒有人接手,吏部請了幾次旨都讓朕駁了回去。朕便想着這個知府的位子給你。你到揚州後,好好做出一番事來。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問問陳文一,不要恥於問人。文人相輕就是一個很大的陋習,你要慎之!”

“皇上教誨,臣謹記於心!”李邦華說的甚是誠心,我讚許的點頭。

“皇上,那我呢?”一旁的黃宗羲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自己去作什麼,“是不是讓我也去做一任知府?”

想不到黃宗羲這麼心急,我不禁哈哈一笑。不過想想也是,才二十歲的年紀,整一個毛頭小夥。

“你急什麼,朕對你也有安排!曹文衡走後,這明刊總要人負責,朕就想好讓你跟朱舜水張岱三人做好這件事。”

“皇上不是說外放嘛,怎麼將我內放了?”黃宗羲聽我這麼一說,差點就蔫了,連忙反問道。

我聽着覺得好笑,便道:“不是朕不放你,他們兩個有功名在身,朕放他們出去,大臣們也不會說什麼,但你現在還是個舉人,放出去做縣官還不如在朕這打理明刊!”

一聽這話,黃宗羲頓時沒了底氣。當初大家勸他參加崇禎四年科考的時候,他還說自己年紀小,不跟舉人們爭名額。若早知如此,中進士那還不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你年紀尚小,等下一回科考,朕賜你同進士及第,就放你出去!”

“皇上可要記得今日之約!”黃宗羲聽到這話又興奮起來。

“君無戲言!”

銘心堂的人算是全部分配了事情,黃宗羲想了想又道:“那皇上給宋先生安排了什麼啊?”黃宗羲畢竟年幼,對走南串北的宋獻策自然興趣極大,兩人一來二去就成了好友。現在皇上是給衆人恩典,他自然記得要幫自己的好友問問!

我賣了個關子道:“朕一早就宋獻策事情做,朕不會虧待對朕忠心的人。你們到時就知道他去做什麼了!”我頓了頓又道:“今日朕跟你說的還未發旨給吏部,你們就別到處說了。不然大臣們可就講朕偏心了。”

“臣等不敢!”

“嗯!你們到了地方要多學多用!朕對學問一事從來就沒有什麼限制門派,朕也不管學什麼的,只要對我大明有利,朕便會允許。大明現在的讀書人除了四書五經,吟詩作對,經濟一門是半點不懂。朕不需要那麼多書呆子,朕要的是濟世之才。別看着下邊官員每次遞上自己的捷報,喜報,但有多少是自己出力,還不是搶了下邊人的功勞。這樣的人,吏部的考功司往往也稱之爲能,按着這樣提拔上來的大臣更禍國殃民。朕不想你們下去後也變成那樣。術業有專攻,這是朕一直在提倡的。象曹文衡,朕就想你專門負責搞戶部的事情,李邦華呢,就專門負責吏部的事情。這不僅跟你們的學識有關,也跟你們的性子有關。你們到了下邊,也要把朕的這份心思象星星之火一樣的點燃下去。實用是檢驗對錯的基本,朕希望你們記住,不要沾了空談的風氣!”

“臣等記住了~”

我嘆了口氣道:“那就好,朕若不從你們開始分部門培訓,只怕以後選個像樣的官員都難!象這次兵部選尚書人選,朕便想了許久。”

曹李兩人知道皇上說的是機密,現在朝廷畢竟還沒有正式下文說免除王尚書的職務,現在皇上說出來,他們哪敢搭話。只有黃宗羲道:“現在外邊的大臣也在議論這件事,聽說已經有不少人在推舉人選了?”

王永光被我免任不算什麼秘密的事,稍有點見識的人都會這麼想。聽他一說,我倒想聽聽外邊的人是怎麼議論的,便問道:“哦,那他們推舉了些什麼人!?”

黃宗羲道:“臣聽說第一個最有希望被大臣們推舉的就是熊明遇老大人!”

我點點頭道:“本朝中不少人都與他共事過,又是萬曆年間的老人,朝中老臣舉薦他也不爲過!”

“還有王在晉大人也在其中!”

我冷笑道:“他跟熊明遇是一樣,看來這些老大人們還不服老啊!若是他們真有點本事,朕會考慮用他們,只可惜都是剩下一張嘴。朝中大臣們這麼舉薦就很有問題!”

黃宗羲見我有些變色,小心道:“還有一位張鳳翼大人也有不少人舉薦。”

張鳳翼?我在腦海中搜索了下這個名字,隱約中記得他曾任過大明的兵部尚書。具體就不太清楚了。我便道:

“這張鳳翼怎麼樣?你們說說看!”

李邦華是專注人事的,自然有印象,他出聲道:“張大人,是代州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初授授戶部主事,後任過歷廣寧兵備副使,因爲丁憂回家守制。天啓年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因與馬世龍,孫承宗大人不和遭解去,天啓六年起故官,移任保定巡撫!”

與孫承宗不和?!這人我到是平日疏忽了,登基後竟沒有半點印象。

“那他兵事見識如何?”

“張大人在遵化整飭兵備三年便升右僉都御史,想必兵事上也有過人之處。巡撫遼東不足一年而解職,又與孫大人相異,這倒難以考究了!”

曹文衡接着李邦華的話道:“這五年來巡撫保定,倒也能夠將保定官兵治理得不錯。崇禎二年,他派保定總兵張其平出兵圍剿來犯的女真八旗,便是第一個主動交戰!吏部考功司上的考評也相當不錯,上邊寫着‘知兵善任’!”

這人要是能用也不錯,畢竟朝中多一個不同派別的人也好。我又有點疑惑的看着面前的三人,我故作笑罵道:

“你們是不是收了張鳳翼的好處啊,朕怎麼一直聽你們一個勁的說他的好話?”

“臣等不敢,臣是據實稟奏!”曹李二人連忙奏辨。

我笑道:“朕不過說句玩笑話罷了,朕的兵部尚書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有才的朕自然不會埋沒他。這個張鳳翼嘛,等大臣們舉薦的時候再說吧!”

話雖如此,但我心中打定主意,準備將他召進京來考一考,看他是不是腦袋裡真的有料!

第4章 出宮第30章 論才,論財第107章 作壁上觀第100章 危機四伏第136章 皮島開始第34章 秀兒進宮第83章 揚州風波第183章 君臣暗鬥第186章 明荷戰爭(下)第139章 呼嘯而來(下)第126章 人盡其材第70章 京察(下)第117章 未雨綢繆第278章 決裂(上)第73章 結交好友第97章 二審定案第22章 餘塵未了第40章 袁崇煥的選擇第266章 時機第41章 遼西大雪第129章 對酒當歌第117章 熱鬧詩會(上)第184章 再見福晉第80章 多事之秋(下)第30章 論才,論財第186章 疑雲重重(上)第182章 兩頭敲打第99章 廣寧之失(三)第179章 提議第137章 突圍而出第101章 當頭一棒第69章 河南也是河難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156章 君臣相爭第148章 公平交易第229章 該給的纔給第20章 大同會盟(下)第125章 天助我也第170章 驚天計劃第262章 軍數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72章 南轅北轍第33章 要保的內閣第213章 陰招第78章 假紅毛番子第2章 巡視三營(上)第24章 高手第264章 兩位國公第246章 遠征第12章 文華殿的雷厲風行第82章 夏季攻勢(下)第63章 殺伐第234章 替罪之羊第112章 演習開始(上)第55章 壓力第275章 爭奪(上)第267章 遠圖佈局第278章 決裂(上)第180章 放假&演戲第170章 驚天計劃第49章 買賣第65章 唯一合格第59章 損兵折將(中)第201章 另類策略(下)第37章 學生,老師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305章 御史大人第182章 兩頭敲打第47章 通州之行第97章 二審定案第58章 損兵折將(上)第70章 河道第67章 臣子的無奈第168章 鬥法第321章 應允第27章 正副失和(中)第134章 方案圖紙(下)第17章 接連交錯第39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88章 等待歸來第151章 重建察哈爾第3章 宮外世界第75章 知己難求(上)第55章 壓力第106章 京師調兵第153章 五點要求第231章 取與舍第17章 接連交錯第181章 會盟之行第122章 暗波涌動第318章 雙管第77章 皇后理事第44章 皇子第178章 藉口手機站第160章 同盟之盟第91章 南國方略第2章 是夢非夢第9章 改革開始第7章 新皇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