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

從漆黑的夜色中收回目光,王曾問王繹:“還有其他事情沒有?”

王繹雙手捧着一個木匣,恭聲道:“晏內翰從京西路託人帶回來這一木匣,要我親手呈給大人。據來人講,此是京西路都漕徐龍圖帶屬下官員所寫,名爲《富國安民策》。此策把去年一年京西路的新政詳細剖析,以供聖上參酌。”

“哦,拿來我看。”王曾轉過身,從桌上的一個小盒裡取出老花眼鏡帶了起來。

王繹上前,把木匣放在桌上,輕聲道:“夜深了,大人早些歇息,明日再看不遲。”

王曾口中道:“無妨,我自有分寸。你先回去吧,不必在這裡陪我。”

王繹應諾,躬身行禮,出了書房。

王繹是王曾弟弟的兒子,並不是他親生,因爲王曾得子較晚,過繼了王繹入門,一直是他隨侍在身邊。王曾初娶處士蔡光濟之女,早卒無子。狀元及第那一年,殿試之前次娶宰相李沆之女,又先王曾而去。再娶前妻之妹之妻,生四男三女。

這個年代妻子因故去世之後娶小姨子是很常見的事情,除了王曾,還有一個歐陽修也是如此,就是歷史上王拱辰戲稱的“大姨夫做小姨夫”。

兒子出了書房,順手把房門掩上。

王曾在燈光下打開木匣,取出裡面的《富國安民策》來,在燈光下細細觀看。

這不是京西路徐平組織抄寫的那幾本手抄本之一,而是晏殊私下裡自己抄的,字跡極是工整,但並沒有真正的手抄本那麼詳細,有多處脫漏。揹着徐平做這件事情,晏殊總是有些心虛,不好明目張膽地全部借來一一抄錄,有一部分是他憑記憶寫的。

徐平知不知道有人會私下裡抄寫?那肯定是猜到的,不然他也不會把手抄本看得那麼嚴密。這種事情本來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這麼多人蔘與,怎麼可能不讓人知道。只要真正的手抄本沒有流出來,那就隨時可以改正本,傳出來的可以不認,好壞有個主動權。

王曾自幼過目不忘,諸子百家無不涉獵,就是佛老典籍他也精通,不像范仲淹等人有思想潔癖,與視佛老如仇寇的歐陽修等更加不可同日而語。

《富國安民策》拖到現在才真正出爐,一是徐平要有實踐,實踐才能說服別人,另一個就是要與儒家典籍結合起來。儒家流派衆多,很多道理都有許多種說法,這中間必須有取捨,有所本,既要能夠自圓其說,又要能夠不脫儒家根本宗旨。

這就是李覯的價值所在,在最根本的理論基礎上,《富國安民策》深深帶着李覯思想的烙印。李覯是反孟的旗幟人物,認識徐平之前,誰說孟子不好他就引爲知己,只有看清孟子無用,在李覯看來纔是把聖賢書讀明白了。這也是沒辦法,講理財,講國用,就不得不從荀子那裡發揮出去。早期的儒學大家中,只有荀子纔不被義利束縛,不用他的名頭用誰?

但李覯並不尊荀,他只是反孟,然後另成一家。荀子的思想一變,就成了法家,在孟子沒有被立起來之前,儒家和法家,儒家和道家,法家和道家,思想越來越趨向統一,不是沒有原因的。後來王安石變法,一面尊孟,一面理財,那是先有李覯打了底子。

王曾對儒學各派沒有成見,前面的內容他反而沒有什麼感觸,只要沒有脫離開根本的仁爲中心,以人爲本,能夠自圓其說,在王曾看來就是成功的。引起王曾注意的,是書里正式把利分爲私利和公利,私利不一定就是邪惡的,公利不一定就是正義的,要公利和私利互相協調,互相補充,互爲表裡,最後才說一句,公利是天下之大義。

《富國安民策》,講的就是如何謀公利,謀公利時不害私利,與私利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限制個人的慾望,發展公利,這是手段。公利擴大之後,從而提高每個人的私利,這是目的。讓每個人獲得的財富越來越多,滿足的慾望越來越多,這是《富國安民策》最後要解決的問題。中間如何協調,制度如何定,個人和整體的利益如何調整,便是李覯認爲的“禮”,而“禮”是天下根本。

儒家概念裡的“禮”幾乎無所不包,包括法律道德等等一切社會規範,這種規範遵循的原則,便就分成了許多流派。孟子講性善,講究禮和仁義是自內而外的,是人天然就具有的本性,只要去發現她,培養她,引導她,講究修身明志,養吾浩然之氣。而荀子則講性惡,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所以“禮”要帶有強制性,滅人慾才能存“禮”。人這種自私自利之惡之本性,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要想防止這一切,達到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就要消滅人的慾望,強行規定爲人處世的原則。

顯而易見,只要把荀子的大同社會這一儒家的理念廢掉,改爲滿足君王之類統治者的慾望,限制被統治者的慾望,被統者的思想和行爲一切都要爲統治者服務,便就是法家。

而孟子講的專注於修自身,內聖而外王,則就向道家和墨家靠攏了。

有宋一朝,北宋時主要的爭論在尊孟還是尊荀。與徐平前世的印象截然不同的是,尊孟的是改革派,以王安石爲代表,包括在他之前的范仲淹。而尊荀的,則是保守派,以司馬光爲代表。其中又有最大規模的中間派,有既不尊孟也不尊荀的,又有雖然尊孟但卻與王安石無論如何也說不到一塊去的。徐平前世學到的印象是王安石講理財,與法家頗有相合之處,與這個年代的思想實際上完全相反。

靖康之變,由於當時主政的是新黨,王安石的新學受到致命的打擊,尊荀和尊孟開始溶合,矛盾不再那麼尖銳了。孟子的官方地位上升,荀子的思想卻深入人心,孟皮荀骨開始初露端倪。此時思想爭論的主流,慢慢轉到了事功學派和理學上面。隨着宋的滅亡,講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慾,把天理與人慾對立起來的理學最終勝利。人慾滅了才能存住天理,則人慾當然是惡的,而又講天理自在人心,要先修身,又留了孟子的皮。當然,這一思想在韓愈提出性情不同時就已經有了端倪,所以後來高舉韓愈大旗的歐陽修認爲“爲君子者,修身治人而已,性之善惡不必究也”,被後人譏誚。

不管是北宋講“三不畏”的改革變法派,還是南宋以葉適和陳亮爲代表的延續王安石的“爲天下國家之用”的浙東事功學派,重要的思想源流都來自於李覯。

李覯主張人性無善惡,人慾與天理相統一,沒有對立的關係。從這一點上,重新講解儒家的核心“禮”,由此理財、事功等等都是當然之義,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

理清了這個思想源流,便就明白了李覯對徐平的改革培植理論根基的重要性。沒有李覯的人慾與天理相統一,勞動創造財富便就沒有了思想基礎,改革失去了正當性。如果人慾帶來的是惡果,那滿足人的慾望的財富也就是惡的,越多越對天下無用。

“公利本於私利,而用於萬民,故曰謀公利爲天下之大義。”

王曾在這句話下劃了一條線,擡起頭,摘下老花鏡,揉了揉額頭。

義利之辨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這一步跨不過去,改革就會起無數紛爭,一不小心就會半路夭折。這句話對徐平新政的意義,便就如他前世的那句“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被廣泛接受了,改革就有了正義性。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真正被認可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他的前世可能一萬個人都能脫口而出,但這句話怎麼與原來的體系相結合,與理論體系方方面面各種各樣的理論纏繞,一萬個人中也未必有一個人能說清楚。到了每個人都能理所當然地把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背後有無數人付出了心血,改革就無人可擋了。

王曾和呂夷簡單這一代人,還是在主張清靜無爲的政治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如王曾的岳父被稱爲“聖相”的李沆,便就說宰相爲政最要是不改祖宗之法。王曾的仕途也一如他的岳父,波瀾不驚,沒有大起大落,但在每一個位子上幾乎都做到了最好。然而這一生平平奇的宰相李沆,史書評其“正大光明”,王旦稱其爲聖人,宋真宗認爲他忠良純厚,始終如一,真長者。王曾頗有岳父的風格,然而到了現在,他卻知道天下不得不變了。

就連這個時候還飛揚跳脫的歐陽修,都知道說“凡物極而不變則弊,變則通”“物無不變,變無不通,此天理之自然也”。王曾怎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變是要變,關鍵是怎麼去變。沒頭蒼蠅一樣亂來,胡搞一氣,那還不如老實守成,變不如不變。徐平能夠帶人說明白“謀公利爲天下之大義”,從義利之辨中跳出來,在王曾的眼裡,已經有了談變革的資格。

把桌子上的燈調亮,王曾繼續埋頭讀桌上的《富國安民策》。京西路去年的新政,身爲宰相的王曾自然是清楚的,甚至大多數條款他都能如數家珍。但爲什麼採取這樣的變革措施,背後有怎樣的考慮,王曾就不清楚了。這樣的國家大事,他相信徐平必然是有系統的考慮,不可能如頑童一般,想出來一件就做一件。

現在細讀《富國安民策》,跟自己印象中的京西路的變革舉措一一對應,王曾慢慢開始把脈絡理清楚。爲什麼大量的變革都是圍繞着棉布來展開?原來是因爲棉花可以規模化種植,棉布可以工廠化生產,布匹又是衣食住行中百姓所必需。

不吃飯就會餓死,所以糧食是不能夠做爲商品的。保證百姓的必需物資是政權的當然責任,因爲你不得不用,所以我要用這個來賺錢是不可以的,這樣做是亡國之道。食鹽專賣,大家都當成是收稅,而不是做爲商品賺取利潤,不可跟普通的商業買賣同日而語。

棉布某種意義上不是生存之必需,但紡織品又是人人都離不了的,有巨大的規模,可以賺取海量的利潤,這是徐平選擇這個產業的原因。背後用棉布產業衝擊舊的生產關係的目的,徐平也沒有藏着掖着,直言因爲布帛是朝廷賦稅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還有部分的貨幣功能,因爲重要,所以要改。

所謂財富是滿足人的慾望的有形的無形的物資與各種產品,包括文化產品,是可以用人的雙手創造出來的。而人創造財富的能力,隨着生產工具的改良,組織程度的提高,分工協作的深化,是可以不斷增長的。產品生產出來,只可以在交換和分配中到了需要的它的地方,才能成爲有用之物,有用之物纔是財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形成利潤,用這個年代的詞語就是利息,利潤中的一部再投入到生中,除了維持生產,還可以擴大生產。

這樣一根鏈條建立起來,整個社會就組織起來了,爲了獲取更多的財富而運轉。而獲取更多的財富,在公利是天下之大義的原則下,就溶合到了本來的意識形態中。

讀完這些,王曾就把徐平在京西路的新政徹底理清楚,拔去了那一層蒙在上面的迷霧。

匣子裡的所有書冊讀完,王曾擡起頭來,只見外面天已經泛白。今日休沐,並不需要上朝,王曾可以暫時放下朝政瑣事,仔細想一想這一套《富國安民策》。

把書重新放入匣子裡蓋好,王曾輕聲道:“漢太祖奄有天下,用黃老之術,天下清靜無爲數十年,而有文景之治。至武帝奮然而起,威加海內,四夷賓服。是武帝之雄心壯於文景兩帝耶?如此說則是愚夫之論了。此一時彼一時,至武帝之時,不得不變了。如今本朝前數十年雖欲清靜無爲而常不可得,但到了今日,也不得不變了。理財之術,徐平遠過於桑弘羊,於道又能自圓其說。有此一策,足以安天下!”

漢武帝東征西討,威勢之盛,古今罕有可比。用兵需要有錢糧,桑弘羊便就是漢武帝的錢袋子,保證了軍用所需。徐平能做到桑弘羊做到的事情嗎?今夜之後,王曾認爲是可以的,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第142章 配合第39章 兄弟夜話第87章 地方耆老第40章 冬雨第73章 地方反應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15章 軍改第250章 露布報捷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6章 手段第33章 有錢纔好第57章 千里西來第113章 教閱第99章 搞事情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127章 大捷第125章 誰得罪誰?第54章 買馬第13章 受歡迎的購物券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35章 災民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57章 夜戰(上)第21章 矛盾第235章 天機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28章 出使歸來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12章 黑吃黑第234章 龍遊淺灘被蝦戲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9章 詠梅第66章 新鮮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章 徐家莊第5章 家的味道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53章 甘谷歸附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8章 交接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91章 災年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32章 位極人臣第286章 長兄如父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26章 不要失職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60章 致太平(二)第128章 優遷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4章 郊迎第77章 你倒黴第71章 兩隻雞惹出的慘案第33章 迷惑第19章 匪訊(上)第72章 魚水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56章 錢入戶等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98章 演練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198章 鈍刀割肉第92章 可以招兵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196章 神針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94章 大錢還是小錢?第318章 解甲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68章 軍民魚水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309章 徵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