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應急措施

送走了王博文,徐平和王堯臣兩人又回到後衙花廳烤火。

烤得身上暖了,王堯臣道:“雲行,你有沒有發現,王副使其實對你的那一本錢莊規例的小冊子並沒有多麼大的興趣,好像只是用來交差的樣子。”

徐平笑道:“很正常,若是我遇到這種事,也只能這樣做。錢莊到底如何,三司的人並不熟悉,絕不可能靠着一本冊子就推行下去。不推行錢莊制度無非就是現在的麻煩,如果推行錢莊制度可能會惹出更大的麻煩來,你說他們會怎麼做?”

“那他幹嗎還巴巴地跑到西京來?這幾天隨着王副使到永安皇陵我也看出來了,所謂拜祭皇陵只是個藉口,他應該就是衝着這本冊子來的。”

徐平沉默了一會,嘆了口氣:“因爲現在棉布上市,河南府的飛票兌換不了,一大堆麻煩壓到了三司身上。陳執中應該是知道沒有什麼立竿見影的法子解決問題,坐在三司使的位子他又不能夠放任不管,所以讓王博文來,是想用我和京西路去堵別人的嘴了。”

皇帝趙禎給陳執中的任務就是守成,保住徐平那一年的改革成果,陳執中當然不會做大的改動,對遇到的問題能推就推,能拖就拖。這一點趙禎和徐平、陳執中三人都是心知肚明,外人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王博文來西京,徐平盡全力配合,給他一本儘量詳細的冊子,陳執中可以把責任推出去,讓政事堂的諸公去頭痛。

但是另一方面,徐平對陳執中完全不作爲也惱火。徹底處理問題他可以不管,但把危機減輕是他應該做的。徐平要把絹帛擠出貨幣流通領域,爲未來的金融改革做準備,則此次有危機不可避免。這種情況下陳執中也應該幫一幫徐平,放任官方手裡的絹帛推向市場火上澆油是幾個意思?陳執中可是世家出身,他爹陳恕是主管財政最久的大臣,說他不懂這些徐平是不信的。這種情況下,三司應該出面限制官方手裡的絹帛外流,必要的時候用金銀收購絹帛,把貨幣系統變動的影響降到最低,實現軟着陸。這種變動的衝擊哪怕只是推後兩三年,各方就能騰出手來,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稱提之術在北宋只是有個名字,僅僅表示官方對各種貨幣的調節措施,真正大行其道成爲貨幣的指導理論要等到南宋紙幣全面使用之後。最早形成系統是由紹興年間沈該提出並實行,那個年代,宋高宗趙構都能下決心用百萬貫計的資本穩定紙幣。貨幣的穩定對經濟至關重要,陳執中作爲三司使,怎麼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論必須聯繫實際,只有根植於實踐上的理論纔有意義,世間並沒有脫離實際,千載萬世永遠正確的絕對真理。這個年代的經濟現實,決定了這個年代的貨幣理論。稱提之術就是針對這個年代紙幣僅僅是銅錢的補充而發展起來的,保證了南宋紙幣雖然出了各種問題,經常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卻一直沒有崩潰。後來的元明兩朝面對的形勢比南宋強多了,紙幣政策卻失敗得很,最終完全崩潰。

只要銀行系統還沒建立起來,徐平前世學的那些金融理論就沒有用處,遠沒有這個年代的稱提之術符合實際。真把他前世的理論拿出來,不但是說服不了別人,在實踐中也會碰得頭破血流。理論要反映實際,才能夠指導實踐。

現在面臨的危機,並不是理論上的問題,而是陳執中那裡出了問題,把事態激化了。

朝堂之中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不是現在的王堯臣所瞭解的,聽了徐平的話,好一會沉默不語,不再談這個話題。

外面的小冰粒慢慢變成了雪花,不知不覺,今年的第一場雪就來了。

看着窗外,王堯臣道:“下雪了,天氣變冷了,場務裡的棉衣賣出來,西京城裡又會熱鬧一陣子。——只是現在天下乏錢,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棉布那樣的好生意。”

“京西路民間現在並不缺錢,最少本路還可以賣得好,至於外路,留待以後吧。”

王堯臣笑道:“其實也是,棉布生意到底是吸了外路州軍的錢到京西路來,百姓手裡的錢並不少。現在缺的,是各州縣官府,還有西京城裡的各衙門。你欠我的,我欠他的,他又欠着你的,攪成一團亂麻。雲行,這樣下去也不行啊,還是要想辦法。”

徐平道:“外路州軍不去管了,最好陳執中能清醒過來,把絹價穩住。哪怕就是跌到原來價錢的一半,只要穩住了不繼續跌,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京西路,實在不行只好先由錢莊發票據出來,用兌不了的飛票做本,讓三司做保,渡過眼前的難着再說。”

王堯臣有些疑惑地問:“這樣行嗎?票據終究是虛的,並不能真當錢用。”

“不行也得行了,有本錢又有三司做保,勉強也可以當錢用。只要是用在各州縣和西京城的各衙門和場務之間,並不會出什麼亂子,暫時救急吧。”

兌不了河南府手裡的飛票,京西路現在缺的是支付手段,而且是限定在官方的衙門和場務之間,並不影響到民生,影響的是來年的經濟運行。三角債並不是勾掉就能夠萬事大急,缺流動資金的還是缺,生產組織不起來,實際經濟鏈條斷掉了。轉運使司出面發行錢莊的票據,只要保證僅僅作爲有錢的證明,在有限範圍的流通,並不會影響民生。各場務和衙門有了這種支付手段,便就能準備來年的生產,不至於出現經濟蕭條。

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只能解燃眉之急,最終解決還是要靠建起銀行系統來。不過營田務的王拱辰就要受點委屈了,他今年的積累只能在來年還投進京西路里,到外路州軍擴張必須使用其他資金來源。爲了安撫王拱辰,徐平只怕要給營田務一些優惠政策。

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33章 迷惑第19章 出行第37章 階級法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6章 手段第37章 月夜雜談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68章 交易第81章 各逞其能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196章 補丁第50章 京城故人第18章 種士衡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66章 無所建明第68章 別有出路第165章 連夜回京第99章 前奏第48章 叛國的附馬第31章 盼盼的小心思第124章 誰願意掃垃圾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章 太后崩殂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204章 換相(下)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51章 三路佈防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15章 理政(一)第27章 西南邊事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95章 契丹的算盤第165章 版權費第34章 磨鍊第66章 無所建明第29章 其心可誅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34章 移民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203章 換相(中)第38章 統計學第40章 清香白酒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129章 重貶第37章 階級法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84章 三衙改制第89章 定論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39章 待以客禮第15章 閒事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38章 再見故人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295章 強兵策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59章 掃雪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254章 出路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76章 稅改第53章 秦二第70章 兩個榜樣第20章 匪訊(下)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25章 廷辨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9章 變夷爲夏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35章 衆說紛紜第300章 閒着也是閒着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45章 白砂糖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91章 災年第103章 必要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