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地方耆老

孟州僻處京西路的西北角,不管怎麼走都不順路,徐平還是依照往年慣例,先不到那裡,而是出西京城之後沿着兩京驛路去鄭州。到了鄭州之後再折向南行,到許州,次陳州和穎州,然後經蔡州到汝州,由汝州回到河南府。這樣轉一圈下來,差不多剛好把京西路北部巡遍,是最方便的。至於開封府東邊的京西路飛地滑州,就顧不上了。那裡比孟州更加偏僻得多,要橫穿過開封府,極不方便,已經連續好多任京西路轉運使都不到那裡。早晚滑州會劃到開封府去,徐平也不管那裡,反正現在滑州的事務多是開封府在管。

行慶關,古名虎牢關,隋朝開皇十八年因爲改成皋縣爲汜水縣,關也改稱汜水關,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又改稱行慶關。這裡北面黃河,南臨邙山餘脈,山水之間一條小路崎嶇蜿蜒,極爲險峻,是洛陽城的東大門。過了此關,便就出了河南府,進入孟州境內。

此時黃河水道北滾,在行慶關向北看到的最近水道已經不是黃河,而是去年新開挖的引洛入汴水道。在開挖水道的同時,徐平命令橋道廂軍把這一段崎嶇狹窄的道路也一併拓寬。此時這一段的兩京驛路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變得寬廣平坦。沒多少年前,真宗皇帝西祀回京,走到這裡因爲道路窄小陰森,白日也要舉火而行。此時這樣寬廣的大道,每每讓往來兩京之間的官員感嘆。

行慶關以下,過黃河的渡橋最近就要到滑州去了,再向下因爲防北方的宿敵契丹,基本沒有橋樑。而滑州的渡橋是季節性的,到了汛期雨水多的時候便就要拆除,那時北方河東路甚至河北路的重要物資都要走孟州的黃河橋過黃河,然後沿兩京驛路到開封府。所以自行慶關而下的這一段道路,意義不僅僅是連結兩京,也同樣連結黃河南北交通。也正是因爲如此,陳堯佐在挖河道的時候,不惜調數州民夫整修道路。

徐平一行到達行慶關的時候,已經到了下午,便就在這裡停住,過一夜再到汜水縣。

從西京城隨着徐平的河南府人員已經完成任務,單等第二天孟州的人來了,交接之後便就返回。從這裡開始,徐平手下使用的人員就主要是地方州縣派來的。

轉運使出巡,都是住在城外驛館,一律不得進城,自然也就沒有地方官員的宴請。在一州只能停留三天,遇到特別重大的事情,最多才能停留五天。一次出外巡視幾個月,實際上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趕路。停留這麼短的時間,朝廷又嚴格限制帶的官吏人數,可想而知處理公務多麼緊張,疲於奔命。說到底轉運使是個苦差事,到了一定地位,沒有人會再做這個官,只有徐平這種還處於仕途攀登的路上的人,纔不得不來吃這個苦。

轉運使和提刑出巡治下地方,都是常規稽查,照章做事。真地遇有大事,或者朝廷要對某一事項特別審查,自然會有御史派下來,漕憲兩司並不是用來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

到行慶關驛館,徐平洗漱過後換了公服,到院子裡的石凳坐下,喝茶歇息。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這點勞累徐平還受得住,關鍵是要高效率地把地方的政務理清楚了。

自一過了年,徐平在京西路推出了不少新的政策,日常雖然有公文往來,地方上辦得到底怎麼樣心裡卻沒有底。常規的政務自然有手下的公吏去查,徐平主要是看新政。

喝了一會茶,譚虎從外面進來,行禮道:“都漕,聽說使者到此,地方上的耆老求見。”

“讓他們到客廳等候,我稍候便到。”

譚虎應諾,轉身出去安排。

徐平站起身來,捶了捶腰,嘆了口氣。使者出巡,第一就是了解民間疾苦。向哪些人瞭解?最主要的就是這些耆老,這是中國曆朝歷代的慣例。作爲巡視地方的使者,第一就是見地方上的官員,第二就是見地方耆老,這兩樣是程序必須走到的。

地方豪強之所以能成爲豪強,便就是能夠藉助這樣的機會隔絕官方和百姓的聯繫,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沒有資格橫行地方。徐平對此心知肚明,但知道歸知道,卻不能違反程序亂來。連耆老的意見都聽不到,去了解民間的疾苦就是笑話了。

到了客廳,早早等在那裡的六個人急忙起身行禮。

徐平吩咐落座,冷眼一看,果然又是標準配置。兩個富貴員外,三個耄耋老人,剩下一個一身青衫,是個讀書人。富、老加上讀書人,這就是地方上話語權的掌控者。

那鬚髮皆白眼睛已經有些看不清的老人先站起身來,向徐平說了一些恭維話。感謝天地,感謝聖明君主皇恩浩蕩,感謝徐平這樣的廉潔奉公的官員對地方的關注。

老人坐下,那青衫讀書人站了起來,行禮道:“學生唐從禮,少讀詩書,年輕時也曾應過舉,得孟州發解,可惜屢試不中。都漕蒞臨地方,本鄉着實是蓬蓽生輝。”

徐平微笑道:“你曾應過舉嗎?那也是本鄉才子了。現在做些什麼營生?”

“回都漕,年後知縣相公出了佈告,各鄉可憑自願由鄉民自立學社,縣裡補貼些日常吃用的酒肉。學生不才,正在本鄉的學社爲十幾個學童開蒙。”

“好,好,不錯。教學相長,你也不要落下了自己的學業。坐下說話。”

唐從禮謝過,坐了下來。

讀書人見官自稱學生,一般都是如此。但徐平是本路轉運使,不是讀過幾天書的就能自稱學生,最少也要參加過發解試。僅上過幾天村學,粗識幾個大字,就敢在徐平這種地位的人面前自稱學生,被知道了最少要治過狂悖的罪名。唐從禮曾經過了發解試,正兒八經的舉人,按現在習慣,是可以稱一聲孟州進士的。

唐從禮坐下,一個穿着綾羅的高大胖子站起身來,高聲道:“見過官人,小的是本鄉周正海,家裡有些薄田,還有一處磨房。這一位是鄭中攀員外,有田有地,汜水河上的渡口也是他家的。小的現正當着本鄉里正,上一任是鄭員外。”

鄭中攀本來想等着周正海說完自己站起來說,不想被他一口氣說完了,屁股剛剛離開位子,懸在那裡好生尷尬。徐平讓周正海坐下,鄭中攀狠狠瞪了他一眼。

周正海得意洋洋,坐下之後向鄭中攀翻了白眼,揚了揚下巴,示威一般。

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24章 大動作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297章 大政第56章 國柄第168章 大新聞第14章 治術(五)第55章 晏殊之論第36章 折騰契丹第33章 有錢纔好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59章 致太平(一)第272章 換將第91章 大勢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48章 下忠州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239章 別做書呆子第162章 樞密院都承旨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22章 兩個小孩第3章 屬下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78章 彈劾第15章 軍改第10章 詔旨回京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20章 西行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67章 找盟友第35章 活字第50章 防秋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17章 追獵第133章 矛盾第195章 衝突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41章 中間派第21章 衆人到來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324章 各掃門前雪第162章 你的尷尬我的機會第229章 圍寨第172章 農事第22章 三司集議第35章 三輪車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98章 定策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53章 甘谷歸附第23章 誥命第68章 冬日牡丹第217章 追獵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35章 申峒第69章 光耀門楣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284章 告罪使第230章 審計司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63章 在路上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3章 屬下第95章 垂釣黃河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172章 夜戰第239章 馬帥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111章 封堵第84章 三衙改制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96章 內外有別第88章 改制第180章 重召舊部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11章 清貴之選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203章 換相(中)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5章 歲除